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491 页

杏鑫注册网站_抹黑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抹黑节的传说

抹黑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其实抹黑节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中都有,他们分别称为“抹黑日”、“黑灰日”或“抹黑节”,时间在正月十六。十六的清晨,早起的老人给尚未起床的儿孙脑门上抹一点锅底黑灰,他们认为这一天不把脸抹黑,那么一年就不吉利。 据说很久以前,住在一条小河边的一户勤劳夫妇救了一只负伤的燕子。等燕子伤好后,这对老年夫妇便把它放回了大自然。过了不久,这只燕子给这对老年夫妇衔来一粒饱满晶亮的小麦种子。他们就把种子埋在院里,让其发芽成长。到秋天,这颗种子长成的禾苗每了节上都长满了沉甸甸的穗,一粒种子竞收了一斗。第二年,这一斗种子竞收了十斗。喜讯传开,远近邻舍都纷纷来借种。从此,锡伯人开始种小麦了。 巡天神知道这件事后,派他的神犬告谕大家,往后人吃面粉,狗喂麸皮。有年春节,有个年轻媳妇把烙糊了的发面饼子喂了狗。这下巡天神大怒,施神法把所有的小麦都变成了黑丹,全村人集体向巡天神祈求,请他恕罪。他们表示宁肯往自己脸上抹黑,也不愿让小麦变黑。 巡天神被锡伯人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神法。但他临走时,用手从麦根向上一捋,挤走了所有节上的穗子,只留了顶上的一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种的小麦只有一只穗子的原由。 因为每逢正月十六日,正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所以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往彼此脸上抹黑,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这就是今天抹黑节的来历。

杏鑫测速代理_锡伯族西迁节的由来

锡伯族西迁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从此以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居住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的锡伯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庙会,纪念22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的壮举。这是锡伯旗人最盛大的节日。届时,居住在辽宁的锡伯族人从四面八方携老带幼到沈阳皇寺(实胜寺)前的家庙太平寺集会,参加隆重的庙会。 公元1764年,乾隆皇帝根据伊犁将军明瑞的请求,从驻守在沈阳周围的锡伯族官兵中,挑选出1000名年轻力壮弓马娴熟的兵丁,连同他们的家属3700多人,准备派往伊犁,加强西北边防。当年阴历四月十八日这天,就要西迁新疆的和留在沈阳的锡伯族人聚集在今日的沈阳小西门外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里,祭祀祖先,互相勉励,聚餐话别,彼此祝愿。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梁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200多年来,每逢阴历四月十八日,无论是留在东北的锡伯族人,还是西迁至新疆的锡伯族人,都要在各自的居住地举行隆重的集会,以纪念锡伯族当年西迁的壮举,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杏馫1980_怒族的服饰有什么特色

怒族的服饰皆因居住区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是,都富有地区的民族特点。由于纺织技术传入怒族地区较早,因此怒族妇女用麻线纺织制作的怒毯很早以前就在怒江地区颇富盛名。 怒族男子佩戴砍刀、弩弓的习惯,是与他们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分不开的。这些都是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农耕、狩猎、防身和入山开路的工具,也是青壮年男子显示英武剽悍的装饰品。 不过,要拉开弩弓并非易事。小伙子也得把弩弓放在地上,用脚踏住,再双手猛地使劲一拽,才能把弓弦搭挂在弩机上。据说,一般弩弓的射程为100米左右,一些长1.5米的大弩弓,可以射倒150米以外的野兽。 怒族人对弩弓的制作甚为讲究:张弦拉弓以发射箭矢的弩板 (弓)是弩弓最重要的部件,必用坚硬而弹性好的岩桑木或栗木制作;搭箭的弩身有如枪管,也得用木质坚硬、细密的青木制作。此外,弩弦要用麻绳,弩牙、弩机要用骨制,都有极严格的要求。这样的弩弓才能得心应手,射猎命中率高。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 怒族的的箭包,是用熊皮或猴皮做的,里面装着好几种不同用途的箭:用竹子削成的小竹签箭,是射鸟禽的;三角形铁镞箭,是猎取小野兽的;至于隔开另放,箭头涂绿的是毒箭。他们从山上采来一种名叫“草鸟”的毒草,在人迹罕至的山洞里熬成毒药汁液,涂于箭头。 它有“见血封喉”的奇效,不论是老虎、豹子,还是黑熊、野牛,只要擦破了皮,毒药便能沿血液传遍全身,麻醉心脏,使猛兽在10来分钟左右窒息而死。有这种毒箭,又有射程很远的硬弓,那些用惯了弓箭的老猎人,还不爱用火药枪呢。

怒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选择在属龙或属蛇的日子,因为龙和蛇在怒族的观念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婚礼前几天,全村寨的各家各户都派出得力的男子或女子,到男方家帮助料理理结婚的有关事务。女方家也显得格外奔忙;做嫁衣、买首饰、请陪娘、邀请宾客。 青年男女在劳动、娱乐中结交,产生了爱慕之情。当男子向姑娘求爱,相约幽会,并得到首肯时,姑娘会依俗解下自己的项链、手镯,脉脉含情地戴到小伙子的颈上、手腕上。到了约会的时刻,小伙子再把项链、手镯取下来,亲手给姑娘戴上,并赠送一些礼物。 入夜,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寨公房里,低弹浅唱。公房,这是中国西南地区怒族、傈僳族、景颇族、基诺族、哈尼族和彝族的旧俗。村民在村头寨尾建起公共房屋,内设火塘供取暖和照明,周围架设木板为床,以作为男女青年谈天、娱乐和住宿之处。按照这些民族的传统习惯,青年人不能在家里住宿,更不能在长辈面前谈情说爱,因而,他们只能到公房过夜,过着自由的性生活。后来,许多村寨分别建起男公房、女公房,男女分开住宿,公房成了青年人娱乐和谈情说爱的场所。 一对热恋中的青年人,吹着口弦琴,低声唱道: 我有心嫁给你, 你家拿不出聘金怎么办? 我舅舅有九十九个儿子, 我们大家一齐上山, 打回的麝香拿不完, …… 《采花调》更是青年男女幽会时最喜欢吟唱的情歌之一。歌中以蜜蜂比喻男子,用盛开的鲜花象征姑娘,他俩一问一答,如若鲜花允诺蜜蜂钻进来采集花粉,那就是双方心心相印,爱情臻于成熟了。于是,姑娘将自己的长辫剪下一段,并用精致的花布包装好,送给小伙子,以示以身相许了。这时,小伙子也会依例把自己的头发或手指甲剪下来,装入一个精制的竹盒回赠姑娘,表示自己也把一切情爱都献给了姑娘。分手时,小伙子常常把一对银手镯、一串珊瑚串珠佩戴在姑娘手腕和颈上,并将刻有花鸟图案的口弦琴送给姑娘。姑娘则以绣花挎包和麻布长褂作为爱情信物,回赠给心上人。 定亲一年以后,男女双方便可选择吉日完婚。怒族视蛇和龙为吉祥如意之兆,因而一般都选择属蛇或属龙的日子举行婚礼。结婚前几天,村里热闹异常。不论亲疏、远近,村民皆依俗要给新郎馈赠金钱和粮食、猪肉、鸡等礼物。他们还每家派出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或妇女,大家先帮着给新郎盖新房子,再帮忙杀猪、舂粮,上山采木耳、蘑菇,赶制宴客的竹筒酒杯,还有上山打柴的、背水的……家族村社互相帮助操办村寨的喜事,这是怒族的传统。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村里的小伙子,背着一捆柴火、一捆松明和一坛美酒去迎亲。他们中还有一位善唱的歌手,当他与女方拦路的歌手赛歌中获得胜利后,才能进入新娘家里。这时,迎亲者向新娘的父母献上这些象征喜庆的柴火、松明和美酒,并接回盛装的新娘。走在迎亲行列最前面的,依俗是两位背着一头肥猪和一坛美酒的小伙子,这是新娘父母回赠给新郎家的礼物。

杏鑫平台首页_怒族村寨为什么常建在半山腰

为何怒族村寨几乎都建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腰上呢?原来,世世代代生活实践告诉怒族村民,这种选择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无怒江洪水和泥石流的威胁,二可避开江边的酷热,三能减少疟疾等瘟疫的危害。 昔日,怒江地区是有名的瘴病之乡。每年入夏,这里雨水连绵。一早一晚,田野和道路总是雾气腾腾。特别是江边的一些水潭,被烈日一晒,一股股瘴雾从潭面升腾而起,有的还呈现五颜六色。当地人一见,立即掩鼻而逃,因为这种瘴气是人们得病的原因。发病时,病人忽冷忽热,有的还昏迷不醒,呓语不停,三两天便死去了。有的人今天替邻居埋尸,过几天他自己也死了。那时,这里没有医生,人们只得求助于巫师驱鬼。每当瘴气弥漫时,巫师即命人杀牲祭神驱邪,或者宰牛替死。如此灭瘴,除了费时伤财外,自然挽救不了病人的生命。 尽管当时村民不知道这种可怕的瘟病就是由疟蚊传染的恶性疟疾。可是,当瘴疠猖獗时,一些没有染病的人,全都逃到山上去了。奇怪的是,当他们搬到山腰以后,果然避开了疫病的威胁。原来,这是因为海拔高了,气温低了,水塘也少了,使得传染媒介疟蚊少了的缘故。于是,他们便陆陆续续从江边迁往山腰聚居成村了。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来了医疗队,他们动员村民开展灭疟工作:填平水潭造出良田,人人服用抗疟药物,经过这些努力,不用巫师宰牲驱邪,却真的把瘴气瘟神驱走了。现在,不论住在山腰还是江边的青年人,都不晓得瘴病是怎么回事了。 克扎是老母登的普通村民。他的住房是典型的怒族房屋:依坡竖立 20来根木桩为房柱,上面铺上捕木楼板,四周围以竹篾编织的竹笆为墙,房顶盖上用木头劈出的木板房瓦。房分两层,楼下是关牛羊的畜厩,楼上住人。长方形的房屋,分隔成内外两间。设有火塘的外屋,是厨房、餐室和待客之处。内屋是主人的卧室兼库房,除主人特许,外人不得入内。 这种被称为“千脚落地”的竹木结构房子,既通风透气,又可防潮湿和蛇虫入屋。此外,它还易建易拆,特别适宜于西南山地的自然环境。按照怒族的习俗,每当主人要盖新房时,他只须头天晚上在寨里吆喝几句:“明天我家盖房,请大家帮忙啰!”于是,第二天清晨,妇女上山砍竹,男人抡捶打木桩,编竹笆,盖屋顶……大伙七手八脚的,新屋一天便竣工了。晚上,主人杀猪煮酒,既酬谢了乡亲,又庆贺了新屋的落成。反之,倘若一天盖不起来的,此屋便被视为不吉,无论如何也得迁往他处重建,方保人畜平安。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部落内或同姓不通婚。婚姻类型有:包办婚;血缘婚,即两姨亲和姑舅亲间通婚;收继婚,即弟死兄娶其妻,这种婚制蒙语叫“扎勒嘎”,即接续的意思,但是兄死后弟弟不能继娶亲嫂;交换婚,也叫“换亲”,即两家的兄弟姐妹互相交换结婚;还有入赘婚。 蒙古族的婚俗,冈居住地域不同,各部落不尽相同,各具风格,都呈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居住在黑龙江的蒙古族的婚俗过程大致如下: 定亲。男方父母看中某家的姑娘后,便托媒人到女方家去说亲,如果女方同意,经双方商定,就要举行隆重的定亲仪式,男方的老人、媒人和未来的女婿一起带着彩礼到女方家,彩礼包括牛、马、羊、钱款、衣物和首饰、绸缎等。过多少彩礼,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互相议定。蒙古族的数字观念是视奇数为吉,所以送彩礼的牛羊必须是奇数,贫者可从一、三、五、七、九算起,富者以“一九”为基数,自“一九”至“九九”,但最多不能超过“九九”,即八十一头。“九九”为长寿之意。男家来女家下聘纳礼,女家要设置酒席,盛情款待。男方首先要向女方家长敬酒,献哈达。媒人向亲友介绍成婚经过,女婿要在席间向岳父岳母跪拜认亲。过礼后要商定婚期,两家开始着手做结婚准备。 结婚。蒙古族有接亲和送亲的习俗。接亲的仪式要在女方家举行。去接亲时,新郎要装扮一新:身穿新袍或新马褂,腰束白带,头戴红缨帽,脚穿长统靴,肩背弓矢,昂首骑马前往。他的后面跟随着陪郎和精明的骑手,有的十几人或数十人,其后是一辆“哈日特热格”(类似轿车)。接亲队伍进女家院门时,新娘的嫂嫂、妹妹端上奶酒、奶制品热情迎上去,送到新郎面前。这第一杯奶酒要洒祭天地,第二杯便请新郎一饮而尽。这时男方随去的歌手要唱赞歌答谢女方的盛情。接着,女方家便要为新郎设一神秘而又逗趣的“求骨宴”,这是接亲的重要一环。“求骨宴”是由新娘的嫂嫂和妹妹来陪新郎,在席间,新郎要想方设法向女主人求取“沙嘎”(即羊踝骨)。如果新郎得不到“沙嘎”,就不能把新娘子接走,因为这是结婚的标志和信誉物。在“求骨宴”上,调皮的女主人故意考验新郎的脾气和忍耐力,要百般刁难新郎。她们用蒙古刀叉一块肥羊尾,敬新郎吃,新郎刚想吃,叉肉的刀被故意移动,让新郎出丑,席上人大笑,拿新郎开心,尽管如此,新郎要百般顺从、忍耐,要千方百计的寻到“沙嘎”。这时,陪郎和歌手们要站在一旁陪歌助兴。 新郎把新娘接来男方家,要举行别致的“祭火”仪式。新人在大门前下车或下马,由大门到室内要白毡铺地,白色象征吉祥如意,这时要举行“祭火”仪式。在院中心拢起一堆火,新郎新娘向火堆祭洒奶酒,跪拜叩头;然后向新郎的父母叩拜认亲,新郎新娘互拜,“祭火”仪式结束,新郎新娘人洞房。这时,要举行“赞荷包”的仪式,这一仪式是由赞词人照着新娘亲手为新郎绣的荷包的图案,即兴说唱赞美的词曲,唱罢,亲友即赴喜宴。

杏鑫4注册登录网_蒙古族“那达慕节”

那达慕节又称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那达慕”,亦称“那雅尔”,蒙语音译,意为“娱乐”、“欢聚”或“游戏”,起源于古代祭敖包,多在七八月份水草丰美、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故有“敖包那雅尔”之说。一般一年一度,节期视规模而定,每次一至三天,或五至七天不等。 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那达慕大会历史久远,早在13世纪的古籍中就有有关此节的记载。成吉思汗时期,“那达慕”只是一种祭天求神的活动,喇嘛们焚香点灯,念经颂佛,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 同时,蒙古族的首领在活动中除例行公事、制定法规、任免官职、实行奖惩以外,还要开展射箭、赛马、摔跤三项比赛,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那达慕节保留项目的“男儿三艺”。除传统的三项游戏外,还有武术、马球、拔河、歌舞、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现在的那达慕节,祭祖内容渐趋减弱,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盛会。节日期间,每当夜幕降临时,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身着盛装的男女青年轻歌曼舞,那达慕节始终充满着欢乐、喜庆,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味到蒙古族人民别具一格的智慧、力量与健美。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土家族哭嫁和唱《哭嫁歌》之俗

土家族“哭嫁”和唱《哭嫁歌》之俗,解放前十分盛行。它是民间歌谣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仪式歌,是男权社会里妇女的一首怨歌,是一首有特殊色彩的花朵。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宋永宁公主下嫁,要赔嫁10万,宋仁宗不允,永宁公主彻夜哭诉,乃为“哭嫁”之源。 土家姑娘出嫁,都要“哭嫁”、唱《哭嫁歌》。一般唱三五天、个把月不等。土家人认为,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兆头,哭嫁才体面,哭嫁才热闹,哭嫁才会给家庭带来兴旺发达。“哭”得好,会一辈子荣耀,“哭”得不好,还会被人鄙视。所以,土家族姑娘到了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她们躲在吊脚楼里悄悄地学“哭嫁”,在山上林间打猪草时学“哭嫁”,在放牧时聚在一起学“哭嫁”。有的父母为争得荣誉,还请来远近闻名的会“哭”的 “哭嫁娘子”教女儿“哭嫁”。当娶亲的人们来到新娘家后,如新娘哭得不用劲、不感人的话,母亲还会带领女儿哭唱;如果女儿的哭唱达不到感人的程度,有时母亲还会揪痛女儿使之放声大哭。 “哭”的内容有“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 “哭叔伯”、“哭上轿”、“哭媒人”等等。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哭到谁,谁就得陪姑娘一同哭。歌词内容因人而异,但多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与兄弟姐妹们、亲朋好友的离情别绪,担心去婆家后会受虐待之苦,诅咒媒婆两头欺骗之恶,有的则表示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如“哭媒人”: 你做媒人想穿鞋, 树上雀雀你哄得来。 你做媒人想喝酒, 山上猴子你哄得走。 你做媒人想吃肉, 花言巧语你说个够。 你做媒人想钱花, 口抹蜂蜜你笑哈哈。 走东家,窜西家, 又说东家茶好吃, 又说西家酒生花。 又说东家家务大, 又说西家姑娘貌如花。 又说上寨姑娘操持好, 又说下寨小伙有才华。 不怕小伙嫌, 不怕姑娘骂, 还夸自己“能说会道本领大”。 假言假语出你口, 不愁银钱不到手。 好比我家馋嘴狗, 东家吃了西家走。 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参加“哭嫁”的人都可分到一份由新郎家接亲的人送的“哭脸粑粑”。如谁没有得到,就会去找接亲人的麻烦,甚至在接亲人的脸上抹锅烟灰。 《哭嫁歌》唱到翌日凌晨上轿前达到高潮。当唱完苦情之后,亲人(一般都由哥哥)就用一条五尺长的红带子将新娘背到堂屋。新娘在酒席桌前又“哭桌子”、“哭筷子”、“哭凳子”,入席后对桌上摆的每一样菜都要“哭”。如见了茶即“哭”:“喝了一杯离娘茶,家也发来人也发”;见了酒就“哭”:

土家族的“猴戏”,虽称“猴戏”,但尚不算“戏”,只不过是一种活泼风趣而又带简单情节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每逢新年伊始,川东南石柱县表演“猴戏”的土家族民间艺人们,便纷纷到县城的大街小巷、山间小镇和山乡村寨拜年献艺了。 山林多猴,这里的土家族材民经过长期的观察,熟悉了猴的生活习性,并模仿其动作,创作了一种奇情妙趣、舒展大方的舞蹈,土家人称它为“猴戏”。表演时,扮演者皆身穿毛猴衣,面戴猴面具,翻滚跳跃,十分轻松活泼。“猴戏”分文武两类,“文猴戏”动作柔美;“武猴戏”舞姿刚劲有力、舒展大方,在群猴迎春大型舞蹈演出中,数十只“金猴”大显身手:诸如“金猴摘桃”、”毛猴出世”、“大闹天宫”、“水帘猴趣”、“群猴赎戏花果山”等舞蹈,均各有绝活。 土家族人民好像与猴有不解之缘,在他们演出的“狮舞”、“龙舞”、“花灯舞”等传统节目中都有“猴”。“狮舞”中的孙大圣,翻腾滚打,踢、窜、跳、灵活轻柔,其攀援场面更是惊心动魄:九张方桌,重叠直耸,表演者以灵活的身躯,如猿猴爬树攀岩,十分轻柔地就登上了最高层桌面,引来观者阵阵喝采声。 “龙舞”中的“龙猴夺宝”一场,更是妙趣横生。只见数十尺长的巨龙,在云雾之中高昂头颅,上下腾飞。金猴抓耳挠腮,欢腾跳跃,一会儿“巨龙摆尾”将金猴抛在身后,一会儿顽猴“泰山压顶”骑在巨龙身上,为夺“龙宝”纠缠不休,那场面十分热闹有趣。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彝族年是什么时候,彝族年的习俗

彝族年的时间并不固定。彝族年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师占卜而定。如果当年五谷丰收,则可沿用上一年时间过年。否则另择吉日。抑或是按照十月太阳历来算。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根据天文点定季节的。冬夏傍晚观察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定寒暑,斗柄正下 (指南)为大寒,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大暑附近几天为岁首,过大年,俗称人把节,相当于汉族农历六月二十四五日。大寒岁末过小年,即十月年,约在大寒前后,相当于汉族农历冬月下旬至腊月中旬这二十五六天之内,但有些地区以大寒为岁首,过大年。何时过大年,何时过小年,各地各从其俗。具体日期由毕摩 (巫)占卜选定。 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而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连续三个晚上。人们持人把四处照燎时,伴以吼声,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千里凉山犹如披上万朵彩霞漫舞。 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耳坠问闪,手钏叮咚,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鸡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人上撒松香,人们谓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彝族火把节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场的四周红旗猎猎,高杆上悬挂着用红绸扎成的彩球——奖给胜利者的奖品,迎风飘舞。围在场地四周的各族群众,人山人海,以急切的心情期待着斗牛开始。各寨选出的膘肥体壮的牛已被牵到赛场等候比赛。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宣布大会开始后,顿时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声声。在万众欢腾的热浪中,英武的养牛青年将一头头体大角尖的牛牵进赛场,在接受裁判员的检验后,主人便将赛牛放出。凶猛的公牛一发现对手,立刻扬蹄翘尾,勇猛地向对方冲击。两对牛角的顶撞,像一对战场拼斗的勇士,一直要战到将对方斗败(逃跑)为止。最后,由赛场主持入在欢呼声中给获胜牛的主人披红挂彩。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比赛中准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 摔跤更是火把节中一项吸引观众的活动。两人摔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比赛时,运动员只穿一条短裤赤膊上阵。比赛开始前,比赛双方要互相拥抱,以示友好。只听裁判员一声令下,一个如蛟龙腾水,一个似猛虎下山,相互角力。甲想把乙摔倒在地,乙想叫甲双肩着地 (双肩着地即为输)。在角力的时候,围观群众呐喊助威,亲朋好友高呼加油,鼓掌声、呼哨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