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529 页

相遇古城明月里

开阔的山间盆地 阡陌纵横 群山环抱 历经600年风雨 浓荫覆盖 早已洗尽铅华的古城 机关重重的堡垒 犹如镶嵌在 侗乡大地的明珠 你是华夏民族 向南延伸的触手 拱卫着边地 黎民百姓安宁祥和 七绝圣手赋予 你的文化内涵 低调而深厚 青砖黑瓦流传着 明清繁华如梦的往事 左迁龙标解忧愁 唯有诗书与明月

永不磨灭的桥

一座狭小的木桥 诞生于80多年前 一个冰冷的雪夜 霜雪覆盖了 静谧的原野 炽烈的火焰 烧红昏沉的晚空 英勇的男儿奋不顾身 像一枚枚钢钉 扎根在刺骨于雪水 他们用瘦弱的臂膀 扛着门板和檐木 托起滚滚洪流 一路西行 这是铁打的队伍 这是如虹的气势 熊熊的火炬照亮 一张张年轻的脸庞 每一个侗乡儿女心中 播下星星之火的种子 镌刻着一座坚不可摧的桥

飘香桂花台

初夏温暖的微风 送来迎面阵阵茶香 一垅一垅 绿色的茶园 延绵到远方无尽的原野 我尽情地想象 即将到来的盛夏时光 乳白的桂花恣意绽放 浓郁芬芳里 混合着清咧的茶香 定是无比沁人心脾 不觉已是微醺

斑驳的银杏树

历经千百年 风雨的洗礼 守护芸芸众生 不惧电闪与雷鸣 一方水土四季平安 人们顶礼膜拜 你的威严 你的气度 你的慷慨 一株古老的银杏树 见证过 父亲快乐的少年时光 也见证了 年少彷徨的我 那年某月曾匆匆走过

空灵的峡谷传奇

小村北部的尽头 山谷怪石嶙峋 有一滩险峻的难头 每一块石头 都藏着一个传说 每一个传说 都记载无数鲜活的生命 高高的崖壁上 曾是勉王的行宫 森林和青草 掩盖着摇摇欲坠的岩缝 那里藏着万石粮草 还有无数神勇的军士 600年啊 世间传颂你的英名 挥鞭赶石 泪雨成河 在这险峻的难头 你终将化成一尊不朽的丰碑 日夜守护心爱的故乡 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秘境小山村

踏着晨起的露水 拨开漫山的薄雾 我们翻过高高的山梁 再次走入 静谧的山村 时光尚好 夏蝉还没有 从树梢苏醒 只有蝴蝶 在溪涧水畔的 花间流连 一条蜿蜒山间的路 如玉带般将村庄 一个串着一个 这条连接山里山外 心心相通的路 我双脚不歇 竟然行走了20年

杏鑫登录_月也:侗乡传统的社交习俗

侗族“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或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以春节期间的“月也”(也称“也哼年”)最为盛大和隆重,“也哼年”一般由歌队、芦笙队、侗戏班组成。芦笙队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过寨曲、通报曲、进寨曲、拦路歌、开路歌、祝福歌、告别曲等。  “月也”从何时产生已无文献可考,但从其集中展示侗族文化来推断,应与侗族大歌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月也”一般选在秋收过后和春耕大忙之前进行,甲寨由戏班师傅、寨老等寨上德高望重的人提出建议,去哪个寨“月也”,通过寨老仔细商定,商定的理由是,必须与要去的村寨是曾经“月也”过的,而且该寨与本寨大小规模不能差别太大;即使未曾相互“月也”过,但要去的村寨与本寨有密切的交往。寨老商定同意后,便派两个腊汉(男青年)带上寨老写好的贴子,到指定的寨子去送贴,送贴子的人来到客寨后,要先到鼓楼吹三曲芦笙,然后将贴子送到寨老手上。寨老接到贴后,一边安排备办盛宴款待送贴客人,接着马上召集寨老商议是否接贴,如同意“月也”,则派一位寨老随同送贴人到萨坛上香,敬仰祖先,并将贴子贴在鼓楼正门柱上,以告示全寨村民做好接客人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吹着芦笙、鸣放铁炮送送贴人出寨。也有一种情况不接贴的,如果寨老觉得寨上有某些事不便接“月也”,也应将情况向送贴人委婉说明,并表示来年再接。  甲寨寨老得到回信后,便组织全寨作好准备工作,到“月也”那一天,寨上男女老少能去的都可以去,只留少数人在家看寨。临行前,祭过萨后,到鼓楼里唱颂萨歌,三声铁炮响,队伍便浩浩荡荡开赴乙寨。临近寨,鼓笙锣钹齐鸣,以示报信,乙寨早有准备,召集男女老幼到寨门迎接,摆设路障,唱起拦路歌,双方你来我往,十分激烈。对完拦路歌,客寨吹起芦笙,放响铁炮迎客人入寨至鼓楼,主客一起绕着鼓楼手拉手踩歌堂“多也”,这时略休息片刻,乙寨开始散客。“月也”的散客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甲寨数百名男女老少的客人散在鼓楼坪里,乙寨则几百名男女老少入场拉客、抢客,生怕自己拉客少了或拉不到客人。侗寨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家能拉得客多,哪家最有人缘,最有脸面,如果哪家一个客都没有,被视为不合群,不好客,不体面,被人耻笑,还会受到歧视。  在拉客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女客拉女客,男客拉男客,老客拉老客。如果家里有腊汉,那么,妹妹或者姐姐会拼命地抢姑娘客来家,这样实际上是帮哥哥或弟弟抢一个女朋友一样,在几天的交往中,如果双方有意,通过夜晚的“行歌坐月”,很有可能因为这一次“月也”而定下终生。如果家里有姑娘,那哥哥或弟弟同样会抢腊汉。甲寨的寨老和歌师一般都是由乙寨的寨老和歌师安排。一般头一天晚上不安排活动,大家尽情喝酒、聊天,年轻人则等到夜深人静时,甲、乙寨的相互找双方的姑娘们“行歌坐月”,对唱情歌。次日,开始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有唱戏的、对歌的、赛芦笙的等等。  “月也”根据活动的侧重点而分为“月也戏”(做戏客),“月也老”(做众客),“月也暇”(做社客),“月也左楼”(做贺鼓楼客),“月也鼎”(做众订亲客),“月也轮”(做芦笙客)六大类。  甲、乙两寨在进行“月也”的时候,另一个寨子还可以来“欠也”,就是帮助乙寨劝客的意思,这实际上是在增加热闹的气氛。“欠也”同样要送贴子,由寨老决定是否接受,如果接受,将贴子贴在鼓楼,以告诉村寨上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当然,“欠也”不象“月也”时间那么长,一般只是一天时间。  “月也”结束,乙寨要举行隆重的送客仪式,送客的这天上午,文化活动已全部结束,各家各户早早准备好酒饭宴请客人,酒足饭饱后,将客人送至鼓楼,放三响铁炮,吹三曲芦笙,主客围着鼓楼踩歌堂,姑娘们则送毛巾给罗汉,意为留住“尾巴”,以后常来常往,各家各户送用禾秆草捆好的糯米饭、淹鱼、酸肉、红蛋,寨上还打发客人一只羊或一头猪。然后全寨男女老幼送客出门,大家依依难舍,挥手言别。姑娘和罗汉则要将客人送去很远,有说有笑,有打有闹,一些通过几天交往已有好感的则成双成对地拖在队伍后边,私定下次行歌坐月的时间,送到四、五里地后才告别,分手的时候,甲寨的罗汉往往要打发乙寨姑娘们一点红包,多少不限,这样乙寨的才停住脚步,目送客人走远。这样一场隆重的集体做客才算结束。  过三五年后,乙寨见时机成熟,也要派人给甲寨下请贴,那么甲寨根据情况接贴,示为“还也”,这样你来我往,增进友情,化解矛盾。一般相互“月也”的村寨都没有发生任何纠纷和不团结,如果有相互不认识的,在路上发生口角或不快的事,只要知道对方是“月也”村寨的,马上就可化敌为友,和好如初。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4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注册网站_鼓楼下歌舞升平

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等地。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侗族的住房多为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最为出色。此外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这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供奉“祖母”“萨岁”女神。侗年、吃新节是这里的主要节日。   春节,到侗族听大歌、看斗牛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与之相临的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尤以黎平的岩洞(被当地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为核心。我先后两次到岩洞听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对歌。  对歌是大歌的一种主要演唱形式,当地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对歌,春节对歌是最隆重的一次,每个部落一个对歌点,全村共设7个。腊南部落的对歌点是全村最大的,参加对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男歌手主要来自本部落,女歌手都是从外部落请来,当地称之为“请姑娘”(各部落之间常常交叉互请)。请来的女歌手们大都衣着华美、年轻活泼,都穿着崭新的民族盛装。  对歌点被设在“卡房”(“公共房屋”)一层的吊脚楼内。吊脚楼中间生一个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个烤有粑粑的铁架,吊脚楼一侧是摆有水果和糖块的方桌,那些粑粑、水果和糖块都由部落村民自动捐献。  对歌开始,男女歌手分坐在火塘四周的长凳上。外部请来的女歌手先唱,接着本部落的男歌手接应。歌声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在整个对歌过程中无人指挥、无  人伴奏、一领众和,却能唱出多声部。据说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歌要持续一周(正月初一―初七)。对歌期间,本部落的许多中老年群众和孩童也来看热闹或帮唱,卡房内外被围得水泄不通,整个村寨都沉浸在一片大歌声中。  侗族专家吴定国介绍,侗民对大歌十分痴迷,民间素有“苟偿唢,嘎偿赛”之称,侗语意为“饭能养气和身体,歌能养心和灵魂”。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县里正将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牛场选在村庄附近一片河边洼地里。  斗牛的时候河边各处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观众。参加比赛的斗牛共有20多对,这些专门饲养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无不长着一对匀称锐利的大角,大角顶端还有用铁皮做的护角。  斗牛要持续3个多小时。斗牛开始前,先进行一个简要的踩堂仪式,即有10多人组成的乐队围着斗牛场转一圈,边走边敲打锣鼓、吹奏芦笙。踩堂结束,随着三声铁炮的响起,斗牛便开始了。每次出场的斗牛有两三对,一对结束,另一对就补上,场上终始保持三四对。听说斗牛的配对是经主人同意自愿结合的,一般强与强、弱与弱结合,每次只斗一场,最后的冠军往往要经过几年的打斗才能产生。我发现,许多斗牛就在出场的那一瞬间,即向对方发起猛烈的攻击。实力相差悬殊者,一方很快败下阵来;而势均力敌者,却互不相让,要连续打斗多个回合。最有特点的是势均力敌者,它们打斗时,不仅经常发生“叭……叭”的撞击声,还经常出现双方相持的场面。每当这时,牛主人包括群众都要发出欢呼声和助威声,整个斗牛场犹如杀声震天的战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双方斗牛不分胜负需要重新拉开时,双方牛主人要同时用绳索去拉对方的牛,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牛并体现公平原则,如果因拉对方牛不慎造成对自己牛的伤害,对方不负赔偿责任。  岩洞距县城28公里,坐落在一条呈“C”字的溪流两岸及山坡上,全村共有9个自然寨,近3700人,岩洞镇政府也设在这里。这里还设有一处侗文化家园,是一位叫邓敏文的先生开办的,我吃住就在侗文化家园里,非常方便。  鼓楼,侗族的灵魂处所  肇兴被誉为“鼓楼之乡”。第一次到肇兴的游客都忘不了这里的鼓楼。  肇兴共有五座侗族鼓楼,分布在村寨之中,鼓楼与鼓楼相距50―80米,分别用五个部落的名称命名,即“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合在一起为“仁、义、礼、智、信”。这些鼓楼始建于清末,“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被拆除。上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自动捐款重建。虽然建筑时间不长,单独看与其它地方鼓楼在造型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合在一起,却颇为讲究。听当地人介绍,这是按照一条大船的造型设计的,有船头、船尾、船篷和两个桅杆。船尾为高28.9米(最高)的“信团鼓楼”,船篷为高24.8米的“智团鼓楼”,船的两个桅杆分别为高23.1米的“礼团鼓楼”和高25.8米的“义团鼓楼”,船头为高21.7米(最低)的“仁团鼓楼”。为什么将五座鼓楼设计成一条大船的造型?据说这源于肇兴侗民对当地地形的认识和期盼。肇兴侗民一直将这里的山形地貌看做一条大船,东  南山高好像是船之篙竿;东北的山略矮,好像是船之橹板;加之两溪(一条由东向西,一条由南向北),交汇于寨中,经洛香而流入八洛河和都柳江,那么这条“船”好像由西向东溯流扬帆。于是人们得出结论,此地有远航的气势,差的或许是“船”上的桅杆和篷帆了,因此,人们在建鼓楼时加之体现。“船尾”的鼓楼建得高,“船头”的鼓楼建得矮,“船中”的鼓楼高过民居,这样,这条“大船”才能昂首前进。  我发现这里的鼓楼与当地其它建筑以及侗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的联系十分密切。鼓楼前边大多有一个广场,附近还有与之呼应的风雨桥、戏台和成片的吊脚楼民居。所以一年四季不论什么时候来,鼓楼都是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不仅经常在鼓楼里边议事、休闲,还利用鼓楼打晒稻谷、吃社饭,甚至老人去世后,丧事也要到鼓楼去办,让灵魂从这侗族人喜爱的地方走向另一个世界。   “祭萨”,人神共乐的舞蹈  “萨岁”是侗族崇拜的女英雄,相传在一次与异族的冲突中,是“萨岁”拯救了侗族,所以后来被侗族作为“神”或“圣母”来供奉,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  春节到肇兴可以看祭萨,时间是农历的大年初一。  祭萨的地点设在圣母坛(也称“社稷坛”或“萨岁坛”)内,肇兴共有三个圣母坛,其中“仁团、义团、礼团”一个;“智团、信团”一个;“礼团”还单独有一个。我们参加的“仁团、义团、礼团”,是最大也是参加者最多的一个圣母坛。圣母坛设在“义团”鼓楼前的居民区里。原认为圣母坛一定建得神圣气派,一看,原来建筑设施也十分简陋,外面一圈一人多高的水泥墙,里边有两块各约十多平方米的水泥地和祭坛,水泥地在西侧,祭坛在东侧。祭坛类似一块坟地,中间有一个用石头垒起的二尺多高的坟头,周围有供祭祀者活动的空间。坟头顶上植有两株半人高的千年树,还插一把旧式竹伞;坟头前面设一个简易龛式供台。  上午11时祭祀开始,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吃饭和踩歌堂,用参加祭祀的侗民的说法,即“陪圣母吃顿过年饭,  并在一起娱乐一下”。参加祭祀的均是三个社团的寨老,共有10多人。  祭祀开始,先吃饭,后踩歌堂,吃饭的地点设在祭坛西侧的地上。大家围成一圈,饭菜主要有糯米饭、红肉、煮白菜、酸萝卜,还有米酒、啤酒、饮料等,饭菜和酒水都是由各社团均摊的。吃饭前,先进行两个简单仪式:一是由鬼师向圣母进行汇报并征求意见,时间约20分钟;二是由一位主祭者向圣母坟施供并进行祈祷,时间约5分钟,接着就开始吃饭饮酒。“干一个!干一个!”的对酒声不停,虽然酒菜都很简单,但大家吃喝得却非常尽兴。下午2时多吃饭结束后,接着在圣母坟周围踩歌堂。踩歌堂时,一人领唱,众人附和,歌声粗犷高亢。大家要手拉手并边唱边跳,舞蹈动作原始古朴,可能因有些歌词带有淫语,连他们自身也会发出阵阵笑声,据说这是圣母最愿意听到和见到的。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43.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新闻304724_2010年三省坡“六月六”歌会

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湘黔桂三省坡“六月六”歌会于2010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初六)在通道县独坡乡木瓜举行,这里是《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乡镇,也是湖南省民族文化重点乡镇之一,其侗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这里有崔相郎和邹霞凄婉、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六月六歌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群众基础,歌会的举办有力促进边区民族经济发展,加强边区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挖掘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届歌会着力打造民族特色,突出活动创意,将采取“市场运作,民办公助”的形式举办。本着“增进三省交流,凸显民族文化”的原则。届时将举办民族文化表演、古老侗锦展示、双歌情歌对唱、斗鸟趣味等活动,歌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文化氛围浓厚,体验原真民族文化魅力,是享受盛夏文化盛宴的好去处。   情歌对唱   观众   小观众   和谐楼   和谐楼   和谐楼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1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青年中盛行的习俗:行歌坐月

行歌坐月是从江侗族、苗族、壮族男女青年十分盛行的习俗。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起,互相选择友善,投契者为朋。  村里姑娘三、五人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和等待罗汉来访。这家一般住房较宽敞,父母友善,形成相对固定的集中点,有的家,第一批姐辈们出嫁完毕,妹一辈的又聚集原地,一代接一代。相对固定的地方侗家称为”堂翁”。 罗汉(男青年)们则结伙来到姑娘们聚集的地方与她们共同相处,侗语谓为”鸟翁”, 苗语谓之”霞撇多戏”,即”闹姑娘” 之意。这种男女交往活动,婚前人人皆可参与。男青年去走姑娘时都带有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当到姑娘家里,有的是敞开大门以待,有时也要经多次央求才开门,这只是善意的逗趣。入室双方均以礼相待,姑娘让坐、寒喧。聚集时无所不谈或打闹逗乐,可互叙衷肠。或操着琵琶或牛腿琴对唱情歌。每当夜深人静,歌声清晰、音韵悠扬、琵琶铮铮之声,如蝉鸣幽谷,令人神驰,往往鸡唱五更而不散,黎明才依依惜别。  男女子相处,有情投意合的,即无夜不往。有时”罗汉”买来白沙糖煮稀饭或杀鸡、鸭吃”宵夜”。如逢收花生季节,则煮糖花生(姑娘出花生、”罗汉”出糖,有的则是男女共同种的花生),糯禾将熟时节,”罗汉”则邀请姑娘打着火把去”罗汉”家的田折来糯禾舂扁米,娱乐形式多样。此时如有钟情者则悄悄互递信物,诸如手镯、戒指、头巾、彩带、荷苞等。互送信物采取秘密方式。男的借故抚弄女方的纱锭或刺绣品,伺机暗递信物,而女方也自不宣,伺机回馈。彼此互换食物谓之”鸾骂松堆”(换记定情),是双方表达爱情并私定终身之举,但因婚姻尚须父母作主,故多有中途退还信物者。  这种男女社交活动,只要年纪相当,族外同辈份的均可。已结婚之女只要还未落夫家仍可参与”行歌坐夜”,其丈夫也无权干预。但”罗汉”们知情后,语言上便会很谨慎,少与其搭腔,只偶尔以讥讽之语打趣而已。常住夫家后,这种社交就告结束了。男的却不受婚否约束,即便当起了几个孩子的父亲,年已三、四十岁仍可涉足”堂翁”。甚至有父子同堂闹姑娘的。去前父亲会特意叮嘱儿子,”堂翁”里双方以”哥弟”相称,这种情景也屡见不鲜。而姑娘对此也不忌讳,侗族姑娘呼之为”韶客”(”人家的丈夫”,是一种男女互尊的称谓),与其戏谑,对唱情歌,并不冷落、淡薄。  ”鸟翁”娱乐最高潮时数春节后元宵前这段时间,”腊汉”不但夜夜通宵,而白天也和”腊咩”于”堂翁”玩扑克、打诨取乐,或于室外娱乐。如某一姑娘已订婚,未婚夫送了年节礼的,该姑娘也毫不吝啬,每夜都要带上一篮粑粑、侗果到”堂翁”里,待夜深时供给”腊汉”们宵夜,这种举动老人都热情支持。  行歌坐月这种青年男女的交往形式从江境内苗族、壮族均成习俗。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0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