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5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侗族的农业经济生产历史悠久,四时的变化和农耕劳作程序使侗族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岁时始末的概念。侗族民认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因此,有些地方把农历十一月当作新春的岁首,有的地方则视为旧年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已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时,家家杀猪宰羊庆贺,年复一年而沿袭成侗族的新年吉庆。 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大多地区的侗年多被春节所取代。但仍有部分村寨每年依照古习欢度侗族自己的新春。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新年的庆祝活动。这里过侗年主要是花色品种祭老人,缅怀祖宗。 相传他们祖上远道迁来,原以打猎为生,后来学会开荒造田,从事家农耕而获得丰收。秋后,举族欢庆,从此世代相传成为新年。 新年之际,家家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春糯米耙,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塘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庆礼仪,宴请亲友。 七十二寨除了过十一月上旬的侗年以外,表演赛这两次“陪年”。所谓“陪年”,就是陪同附近侗族所过的阴历十一月底的侗年以及汉族的春节。“陪年”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近各寨友谊的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隆重。 从江县贯洞杨姓侗族所过的新年,当地人称为“杨年”。时间在农历十一月初三。相传古时杨姓侗族有一将领带兵在外,恐过年时冰冻回不了家,而于春节前回到家来。这年杨家糯米丰收,鲤鱼肥壮。十一月初三这天,杨家以鱼宴请亲朋,祭祀祖先,沿袭至今的的杨年,仍得以鱼虔诚祭祀。 锦屏县的彦洞、瑶白和剑河县小广一带,于农历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欢庆新年到来。打糯米粑、做甜酒、杀猪宰牛、煮油条,家家忙得不亦乐乎。女婿和媳妇也于这喜的日子给丈人拜年,并互赠礼物相贺。在新年佳期还要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 这一带侗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彦洞的龙姓侗族是最早落户于此,后来罗、黄、王、龚等姓祖先相继而来。罗姓祖先为村寨和睦,于十一月廿七杀猪宰牛、打糯米粑,宴请各姓亲;十二月初一,其他姓家族也设宴答谢。另一传说是因在战争兵乱的年月里,罗姓祖先听到有军队要过境的消息,就提前于十一月廿七日杀猪宰牛过了年。后来其他姓的人家知道了,也于十二月初一过了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种种传说都显示了祭祀祖先的节日内容。节日的礼仪体现了庆祝新春的气氛。

杏馫注册登录网_侗族春节“芦笙会”

春节是南北地区每一村寨普遍过的节日,具有与汉族相同的某些内容和形式,又赋予了本民族的新义,形成了祭祖先、贺新岁、祷风顺等多种内容的复合状态。很多侗寨过春节已固定为一套程序:腊月廿七,杀猪祭祖,晚上青少年鸣锣吹笙放炮,绕寨游行三圈。廿八日打糯米粑,并泡红糖祭祀;晚上,青少年们又是兴高彩烈地游行。廿九日或三十日,人们放水捉鱼,晚宴以鲜鱼祭祖。三十夜,屋里香火蜡烛通明,鞭炮大作,夜宴开始。家长举杯滴酒于地,燃后逐一菜肴点尝,表示对祖先魂灵食过,于是全家人即可食用。夜半亥时过,迎春鞭炮响,廊檐蜡烛灯火通明。全家凌晨喜宴迎春,并用青苔逐个家庭成员额头上醮一下表示添岁。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南北地区,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节不公是祭祖节,也存在着农事丰庆的复合内容。北部地区,有些村寨以农历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过节之前,由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到河边将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梁等物洗净。回家将蕨菜、糯米、高梁与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包谷和瓜菜。 节日那天,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满盛糯米饭的长凳,饭上盖四张云南叶(接骨丹),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叶上放一堆糯米饭。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竹制的新筷子。摆放完毕,开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龄最大者烧香化纸祈祷祖先英灵。品尝各种饭菜,接着,按各房长次的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区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从江的侗族吃新节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前一天,由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净。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房屋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罢,男人们便去宰牛备为待客荤菜。敞门待祖习俗反映了古人在节后中的幻觉心理所产生的祖公门现象。 吃新节的庆贺活动,有对唱大歌、斗牛等,但从江县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为纪念其祖上迁徙的辛酸,于半夜里打着火把,背着行李离开家,摸仿爬山水的仪式。

牯脏节是侗族古老的信仰类型节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内容,亦有祝愿丰收的含义。历史上的这种活动一般每十一年举行一次,盛行于南北侗乡。但由于它的仪式庄重、礼节繁锁、消费很大。因此,近百年来在大多数地区业已消失,惟镇远报京和剑河小广还举办过一两次牯脏活动。 报京的牯脏节,要选出一人任牯脏头,每隔十二年过一次。在这当中的第七年二月初二,举行一次“接龙”活动。接龙活动主要是从邻村稿雪寨接回一头白水牛。 清晨,人们汇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梁上高呼:“谁家的牛吃麦苗呀!”只要听到寨上有人“哦”地应了一声,接龙队伍就顺着山梁载歌载舞地返回报京。负责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牵着白牛走在队伍前面,白牛身后是芦笙队,人们伴着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声中进了塘,男女老幼围在一起跳起芦笙舞和踩鼓舞,欢庆白龙归位。之后,将白牛杀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龙归位。随后将牛肉分别给各户享食,称为“吃龙肉”。 剑河小广、锦屏彦洞等地的牯脏节“十年两头吃”。分“议牯”、“选牛”、“吃牯脏”三个层次。 “议牯”是寨上一姓氏选出一个牯脏头,组织掌管牯脏节的领班,“选牛”选角长、腿粗、毛纯威武的牛作为“开塘牛”和“扫塘牛”。“开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脏头喂养;“扫塘牛”由另一姓牯脏头来看护。选得牛后,人们放炮庆贺,并杀牛会宴议定吃牯脏日期,同时每家亦准备一头牯脏牛。 “吃牯脏”那天清晨,头牛塘扎起彩门,摆上三张大桌,桌上点红烛,并以猪头祭祀。开塘牯脏头带着人们绕场三圈,然后登台念《牯脏词》,叙说牯脏来历。接着宣布牯脏规约,最后搬开桌子,牵着开塘牛入场绕三圈,放三炮。接着众多牯牛入场各自绕场三圈,并在每一牛头上用塘中泥土点一下,表示这头牛已送给祖先,这种仪式称“踩堂”。踩堂完毕,各自牵牛回家。早饭后,三声铁炮响,将所有牯脏牛放入场,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时分,三声铁炮,开塘牛被牵到牯脏场前宰了;人们闻炮声将各自的牛宰杀,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将外寨的姑娘接来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毕,将扫塘牛牵入场中作扫塘仪式。于是牯脏在众人欢呼声中结束。

清明节是信仰习俗中祭祀家族祖先的节日。一方面有缅悼本家历代祖先之义,同时有望先祖神灵佑护儿孙发达、保佑家业昌盛的心理。这一习俗又称“挂亲”,按二十四节气推算,若“清明”那天落在农历二月,人们便于“清明”后的第三天祭奠;若是“清明”落在三月,便于“清明”前三天上坟。扫墓活动及其祭祀方法与汉族基本相同,但若亡人之墓太远,可于寨边路上烧香化纸遥祭。扫墓回归途中,于路边插上香纸,祭供一切不幸死去的人的恻隐之心。

历史上的侗族先民,为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产生了千千万万难以忘怀的英雄。“林王节”就是锦屏县寨母一带的侗家人纪念明代英雄林宽的节日。洪武三十年,林宽在上婆桐举起了义旗。攻下了龙里守御千户所,大挫明军,接着又进新化、平茶,包围黎平府。明庭震惊,派楚王桢和湘王柏率三十万人马前往镇压。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林宽英勇牺牲。侗族人民尊他为“林王”,于每年六月的第一个辰日包着又长又大的粽子祭祀。相传这种粽子是林王军队作战当干粮用的。第二天,周围的寨楼、塘栏、便幌、归宿等寨也都同时过林王节。人们到一株传说是林王倒栽的枫树下拜祭。外地客人来到时也到树下悼念英雄后方能进寨。席间,赞美林王光辉业绩的歌声不断传来。更使人们深感对英雄的无比怀念。

杏鑫平台首页_苗家花鼓迎春分
<br>

   春分来临,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麻塘村的苗族村民以打花鼓的传统习俗,迎接春分开耕活动。 松桃花鼓舞是一种无伴奏原生态群体舞蹈,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有120多式、200多种打法。花鼓主要有迎宾鼓、喜庆鼓、拦路鼓、叙事鼓等80余种类型,表现为祭祀、劳作、休闲等生产生活场景,摹仿动物形态,抒发苗族人民对劳动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当前,打花鼓已成为松桃苗族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民族体育活动,不论是民间传统节日、喜庆丰收、春日耕作、盛大活动、迎接贵宾,还是农闲时节自娱自乐,都可见到热闹喜庆的打花鼓。 “我们于2013年成立了花鼓协会,已发展会员100余名,会员分布在多劳、麻洞、塘边等村,不定期开展打花鼓培训,提高打花鼓技能。”省级花鼓非遗传承人、正大镇麻塘村花鼓协会会长龙云辉说,松桃花鼓还走进了贵州大学、贵州民大、松桃各中小学等校园,吸纳了花鼓爱好者6000余名,培训学员近10万人次。 1994年,正大乡瓦窑花鼓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2005年,松桃“花鼓舞”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9年起,随着贵州省和国家的有关艺术团出访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中外观赏者的高度赞誉,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龙元彬)

杏鑫咨询304724_松桃寨英滚龙
<br>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及其周边4个自然村寨至今保存着一种称为滚龙的民间艺术形式。 寨英滚龙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产生和传承下来的一种龙崇拜民俗文化。据考证,寨英滚龙起源于先民的图腾崇拜,据古歌反映,远古时代,贵州省东北部梵净山区的苗族、仡佬族人民,深受毒蛇猛兽之害,先民们就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土地、朱砂等资源,制作了一种比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禽兽都要威猛的动物造型——“滚龙”,并在多种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舞动滚龙,借以镇吓、驱赶猛兽。这种舞滚龙活动逐渐带上了神秘色彩和程式化特征,内容包括祭龙——娱龙——送龙的各个环节。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演化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舞滚龙活动发展成一种集祭祀、编织、说唱、音乐、剪纸、书法、绘画、杂耍等多个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科研价值和艺术观赏性,是黔东梵净山区苗族龙图腾崇拜与汉族龙文化在寨英地区融合而成的文化瑰宝,它既有着中华民族龙崇拜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黔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山地龙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 2003年5月,寨英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杏鑫测速登陆_思南举办土家歌王大赛暨《星光大道》选拨赛
<br>

7月3日至5日,思南县举办土家歌王大赛暨央视《星光大道》选拨赛,通过层层选拔,来自该县思林乡75岁的花灯老艺人寇源夺得总决赛第二名,让不少专业歌手折服。         七旬老人演唱现场 本次活动以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走进思南为契机,推动思南原创歌曲的普及,挖掘、传承和保护土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赛采取“晋级赛”方式,参赛选手以演唱思南本土原生态歌曲、思南原创歌曲、反映土家民族民间风情和乌江文化特色的优秀歌曲为主,共有157名选手参赛。 7月3日举行“N进60强”海选,7月4日举行“60进30”晋级赛,7月5日进行总决赛,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获奖选手直接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铜仁市选拔赛。 比赛中跳出一匹“黑马”——来自该县思林乡75岁的花灯老艺人寇源,作为自我推荐选手连闯三关,在决赛上演唱的原生态薅草锣鼓歌曲——《一下田来工程来》,以其清新的泥土气息歌词、丰富华丽的铺陈和咏叹、醇厚的嗓音,展现了土家人薅草时的动人情景和有趣的农家故事,夺得第二名,将直接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铜仁市选拔赛。(张进 寇中秋)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松桃长兴堡镇将举行苗族“六月六”情人节
<br>

  2013年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六),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兴堡镇将举行中国苗族“六月六”情人节,此次活动将围绕“相约苗族盛典 弘扬苗族文化 唱响民族团结 放飞中国梦想”这一主题开展。届时将有来自周边各地的苗族同胞一起参加这一盛世活动。 每年松桃九龙六月六,周边村寨的村民都会自发的相聚在九龙(又名大古树),站在庙沟的两旁对山歌,以此来寻找心目中的“情人”。 相传苗族“六月六”是为了纪念忠烈的爱情而兴起的。对歌是情人节的主要内容,也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侣的主要方式。每年节日当天,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经过激烈角逐,将产生一名“歌王”。因此,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苗族人将举行一场宏伟的盛典。 据悉在活动当天,将会举行苗家拦路酒、迎宾唢呐、接亲轿以及“情歌对唱”极具民族特色的习俗表演。(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