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拉祜族的住房,有落地式茅屋和桩上竹楼两类。落地式茅屋是沿袭了古俗,择地而修造。桩上竹楼可能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是在落地式茅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牡披移”意为桩上竹楼房,是一种木桩权搭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楼为母系制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楼为个体家庭居住,竹楼式样没有什么差异,面积的大小主要看人口的多少来定。“牡披移”主要由“日格”(房屋内寝室部分)、“扎迪格”(舂碓处)、“掌倮”(晒台)三部分组成。小竹楼一般从右方顺梁开门,门外为“掌倮”,用粗树干砍成楼梯供出入上下。楼上一般用竹笆(或木板)隔一两个住室,前房中央设火塘,火塘为饮食、会客及休息娱乐的地方。火塘上方挂“握”(炕笆),供烘烤粮食及防火用。后室作寝室。楼上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栏,楼下是关牲畜、堆放柴火的地方。 另一种大型木桩竹楼,是为母系制家庭居住的房屋,通常是长房。谰沧坝卡乃、南段的长房高约六七米,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一般长房约一百多平方米。此种大型竹楼,正面有走廊,没有窗子,从正中或左右两侧开门,门外有“掌倮”,还有可供两人并排上下的楼梯。室内按对偶家庭的多少,用竹笆(或木板)隔成若干间,和汉族分间稍相似,中间形成一个通道,每个格内住有家庭成员,室内设火塘。在这里间与火塘的构造和布置,便形成了拉祜族居室的民俗特点。大房子旁边,建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居住长房的大家庭由几代人组成,一般为四五十人,多者百余人。 “密畅移”意为落地式茅屋,这类房屋和桩上竹楼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通常是选好地基后,栽20棵木桩权,用三棵横梁,两棵牵手搭在木桩权上,然后用交叉的形式放上若干条椽子,压上用竹制成的压条,铺上茅草,即可建成。房子的四周用木板或竹笆围栏,屋内一般用木板或竹笆隔成三间,进门的右边一间或向东的一间设火塘,火塘两侧置床铺供父母住,这个火塘周围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房门一般在房子的正中,进门正前方是供奉家神的神桌,屋内有的留窗子,有的全部用木板围死,虽然光线较暗,但十分暖和,蚊虫也难以人内。屋内左边一间为儿女住,或作为儿女婚后的新房,一般有条件的还要铺上楼板,上面存放粮食等杂物。 此外,拉祜族在建筑方面有一些禁忌,房门要开在正中,不能对着垭口;门前要视野开阔,没有山箐遮挡;烧火做饭时,要从三脚架正面添柴火;柴火要倒烧,先烧根部;外人不得随意触动火塘;客人不能坐在主人家门槛上,也不得在门槛上削东西;行李等物不能置于神桌上;而且不能进入主人内屋,也不准摸神台上的小竹筒。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怒族简介 怒族的源流与地区分布

我国怒族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县、兰坪县、泸水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此外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缅甸克钦邦北部山区也有少量怒族分布。 怒族史称“怒子”、“怒人”等。唐代时就已居住在今天怒江州一带。怒族有三个族源,一是来自唐代“庐鹿蛮”,即“若柔”支系;二是来自元代“路蛮”,即诺苏支系;二是来自“怒子”,即“阿龙”、“阿侬”两个支系。“阿龙”、“阿依”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 怒族主要由自称“若柔”、“诺苏”、“阿龙”、“阿依”4个支系组成。“若柔”主要聚集在兰坪县兔峨乡和泸水县鲁掌镇;“诺苏”主要聚集在福贡县匹河乡、子里甲乡;“阿龙”聚集在贡山县茨开镇、捧打乡和丙中洛乡及迪庆州维西县、西藏察隅县;“阿侬”主要聚集在福贡县上帕镇、鹿马登乡和架底乡。 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四个支系,即若柔语、诺苏语、阿龙语和阿侬语。其中阿龙语和独龙语相通。由于长期与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普遍会说僳僳语。怒族无文字,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间,民间流行“刻木”、“结绳”记事。 怒族的民居建筑主要有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土墙房和石片顶房几种。 干栏式竹楼俗称“千脚落地”房,是怒江地区怒族的一种基本住房形式。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几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怒族的婚恋嫁娶与婚姻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怒族的婚姻制度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富裕人家有一夫多妻的现象。过去,怒族社会曾经存在着亚血缘内婚的残余,大部分在同一氏族,甚至是同一家族内进行婚配,即除了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外,叔伯兄弟姐妹之间可以婚配。在怒族人看来,这种族内婚可以促进家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族婚姻主要由父母包办,但婚前可以自由恋爱。当子女与父母意见不合时,不屈服的恋人总是选择“逃婚”或“偷婚”。 怒族青年男女约会情景比较特别,他们约会时,都不说话,而是通过弹琵琶和吹口弦表达感情。 怒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选择在属龙或属蛇的日子,因为龙和蛇在怒族的观念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婚礼前几天,全村寨的各家各户都派出得力的男子或女子,到男方家帮助料理结婚的有关事务。女方家也忙着做嫁衣、买首饰、请陪娘、邀请宾客。 迎亲是怒族婚礼中最为热闹的场面。迎亲队伍中一定要有一名歌手前往,只有待他将女方挡路的歌手唱败,方能将薪娘接去。当陪送新娘的队伍进入男方村寨时,早已在旁迎候的男方家的人忙向来宾连连敬酒。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的舅舅和舅母要向送亲的人们敬一杯竹筒酒,敬完新娘和送亲的人们,新郎、新娘才能迈进男方家的门。进门后,新郎要牵住新娘的手,把新娘迎进新房中。待新娘进入房中,鸣枪三响以示庆贺,亲友们则跳起怒族的“足踏舞”,以有节奏的舞步跟着进入房中,并在房中的火塘边跳。接着,由一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新郎新娘祝婚,祝福新人婚后幸福吉祥、子孙满堂等。之后,男方家的人热情地向送亲的人们连连敬酒,气氛相当热烈。 怒族的婚礼是歌舞的盛会,青年人弹奏起琵琶调,吹起口弦曲,跳起“琵琶舞”和“锅庄舞”,尽情欢歌。老年人边向新婚夫妇祝福,边唱《婚礼歌》,一派喜悦之情溢满庭院。三天后,新郎新娘要回娘家,经过回门再回夫家,才算正式步入他们的家庭新生活。 在怒族小家庭中,家族氏系按父系计算,男子才能当家长,男尊女卑尤其明显。如妇女不能参加氏族或村寨事务,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中的祭祀及各种典礼,妇女从男子面前走过时,要弯腰而行。

杏鑫注册开户_怒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过去,怒族男女服饰都用麻布做成。少女穿大襟上衣,下着长裙。已婚妇女右衽上衣,下着长裙并在衣裙上加绣花边,戴由贝壳、料珠串成的珠珠帽,胸前佩戴用料珠、银币、玛瑙串成的项圈,用竹管或珊瑚作耳坠。贡山的怒族妇女下身不穿裙子,而穿长衫,外加一件短袖的褂子,下穿裤子,围围腰,外系一根腰带,戴包头,都是用麻布或羊毛布料做成。男子着长衫,穿长裤。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中老年男女怒族均以布绑腿至小腿下部。 怒族男子服饰 怒族男子的服饰风格古朴素雅,与傈僳族相似,男子蓄发多蓄长发,披发齐耳,用青布或白布包头。传统服饰为交领麻布长衣,内穿对襟紧身汗衫,外穿敞襟宽胸长衫,长衫无钮扣,穿时衣襟向右掩,福贡地区女子穿右襟短衣,麻布长裙,头饰用珊瑚珠、玛瑙、料珠、银币和海贝制成,她们将贝壳磨成圆片,用兽皮连成发箍,并在额前垂挂珊瑚珠及小银坠,耳戴大铜环。贡山女子用白布帕裹大包头,不穿裙,仅用两块条纹麻布围在腰间,类似裙装。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系宽大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色彩以白色为基调,间着黑色线条,戴坠红飘带的白包头,下着短裤,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怒刀,肩挎弩弓及兽皮箭包,脚打竹篾制作的绑腿,显得英武剽悍。 怒族女子服饰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怒族人民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怒族服饰的变化包含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在制作怒族服饰的用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妇女服饰已用金丝绒等高档布料制作,色彩更加丰富,华丽美观已成为怒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杏鑫4注册登录网_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壮族源于古代南方的百越族群,史籍中称为“僚”、“俚”、“乌浒”,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壮族的饮食特征 糯米及其制品在壮族的饮食生活中有扮演着重要角色。壮族是农业民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瓜类、果类,饲养猪、牛、羊畜类和鸡、鸭、鹅等禽类,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认识了各种町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风味美食甚多。 壮族的婚姻习俗 一夫一妻制是壮族婚姻的基本形式,各支系都实行家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以通婚,但姑表不能结亲。侬人支系中,多实行单线姑舅表婚,即姑母的儿子与舅父的女儿通婚,严禁舅父的儿子与姑母的女儿通婚。有的地方壮族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二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也称为“不坐家”。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住上一两天,帮岳母家干些活。不落夫家的时间长短不一,视双方的感情进展而定,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是女方怀孕后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才“坐家”。 壮族的丧葬习俗 历史上壮族曾实行木棺火葬,清代以后,普遍实行木棺土葬。近现代壮族各支系的丧葬仪式基本相同,盛行木棺土葬,对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从婴儿到老人死亡,埋葬方法各不相同,结婚以前死亡者,穿戴和安葬较为简单,对于老年人的正常死亡,要履行多项仪式:接气(表示接受死者的事业与希望)、净身更衣、停灵待亲、报丧、入殓守灵、糊扎棺罩立孝杆(让死者沿着孝杆爬到天上去享福)、赎魂、开路与超度、举行葬礼。 壮族的自然崇拜 壮族先民崇拜的对象基本上包括了自然界的主要神祗。铜鼓不仅是乐器,而且是神器,它可以沟通鬼神和人们的思想,自古以来壮族先民击铜鼓伴歌舞以祈年禳灾,因此壮族把太阳纹、雷纹、云纹、蛙纹等自然崇拜的对象刻画在铜鼓上进行膜拜。此外在民间还有城隍、三官、火神、龙王、石神、土地神、山神、龙树等祭祀神灵。如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主,是主管一切吉庆、灾难的神,以前每村都有土地庙,每家每户要用红纸写上“福德土地之位”贴在墙上祭拜,左右再贴“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的楹联,逢年过节都要供祭。 壮族的灵魂观与祖先崇拜 灵魂观念在现代壮族中还很浓厚,各支系在过年时都要举行招魂仪式,不仅给人招魂,而且给猪、牛、马、鸡及五谷招魂。壮族认为鬼魂和灵魂是有区别的,灵魂与肉体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人做梦或生病时才会脱离。鬼魂是脱离了肉体的灵魂,是人死亡后由灵魂变的,有善鬼和恶鬼之分。生前是坏人,死后变恶鬼,或生前是好人,但由于恶鬼作祟而非正常死亡者也被视为凶鬼,对它们除采取祭祀讨好外,常采取以一些物件、仪式进行驱逐。只有生前是好人,年满花甲而正常死亡者才被视为善鬼,人们通常采取亲近和依赖的态度,祈求它们保佑平安、顺利。 人们对本部落亡故的头人或祖先、“布摩”等怀有崇敬的心情,由此产生了祖先崇拜,在丧事的办理,坟地的选择,农历七月对祖先的祭祀等都反映了壮族祖先崇拜的情况。 “布摩”是壮族原始宗教的祭司,由古代的男巫演变而来,是沟通人与神的桥梁,其职能主要是祭祀、祈祷、禳灾。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瑶族度戒是怎么回事 对瑶族“度戒”仪式的认识

瑶族每一个男性在成年时都必须经过一个宗教性的仪式活动——“度戒”,然后才能被认为是本民族的社会成员,才能成家立业,享有参加社会活动的各种权利,将来死后其灵魂也才能“升天”、“做官”。因此“度戒”是云南各地瑶族极为重视的一种传统宗教仪式活动,民族特色极为浓厚。 蓝靛瑶男青年“度戒”一般于婚前十二三岁至二十二三岁之间择日进行,“度戒”中又有“度道”和“度师”之分。下面以师、道同度为例进行阐述。 “度戒”之前,主人要“煮酒择师”。戒师多由道公、师公、引教师、童坛师、保见师、证见师、画字师等七人组成,根据需要还要再请上一些懂得教规教法的徒弟来协助念经、请神和跳神。之后,家长要将孩子送到道公、师公和引教三位大师傅家中进行烧香拜师,过三至七天的隐居生活,轮流接受族规族礼的教育。拜师期间,受戒者要素食淡饮、修心养息、默守规程。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师父便将徒弟带到火塘边坐下进行教化,直至鸡叫两遍方能睡觉。 “度戒”仪式一般于子夜时分在“度戒”者家中进行。主事师傅(正戒师)将受戒男孩叫到坛堂中央,用被子将其盖住并让其手持“告板”和铜铃,盘腿端坐于席垫上。由正戒师向神位诵念汇报后鼓锣齐鸣,开坛唱经,跳起请神迎神舞,整个坛堂形成一个热烈的歌舞场面。受戒男孩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静坐后送回休息,而跳神的师傅们则通宵达旦,始终不停。拂晓前,师傅们再次将受戒男孩带到坛堂,唱起《引光歌》,跳起《川光舞》,表示“川光童子降坛中”,受戒者也作为“鬼神童”,跳《罗帛舞》。 天亮后,就到层外翻滚戒台,表示再次投生人间。受戒男孩两臂紧抱双腿,全身蜷曲,箍成一团。师公道公一声令下,男孩便在引教师的指导下急速往后仰翻,从戒台上滚落到藤网之中,意为从天降生,落入天神之母腹(棉被象征母腹)。 度完师戒,师傅们又带领受戒男孩围戒台舞蹈三圈后回到堂屋外,让其跪听童坛师朗诵贴在门旁的榜文,以阐述家中的经济情况及父母养育之恩等。榜文读完,受戒男孩就步入堂屋中央,三拜祖先后坐下,进行“度道”仪式,道公向受戒者朗读“不得冒犯盘王祖先”、“不得骂天地日月星辰”等十大戒。 最后要进行送神仪式,以禀告临坛到位的天庭地府诸位神灵撤班退位。

杏鑫测速登陆_傈僳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傈僳族便是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傈僳族的风俗习惯。 傈僳族的民居民俗 傈僳族的住房主要有“千脚落地屋”(即竹篾房)、木楞房和土木结构的瓦房。“千脚落地屋”主要建在怒江大峡谷地段陡峭的山坡上,“千脚落地”是对支撑整个房子的支柱的形象说明书。在陡坡上人们很难开辟出一块平地来建造房屋,只能将一根根支柱深埋在掘好的洞中,由于柱子脚很多,故称“千脚落地”。 傈傈人民淳朴善良,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 傈僳族的饮食民俗 傈僳族以玉米、荞麦、大麦为主食,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傈僳人的传统饮食有苦荞粑粑、烤乳猪、漆油、杵酒(水酒)等。 傈僳族有吃“手抓饭”、喝“同心酒”的习俗。“手抓饭”又叫“簸箕饭”。作法是将煮熟的大米饭或玉米糁盛在小簸箕中,饭上堆着大块的烤乳猪、腊肉和洋芋,一个簸箕类似于一张圆桌,五六个人一围拢就可开饭。蘸水摆好了,水酒斟上来了,一次丰盛的傈僳族宴席就开始了。左手代筷,右手当碗,这就是“手抓饭”的规矩。 “喝同心酒、吃手抓饭”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吃“手抓饭”的时候,同时饮“同心酒”。“喝了‘同心酒’,走遍天涯海角都是情”这句流行的傈僳族谚语极好地表达了傈僳人热情好客、情深义重的民族特点。 傈僳族的饮食礼仪 吃饭时主妇要先给老人、小孩盛饭,再给丈夫盛饭,自己最后吃。在吃饭过程中,要不停地侍候老人和小孩。如有客人一起进餐,则要先盛饭给客人,并不断地为客人夹菜、添酒。傈僳人忌暴饮暴食。 傈僳族的婚俗 傈僳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头人及富裕户有一夫多妻的。傈僳族的婚姻大多数由父母包办,以牛为聘礼,也允许男女青年婚前自由恋爱。举行婚礼时,双方要请能歌善舞者组成赛歌队,当新娘及送亲者到达男方庭院后,双方赛歌队开始对唱《婚礼歌》的《迎亲词》。唱毕,每一个送亲者分别在庭院、屋檐走廊、门槛前喝干3碗酒才能进屋。等主宾进屋落座后,开始饮酒对唱《酒宴词》。到下午3点左右宴席开始,宴毕,又边歌边舞,通宵达旦。第二天,男方还要向客人赠礼、宴客,之后,男方开始唱《逐客词》,“驱赶”客人走。 傈僳族的丧葬习俗 傈僳族除凶死者和在外死亡者实行火葬外,其余实行土葬。傈僳族很重感情,对死者非常同情,任何人去世,亲属及寨子的人都前往凭吊,为其哭丧、跳丧舞、守灵。 傈僳族的丧葬禁忌主要有,死者死亡当时,亲属和村里的人都不能干农活,否则被认为是在责备死者生前是懒汉,会使亡灵有一种负罪感,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会有干不完的活;若死者为老人,亲属和寨子里的人要停止劳动3天,以示崇敬和哀悼;不准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一种仇视和挑衅行为,但如果某人是死者的死敌他就会在葬礼期间吃辣椒;当祭师在唱跳丧葬歌舞时,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死者亡灵会魂飞魄散,无力到达祖先栖居之地,变成野鬼。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苗族简介 苗族源流与分布

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南部、湖南西部、云南等省区。在全省绝大部分市、县都有分布,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最为集中。苗族先民早在南诏统治时期,就开始从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地迁入滇东南,但绝大部分是元、明、清时由贵州、广西、四川等地陆续迁入云南的。 苗族有自称为“蒙”和“阿蒙”两个大的支系,阿蒙人分布于滇东北及滇中地区,蒙人散居于全省各地,包括了蒙豆、蒙绸、蒙施、蒙轮、蒙叟、蒙巴、蒙刷等支系。苗族各支系之间除了语言、自称的差异外,妇女服饰是区别支系的重要标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黔东、湘西、川黔滇三个方言,云南的苗语属于川黔滇方言,其中又分滇东北次方言和川黔滇次方言。由于苗、汉的长期交往,大部分苗民在与其他民族交往时通用汉语,无本民族文字。 高寒山区的苗民过去多住“权权房”,即把带权木桩栽地作柱,圆木作檩子、椽子,用茅草或竹叶盖顶,四壁用树条或竹子编制,外表糊泥巴。房内用木条分隔成卧室、厨房,摆设简单。房屋前面或两侧盖一竹楼,用于堆放柴草和储存粮食,另盖畜厩紧靠住房。此外,尚有依树搭棚住房、岩洞住房,现在多为土墙草顶或石棉瓦顶的房屋。居住在坝区的苗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正门。为避风,房屋多依山势而建。房屋开门不能朝向山垭口,不然家人会出事。开门也不能朝向孤山,否则易遭火灾。

杏鑫测速登陆_苗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苗族是我们中国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们当今中国一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其实,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饮食文化是否了解呢?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居住在高山、半山区的苗民,以玉米、马铃薯、荞麦为主食;居住在河谷地区的苗民,以玉米、大米为主食,杂粮有燕麦、大麦、小麦等;蔬菜以萝卜、青菜、白菜、豆类、瓜类等为主。苗族饮食特点之一是喜欢吃酸菜,“酸汤鱼”是苗族传统的风味名菜。 苗族喜欢用黄豆做“连渣捞”,即将黄豆磨细,掺入青菜煮熟。肉食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羊、鸡肉。猪肉除鲜吃外,还腌制腊肉。苗族习惯吃大片肉,肉片一指厚,巴掌宽,称为“巴掌肉”。杀猪请客称为“吃刨汤”,饭后客人吃剩的肉各自带回家。 苗族的砂锅焖狗肉小有名气,文山苗族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和“三伏天吃狗肉避暑,三九天吃狗肉驱寒”的谚语。把苦刺花的蒂去掉,洗净放入沸水中去除苦涩味,与豆豉同炒是苗族的当家菜。有的人走亲访友,带熟鸡蛋作见面礼,主人亦回赠熟蛋。 苗族还喜欢吃生冷的食物,如杀猪时,在生猪血内加入姜、辣子、蒜等佐料,待其凝固后便可食用,称为“头道菜”。苗族喜欢喝酒,包谷酒是苗族家庭的必备品,婚丧嫁娶或喜庆佳节,招待客人时,都必斟酒敬献,边敬酒边唱酒礼歌。

杏鑫测试路线_苗族的婚俗习惯 苗族的婚恋嫁娶有特点

苗族的婚俗习惯很具特色。苗族恋爱婚姻,多为自由选择,旧时也有“游方”的习俗,即农历正月初一后,未婚男青年吹芦笙、吹口哨或拉二胡走村串寨寻找意中人。“走寨”是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活动,也称“走妹”。通常在晚饭后,男青年成群结伴吹着木叶或指哨,去到女青年集中的地方,一家一家的坐着闲聊,起初是一群人,最后剩下一对对的有情人单独相处。青年男女通过“走寨”产生感情后,即可以互赠礼品定情,若得到父母同意,便可以定亲。以后每逢年节,男方要给女方送些食品,女方也要给男方父母做些手工制品回赠。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就可以成婚。 苗族的婚姻,也可通过媒人说亲,父母包办。同姓之间不通婚,多数为姑表婚。近年来苗族青年男女主要是在赶集、踩花山等节日和公共活动中寻找意中人,他们通过对山歌或主动搭讪相互了解。如果是彼此情投意合,到第二天清早,男带女或女带男到家里去做客吃饭,父母会以酒肉热情招待。以后每逢集日,双方相约前往,直至成亲。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愿意结婚。姑娘便随小伙子到家中,男方父母用公鸡、母鸡各一只在姑娘头上绕一圈,第二天男方媒人带上烟酒去女方家通报信息,双方同意后,进行提亲。男方家于阴历上半月逢一、三、五的一天,请媒人、陪郎同男青年一起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姑娘会约女友来看对象。如男女愿意,父母一般不会反对。再过一两天,男方媒人会带上七八对鸡去女方家,商谈礼金、烟、酒、肉等数量。 此后一个月左右,男方父亲带着儿子或陪郎,带着商定好的礼金和礼品,到女家“贺亲”,畅叙亲家情谊。婚前,男方要赠予女子项圈或其他银饰物,女方也会回赠男方银饰物。之后,由男方择定婚期,请媒人告知女方家,女方父母若有异议,则以其确定日期为准。 娶亲要历时两天。第一天,男方家组成接亲队,由媒人、陪郎等陪新郎到岳父母家,礼品多为烟、酒、食品和一对鸡,鸡切块或剁碎与辣椒面拌炒做汤,分给客人喝,鸡头由舅父吃,边吃边看鸡舌软骨顺扭情况及头骨细纹,预示夫妻今后的关系,其间芦笙歌舞通宵达旦。第二天早上,新娘拿出自织的花衣,由本家姐妹或嫂给新郎、陪郎穿上。新娘离家前要大哭一场,新郎要向新娘家人依次磕头,媒人、新郎、陪郎到屋内接出新娘、伴娘。到新郎家时,领新娘、伴娘进新房休息。晚餐时,新娘、新郎分别陪送接亲的男女客人吃饭,不需向客人敬酒。晚上,贺喜的亲友们男女老幼喝酒唱歌,通宵达旦。新郎、新娘不入洞房。 花苗需在婚礼结束当晚回门,而其他支系有的3天、7天、半月、一月时间不等。回门时,新婚夫妇要带上炒面、宰了的鸡(成对)、熟鸡蛋,分别送给娘家亲戚,娘家亲戚要送给安家牲(雌畜),俗称“姑娘牛”或“姑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