三伏天对应节气是什么:小暑、大暑、立秋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中的“伏”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和节气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只不过三伏天期间正好在夏天小暑、大暑、处暑这三个节气的阶段,同为夏天最热的时间。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日期 : 2022 › 136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三伏天的伏字是什么意思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果然火力十足,南方大部地区的高温天气已连续“坐庄”多日。 自古以来长沙人就有三伏天兴吃路边荆老姜煨鸡的习惯,长沙有“火炉”之称,三面环山,北面临水,气候湿润,而古人认为公鸡有去湿的作用,这便形成了民间头伏吃鸡的习惯,也因此留下“头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的民谚。 三伏天为什么那么热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这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那么三伏期间如何防中暑 1、注意多喝凉开水 在环境气温达35℃以上时,人体余热的2/3将通过汗液蒸发来散失。出汗多了,会使钾、钠丢失,要注意多喝凉开水。 开水在自然凉到20-25℃时,溶于其中的氯气等减少一半,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并不减少。茶水含钾,淡盐水含钠,适当喝一些温茶水或淡盐水能补充微量元素。 2、外出避开高温时段 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且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三伏天的由来 伏是五行学家对季节的说法,本来四季春、夏、秋、冬为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家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为“土”。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关系。因为秋天属“庚辛金”所以从“庚日算起。又因为最热的时间是夏至后20到30天开始,所以入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再因为庚日到夏至的时日相差比较大,于是有40天“伏”和30天“伏”之分。一般立秋后还有一“伏”是基本规律。 三伏天气候有何特点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因此一天比一天热,到了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主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对阳光照射有利,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的习俗 1、吃饺子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入伏的时候,刚好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在北方,入伏天一定要吃饺子。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此到了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进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吃只鸡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也是有些科学根据。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艾灸第一穴位——中脘穴 中脘穴,很好找,肚脐和胸骨连线的中间点。你不用拿尺子去量,连线的中点就是了,找到穴位,放艾灸盒上去就可以灸了。中脘穴一般灸一个小时都没有问题。 为什么要灸中脘穴?腑会中脘穴,腑是什么?我们经常讲脏腑,脏腑,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五脏是要藏精华的,而六腑是要流动起来的,所以你看六腑都是跟排泄有关,六腑都会集在中脘穴,艾灸中脘穴相当于调理六腑,多么划算呀。 艾灸第二穴位——关元穴 关元穴也很好找,在肚脐下四个横指宽的位置,当然了,是你的手指的四个横指宽,拿我的手指去找姚明的关元穴显然就不适合。 关元穴在肚脐下3寸(四指横放即为三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冬天或一年四季手脚冰凉可以艾灸关元穴。 性冷淡,不孕不育,可以灸关元穴。(大龄未婚的,大部分也是手脚冰凉,身体没有那个想法,自然就单了。) 痛经都是寒,在痛经的时候艾灸关元穴半个小时以上,效果最佳。 男女都可以灸关元穴,男的灸完关元穴更男人,女的灸完关元穴更美丽。平时没事也可以艾灸关元穴养生延年。 中医认为心跟小肠是表里关系,就是两哥们,不分彼此的意思。手的温度是心脏在管,脚的温度是小肠在管。关元穴是小肠募穴,募是聚集的意思。艾灸关元穴就可以给小肠正能量,从而温暖手脚。 建议是隔空灸,用艾灸盒灸比较方便,安全。虽然隔姜灸关元穴比较好,但是需要多个人帮手,单个人很难操作的。每次灸关元穴半个小时以上,每天次数不限。 特别注意:晚上七点后不宜艾灸,晚上属阴,艾灸属阳,晚上艾灸易伤阴。 艾灸第三穴位——命门穴,肾腧穴 命门穴在肚脐正对腰椎的地方,找到命门穴,旁边就是肾俞穴。用艾灸盒灸,自然把命门穴和肾腧穴一起灸到了。 肾腧穴,命门穴艾灸一个小时都没有问题。对于经常坐着的人是不是伤腰,艾灸肾腧穴,命门穴就是护腰了。腰为肾之府,艾灸腰也是补肾了,肾好,一切都好。 以上三个穴位,中脘穴,关元穴,肾腧穴,一个穴位艾灸一个小时都可以的。 记住,晚上七点后不宜艾灸,过饱过饥不灸,刚房事后不灸,大病过后气血太弱不灸。怀孕,保守起见也不灸。
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 2019年入伏时间为7月12日, 7月12日至7月21日是头伏; 7月22日至8月10日是中伏; 8月11日至8月20日是末伏。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体内的阴寒在三伏天会跑到各个关节处,这时候是最容易驱寒出来。 所以,传统养生就有了三伏贴和三伏灸。 三伏贴 三伏贴,又名天灸,源自于清朝,最早记录于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传统的三伏贴选用刺激性比较强,比较温热的中药做成膏,贴在特定穴位上,以此达到驱寒的效果。夏天气温高,这时候驱寒事半功倍;在天寒地冻的冬天,要想驱寒,事倍功半。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趋势去做事,不折腾,不累。 传统的三伏贴,单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成人一般不超过6小时,年龄越小,贴的时间越短。因为传统的三伏贴刺激性比较强,不能贴太久。 传统的三伏贴刺激性比较强,加上现在人晒太阳少,皮肤又比较嫩,容易引起皮肤红肿、起水泡等不良反应。对于长期的慢性病,指望在三伏天贴几个小时就看到调理效果,是不太可能的。 2019年贴三伏贴的最佳时间 初伏:2019年7月12日(阴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阴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阴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阴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阴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阴历七月二十) 三伏灸 三伏天做艾灸它的原理是我们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 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 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2019年三伏灸的具体时间 1、伏前调理灸 (1)时间:2019.6.17日-2019.7.1日 (2)功效:排毒祛寒湿 (3)周期:一次/周 2、伏前培元灸 (1)时间:2019.7.2日-2019.7.11日 (2)功效:培补元气 (3)周期:每两天灸一次。 3、初伏灸 (1)时间:2019.7.12日-2019.7.21日 (2)功效:大补阳气,增强免疫力 (3)周期:连灸三天,之后症状调理两天灸一次。 4、中伏灸 (1)时间:2019.7.22日-2019.8.10日 (2)功效:症状调理 (3)周期:每两天灸一次。 5、末伏灸 (1)时间:2019.8.11日-2019.8.20日 (2)功效:症状调理 (3)周期:1次/3天 6、伏后固本灸 (1)时间:2019.8.21日-2019.8.30日 (2)功效:补肾固本 (3)周期:一次/2天
空调病 高温天气人们普遍穿得少,但室内空调冷气吹得厉害,这样的低温环境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血液流通不畅,导致关节受冷、疼痛症状。对女性来说,更有可能影响女性卵巢功能,使排卵发生障碍,出现月经失调症状;同时在封闭的空间里空气不流通易导致呼吸道病菌感染。 预防: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尽量每隔两三个小时开窗通风一次,开窗后皮肤也会接触较高温度,外出温差就不会太大,不易生病。 心血管病 当气温超过33℃时,心脑血管疾病被诱发或复发的几率会增加;此外,由于心肌、大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而高血压、冠心病人在高温下,会增加心脏和大脑的耗氧,因而也会提高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 预防:要注意血压的监测,注意补充水分,进行适当运动,饮食方面多吃易消化、并富含钾的食物,比如瘦肉、香蕉、橙等。心脏病患者要注意防暑降温,饮食宜清淡,尤其是老年人,应该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尽量不要让自己处于高温的环境之中。 感染性腹 感染性腹泻在夏季也较常见,气温高、湿度大,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加之人们喜欢吃冷饮、冷食,都可能导致感染性腹泻,引发腹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的发生。 预防:盛夏口味宜清淡、低盐,忌食油腻辛辣食物,以清热、祛湿、解暑、健脾为主;不喝生水,不吃生、半生和不洁食品,饭前便后勤洗手,并做好家庭室内卫生,防止发生感染性腹泻。如果发现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痱毒 有些人炎夏好生痱子,搔抓后极易继发感染,形成痱毒,产生化脓性疖肿。 预防:首先要昼减少日光的曝晒,并保持居室通风凉爽;其次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和刺激性的食品;其三是常用热水洗澡,一旦生了痱子,可用艾叶、金银花、马齿苋各十克煎水洗患部。 肠胃炎 夜宵在炎热的夏天十分常见,各种烧烤配上一瓶冰镇啤酒,与朋友畅聊,那还真是惬意。但是之后身体经常会出现拉肚子、呕吐等不适。 预防:吃夜宵要有节制,饮食要注意卫生;尽量不要吃剩下的食物,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是根本;不要过多过激地食用冷饮。 中暑 中暑由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引起。夏季高温,因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丧失,一不小心就容易中暑。一旦发现有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便很可能是轻度中暑了,严重者甚至可发生死亡,应立即撤离高温环境。 预防:高温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补充含盐水分,工作场所要加强通风降温;年老体弱多病者要注意房间通风降温,劳逸结合,补充水分和营养等。高温天气注意要及时补充水分,如绿茶、淡盐水、绿豆汤、冬瓜汤以及西瓜等富含钾离子的水果。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眼睛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预防:应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浴巾、手帕等;流行期间,理发、浴室等行业要加强管理和消毒,游泳场馆要加强对游泳人员检查。
入伏吃什么: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煮饺子时,水开四次,就熟了。开水下入饺子,当水第1次沸腾时,添入少许凉水,待水开后再加凉水。总共点3回水,开锅4次,饺子就煮熟了,既不会粘连,也不容易破皮。 入伏吃什么:馄饨 上海人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 比起水饺,馄饨个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另煮馄饨费时短,煮水饺过程则需多次加凉水,方保证熟透。另外还有一点,水饺重蘸料,馄饨重汤料,在广东地区尤其突出,鸡汤、肉骨头汤是汤底的首选。 入伏吃什么: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火腿熬汤也有清补作用,还可以加点番茄之类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消除腌食致癌的顾虑。火腿还有加速伤口愈合的功效,现在还把其用于外科手术后的辅助食品。 入伏吃什么:汤面 入伏第一天,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面条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条煮熟后会变成400克左右,因此能产生较强的饱腹感。 入伏吃什么:鸡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入伏吃什么: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众所周知,羊肉是发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却迎难而上,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红油辣椒的羊肉。 “伏羊节”是徐州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个酒店、饭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大创举。医生建议,夏天吃伏羊,水液损失很大,容易使人体电解质出现紊乱,老年人、孕妇、幼儿等身体较弱的群体,均不适宜大量排汗。市民吃伏羊时,应多喝水避免排汗过量,还应多食用偏咸一点的食物以补充电解质。
伏天怎么确定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那么“三庚”怎么数?《幼学琼林》中说:“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由于天干是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或者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因此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今年(2019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2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2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2日,所以2019年从7月12日开始入伏,初伏从7月12日~7月21日共10天,中伏为7月22日~8月10日共20天,末伏8月11日~8月20日共10天。今年三伏历时40天。 伏天如何养生 煲汤理疗虚寒型腹泻 虚寒性腹泻病人是冬病夏治的主要病症之一,不妨试试二姜猪肚汤,无需中药配伍,就能达到滋补养身的疗效。 先将猪肚用醋泡去腥,然后洗净切丝,配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该疗法对脾胃虚寒导致的慢性腹泻及面黄体瘦乏力等有一定作用。 足浴应对哮喘及便秘 可以在家进行足浴按摩,能刺激经络,使身体阳气充实,驱散体内寒凝之气。 专家提示:患严重心肌梗死、皮肤破损或高血压患者不宜足浴。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足浴。 三伏注意这些才能养好生 避免贪凉,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适当调高空调温度,千万不可对着空调或风扇直吹。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此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在伏天里应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因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是夏季天然养生品。 “去火”也是三伏天养生的必备功课。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牛奶营养全,可以温脾、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三伏天养生“去火”之良品。 头伏吃什么 1、头伏吃什么:鸡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2、头伏吃什么:饺子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入伏的时候,刚好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饺子。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3、头伏吃什么: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4、头伏吃什么:馄饨 在南方部分地区,如上海等头伏要吃馄饨,其实对于南方人来说,馄饨和饺子几乎是一种食物。上海人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比起水饺,馄饨个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另煮馄饨费时短,煮水饺过程则需多次加凉水,方保证熟透。另外还有一点,水饺重蘸料,馄饨重汤料,在广东地区尤其突出,鸡汤、肉骨头汤是汤底的首选。 5、头伏吃什么: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众所周知,羊肉是发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却迎难而上,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红油辣椒的羊肉。“伏羊节”是徐州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个酒店、饭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1、伏天的意义 伏天这个词的意义关键在于一个伏字。伏,就是潜伏,蛰伏的意思,那么这蛰伏的是什么呢?答案是“阴气蛰伏”的意思。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伏天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被压迫蛰伏,所以叫做“伏天”。 2、伏天的确定 那么伏天是怎么确定的呢?这就要涉及到两个概念了,一个是天干地支,一个是节气。伏天从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而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末伏总共十天,末伏结束后伏天也就结束了。所以每年伏天的时间都是不同的。 3、伏天的注意事项 伏天天气炎热,要注意防暑,这自然是最重要的了。不过除此之外,伏天寓意着阴气藏于阳气之中。所以伏天期间也是阴晴不定的。甚至伏天里有些地方会有“片云就是雨”的现象。而且北方伏天会有暴雨的出现。古人称之为“伏汛”,所以伏天不但要防暑,还要记得防雨哦!
冬病夏治是指在夏天治疗那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这类疾病通过夏天疾病的缓解期进行调理,可以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者彻底根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为什么冬病能够夏治 冬病夏治选择在三伏天,原因是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调理与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宿疾,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现代研究证实:“三伏贴”可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提高了人体预防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等三大功能,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功效。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贴的三大功效 1、益气和血,调和阴阳; 2、穴位给药,平衡脏腑; 3、扶正祛邪,防病强身。 适应人群: 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皆可贴敷。 贴敷时间: 第一次:7月12日初伏 第二次:7月22日中伏 第三次:8月1日闰中伏 第四次:8月11日末伏 提示:贴敷治疗三年一个疗程。医生建议三年内的每个三伏天都要按时贴敷。贴敷不必过分拘泥于每伏的第一天,在三伏天中的任何一天贴敷,经临床验证都有满意的疗效。三伏天40天内皆可贴敷,共贴4次,每次间隔10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