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鑫平台首页_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br>

民国时期,城里的儒绅郑卓斋先生何以写出这流芳百世的诗句,今已无从考证。如果说“仙到玉屏留古调”,尚有可信史影的话,而“客从海外访知音”则仅仅是一种美好心愿罢了。郑卓斋拔贡出身,在四川与湖南当过县官,见多识广,但客从海外来,又何止是轻而易举的事。 海外来客,为平箫玉笛而来,在改革开放前,几为天方夜谭。民国时期,战争连连,炮火硝烟,生命尚难以保证安全,更何况荒僻闭塞黔地,交通不便,哪有洋人天外飞来。及至新中国成立,黔东并不对海外开放,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洋人,也断断到不了屏山舞水之地。老外要玉屏箫笛,唯一渠道就是通过国家的外贸出口。 玉屏的土地上有外国人自由行走的足迹,是在改革开放的国门敞开之后。至于何年何月何国人氏最先箫乡访知音,已是烟云迷濛,但是,“刘昆山祖遗平箫”的百年老店里,却清晰记得这样一件事: 2008年初夏的一个艳阳天,一位人高马大的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老外大步走进店里,用半生不熟的汉语热情地打招呼。刘泽松见这外国人上穿白色T恤,下穿蓝色白格休闲短裤,一副随心自然的神态,颇觉亲切,也热情地招呼着他,问他有何贵干?老外指着店门口的对联笑吟吟地说: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相互爽朗大笑,一见如故。交谈中,得知老外是德国人,对玉屏箫笛慕名已久。老外一边品赏精美箫笛,一边同刘泽松交谈箫笛演奏和箫笛品相的心得。情致所起,老外吹奏三两曲后,又与刘泽松大师共同校音、切磋。令刘大师意想不到的是,老外居然还赠送给他一支奇特的笛子。 郑卓斋当年的心愿,现今已成稀松平常的举手投足之事,让他这旧时的县官做梦也不敢想的是,当今的县人民政府还敞开大门,热忱邀请外国箫笛名家来箫笛之乡共聚一堂,交流演奏。 时值玉屏箫笛获巴拿马金奖九十周年之际,玉屏政府二○○五年成功举办了“中日韩箫笛学术研讨会暨箫笛之声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莅临,到会的还有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伍国栋、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主编樊祖荫、中国竹笛学会会长张维良、台湾笛子演奏家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系副教授陈中申、韩国洞箫研究会会长李辅亨、日本坂田古典音乐研究所长坂田进一等著名学者、大师和演奏家。 华灯炫彩,箫笛悠扬。中日韩三国箫笛演奏家分别进行了精采演艺,同台献艺的还有中国铁路文工团、玉屏艺术团的演员和学校学生。一场高规格高品位的箫笛盛会,一道丰盛可口的艺术大餐,中央电视台作了全程专题录制。        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学生雷默在表演后,被县委政府聘为玉屏的箫笛形象大使。 箫笛之乡正敞开热情的怀抱,奏响韶乐,捧出美酒,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嘉宾。 玉屏箫笛,始制于明万历年间,工艺精湛,音质清越,古为宫廷贡品,今为民乐奇葩,是“贵州三宝”之一。在近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从鹿皮道人授艺郑氏,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勇夺金奖,到2005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产生了众多有关玉屏箫笛的民间传说、奇闻轶事,如粒粒散落的珍珠,璀璨夺目。“微玉屏”特刊载贵州省作协会员、县作家协会主席翟河贵搜集整理的《玉屏箫笛撷华系列》,以期更好地普及传承发展玉屏箫笛文化。 责任编辑:匡奇燃

应新加坡拉丁马士民众俱乐部建所基金筹委会邀请,铜仁市梵净山民族歌舞团准备了一台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印象梵净山” 于7月13日晚在新加坡闪亮登场。来自新加坡社会各界2000多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晚会上,沿河推送的由土家高腔歌王黄旭演唱的《这山没得那山高》、沿河籍青年歌手田菊演唱的《我的家乡梵净山》等歌曲激起了观众浓厚兴趣。 演出结束后,新加坡总理公署兼文化、社区及青年政务部部长陈振泉先生向中共铜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演出代表团团长刘婕颁发了演出纪念奖章,并兴致勃勃地向刘婕赠送了亲笔书法《舞魂》。 陈振泉表示,以前从未听说过世界上还有如此美丽的地方,欣赏了民族歌舞“印象梵净山”演出及听了刘婕对梵净山的介绍后,非常向往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他决定拟安排于明年秋天组团赴铜仁梵净山考察和观光旅游。 责任编辑:匡奇燃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思南斗笠与竹编文化
<br>

乌江中下游流域广为流传两句民谣:“塘头斗笠印江伞,思南姑娘大脚板。”将思南的塘头斗笠与印江的油纸伞并列,可见其知名度与美誉度之高。 斗笠又叫斗篷,编织材料为本地慈竹。编织过程有一套繁复的程序,是工艺很细的活计,须得艺人心灵手巧。 先是 “开刀”,焚香化纸敬奉竹神、祷告上苍。然后才从竹林中砍下竹子,依次剔枝、破竹,分解成篾条,竹子有节,容易脆断,需用巧力因势利导,庖丁解牛,功夫在无形之中。再将篾条分割成青篾与黄篾两部分,然后进一步把篾条划成细细的“篾丝”。最小的篾丝几乎接近头发大小,百丈之刚化作绕指之柔,工艺之精达到极限,让人叹为观止。 篾丝划好后才开始编织。将竹片搭成框架放置于斗笠模型之上,竹篾以锥形顶端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开去。自上而下,细细的竹丝经纬交织,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展。 为了确保经久耐用,色泽光鲜,斗笠上还要喷涂一层桐油,在太阳下晾干,此后长久如新。 在思南众多少良田美池,竹林农舍之间,头戴斗笠的女子们风姿绰约地穿行其间,那别致的造型,迷倒多少外乡来客。      斗笠不仅是遮雨避阳的实用工具,更是一种富有丰富内涵的民间工艺,它已经与思南人的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水乳交融,升华为一种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匡奇燃

德江土家族婚俗不但有固有的民族性,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因受远古传说故事,伏羲兄妹(傩堂戏中的傩公、傩母)自由婚姻的影响,恋爱风俗一直较为古朴、自由,富于传统色彩,有别于汉族地区森严的封建礼教。土司时代诸族的婚姻都遵循同姓不婚,结婚不用媒,多以歌相亲,在溪涧、山林跳舞、唱歌、生产中相互选择,彼此爱慕,双方满意后,征得傩戏土老师的许诺作证,即可成亲。 求亲:德江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符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媒人向女方求亲。男方请的媒人到女方家求亲时,开始只起试探与牵线的作用,不为媒证。得知女方父母有意之后,按“以媒为证”的程序,正式求亲。 订婚:德江土家族人订婚,俗称“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有大小之分。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已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 结婚:男方要求结婚时,婚前那年农历正月初,选择吉日要到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女方若同意该年结婚,就收下连尾巴的猪腿,若不同意,则将猪尾巴割下退回男方,表示推迟婚期。男方给女方拜年时,礼品中绝对不能送猪头,因猪头是送给媒人的,意味着这门亲事是媒人开的头。达成结婚协议之后,娘家准备嫁妆,婆家准备衣服等物,双方筹办儿女喜事。 哭嫁:土家姑娘的婚姻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土家人还把新娘能否哭好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土家哭嫁源于妇女对婚姻不自由的控诉,对旧婚姻制度的一种无力又无奈的反抗。按习俗,哭嫁的过程分为三次,即过礼哭、娶亲哭和发亲哭,谓之“新娘三哭”。过礼哭:是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请媒人和掌礼先生领着新娘及帮忙的人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包括新娘的衣物、首饰,给女方家过礼。当过礼的队伍即将到达女方家,在听到鞭炮、唢呐起鸣时,新娘及陪哭的姐妹们便开始第一次哭嫁;娶亲哭:是指迎亲的队伍和花轿到来时,新娘和陪哭的人一起哭;发亲哭:是指娶亲的人在新娘家吃毕酒宴,经双方总管协商一致,准备迎新娘上轿,正式发亲(即迎娶新娘)前的一场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壮观、最真实的哭嫁。这时除了哭父母的恩德、教诲和亲情外,就是骨肉之情、别离之痛的哭泣。 接亲:接亲队伍到女方大门口,女方便在朝门口摆一张大桌子拦门,桌上燃烛点香,摆三个酒杯,女方执事人过来讲拦门礼。 接着,内外双方的执事人,相互盘问和解答“婚姻根把”。若内面的执事人讲输了,就得无条件的开门,请接亲队伍进屋。若外面的执事人讲输了,就得拿出“三茶”、“六礼”等礼品,请求内面执事人开门进屋。 拜堂:拜堂之前,请土老司先退轿煞。退煞后,由里面预先安排两名夫妇和睦、有子女的妇女(圆亲娘),一个用米筛端七星灯,此灯用一只清油碗,里面放七根灯草,分点七个灯,放在大门槛内地下;另一个从轿内将新姑娘扶出来,新娘从灯上跨过去。新娘进入堂屋中央,向祖先神龛恭恭敬敬地作一个揖以后,立即拜堂。行拜堂礼,叫“交拜合卺”。祖先神龛上点一对大红双喜蜡烛,三柱福寿香,大桌子上摆供品,地上铺一床睡簟,睡簟上铺着新被盖,这就是拜席。拜堂开始,礼房先生喊:“奏大乐(打镏子,吹唢呐)!一拜天地(新郎、新娘向外拜)!二拜高堂(新郎、新娘向香火堂上拜)!”三拜父母(新郎、新娘向香火堂坐着的父母跪拜)!四夫妻对拜(新郎、新娘相互转身面对面对拜),整个拜堂结束。 回门:新婚三朝,新郎新娘则要回娘家省亲,俗叫“三朝回门”。回门要带猪腿、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孝敬父母。回到娘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回门,不论远近,一般要当天去,当天回。回时,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责任编辑:匡奇燃

杏鑫平台登录_碧江赛龙舟:彰显祈福与尚勇
<br>

三江汇流,山水辉映,一条清水江河环绕十二半岛,穿城而过,这就是有着“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美誉的铜仁碧江。 世代居于碧水之江锦江沿岸的人们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习俗,这既是一种祈福的传统活动,又彰显着人们尚勇的精神,“宁输一亩田,不输一条船”便是这种团结进取精神的历史写照。 碧江赛龙舟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献志记载,元朝锦江就有“渔人轻舟蓑笠,于浩淼江天之上,烟雨苍茫之时,扬竿击水,往复争先”。至明清时期,赛龙舟逐渐成为碧江区城乡大众喜闻乐见并踊跃参与的集体活动。碧江区赛龙舟有着迥异于其他地区赛龙舟的独特寓意,其中最重要的文化根源在于祈福平安。历史记载,锦江连年水患灾害,为驱灾避邪,民众便在洪水频发的端午节举行祭 祀活动,划着精心制作的七彩龙船游弋江上,祈求风调雨顺,民生安康。同时向水里扔下上百只鸭子供奉水龙王,愿其不再贻害扰民。于是就有了“一棹沧江上,铜岩日夜浮。亭台凝蜃气,金鼓下龙舟。画船分双翼,朱旗居上游。”在基于生存的祭祀活动中,勤劳的人们更寄于奋勇争先的好兆头,把赛龙舟当成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集体活动,村寨之间把争头船作为期待来年丰收吉祥的象征,所以每当举办龙舟赛,无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从制作龙舟到比赛,村寨之间都显得非常积极。比赛当日,锦江两岸鼓声雷动,呐喊震天,一旦哪个村寨赢得头船冠军,全村人激情飞扬,比赛结束大人小孩会放着鞭炮,抬着龙舟游行示勇。其他村寨的龙舟队便会相对低调但却服输不认输,男人们会暗暗发誓,来年加把劲争回荣誉。在长久的历史沉淀中,村寨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团结争先的精神,这种精神会化解村民之间的隔阂,消融一些矛盾,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近年来,碧江区把龙舟精神作为发展经济社会的内生力量,在举办国际国内龙舟大赛的同时,着力打造传统龙舟文化品牌,让“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精神更加焕发生机活力,赋予碧江赛龙舟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时代内涵和传承方式。2009年,碧江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2011年6月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精神任重道远,承载着一代代碧江人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符迪

杏鑫注册网站_石阡说春:传递吉祥与希望
<br>

对于铜仁市西边五县农村群众而言,说春”这种传统习俗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传递吉祥与希望的声音,也是我们记忆深处与农耕文化保持同一节奏与步调的最生动的声音。 从广义地域文化特性上看,石阡“说春”应属于铜仁西边县域共同的传统。这样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说唱形式得益于千百年来,农人对这片土地的敬重,对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感恩。说春即就是报春,主要在“立春”时节前后进行,其目的在于劝农行耕,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人们对说春的人也十分尊重,一般都称之为“春官”。 说春源于商代武丁时期的迎四方神之习俗,现在宗教色彩已全部消失,成为一种比较单一的节令说唱习俗,历史长达三四千年之久。春官均是有一定文化的农民,能行吟即兴顺口溜,也穿插一些继承下来的正规春词。春词中有这么一句为人熟知的“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可见说春之俗早从唐代就已开始,而有关“说春”之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此后,旧《明史安然传》,乾隆《府志》,《石阡府志》等均有相关记载。 春官都有一身固定的行头,手托木雕春牛,春牛上有麻线 、历贴(俗称春牛典)香纸,身上还背着装粮食的褡裢口 袋。他们用一种既通俗又简单的五声音乐曲调,似吟似唱地为主人家道福添喜,即使再穷的人家只要春官进门,那    都是要用粮食或钱打点的。春官其唱腔固定,反复进行,七十二行,行行有歌。 若主人出来取烟 、端茶,马上就要说《烟春》 、茶春》。当然还包括婚丧嫁娶 、历史典故 、揭露丑恶 、劝善等方方面面。有些幽默的春官在主人家馈赠粮食时还会自嘲地唱“这个春官就不讲礼,牵起口袋就接百米,二回我要是再来说,你们管赶忙把门来锁”等,会把主人家说得眉开眼笑。为此,说春这种节令说唱活动山区农民非常喜欢。 说春实为农耕时代民间曲艺中的说唱艺术,经过数千年来的民间流传,对我国曲艺表演艺术的起源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无可比拟。说春歌谣完全来自民间口头文学之顺口溜,又是极为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包含民间习俗 、生产劳动 、人民生活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是比较古老的群众文化活动标本。2011年6月,石阡“说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这种逐渐消失的古老文化形式传承迎来福音。 责任编辑:符迪

杏鑫登录网站_安化,一条老街的暮色 
<br>

若是要盘点乌江边思南这座山城的老街,与思南历史相当的,唯有安化街道了。在思南老城的地名中,安化一词,少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老城那明清两朝的繁荣景象已成遥远的过去,安化这个词便因此具有了沧桑感,犹如那些已经被踩着溜光的石阶,也如老墙上绿苔覆盖的残缺砖瓦。 追溯安化的历史,要寻根元代,那时置有水特江长官司,是思南田家大土司下面的一个较大的土司。明初隶思南宣慰司,后改名为水德江长官司。永乐11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改土归流,思南和思州两宣慰司拆散为8个府,水德江长官司仍属思南府,但他还是土司,是思南府城内获得中央任命的三大土司之一。明代末期,末代水德江长官司正长官张辂(车容)死后无子,族人争袭,18年莫决,明万历30年,知府阴镕请巡抚郭子章疏奏,改土司为流官,改为安化县,设县治府南门外。这个县的疆域,包括现在思南、德江、印江、沿河4个县的部分地域。​  从明万历30年(1602年)据贵州巡抚郭子章之请,改水德江长官司为安化县,清末光绪八年(1882年),安化县迁大堡(今德江县城),到民国2年(1913年)正式改名德江,安化作为县一级行政机构名称至少存在了311年。这其中,安化县在思南府城附郭长达280年。如此长的时间,安化县的政权机构就在思南城有了各种的机构设置,比如县衙,比如安化县文庙。安化县文庙的位置便在今思南中学校址,其中的无水三洞桥是安化县文庙在今天的唯一遗存。​ 当年,老街所在的这个地段,离码头近,又紧靠着安化县衙,贩夫走卒,过往上下,人流如织,搭棚栖身的贫民,便摆摊设店,卖茶卖饼,做起了小本生意。不知从哪个年代起,这里也就成了一条街。因为是安化县衙外的的街,人们就称它为安化街。​ 黎明到来,府城的人,还在沉睡之中,安化那边就已传来了响动:苦力们手拿着噼剥燃烧的火把,点亮了山城的早晨,随即,脚夫们挑担上小岩关的脚步声、纤夫们阔步上船发出的声响、搬运工使力抬盐的号子声融合着,一时喧闹起来——乌江醒过来了。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一带仍是思南最热闹的地段。​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乌江一年一年地流淌,作为乌江边的一处水码头,安化老街同化了外乡人的川音、湘音,吞噬一些古词土语,直至上世纪未,它在城中区位优势的丧失。​ 这是思南历史的最后的印证,也是这座古城残存的一点文脉。 责任编辑:匡奇燃

杏鑫注册网站_【玉屏民俗】迎亲马灯 
<br>

在玉屏侗家山寨,马灯是迎娶新娘的重要礼器之一。即使在一切都革命化从俭,取消了唢呐和花轿的文革年代,也没有取消过马灯,长期以来,马灯是必不可少。有歌为证: 不要彩衣千万件,三月桃花自新鲜; 不求花轿悠悠闪,端阳溪水出山湾; 不想唢呐震天响,金秋喜鹊唱树尖; 只要马灯两盏亮,照妹跟哥走百年。 早年,马灯是供接亲的队伍走夜路时照明用,但久而久之,就慢慢赋有了喜庆、吉祥、幸福、红火的特殊寓意。 男方家在迎亲的头晚,须准备好两盏马灯(取其匹配成双的含义),用象征喜庆、吉祥的红纸,剪成一条条流苏须带,将马灯的金属提手和支架以及油壶部分缠绕裱糊;再剪两个心形纸样,分别贴在马灯底部。整理完毕,就由新郎的父母亲自为马灯注满灯油,即“迎亲油”,表示对将进门的儿媳的疼爱,担心她夜路难行。次日,迎亲的队伍出发,必须将两盏马灯点燃,而后挑着彩礼,前往女方家迎亲。路上,两盏马灯的灯焰大小必须一致,以示男女平等互敬互爱。 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父母看到点燃的两盏马灯后,才让迎亲客进门。进了门,女方父母在确认马灯的灯焰大小一致后,便接过马灯,给马灯油壶里加满油,表示对男方家接亲队伍的认可,而后将马灯放在堂屋最高贵和神圣的神龛上,以示儿女婚姻大事的郑重与隆重。在新娘出门前,女方父母还要将油壶再次加满,即“送亲油”,表示父母希望女儿到婆家以后,就像在娘家的父母身边一样,尊老爱幼,作个贤妻良母。 新娘上路,一路紧随马灯,意味一对情侣在漫长的夫妻旅途中形影不离。到了男方家中,新郎新娘把象征爱情之光的马灯,端端正正地捧放在新房的案桌中央,表示二人同是新组建家庭的平等主人。 三天后,新娘回娘家,夫妻二人同时把灯吹灭,表示夫妻心心相印,白头偕老。 责任编辑:匡奇燃

杏鑫登录_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会秀 
<br>

在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麓,有一位土家族农家妇女,一边辛勤劳作养家糊口,一边担起傩堂戏传人重担,执着地传承和弘扬傩堂戏,她就是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木黄镇第28代傩堂戏掌坛师罗会秀,贵州省铜仁市唯一的傩堂戏女性掌坛师。 罗会秀,自幼跟随父亲罗运荣学习傩戏,对傩坛的表演程序、步法唱腔、字讳秘诀等了如指掌。出嫁后,婆家也是傩坛世家,两夫妻志趣相投、互相切磋,技艺日精。2010年,罗会秀被公布为省级、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是古代人们驱鬼逐疫的一种形式,古时候的人们想借助神的力量来帮助驱逐灾难,实现平安吉祥,于是就有了傩戏。傩戏,又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雕刻、戏剧等为一体的民间文艺活动,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不演傩戏时的罗会秀,看上去只是一个勤劳、做事麻利的普通农村妇女。农忙过后,她就带领傩戏班子到松桃、秀山等地演出。 罗会秀说,傩戏靠心口传授得以流传,随着一批老艺人的相继老去或过世,傩戏当中很多程序和内容也随着流失,保护和传承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当地相关部门正在努力出台多项保护措施。 责任编辑:匡奇燃

杏鑫4注册登录网_【铜仁元素】土家族花灯 
<br>

初一刚过, 在铜仁的大街小巷、深山院坝,总能听见土家族汉子、妹子悠长辗转、明亮鲜快的“喂喂闪”“咦嗬呀子喂”歌声。这便是土家族花灯。 土家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土家族花灯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际,其中以思南最为著名。 土家族花灯音乐轻快, 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土家族花灯曲调繁多,风格各异,各地特色不同,因而有花灯“不过寨,不过坡,不过界”之说。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有较为固定的排练场所,整齐的服装道具,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节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演。(李小倩)(摘自:《中国品牌中的铜仁元素》) 责任编辑:匡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