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外面的天还没有大亮,远近相继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里响一阵,那里响一阵,但响的时间都比较短,此为报春,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 农村新年,民俗礼仪无处不在,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单纯就新年活动而言,包括拜年和玩年两个方面的内容。 拜年是新年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哪家都有几门亲戚,都想利用新年的机会去看望 、拜访一下老亲戚,对于联络彼此感情,增进相互友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拜年也有很多规矩,初一不出门,因为初一是进财日不能往外拿东西,再则初一是单日子不利行亲走戚。拜年的礼品一般是12个红粑粑、2斤多猪肉、1包白糖,如果对方老辈子有烟酒嗜好,有的还要带瓶酒或斤把叶子烟去。 初二是正式拜年的日子,多数家庭都会清早就起床,换上新衣带着孩子去拜年。 作为老亲戚拜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姑爷、姐夫先给舅爷拜年,然后舅爷再带着孙子去给姑爷、姐夫拜年。 如果姑爷、姐夫不先敬舅爷们一步他们一般不会先出动,如果出动了那就失去了舅爷们的尊严。当然也有舅爷们先给那些大户的姑爷家拜年的,那就是另外一层意义了。 老年人拜年一般是在年轻人拜年之后初八九或十几才出动,他们一去对方总要挽留他们在那里多住几日,因为他们是走了几十年的老亲戚,感情深厚,而走动的机会又越来越少了,总是有种依依不舍的情怀,总想把客人留下来多吃几餐饭,多喝几杯酒,多拉一些家常来留住彼此的感情。 没有亲戚可走的人们,吃了早饭就各寻其乐——玩年。男人们拿着两三匹草烟走出大门,到村里人们常聚集的地方去玩,碰到谁就和人家闲聊几句或谈谈过年的感受。要是天气冷,一伙人就围坐在火坑边烤着火,嚼着瓜子聊天。女人比男人总会利用时间,她们出门总是拿着针线活去做,口讲话手打卦,边讲边纳鞋底、打鞋垫、打袜子等。按规矩新年是不能空手到人家去的,只要你去主人家都很客气,请你吃这喝那的,让你体会到农村的热情好客。有的人则是以娱乐的方式来玩年,在村头的石板上画上个棋盘线路动打三棋,周围围上好多看热闹的人,或在哪家架起桌子打纸牌、打撮符,主人家还要给他们烧大火,摆上瓜子、糖果等小吃来招待他们,到了中午煮甜酒吃,让他们享受客人的礼遇。玩到一定的时候,看人家来客了或是要煮夜饭了就会自觉地离开。 正月初二至十四还有龙灯、茶灯来闹热,那时灯火辉煌,锣鼓喧天,气势非凡,因为有驱魔逐邪,赐福送祥的作用,所以老百姓非常喜欢。有钱的寨子还要扎戏台,请戏班子来唱傩戏,让老百姓听得津津有味;会唱的人也会跟着唱,那台上台下一唱一合,交相辉映,连续唱它个几天几夜。 到了正月十五,年拜好了,酒肉吃饱了,戏看高兴了,新年也玩满意了,便办上一桌丰盛的晚餐,摆上筷子斟满酒,一家人吃团圆饭。同时,烧纸烧香供奉各位列祖列宗吃了年饭转回程,放鞭炮送年,农家人把这天叫过大年。 大年结束后,他们又重新操起犁耙,驾起耕牛,开始新一年的耕耘与追求。 责任编辑:匡奇燃
标签 : 杏鑫风情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乃是“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天下众名岳之宗”。 不仅梵净山的景色宜人。周边的节庆也是别具特色,独具韵味。就以刚刚过去的仡佬敬雀节为例,这种节庆是国内唯一一个,估计再过几十年,你想看都没地儿看去。为带着大家先睹为快: 3月1日,在中国仡佬第一村——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成了欢乐的海洋,来自省内外的数千人相聚在该村佛顶山下,虔诚地“敬雀”、观看非物质文化展演、欣赏民间绝技绝艺表演。 在当天的“敬雀节”上,当地仡佬族同胞除举行敬雀祭祀活动外,还表演了长号唢呐、傩艺绝技、追鸡、茶灯、毛龙、民间传统竞技等节目,让游客大饱眼福。湖北游客胡彬告诉笔者:“很高兴从湖北过来这里看敬雀节,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大型的民间活动,虽然今天天气有点冷,但活动热闹气氛有增无减,这里的打糍粑、上刀山、下油锅,还有他们的祭祀,都是在我们家乡看不到的。” 据了解,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仡佬族人每年在这一天都要举办“敬雀节”。“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游客可欣赏到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 曾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民俗文化“飞燕奖”的尧上仡佬族文化村位于坪山乡佛顶山脚的包溪河畔,沿河两岸民风民俗古朴,田园风光秀丽。通过政府多年的引导,该地农民纷纷洗脚上田吃起了旅游饭,尧上还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在尧上,不仅可赏山水和仡佬族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傩堂戏、木偶戏、薅草锣鼓、毛龙、茶灯、长号唢呐以及情歌对唱、篝火晚会等民俗表演也会纷纷走上舞台让游客一饱眼福。 责任编辑:符迪
石阡位于铜仁市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石阡不仅有“中国苔茶之乡”的荣誉,有着“温泉之乡”的美称,有“夜郎古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寨楼……除了这些,石阡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 松花皮蛋 石阡皮蛋,又名松花皮蛋,其蛋白透明富有弹性,松花叠起,蛋黄呈现墨绿、草绿、茶色、暗绿及鲜红等五彩色层。具有清热解暑、干胆明目、开胃润喉、醒酒止渴、降低血压等功效。石阡皮蛋,以无铅工艺生产的“老桂”牌“石阡皮蛋”为“正宗”。 石阡皮蛋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在乾隆年间,有一个宰相流落民间,走到石阡一户农民家,农妇苦于家中没有抬得上餐桌的食物来招待贵客,想到了自家鸭圈里的鸭蛋。因为长期被农妇遗忘在鸭圈里已经有些变质,蛋黄已经变硬,可实在没东西可吃,只好切开了鸭蛋,却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扑面而来。宰相吃后觉得口感十分好,便问农妇是什么蛋,农妇随口答道:“皮蛋”。事后,农妇在家琢磨许久,觉得可能是因为倒在鸭圈中的炉灰造成的味道。后来,经过不断摸索改进,皮蛋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 邹姐豆腐乳 看到琳琅满目的霉豆腐(豆腐乳),许多到过石阡的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石阡的霉豆腐。石阡霉豆腐不同的是豆腐和作料,做霉豆腐对豆腐的细嫩、干湿很讲究,豆腐要做成中豆腐或老豆腐,不能太嫩,否则做出来的霉豆腐不成形。做时先要将豆腐压干,使其不再渗水,再切成小方块,放得更干一点。然后豆腐放在阴凉处恒温发酵。待豆腐“发霉”了,并长出一层黄白色的毛,这时就可以将豆腐放到已拌和均匀的盐、味精、花椒、辣椒粉等十多种作料中,将豆腐沾上作料,放进土坛子。其间中还会不时加入白酒,最后盖盖封坛。放上半年,让里面的作料完全渗透进豆腐才算做成。现在石阡“邹姐豆腐乳”不仅省内,还有通过广州销往国外的。 本庄泡辣 石阡盛产泡辣椒,所产泡辣椒又数本庄镇的泡辣椒最为有名。泡辣椒,是石阡民间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道家常菜。它是精选当地完全施用农家肥种植的本地上等辣椒洗净后,用矿泉水、精盐、白酒、大蒜、花椒等多种原料制作而成,闻之酸香扑鼻,观之色泽红润、食之鲜脆可口,兼具有健胃消食、祛风散寒、解毒驱虫、活血行水之功效,并富含维C、维E等多种维生素,深受食客喜爱。本庄镇泡辣椒之所以能走出深山,源于当地农民王道华与“泡辣椒”的一次无意邂逅。 1991年,王道华的表叔家“办酒”,而泡辣椒是当时表叔家酒席上的其中一道菜,王道华吃了以后觉得清脆可口,便询问表叔。表叔告诉他,是在遵义一个挖煤的老人哪儿学来的。事后,王道华求表叔带他去遵义学艺,在老人家学来了泡辣椒的手艺。回来后,王道华去石阡龙溪买了几十个坛子,将其自家种的辣椒加工后,拿到市场上出售,受到人们的青睐,被抢购一空。随后,他扩大自家辣椒种植面积,请周边的农民来采摘,建了自己的厂房。 近年来,石阡加大推广种植力度,通过扶持“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发了泡辣椒、糖醋大蒜、水白菜等系列泡菜产品拉动农村产业发展。目前,该县企业“本庄镇华欣泡辣椒厂”生产的泡辣椒已大规模走向市场。 结语:除了皮蛋、霉豆腐、和泡辣椒,石阡还有出名的“贵州三大名茶”之一苔茶;有小吃马打滚、绿豆粉、牛肉汤锅等等,石阡的“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和“贵州省长寿之乡”等品牌。 责任编辑:匡奇燃
初识德江傩面具,纯属偶然。 在2012年多彩贵州两赛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展上,记者看到一位老艺人正摆弄着几个看上去颇为奇特的物件。走上前去仔细观看才知道,原来这位老艺人正在用刻刀雕刻一面“离奇”的面具——德江傩面具。 从“傩戏”说起。在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的一个场坝上,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人们身上穿着各式傩戏服装,脸上戴着各种古怪、神秘的面具,他们手执兵器,造型迥异,伴随着吹打乐器手舞足蹈,观看者人山人海。那阵势,一下子吸引了儿时的王国华。从此,他如醉如痴,与傩面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以德江傩面具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京城艺术界,震惊中外。戏剧大师曹禺把德江傩戏、傩面具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赞叹。英、美、法、日等外国友人参观展览后,无不交口称赞。 德江傩戏由此蜚声海内外,前来德江考察傩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络绎不绝。1993年,省文化厅命名德江县为全省惟一的“傩戏之乡”。 谈起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傩戏的场景,王国华仍觉历历在目。“这是我祖上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到我手上已经是第六代了,开始学习傩面具雕刻时,父亲嘱咐我要把这手艺继承下 去。正是这句话让我坚定了学习傩戏、学习傩面具雕刻的决心。”王国华说。 一个面具即一个故事 面具是傩戏最显着地特征之一,除了做内坛法事之外,傩堂戏的演出一般均需佩戴面具,但在插戏中,亦有涂面化装与面具并用的情况。 “傩面具以生长在本地的柏杨和酸枣为原材料,共有取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成品5个流程、20多道工序,均为手工。简单些的面具一天能做一面。”王国华说。 傩戏有半堂和全堂戏之分,半堂戏用12个面具,全堂戏用24个面具,各个傩堂戏班演出的剧目不完全相同,因此面具的角色也颇有出入。 “每一个面具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面具人物表情的刻画,都直接影响着一堂戏的精彩与否。因此,面具的雕刻必须以傩堂戏神案图谱为依据,否则就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角色。”王国华说。 王国华一边介绍着傩面具,一边拿起刻刀对着半个巴掌大的木头雕刻着,比如说这个,这是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戏中的先导(险道)神,职司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五方邪魔,与古代的方相氏类似。开路将军面具与开山莽将面具大同小异,也是暴眼圆睁,獠牙锋利,不同的是他的头上只有一只尖角。”王国华笑着指了指身前的那两个面具。 面具工艺品热销全球 2006年王国华就曾参加“多彩贵州”人工巧匠造拔大赛,荣获省、市“三等奖”和“民族特色奖”;2011年8月,他到上海世博会现场雕刻面具展示;2012年5月,到深圳参加文博会展示傩面具,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2012年6月他的雕刻基地被特授予“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目前看来,傩面具的生存能力是极强的。 原本只是在当地的傩戏表演时才佩戴的傩面具,近年却在全球热销起来。“有次我在一个展览会上,有个美国友人硬是看中了一个面具,非要我卖给他,但是那个面具又是参展的不能卖。”虽然时隔几年,但王国华谈起那次偶遇还是记忆犹新。 2010年,王国华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现在带着5个徒弟,产品只有三成用于傩戏表演,其余都是作为手工艺品外销。 “虽然现在当地唱傩戏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但还是有年轻人愿意跟我学傩面具雕刻!”王国华自豪地说。 在王国华的带动之下,现在村里有一二十人在学傩面具的雕刻,他还在邻村的小学开了一个兴趣爱好班,25个学生,现在他们都能掌握一些简单的造型雕刻。 责任编辑:匡奇燃
日前,在松桃自治县县城里突然响起了一阵阵喜庆的唢呐锣鼓声,一支抬着传统大花轿的迎亲队伍穿城而过。结婚不用小车用花轿,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好多年都没看到新娘坐花轿出嫁了,今天看到这样的迎亲队伍,特别新鲜。以这样的方式办婚事,既热闹又节俭,值得表扬。”准备到菜市场买菜的王大妈看到敲锣打鼓、抬着大花轿的迎亲队伍,停下脚步,兴奋地对旁人说起来。“这样结婚办喜事,好热闹啊。我们结婚那天,我不坐车,也要你这样抬着我进家门。”站在迎亲队伍不远处的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看得也很入迷,女孩要求男友“参照执行”。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办婚事的排场是越摆越大,婚嫁互相攀比,迎亲不仅要求车辆要多,而且追求车辆的档次要高。时间久了,曾经让人憧憬的西式婚礼,如今已觉不新鲜,即便是排成一条长龙的迎亲车队,也习以为常。 据新郎杨昭介绍,他在铜仁交警部门工作,妻子欧翔在松桃供电局工作,要找上档次的车队来迎亲并不难。之所以选择这样传统的大花轿来迎亲,追求的是婚嫁从简,回归自然,这样既节约环保,又显得格外热闹和喜庆。 编后语:婚礼,只是一种仪式,其意义在于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与奢华婚礼相比,松桃小伙杨昭以中国民间传统迎亲方式迎娶新娘,更显真诚和质朴。 责任编辑:匡奇燃
接龙是苗族文化较古老一个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在盘石镇保存最为完整,苗族人民把龙看成吉祥的象征,繁荣的使者,世代崇拜。据了解此顶活动分为请龙、接龙、安龙三个部分。 龙堂 龙粑 请龙,要在前一夜在较有名气人的家中设龙堂,龙堂的布置有龙粑、龙水、龙米、龙衣、龙鞋以及猪、羊、鸡等,巫师要念整整一夜的请龙经,全寨所的人都唱龙歌。 接龙 骑白龙马 接龙,有巫师队、吹牛角,骑白龙马,男女服装队,巫师队又唱又跳地舞动手中的铜铃和柳巾到寨中有名气的大水井取水,请龙神到位,取回“龙水”时,点燃鞭炮、礼炮,鼓乐齐鸣等表示请到龙神时兴奋。 安龙 安龙,各自取回来的龙水埋藏的自己的堂屋中间,由巫师给给予安龙,寓为苗族同胞崇尚民族团结祥和,追求富裕的传统活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蓄兴旺。 责任编辑:符迪
为了采访德江傩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张月福,我们踏上了傩乡之旅。 当天起雾了,记者从德江县城驱车沿着曲径的马路,车子在雾里穿行了1个多小时,来到了桃李争艳、油菜花香的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据德江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该村被当地誉为“傩戏第一村”,这里有一支土家族傩戏班子,张月福是这支傩戏班子的掌坛师。 走进村子,热情的土家汉子为我们表演了一段傩戏。法师们头戴面具,身着红衣青裤,脚踏麻鞋,手持法鞭,走丁字步、品字步,转、滚、翻、跃,口中念念有词……一个个精彩的表演,赢得前来观看的人赞不绝口。这支傩戏班子由7个人,张月福是这支队伍的掌坛师。张月福为我们讲述了他与傩戏。 古老完整的风俗文化 傩戏渊源于商周时期方相氏驱傩活动,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 德江县古处巴楚边缘,深受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德江傩戏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传承发展。其表演形式主要有“傩技”、傩舞”、傩祭”等。 据专家考证,德江傩戏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戏种。“戏剧活化石”、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这是曲六乙等国内外傩戏研究专家的一致看法。 今年64岁的张月福,自1962年开始拜师学习傩戏以来,到如今已走过52个春秋。“我家祖孙三代均为傩法师,祖父张金高,法名张法灵;父亲张玉仁,法名张法清;外祖父杨法清。 我从小受到熏陶,得到祖父秘传傩艺,傩堂戏在我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张月福说。 “后来我师从张羽朋和赵开扬,因时值文革,赵开扬不敢收我为徒,我只能以走亲戚的形式一月或两月一次到他家暗暗地学艺。文革结束,赵开扬才敢教我学习法事,背诵经书,那时我和他时常通宵达旦的学习,他把傩祭、傩仪、傩舞、傩音乐等一身绝技绝活都传授给我,从此我便慢慢成了独立的掌坛傩师。”张月福回忆说。 责任编辑:符迪
民国时期,城里的儒绅郑卓斋先生何以写出这流芳百世的诗句,今已无从考证。如果说“仙到玉屏留古调”,尚有可信史影的话,而“客从海外访知音”则仅仅是一种美好心愿罢了。郑卓斋拔贡出身,在四川与湖南当过县官,见多识广,但客从海外来,又何止是轻而易举的事。 海外来客,为平箫玉笛而来,在改革开放前,几为天方夜谭。民国时期,战争连连,炮火硝烟,生命尚难以保证安全,更何况荒僻闭塞黔地,交通不便,哪有洋人天外飞来。及至新中国成立,黔东并不对海外开放,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洋人,也断断到不了屏山舞水之地。老外要玉屏箫笛,唯一渠道就是通过国家的外贸出口。 玉屏的土地上有外国人自由行走的足迹,是在改革开放的国门敞开之后。至于何年何月何国人氏最先箫乡访知音,已是烟云迷濛,但是,“刘昆山祖遗平箫”的百年老店里,却清晰记得这样一件事: 2008年初夏的一个艳阳天,一位人高马大的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老外大步走进店里,用半生不熟的汉语热情地打招呼。刘泽松见这外国人上穿白色T恤,下穿蓝色白格休闲短裤,一副随心自然的神态,颇觉亲切,也热情地招呼着他,问他有何贵干?老外指着店门口的对联笑吟吟地说: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相互爽朗大笑,一见如故。交谈中,得知老外是德国人,对玉屏箫笛慕名已久。老外一边品赏精美箫笛,一边同刘泽松交谈箫笛演奏和箫笛品相的心得。情致所起,老外吹奏三两曲后,又与刘泽松大师共同校音、切磋。令刘大师意想不到的是,老外居然还赠送给他一支奇特的笛子。 郑卓斋当年的心愿,现今已成稀松平常的举手投足之事,让他这旧时的县官做梦也不敢想的是,当今的县人民政府还敞开大门,热忱邀请外国箫笛名家来箫笛之乡共聚一堂,交流演奏。 时值玉屏箫笛获巴拿马金奖九十周年之际,玉屏政府二○○五年成功举办了“中日韩箫笛学术研讨会暨箫笛之声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莅临,到会的还有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伍国栋、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主编樊祖荫、中国竹笛学会会长张维良、台湾笛子演奏家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系副教授陈中申、韩国洞箫研究会会长李辅亨、日本坂田古典音乐研究所长坂田进一等著名学者、大师和演奏家。 华灯炫彩,箫笛悠扬。中日韩三国箫笛演奏家分别进行了精采演艺,同台献艺的还有中国铁路文工团、玉屏艺术团的演员和学校学生。一场高规格高品位的箫笛盛会,一道丰盛可口的艺术大餐,中央电视台作了全程专题录制。 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学生雷默在表演后,被县委政府聘为玉屏的箫笛形象大使。 箫笛之乡正敞开热情的怀抱,奏响韶乐,捧出美酒,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嘉宾。 玉屏箫笛,始制于明万历年间,工艺精湛,音质清越,古为宫廷贡品,今为民乐奇葩,是“贵州三宝”之一。在近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从鹿皮道人授艺郑氏,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勇夺金奖,到2005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产生了众多有关玉屏箫笛的民间传说、奇闻轶事,如粒粒散落的珍珠,璀璨夺目。“微玉屏”特刊载贵州省作协会员、县作家协会主席翟河贵搜集整理的《玉屏箫笛撷华系列》,以期更好地普及传承发展玉屏箫笛文化。 责任编辑:匡奇燃
对于铜仁市西边五县农村群众而言,说春”这种传统习俗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传递吉祥与希望的声音,也是我们记忆深处与农耕文化保持同一节奏与步调的最生动的声音。 从广义地域文化特性上看,石阡“说春”应属于铜仁西边县域共同的传统。这样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说唱形式得益于千百年来,农人对这片土地的敬重,对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感恩。说春即就是报春,主要在“立春”时节前后进行,其目的在于劝农行耕,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人们对说春的人也十分尊重,一般都称之为“春官”。 说春源于商代武丁时期的迎四方神之习俗,现在宗教色彩已全部消失,成为一种比较单一的节令说唱习俗,历史长达三四千年之久。春官均是有一定文化的农民,能行吟即兴顺口溜,也穿插一些继承下来的正规春词。春词中有这么一句为人熟知的“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可见说春之俗早从唐代就已开始,而有关“说春”之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此后,旧《明史安然传》,乾隆《府志》,《石阡府志》等均有相关记载。 春官都有一身固定的行头,手托木雕春牛,春牛上有麻线 、历贴(俗称春牛典)香纸,身上还背着装粮食的褡裢口 袋。他们用一种既通俗又简单的五声音乐曲调,似吟似唱地为主人家道福添喜,即使再穷的人家只要春官进门,那 都是要用粮食或钱打点的。春官其唱腔固定,反复进行,七十二行,行行有歌。 若主人出来取烟 、端茶,马上就要说《烟春》 、茶春》。当然还包括婚丧嫁娶 、历史典故 、揭露丑恶 、劝善等方方面面。有些幽默的春官在主人家馈赠粮食时还会自嘲地唱“这个春官就不讲礼,牵起口袋就接百米,二回我要是再来说,你们管赶忙把门来锁”等,会把主人家说得眉开眼笑。为此,说春这种节令说唱活动山区农民非常喜欢。 说春实为农耕时代民间曲艺中的说唱艺术,经过数千年来的民间流传,对我国曲艺表演艺术的起源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无可比拟。说春歌谣完全来自民间口头文学之顺口溜,又是极为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包含民间习俗 、生产劳动 、人民生活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是比较古老的群众文化活动标本。2011年6月,石阡“说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这种逐渐消失的古老文化形式传承迎来福音。 责任编辑:符迪
元旦期间,邛江古镇将浓情上演土家婚俗体验活动,活动具体内容是: 一、活动时间: 2018年1月1日——5日。每天上午9时——下午18时 二、活动地点: 邛江古镇 三、活动形式: (一)婚礼全体验 (二)16名壮汉抬“天下第一轿” (三)8名大汉抬大花轿 (四)坐大花轿拍照 四、活动价格: (一)婚礼全体验,1999元/次(穿大红袍,坐大花轿,当新郎新娘,拜天地入洞房,回味传统婚俗,体验土家浓郁的乡愁文化等)。 (二)16名壮汉抬“天下第一轿”,999元/次(每天只限坐3轿,其中凡今年元旦结婚的新人,可凭结婚证打5折,每天只限前3对报名夫妇)。 (三)8名大汉抬大花轿,99元/次(今年元旦结婚的新人免费坐,只限前5位报名者)。 (四)坐大花轿拍照,5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