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网站_傩面具雕刻第六代传承人:王国华

初识德江傩面具,纯属偶然。

在2012年多彩贵州两赛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展上,记者看到一位老艺人正摆弄着几个看上去颇为奇特的物件。走上前去仔细观看才知道,原来这位老艺人正在用刻刀雕刻一面“离奇”的面具——德江傩面具。

从“傩戏”说起。在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的一个场坝上,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人们身上穿着各式傩戏服装,脸上戴着各种古怪、神秘的面具,他们手执兵器,造型迥异,伴随着吹打乐器手舞足蹈,观看者人山人海。那阵势,一下子吸引了儿时的王国华。从此,他如醉如痴,与傩面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以德江傩面具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京城艺术界,震惊中外。戏剧大师曹禺把德江傩戏、傩面具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赞叹。英、美、法、日等外国友人参观展览后,无不交口称赞。

德江傩戏由此蜚声海内外,前来德江考察傩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络绎不绝。1993年,省文化厅命名德江县为全省惟一的“傩戏之乡”。

谈起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傩戏的场景,王国华仍觉历历在目。“这是我祖上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到我手上已经是第六代了,开始学习傩面具雕刻时,父亲嘱咐我要把这手艺继承下     去。正是这句话让我坚定了学习傩戏、学习傩面具雕刻的决心。”王国华说。

一个面具即一个故事

面具是傩戏最显着地特征之一,除了做内坛法事之外,傩堂戏的演出一般均需佩戴面具,但在插戏中,亦有涂面化装与面具并用的情况。

“傩面具以生长在本地的柏杨和酸枣为原材料,共有取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成品5个流程、20多道工序,均为手工。简单些的面具一天能做一面。”王国华说。

傩戏有半堂和全堂戏之分,半堂戏用12个面具,全堂戏用24个面具,各个傩堂戏班演出的剧目不完全相同,因此面具的角色也颇有出入。

“每一个面具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面具人物表情的刻画,都直接影响着一堂戏的精彩与否。因此,面具的雕刻必须以傩堂戏神案图谱为依据,否则就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角色。”王国华说。

王国华一边介绍着傩面具,一边拿起刻刀对着半个巴掌大的木头雕刻着,比如说这个,这是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戏中的先导(险道)神,职司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五方邪魔,与古代的方相氏类似。开路将军面具与开山莽将面具大同小异,也是暴眼圆睁,獠牙锋利,不同的是他的头上只有一只尖角。”王国华笑着指了指身前的那两个面具。

面具工艺品热销全球

2006年王国华就曾参加“多彩贵州”人工巧匠造拔大赛,荣获省、市“三等奖”和“民族特色奖”;2011年8月,他到上海世博会现场雕刻面具展示;2012年5月,到深圳参加文博会展示傩面具,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2012年6月他的雕刻基地被特授予“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目前看来,傩面具的生存能力是极强的。

原本只是在当地的傩戏表演时才佩戴的傩面具,近年却在全球热销起来。“有次我在一个展览会上,有个美国友人硬是看中了一个面具,非要我卖给他,但是那个面具又是参展的不能卖。”虽然时隔几年,但王国华谈起那次偶遇还是记忆犹新。

2010年,王国华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现在带着5个徒弟,产品只有三成用于傩戏表演,其余都是作为手工艺品外销。

“虽然现在当地唱傩戏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但还是有年轻人愿意跟我学傩面具雕刻!”王国华自豪地说。

在王国华的带动之下,现在村里有一二十人在学傩面具的雕刻,他还在邻村的小学开了一个兴趣爱好班,25个学生,现在他们都能掌握一些简单的造型雕刻。

责任编辑:匡奇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