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网站_安化,一条老街的暮色

若是要盘点乌江边思南这座山城的老街,与思南历史相当的,唯有安化街道了。在思南老城的地名中,安化一词,少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老城那明清两朝的繁荣景象已成遥远的过去,安化这个词便因此具有了沧桑感,犹如那些已经被踩着溜光的石阶,也如老墙上绿苔覆盖的残缺砖瓦。

追溯安化的历史,要寻根元代,那时置有水特江长官司,是思南田家大土司下面的一个较大的土司。明初隶思南宣慰司,后改名为水德江长官司。永乐11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改土归流,思南和思州两宣慰司拆散为8个府,水德江长官司仍属思南府,但他还是土司,是思南府城内获得中央任命的三大土司之一。明代末期,末代水德江长官司正长官张辂(车容)死后无子,族人争袭,18年莫决,明万历30年,知府阴镕请巡抚郭子章疏奏,改土司为流官,改为安化县,设县治府南门外。这个县的疆域,包括现在思南、德江、印江、沿河4个县的部分地域。​

 从明万历30年(1602年)据贵州巡抚郭子章之请,改水德江长官司为安化县,清末光绪八年(1882年),安化县迁大堡(今德江县城),到民国2年(1913年)正式改名德江,安化作为县一级行政机构名称至少存在了311年。这其中,安化县在思南府城附郭长达280年。如此长的时间,安化县的政权机构就在思南城有了各种的机构设置,比如县衙,比如安化县文庙。安化县文庙的位置便在今思南中学校址,其中的无水三洞桥是安化县文庙在今天的唯一遗存。​

当年,老街所在的这个地段,离码头近,又紧靠着安化县衙,贩夫走卒,过往上下,人流如织,搭棚栖身的贫民,便摆摊设店,卖茶卖饼,做起了小本生意。不知从哪个年代起,这里也就成了一条街。因为是安化县衙外的的街,人们就称它为安化街。​

黎明到来,府城的人,还在沉睡之中,安化那边就已传来了响动:苦力们手拿着噼剥燃烧的火把,点亮了山城的早晨,随即,脚夫们挑担上小岩关的脚步声、纤夫们阔步上船发出的声响、搬运工使力抬盐的号子声融合着,一时喧闹起来——乌江醒过来了。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一带仍是思南最热闹的地段。​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乌江一年一年地流淌,作为乌江边的一处水码头,安化老街同化了外乡人的川音、湘音,吞噬一些古词土语,直至上世纪未,它在城中区位优势的丧失。​

这是思南历史的最后的印证,也是这座古城残存的一点文脉。

责任编辑:匡奇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