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节日异寻常,菊放东篱独傲霜。 休论秋容浓与淡,好花偏开在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1989年国家定为老年节。《铜仁府志》云:九月九日文士有举登者,就近郭山椒结伴,眺赏竟日始归。”杜甫《九月》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古人以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铜仁过重阳节,有吃鸭子习俗,家宴菜肴以吃鸭肉为主。何以吃鸭子?正史无考,笔者遍访邑城耆宿,皆说是有反清复明者,准备在重阳节这天举义,要“杀鞑子”(鞑子,清朝官吏),家人听为“杀鸭子”。于是捉来鸭子杀之。后来把“杀鞑子”以谐音说成杀鸭子,以免遭到杀身之祸。于是后人每逢重阳节这天,就杀鸭子宴款亲朋好友。 重阳节正是秋收以后,这时鸭子成熟,羽翅丰满,肉质细嫩,香醇可口,又是人们吃鸭子的最佳时节。境内吃鸭子的方式很多,有烤的、卤的、炸的、烧的。其中一道“红烧香酥板栗鸭”,咸甜细嫩,色泽红褐,是铜仁流传百年的一道名菜。近年来又流行—种“红烧啤酒鸭”,其味更是不同凡响,可称美食家们的又一杰作。 在乡村,这天几乎每家都要烫粉、舂粑,有“重阳不舂粑,老虎要吃妈”的俗语。农村人在重阳节的前一天,采摘新鲜的嫩白蒿,煮熟后,舂烂,与粘糯米粉打芡揉捏成粑,中间包以肉的或糖的馅子,蒸熟后软绵粘糯适中,细腻香醇可口。有的作为馈赠佳晶,送给亲朋好友。 重阳节,不仅是一个菊花馨香的时令节日,还是一个游子思归、结伴登高、互吐心声的日子。这天许多文士友人不畏劳苦联谊登高,吟诗作赋尽情抒怀。所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重阳节为题材,给我们留下许多感人的佳作。 责任编辑:符迪
分类 : 杏鑫注册代理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铜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中秋节这天,各民族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举行一些祭月活动。据旧志载:有妇女连臂出游踏月者;又有摸秋之戏,入人家蔬菜园中摘瓜抱归,置之帐帷中以兆宜男,”此俗今尚存。在农村,待皓月当空之际,青年男女相邀去偷月亮菜,被偷对象往往是意中人家园圃。偷时还要放声嬉闹,以便让主人知晓,然主人明知也偏不出声,视为吉利,偷的水果、豆荚之类,在野外燃起篝火,团坐共尝。有的后生还要向情人馈赠12对月饼,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内月月思团圆。 现在的中秋,很多习俗渐渐地被简化了。中秋佳节,一家人团聚在家里,吃吃月饼,看看月亮,聊聊家常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团聚,最大的幸福了。 责任编辑:符迪
端阳江湖浪涛翻,万民赛舟吊屈原。 民族英雄垂青史,华夏儿女更无前。 五月初五这一天,按照境内的风俗习惯,是端阳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相传屈原为了振兴国家,提出了许多兴国安邦的建议,但遭到奸臣的诽谤、陷害,未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于是在五月初五日这天投江殉难,以此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贞。在这天,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忠良,于是划船寻找,并包棕子抛入河里喂鱼,以免鱼去伤害屈原的躯体,久而久之,形成了划船吃棕粑的习俗。 每年的端阳节这天,锦江沿岸的人们都要举行龙舟比赛盛会。尤其是当代,各机关、团体、各行业、各乡村等有100多只龙船参赛。比赛时,队员们分成两排靠在船边上,有坐姿,有站姿。比赛的船只有大有小,大的有三四十人,小的有一二十人。有男子组,有女子组。有统一着装的,有不统一着装的。一般是以两只船为一组,按时计分,优胜者进入下轮。随着一声发令枪响,船上的锣鼓声形成紧凑的音乐节拍指挥着划船的队员,队员们同时发出整齐“划起,划起”的口号声,使尽全身的力气,一鼓作气地向比赛的终点划去。艄公站在船尾,聚精会神地掌握着行船的方向,时而将双脚用力地下蹲着船尾,那船就象一条巨龙一样随着奔腾的江水急速地向前驰去,一会儿就到达了终点。两边河岸上有成千上万的人观看,有许多人不断发出呼喊声,为队员们加油,有的还为优胜者鸣放鞭炮,真是热闹至极。 有的年份划船比赛结束后,又掀起抢鸭子高潮。先将数百只鸭子投入江中,划船的水手们纷纷跳入江中抢鸭子,时而你追我赶,时而你争我夺,谁抢谁得。鸭子时而潜入水底,时而在水而扑腾,在水里时隐时现,叫水手难以捕捉,直到把鸭子追赶得精被力尽了,才乖乖地成水手们的囊中之物,岸上观看的人笑声不绝。抢鸭子这一活动,又给欢快的节日又增了一番无穷的乐趣。 端午节这天,城里人头攒动,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时值夏日,天气炎热,自然冷饮生意特别红火,除现代的冰糕、冰水、冰茶外,人们喜食的还有传统的“凉米虾”、“糖醋芝麻冰凉粉”。“凉米虾”的制作工艺是:以热米浆放入漏瓢中挤出落入冷水中冷却而成,因形如小虾,晶莹透亮,故称米虾。通常拌以姜、葱、红油辣椒等佐料凉食,其味酸辣清凉润滑,食之解暑开胃。“糖醋芝麻冰凉粉”是将凉粉籽装入布袋内,置于一定比例的碱、石灰水、和冷水揉制而出的浆液,呈乳白色,晶莹剔透,再拌以糖、醋、芝麻等佐料,吃起来,具有滑润爽口、清香酸甜、透凉益脾、解热止渴的特点,老少皆喜。 过节的前一天,人们都包棕子,舂绵菜粑,煮茶叶蛋。晚餐时,要食丰盛的酒肉,有的还要喝雄黄酒。在这天,人们还将以昌蒲、艾叶、金银花、九里光等煎水洗浴,谓可除病痛,有的在门前挂上昌蒲、艾叶,谓可驱蚊虫。 责任编辑:符迪
分农历六月初六、六月十九两次,一般仅朝山一次。 六月六朝山是在不张扬的状态下进行,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受人朝拜的山崖、洞穴,一般不很显眼,远远望去崖间透红,或有简易木棚。走近细看则是一些红布条挂在树梢、岩石之上,民间称为“菩萨”的“盖头”。有的石崖或木栅里,供有少许木雕、泥塑的偶像,造型简陋,没有什么明目。岩间还供着一双双长约一二寸的小鞋,花布缝制或鞋上绣花,据说是缺乏子嗣的人家供给“菩萨”穿的,以求得子。有的地方朝拜石笋、石柱,称为朝拜“石菩萨”、“赖子石”、“将军岩”。据说朝拜之后不生疮、腰不痛。实则上述朝拜都是仡佬等族对于夜郎“竹王牂牁”图腾崇拜之遗俗,也就是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 大沙坝乡毛家寨仡佬族人,六月六朝拜中坝镇十万囤后冷水溪岩洞山观音洞。其洞口宏阔、石砌围墙,内有石碓窝等遗物。这显然是晚清咸丰时期,以毛正年为首的红号军起义,一举攻下石阡府城,然后围住十万囤攻打月余之久,观音洞即号军首领攻打十万囤的前哨所。所以,毛家寨人对于观音洞的朝拜,亦属于朝祖性质。 六月十九的朝山,又称为“朝佛”,相传为观音菩萨的生日(成道日)。比较六月六来说,这天的朝山拜佛却具有很大的公开性和普遍性。再说此时农活相对宽松,天气暑热,村民们约定成俗朝山拜佛,游山观光也是快事。然而,此时的朝山,大部分是朝拜寺庙,仍有部分朝拜山崖、洞穴、石笋、石柱、井泉之类的自然物体,属于图腾崇拜性质。例如:石阡县城旧俗六月十九日朝拜城西洞沟和城东云台山,最初当是朝拜“青云灵岩”的石崖和“出岫无心”的石林,后来建有寺庙,便成为人们游山观景,礼拜神佛的去处。 又如:每年六月十九日,龙井、国荣、白沙乡镇一带朝拜城西四十里的云堂山和八字口灵泉洞。云堂山顶上最初建的是六幺娘子庙;山下路旁有一口奶奶井,为山上庙宇的饮用水源。民国《石阡县志》载:灵泉洞“中有泉,饮之可疗疾”。其洞顶倒吊着一根粗大的石柱,石柱上的岩浆水滴在下面的天然石井之中,所以朝山者都带有一个瓶罐或水壶,到井里取其泉水饮用。有的又到云堂山奶奶井取水饮用。 责任编辑:符迪
摆手舞是土家人喜爱的传统大型舞蹈。据考证,摆手舞是在土家山民打猎归来、丰收之后、打仗凯旋归家时,祭祀祖宗,以舞蹈庆祝丰收和胜利,经逐步演化而形成的。 摆手舞(图片来源:网络) 土家摆手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一村一寨的男女老幼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先由土老司手举扫帚,唱起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打着镏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着“西蓝卡谱”,头包花巾,扛着神棍,在一声“喂嗬”中入场,翩翩起舞,热闹非凡。舞姿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烈。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在摆手堂进行,规模大,时间长。表演的具体内容主要有闯堂进驾、开头辟地、人类起源、迁徙定居、耕作劳动、自卫抗敌、扫堂关架等八个部分,穿插打镏子、唱山歌、吹冬冬喹、打花鼓、唱薅草锣鼓歌,表现土家先民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农事活动、日常生活、战争场面等。小摆手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在各村寨所在的土王祠举行。其内容为祭彭公爵王、打蚊子、牛打架、塞冰口、挖地、下种、插田、除草、收割,表示劳动丰收的喜悦欢乐之情。 责任编辑:符迪
旧俗同一族姓之人集体祭祀祖先,称为办“清明会”。有专门的田产,称为“清明田”,所收租谷用于此项祭祀活动。届时杀猪宰羊,大办酒席,老幼皆可参加吃喝,除到宗祠祭祖外,还要到远近的祖坟进行祭扫。 到祖坟进行祭扫,称为“挂青”,可以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进行,一般人家备好“青纸”、香烛纸钱、鞭炮、酒食、果品等,先后到祖辈、外祖的坟前祭奠。“青纸”用白纸重叠钻成若干铜钱形,集而成束,悬于竿头,插于坟上。有的还要在坟头上增培泥土,俗称“垒坟”。 新逝的长辈三年之中的挂青和垒坟,必须在春社之前进行,俗称“新坟不过社”。 责任编辑:符迪
正月初一,仡佬人家早上要放炮“开财门”。一般都要到祖坟去祭奠,称为“上亮”或“上灯”。远处的祖坟,可以在正月上半月之内去。 “立春”时节,有“春官”说春,“财神”送财,“梁山土地”表演等。如公鹅一带,有人装扮成傩堂戏中的“梁山土地”,穿长衣,戴面具,挨户进行表演,其形态滑稽,演唱幽默,比较受人欢迎。如他唱道:“土地土地,一年种四季,离了土地我,你吃狗屁!”“土地老者六十六,一口酒来一口肉”,“土地老者满一百,其有吃得做不得!” 正月初九至十五为灯节,城乡要玩龙灯、花灯、茶灯、狮子灯等。出灯时要举行“开光”仪式,参拜宗祠、庙堂;然后走村串寨,相互拜访、贺新春、开财门,祈求玉皇大帝、四海龙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玩的龙灯有毛龙、捧捶龙、油箍饼龙、草把龙,要说“龙句子”若干,有的还要送龙宝,玩愿龙等。玩花灯也要分丝弦灯、闹闹灯和半打半拉,要兴“燃烛”、“谢茶”、“带五瘟”等。 正月十五过大年,皆备酒宴吃“送年饭”。要烧香化纸放鞭炮,礼送祖先和神祗。 责任编辑:符迪
仡佬族是农耕民族,对一年一度的春节非常重视。为了除旧迎新,恭祝祖先神灵的赐福,预祝来年吉祥如意,仡佬族人对于除夕家祭非常讲究,远方游子也应时而归,合家团聚。 “冬至”一过,便进入了除夕祭祀的筹备期。杀自养自食的过年猪,要祭祖先、财神和四官神。要邀请附近的至亲好友来家吃“庖汤肉”。主要吃鲜嫩的肥肉片下锅、生猪血下火锅等。然后将猪肉加工腌制为猪头、腊肉、香肠等,以备过年料。 接近除夕,农村中便响起了舂碓、推磨、榨油、水碾交响曲。仡佬族人喜欢吃糯食,各家各户都要种一定的糯稻,专供春节打糍粑、煮甜米酒用。 打糯米糍粑,是将糯米蒸熟后,放在特制的木槽里由两个强劳力用粑杵对打,米成粑团,冷却后用水泡,慢慢烙着吃或煮甜米酒吃。 在五德、青阳一带,将糍粑作为直径约5寸,重约2至3斤的礼粑,用特制的粑印盖上红色图案,如牡丹、蝴蝶等,用作走亲戚拜年的礼品。还要作为一个直径约一尺的“粑王”,扭成十二个小的“月粑”。供在自家的“香火”(神龛)上。待到正月十五过大年取下察看,从左至右,数月粑上的红、蓝点多少,红点主旱,蓝点主涝,以预测来年的雨水情况。 在本庄、白沙、龙塘等乡镇,习惯用碓舂米粉,制作半粘半糯的“花甜粑”和“滚团粑”。还要专蒸“雨水粑”:即将十二个滚团粑上用指姆各按一个窝,待粑蒸熟后观看,代表那个月的粑窝中积的气水多,来年当月的雨水就丰沛;积的气水少或无水,就会发生干旱,早作防备。 推绿豆粉过年,是石阡城乡的特俗。正月初一过年的天,仡佬人家只吃粑粑、汤圆、绿豆粉,不能吃米饭。 此外,还要煮甜米酒、做水白菜、推豆腐、油炸酥肉、豆腐果等。有的还要炒米制糖做麻饼等。 除夕要清扫房屋内外,重贴“香火”(神龛)、门神、对联、壁画,使之焕然一新。香火正中书贴“天地君亲师位”,其旁贴若干小红纸条,上书享受家祭的神佛仙长圣贤之位,本户高曾祖辈名讳及外祖考妣等。常见的神位有:玉皇大帝、观音大士、梓潼帝君、关圣帝君、孔圣仙师、灶王府君、福禄财神、四官大帝、太上老君、文昌帝君,有的还有五显灵官、神农仙师、鲁班仙师等。两边对联有:“敬神祭祖先正气,孝老尊师世代昌”等方面的内容。 香火台面上常供有一尊木质或瓷质的菩萨(如观音、梓潼、财神、魁星、关羽、老寿星等);置有香炉、炉台、铁罄及未出灵的灵牌,坛神标记等物。 香火下段书贴“镇宅土地神位”,大众对联有“土能生万物,地里出黄金”。 除夕祭祀先从土地神开始。主人夫妇将煮熟的猪头盛着,备上竹筷、菜刀和香烛纸钱,先在堂屋中祭“长生土地”。祭祀时先用菜刀将猪头横顺划破,有的要切一小块肉自己先尝,再插上两双竹筷,烧香化纸泼酒,默念:请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回家过年。接着,端着猪头酒礼遍祭土地庙,旧时城乡随处可见小小的土地庙或土地神龛。土地的名色也多,如猪栏土地、保寨土地、井口土地、桥梁土地、把坳土地、秧苗土地等。大概因为仡佬族是地盘业主,所以对土地神情有独钟,特重祭祀。如今土地庙没有,人们便在自家院子里一祭了事;同时祭祀“四官菩萨”,要烧“长钱”(四官钱)。没有杀年猪的人家,只得用脱毛的公鸡祭祀,鸡尾要留着两皮长毛。 堂屋正中摆设着丰盛的除夕家宴。主要忙于烧香化纸,鸣罄三五响,默念:请列祖列宗、四方神祗到家过年;鸣放鞭炮,合家老少吃团圆饭。 傍晚,要挑“金银水”,将水缸储满水。要给房前屋后的果木喂饭,用刀在树身砍一小口,边喂饭边念:“喂口饭、结成串;喂口肉、结成团”等。 入夜,要烧“迎新火”。火炕里的柴火、火盆里的炭火都要烧得很旺,以示来年事业兴旺。常言说“三十夜烧个大圪蔸、来年喂个大肥猪”。仡佬族常以“圪蔸”自喻,意为大树之根,古老之族。 一家人围火而坐,以守岁陪祖宗,享受天伦之乐。小孩子们向长辈磕头拜新年,长辈则要发给“押岁钱”。全家人要洗“封印脚”。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去,俗话说:脚洗翻山了,串门闯不到嘴(碰不着吃)。 有的地方吟诵“守岁诗”:“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以通宵。客来甜酒粑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 责任编辑:符迪
《溪蛮丛笑》说:“仡佬比瑶、苗则妄自尊大,岁时旦望,或客至,皆排衙。” 所谓“排衙”,指的是旧时知府、县官等升堂议事时击鼓撞钟,衙役站立两厢的情景。不难理解,在南宋时期,仡佬族首领逢年过节、初一十五的排衙,是合族祭祀祖先的场面;客至时的排衙,是隆重的迎宾之礼。因为仡佬族是古老的一个民族,素有“地盘业主”之称,所以比较重视祭祀祖先和崇拜图腾;同时对外来宾客也要充分尽到地主之谊。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因此而说仡佬族“妄自尊大”?这也如同说“夜郎自大”一样,除了局外人不理解之外,多少有几分讥笑和歧视。曾几何时,夜郎王问汉朝使臣:“汉孰与我大?”于是便产生了“夜郎自大”的贬义词。有如熊宗仁《寻找失落的文明——99夜郎学术研究会综述》说:“夜郎自大这一史实所透露的信息,并非只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夜郎王妄自尊大,难道没有他对自己的强大的自豪、自信之外,急于想了解外面世界的求知渴望吗?”同样,仡佬族首领以盛大的礼仪祭祀祖先和款待来宾,难道没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和与外来宾客平起平坐的权利吗? 时至今日,由于“沾被教化”,“旧俗丕变”,已今非昔比了;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一年之内共同度过的节日中,仍然不同程度地显示仡佬的民族风采。 责任编辑:符迪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管乐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调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杂技动作,为人所喜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责任编辑: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