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3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壮族的婚姻与恋爱习俗

在壮族社会生活中,青年男女主要通过对歌来选择对象。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就学会唱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就学会唱情歌。对歌有的地方称为“唱风流”,一般在街头寨尾与外寨的青年对唱,其内容是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及夸赞对方的心灵美、家庭好等。通过节日活动、丧嫁喜事及歌场上对歌相互了解产生感情,双方自愿后,男方父母主动请人到女方家提亲,下聘礼。此外,壮族青年男女还通过抛绣球、跳扁担舞、赶集、串寨子等多种方式结识、相恋,也有通过他人介绍认识,双方自愿,最后请人说媒成婚的。 一夫一妻制是壮族婚姻的基本形式,各支系都实行家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以通婚,但姑表不能结亲。侬人支系中,多实行单线姑舅表婚,即姑母的儿子与舅父的女儿通婚,严禁舅父的儿子与姑母的女儿通婚。 云南有的地方壮族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二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也称为“不坐家”。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住上一两天,帮岳母家干些活。不落夫家的时间长短不一,视双方的感情进展而定,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是女方怀孕后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才“坐家”。 过去壮族的婚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男女青年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要父母同意才能结婚。 云南壮族的婚礼可分为四部曲:接亲、送亲、拜堂和回门。由于支系、地区的不同,在婚礼的各个环节上有不同的习俗。一般由新郎家准备好议定的彩礼及猪肉、鸡、糯米等物品让接亲队伍带往女方家迎接新娘。新娘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有的地方有哭嫁习俗。 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来到男方家门口,新娘进门的习俗也各有不同,如师宗沙人新娘进门时要接过一把锄头、一个葫芦,表示勤劳致富、多子多福。 文山土僚支系的壮人新娘进堂屋时有踢草墩的习俗,一脚踢开放在门槛上的四个草墩表示新娘有本事。有的要到天黑后新娘才能进家,并将结婚礼品对亲友展示,有的还要将礼品过称。壮族各支系都有拜堂习俗,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家族长老,四拜父母。宾客也纷纷祝福新人白首偕老,永不分离。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敬长辈,后敬小辈。一般在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回门,有的新娘就居住在娘家而不落夫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落夫家的现象逐渐减少,“不坐家”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杏鑫咨询304724_糯米及其制品在壮族的饮食生活中有何作用?

糯米及其制品在壮族的饮食生活中有扮演着重要角色。壮族是农业民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瓜类、果类,饲养猪、牛、羊畜类和鸡、鸭、鹅等禽类,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认识了各种町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风味美食甚多。 大米是壮族的主食,其中粳稻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主粮,多做成米饭、粥、米线。 糯米是重要的节日主粮、馈赠亲友的礼品及祭祀时的用品,集中体现了壮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糯米及糯米粑在整个婚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提亲、定亲、订婚、完婚,糯米粑都是必不可少的礼物,以希望新婚夫妻像粑粑一样两颗心粘在一起,永不分离。凡办喜事或给亲戚通风报信都以粑粑为礼物,在一定程度上粑粑是壮族维系姻亲关系的一种纽带。 此外壮族比较有名的风味美食粽子、五色糯米饭、糍粑、米糕、油团、汤圆等都是由糯米做成的。 粽子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多于春节和端午节期间包制,无粽不成节。 五色糯米饭又称花糯饭、乌米饭,是壮族传统的美食,用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等捣烂浸泡出液后分别拌上糯米,然后蒸熟而成,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醇,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壮族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简介

对于壮族人来说,每年三月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下面我们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壮族三月三等重要节日的情况。 三月三歌会 “三月歌会”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娱活动的场所,是壮人进行社交的盛会。“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是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又称“花街”、“歌街”、“歌会”,是壮族青年一年一度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现在云南壮族的“三月歌会”主要流行在文山的广南县(“花街节”)和富宁县(“隆洞节”)。 关于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壮族民间有个优美动人的传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吃立节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陇端节 “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是聚居在广南、富宁等地壮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到四月的农闲时间举行,历时3到5天。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在宽敞开阔的草坪、田坝上,人们尽情地欢聚跳舞,摆舞台、唱壮戏,同时,也进行集市贸易活动。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 六月节 “六月节”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是文山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染五色糯米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届时,一般按族规规定,酒肉饭菜备办就绪之后,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族首领依智高,尔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祷。这天晚上,还要举行扫除“杨鬼”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布摩”念咒语进行驱赶。 尝新节 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单家独户过,也有请邻近亲友来一起过的。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好后,把狗叫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每样菜都给一点,为了感谢它的功劳,这一天让它先吃饱,以示犒赏。

杏鑫登录网站_壮族服饰特点及不同支系的服饰区别

壮族服饰的特点是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但是,壮族人因支系不同而服饰各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壮族男子多着青布对襟上衣,阔边大裤,青蓝帕缠头。 壮族女性服饰是区别各支系的外在标志: “土僚”女子上身着青色圆领斜襟短衣,胸腹系绣花方块花巾,下着长裙,袖口、裙边都以白布镶边,束发缠头并以黑帕覆顶,耳坠银环。元阳县的“土僚”未婚女子,头上包着两头对褶的绣花青布包头,花边搭在头顶。已婚妇女头戴镶着银泡的条箍,左面搭配银泡的黑帕覆顶缠头,身穿斜襟短上衣,绣花长袖,胸襟绣着壮锦图案花边,臀部围着一块左右拼着红布条边的艮方形围腰。 “沙人”老年妇女着斜襟上衣,下着宽边大裤,缠头。少女则着白色圆领斜襟阔衣,领边袖肘以黑布镶围,下着大脚裤,穿尖顶圆口花鞋,头缠黑帕。也有下着长裙的,但不加褶。金平县称“白沙人”的妇女上穿蓝色斜襟镶边收腰卜衣,下穿长裤。“黑沙人”多与当地傣族通婚,穿对襟细袖紧身衣和筒裙。 “侬人”女子上穿无领斜襟黑短衣,衣襟、衣角、袖口均镶有纽扣和绣有花边图案。下着细褶圆裙,穿尖顶口绣花鞋,挽发于顶,并插以簪,以黑帕缠裹,再以小方块挑花或绣花头巾覆顶,喜戴银饰、手镯和项圈。 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色,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杏鑫平台首页_壮族的民居有何特点?

“住水边、喜居楼”是壮族的民居的主要特点。壮族除一部分居住在半山区外,大多居住在河谷或平坝的临水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这样一种说法:“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侬人住水头”,村寨四周竹木成荫,郁郁葱葱。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族自古“构楼而居”,因地域不同,主要有三种建筑形式:传统的纯木结构杆栏建筑(又称麻栏或吊脚楼)、土木结构的干栏建筑和土木结构的汉式二层楼房。在建房过程中,从伐木备料、动土开基、墨斗划线、立木上梁到新房的迁居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占卜吉日、祭祀鲁班等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壮族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壮族及其先民,素来注重村落环境的选择。他们建造村落,或选在河流大转弯,地面较宽广的平地;或选在大河与小河交汇处,河面宽阔,水流缓慢的地方:或选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边的地方。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坝美村是一个壮族聚居的村寨,酷似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坝美村在一片青山环抱之中,河水在村前缓缓流淌。经过一个巨大的溶洞可进入坝美村,船在洞内缓行十多分钟,到达洞口,眼前便是河谷、流水、翠竹、水车、农田、茅舍……深蓝色土布。“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正是广南县坝美村的真实写照。

杏鑫咨询304724_傣族的姓氏与亲属关系

傣族的姓氏与亲属关系富有民族特色。傣族原本没有姓,只有名。傣族的名,分乳名、佛名、还俗名、父母名四种,若是上层贵族,还要加上头人名或官名。 乳名,是刚出生时取的名字。有一定的规矩:西双版纳地区,男孩统称为“岩”,女孩统称为“玉”或“嫡”,然后再依长子、次子、长女、次女顺序取名,男性一般是叫岩涛、岩温,也有不按排行而随意取名的。德宏地区则有所不同,喜欢用金、银、珠、宝或鲜花取名,体现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和厚望。 佛名,是指到佛寺当和尚时的名字。例如,原来的乳名叫“岩英”,佛名便叫“帕英”;原来的乳名叫“岩甩”,佛名便叫“帕甩”。 还俗名,是出家后又还俗为普通人时的名字。例如,若乳名叫岩甩,亦可称“康朗甩”;乳名叫岩光,亦可称“康朗光”。跟佛名一样,这也只是男性专有。 父母名。傣族婚后有了孩子,便标志着已成为长辈,他人便不能直呼乳名,若呼其乳名,便是一种不尊敬,要用其子女的名冠以父或母而称呼,才合乎礼貌。例如,子女是男性,叫岩温,其父便称为“波岩温”(即岩温的父亲),其母便称为“咪岩温”(即岩温的母亲);若子女是女性,叫玉香,其父便叫“波玉香”,其母便叫“咪玉香”。这类父母名,较为普遍,几乎所有的傣族地区都如此。 一般史学家都认为,傣族之刀姓,始于元明时代。召姓之源较为单纯,但更具有民族的文化内涵。“召”是傣语译音,意思是主人。到了近代,这一尊称便演变成了姓氏。其他姓氏的来源,基本上也属于上述两种,即不外乎是由傣语的尊称演变而成和由皇帝赐予。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云南回族的风俗习惯与其他地区有何不同之处

回族在云南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滇南的个旧、开远、蒙自,滇西的巍山、大理、永平以及滇东的昭通、大关等县(市)。回族在元代开始进入云南。公元1253年,忽必烈带领蒙占军队平定大理之后,留下部分军队驻守云南,其中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便是最早进入云南的回族。云南回族中还有许多是被征发到云南屯田的畏吾儿(即维吾尔)族转变而来的,另外一些是明朝的回族将领蓝玉、沐英带领回族士兵在云南屯田戍守留居的,他们最后都因为共同的宗教信仰而成为回族。 在回族聚居的地方,自成街区、村落,在农村多聚居一个村或几个村,在城市则大多形成一条或几条街道,如昆明的顺城街。在回族聚居的地方建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回族平时使用汉语,在宗教活动中使用阿拉伯语。 民居民俗 回族的房屋结构与汉族的大同小异,少数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回族,住房受这些民族的影响,如西双版纳的回族住傣族式的竹楼。回族民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屋内的装饰和陈设方面,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屋内不张贴人物或动物画像,多为山水画,部分人家在正屋中贴麦加卡尔白图画,两边贴阿文对联或悬挂阿文匾额和条幅等。挂历一般是印有伊斯兰教历和公历对照的,便于查阅回族的传统节日。有的人家在内屋隔出一间“换水房”,用以沐浴洗“阿卜代斯”(小净)和“乌数鲁”(大净)。自盖的房屋,大梁中间一般钉一包用阿文写的“都阿”,只在结婚办喜事时门上贴对联。 服饰民俗 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云南回族的衣着打扮与汉族基本一致。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受到一定影响,如迪庆的回族着藏装;两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着傣装;白族地区的回族着白族装。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礼拜帽: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拜功”,要求礼拜者的头部不能暴露,必须遮严,磕头时前额和鼻尖要着地,不戴帽子礼拜不符合教义。因此,回族男俗穆斯林在礼拜时,都要头戴白帽,俗称为“礼拜帽”。 盖头:《古兰经》规定:“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我国穆斯林妇女已不戴面纱,但传统的穆斯林仍用盖头把头发、耳朵、脖子遮盖起来,只把脸露在外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盖头一般由纱、绸子、缎子等制作而成。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年轻女子多在盖头上镶金边、绣花纹、缀珠以作装饰。因为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偶像出现,所以在服饰图案中,很少有人物、动物的图案,而多为花卉和阿拉伯文字图案。 婚恋嫁娶 按教规回族男子可以多妻,众妻一律平等,但在中国均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时须请阿訇证婚。一般实行族内婚,与外族通婚,非穆斯林男女必须履行皈依伊斯兰教仪式,称为“进教”或“随教”。 婚俗程序分为说亲、订婚、结婚。 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试探以后,男方准备茶叶、糕点等礼物两份,送给媒人一份,另外一份由媒人送给女方家,若礼物被收下,即表示同意。“说亲”成功后,男方备办一定数额的礼物礼金,由媒人带着去女方家,称为“下聘礼”,女方回赠绣花用品给男方,此即订婚。逢年过节,男方备些糕点、茶叶到女家送礼,称为“走节”。

杏鑫平台首页_傣族的风俗习惯有何特点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傣族的风俗习惯有何特点。 傣族的饮食风俗 云南各地的傣族以食用稻米为主。西双版纳傣族主食糯米,德宏傣族主食软米。菜谱中肉类、蔬菜品种较多,常就地采摘,山中的竹笋、水中的鱼虾,其最独到之处,称之为剁生:是把生肉洗净,切碎剁烂,用少许酸醋或酸水浸泡片刻,合以食盐、辣椒、姜、蒜、花椒、芫荽等佐料制成酱状就可食用的一种食品。 傣族的婚恋嫁娶习俗 西双版纳的傣族,普遍实行“上门”习俗,而且是主要的婚姻形式。“上门”即“入赘”。男女青年结婚,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上几年门。时间的长短,视双方家庭情况而定,几个月、一两年或终身不等。一般是3年住女家,3年回男家。直到生了孩子,继承了一方的财产后,才定居下来。短期的,到了时间,男方可带妻子回本寨安家。 傣族家庭内部禁止通婚,无论男女都只能与本家族以外的成员结婚。禁止未婚青年发生两性关系,如未婚先孕,要罚“洗寨子”,认为这种行为将触怒寨神。因此,要举行祭寨神活动,还需请全村老小吃饭,以得到大家原谅。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葬礼主要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方式。正常死亡都用土葬,疾病和非正常死亡采用火葬,小孩夭折多行水葬。 傣族人死后立即报丧、沐浴更衣,并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要备办佳肴赕给佛爷、和尚,杀猪招待亲友和来帮忙的人,超度过后抬到公共墓地埋葬。埋时头朝东,脚朝西,坟头上罩把阳伞。坑深2.5尺,白布裹尸,木板竹笆出殡,不用棺。葬后不垒坟,后人不扫墓。年节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经,把后人献的祭物献给亡灵。 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佛教传入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象。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区的傣族人民,以信仰南传佛教为主,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俗称“既拜佛又祭鬼”,即“双重信仰”;元江、新平、金平、元阳、大姚等地区的傣族,因佛教势力没有传入,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只祭鬼不拜佛”,即“单一信仰”。

杏鑫平台首页_傣族的泼水节等岁时节令简介

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也叫“泼水节”,历时3天,泼水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成了欢乐的海洋,有“水花放,傣家狂”之说。主要活动有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人们把“泼水节”这几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梵宇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利、美好、健康。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欢天喜地,局面极为火热。因为傣族大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办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彼此泼水 祝愿,因而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门节和开门节 “关门节”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开门节”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此间,各寨的傣族人民都要到佛寺里向佛祖敬佳肴、鲜花和银钱。在这段时间里不能结婚和出远门活动,直到“开门节”后斋戒解除,才能娱乐、谈情说爱、举办婚礼、盖新房等。 花街节 又叫“热水塘花街节”。云南省元江一带傣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举行,节期一天。傣雅人也过花街节,活动内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节期是在农历五月初六。花街节的主要目的是除旧迎新,节日早上,太阳初升之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元江东岸的热水塘草坪,欢歌笑语庆贺节日。老人们世昔话今,青年们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戏,尽情欢乐。人们还纷纷就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除去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寻找伴侣。

杏鑫咨询304724_傣族的饮食风俗有什么独到之处

云南各地的傣族以食用稻米为主。西双版纳傣族主食糯米,德宏傣族主食软米。菜谱中肉类、蔬菜品种较多,常就地采摘,山中的竹笋、水中的鱼虾。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傣族的饮食风俗有什么独到之处。 剁生 是把生肉洗净,切碎剁烂,用少许酸醋或酸水浸泡片刻,合以食盐、辣椒、姜、蒜、花椒、芫荽等佐料制成酱状就可食用的一种食品。 夹心香茅草烤鱼 先把鱼刮鳞、剖开、洗净;然后将准备好的葱、蒜、青辣椒、芫荽切细,与盐巴拌和,放进鱼肚子里,把鱼肚子合拢或顺折起来,用三四匹香茅草叶捆好,用竹片夹夹紧,放到火炭上烘烤,待有八成熟时,抹上猪油,继续烘烤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这种烤法,鱼香味扑鼻,脆、香、鲜三味俱全,回味无穷。 香竹饭 用糯米或饭米放在香竹筒里烘烤而成。做香竹饭时,先将香竹从有节的地方断开,把淘好的米塞进竹筒里,再加入适量的水浸泡约七八小时,然后用芭蕉叶封住筒口,将盛米的香竹筒放在火炭上烤或用小火烧烤,待竹皮烧焦,筒口冒出蒸气10分钟左右,筒里的饭就煮熟了。接着用木棒将竹筒捶软,捶得越软越好吃。捶软后,把竹片撕开,就露出粘有乳白色竹膜的香竹饭了,连膜带饭一起吃。香竹饭柔软细腻,带有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烤的脆香,吃起来十分可口,是待客的好食品。 火烧干巴 干巴用肉腌制晒干而成,主要是牛肉干巴。制作方法足,把干巴用两三层芭蕉叶包好,放到炭灰中焐,约十多分钟后从炭灰中拿出,撕去烤焦的芭蕉叶,再用下净的叶子包好,用木棒将干巴捶软、捶松,成肉丝状,即可食用。傣族有句话:“不吃烤干巴,不算尝过肉香”,烤干巴的甘美可想而知。 腌酸鱼鲜 腌鲜的时间一般是傣历十一二月间,一般都用沙鳅鱼。腌鱼酢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鱼洗净,晾干水分,将糯米蒸熟,趁很热的时候,把鱼倒入拌和,再拌上食盐、辣子、花椒、八角、茴香籽等佐料及少许酒,搅拌均匀,放入盐水罐内,封盖上水即可,此菜酸、辣、鲜三味俱全,吃起来十分可口。 粽包蒸脑花 原料有猪脑花、猪舌头、葱、姜、大芫荽、野花椒、香茅草、盐等。制作时,将猪脑花、猪舌头刮洗干净,把猪脑花划成小块,将猪舌头剁细,与切细的佐料拌匀,分成若干份,每份放一片香茅草叶(结成小疙瘩),用芭蕉叶包好放入甑子里蒸熟即可食用。这道菜呈乳白色并带有灰色,肉质软嫩,味道鲜美。 蒸笋肉 其原料是五花猪肉、甜笋、姜、大芫荽、青辣椒、盐等。制作时,将肉洗净、切片,将剥去皮的甜笋也切成薄片;把葱、蒜、姜、青辣椒、大芫荽切好后,加上适量的盐拌匀;再把切好的肉片、笋片和适量的盐拌匀,分成若干份,每份用芭蕉叶包起。在包的时候,先将拌好的佐料薄薄地铺在芭蕉叶上,再将肉片、笋片铺在佐料上,面上再撒上一层佐料后,包成长方形的小包,放入蒸笼里蒸熟即可。这道菜呈乳黄色,鲜嫩无比,芳香味中略带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