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早餐,主食是一只米粽——内里包有肉馅的米粽,其间还有芝麻的点缀,味道还是相当不错,只是个头的份量稍显多了一些,一个人吃起来还是颇费些劲头。这些年,吃过了煎粽、甜粽和各种馅料的粽子,我似乎早已忘记儿时曾吃过的米粽的味道——已经一晃阔别快二十年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那是农村商业活动极不发达和囊中羞涩的年代,一年之中家里一般只在端午节前后才会包粽子,不像现在随时随处都可以买得到。那时候觉得包粽子是挺费糯米的,山区里一般的人家水田都不多,而糯米的产量又极低,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绝大部分的稻田都改种了籼稻——一种杂交水稻。因此,数量有限的糯米就逾显弥足珍贵。包粽子在家里从来都是一件大事,必须全家动员。先是到山坡上或者溪涧边,从一种低矮的竹科植物上采摘新鲜的粽叶,及时洗净、晾干表面的水滴。接着是准备粽子的主要食物成分——粽米,用筛子将优质的糯米从米粒中筛出,同时把糯稻稻穗上去谷后留下的禾杆烧成草灰,浇上泉水滤除渣滓,取得黄澄透澈的灰水——草灰含碱,传统上认为可以消灾去病。将筛出的糯米倒入灰水中浸泡一夜,第二天赶早便可以开始包粽子的工序。 每当这天的早晨,我总会早早地起床,和爸爸一起架锅烧水,上面放置一只蒸粽子用的竹抽屉。然后,妈妈和姐姐们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最忙碌的工作——包粽子。看着一粒粒泡得饱满发胀的糯米裹进一张张绿色的被子里,勾起了我无穷的好奇心,不顾姐姐们的再三警告,也学着她们的模样抓起米团包扎起来。在那个农村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粽子是没有馅料的,并且形状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三角粽,一种是“枕头粽”——形似小枕头的粽子。我因技术不过关,包的粽子个头极小,大约比拇指稍大一点,还向妈妈撒骄着要给小粽子找“妈妈”,妈妈最终拗不过我,每次都会为我特制一只粽子——就是在一只大的“枕头粽”下吊着五、六只我包的小三角粽,这样小粽子就有“妈妈”了。这只粽子的两头还要绑上草绳,因为煮熟之后我还要斜拷出去“招摇过市”,炫耀我的小粽子有“妈妈”呢! 许多年后,我在异乡又陆续吃到内容更加丰富的粽子,馅料里有猪肉、鸡肉、豆类、芝麻和许多叫不上名的食材,味觉更加新鲜、食物更加精致,而包在外面的那层米粒以及最外层的粽叶,似乎早已沦为了配角。我已经许多年没有吃到那样纯粹的粽子,那种竹叶清香合着草灰厚重的味道,那种只有在回味中才能体会出香甜的味道……这未曾泯灭的味道时时在提醒着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上时刻保持一颗纯粹的初心,认清明天的去向,勿忘昨日的来处……
第 528 页
时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国》前二季总导演陈晓卿再度推出新作——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从多种角度探索和解读世界美食及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解说仍然是熟悉的李立宏,其韵味横生的解说依然是我们最熟悉的“下饭”配置,仅仅是听着他的声音,就足以唤醒全部的味蕾,令人口舌生津,其嗓音浑厚,与画面浑然一体,每每令人沉醉其中,使画面足够饱满,焕发出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勾起吃货们无限的美食情怀。 在《风味人间》的第一集《山海之间》里,介绍了一味中原小麦的尝新吃法——“碾转”,这是一种曾经在艰苦年代青黄不接之际,让无数饥民填饱肚子的方法。这也让从小吃惯了大米,本来就对麦香兴趣浓厚的我,又一次勾起对金黄的麦田充满无限的向往。 几乎同样的制做方法,几乎同样救活无数饥民的食物,不由得令我想起故乡云贵高原上稻米的另一道尝新美味——“扁米”。在每年的农历七月末,高原上的稻谷已经完成灌浆,外壳虽然还是青绿,里面却已是饱满的谷粒,此时糖分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淀粉,味道清甜,正是制作“扁米”的最佳时节。虽然,最佳的原材料应是禾糯,其次才是糯米,最次是籼米。但在饥不择食的年代,曾经是山民战胜饥饿、举家救命的食物,估计当时的人们早已无暇分辨糯米与籼米在口感上的区别。随着食物日渐丰富,人们再也无须为一日三餐而发愁,这道美味因为制作工艺复杂,如今年轻一辈几乎无人会做,倒成了一味十分难得的美食。而与此同时,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采摘禾糯、围田捕鱼、制作“扁米”却逐渐演化为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情,给游客带来趣味性和神秘感的同时,平添了几分纪念艰苦岁月的仪式感。 久远的记忆里,七月的秋风吹过,稻穗渐渐地低下头,沉甸甸地在微风里翻起稻浪……这时稻花早已散尽,这是混和着稻香的七月。房前屋后,层层叠叠的梯田,高低错落,从山脚一直盘绕到云间。年幼的我们,背着小背篓,踩着清晨的露珠,跟在父母的身后来到自家稻田,在浓雾弥漫的晨曦里,我们手上握着锋利的小弯刀,专门摘取品相良好、无病无虫的糯谷稻穗。因为仅仅为了尝新,不一会儿工夫,就采摘了重量十数斤的谷穗,我们在晨雾里再次踏着露珠背上稻穗回家。 回到家中,一家人忙碌起来,开始了比较复杂的“扁米”制作工序。先将谷粒从稻穗上一把一把地掐下来,再用簸箕除去空壳,只保留饱满的颗粒。然后,母亲在灶台上生火,待炒锅发热之后将稻谷倒入锅中,小火慢慢地翻炒着。不一会儿,一股新鲜稻谷特有的诱人清香便钻入鼻孔,等待不及的我们,趁着母亲稍不留神,迅速地抓起一把行将炒熟、仍然滚烫的谷粒,若无其事地装入衣兜里,一边像嗑瓜子一样嗑起了谷粒,细嚼慢咽地品味着,唇齿间充满了大地的原味清香。 经过炒熟的谷粒,被再次倒入一张簸箕里,母亲双手紧握着簸箕的两端,快速地上下移动,再一次除去些许空壳。簸箕里只剩下散着热气、黄澄澄的糯谷,趁着谷粒尚未变凉发硬,迅速放入石碓中舂捣,一来可以使谷壳与米粒分离,二来在冲力的击打之下,充分破坏米粒的分子结构,使之更具韧性,同时也将谷壳的香味渗入舂扁的米粒之中。舂扁的米粒混合着谷壳,再一次被簸箕去壳之后,一种形如扁状、色泽黄绿的米粒呈现在眼前,它软硬适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抓一把放入口中细细品嚼,口中弥漫着浑厚大地赐予的满足之感。 “扁米”是一味十分朴素的美食,它由同样朴素的稻谷转化而来,全赖脚下这一片平凡的大地所赐予。它一如山民们朴素的品格,纯粹、率真且不含杂质,这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的内心平凡得一如脚下的泥土,保持对待任何人,持一样的心,呈一样的笑。 “我一生最大的梦想/做一个山中的土司/有一箭之地,可以制订山规,可以/狂热信仰太阳和山水,信仰父亲和母亲……”——雷平阳《春风祷》 古老的侗乡“摘禾”习俗,在答谢自然赐予的同时,充满浓重的仪式感!
春风里怒放的油菜花 卫星视角下寂静的村庄 阳光明媚的春日,一扫连日以来阴冷潮湿的阴霾,妻子搬出在“回南天”里似手已经吸满水分的各式被褥,晾满了大小两个阳台。 一夜的电闪雷鸣、疾风骤雨,换来了满眼和风的春色,被湿冷的空气逼在室内多日的孩童,此时正在楼下快乐地奔跑着、欢呼着,尽情呼吸着屋外温暖而爽朗的空气。 我的心中,同时念着此刻的家乡,经历了昨日一番风雨的洗涤,今天想必也是一个碧空如洗的春日吧。在灿烂的暖阳下,那片土地定是一派春意怏然的景色,宽阔的田野上,到处开满金黄的油菜花,金黄的花簇沿着山坡上的梯田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山梁的尽头。远处更高的山间,绿意融融中开着红色和白色的花簇,红的是桃花,白的是梨花,将披满鹅黄新绿的山峦点缀得格外迷人。 或许是受着这般阴雨天气压抑得太久,某位表弟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晒出了故乡的照片,那里果然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田野上金灿灿的油菜花铺天盖地,怒放着这个属于花开的季节。照片里,那条熟悉的小河,在春日的暖阳里温婉地流动,我仿佛听到它那“哗哗”流动的水声——去年春日的某个黄昏,我漫步在村口的小河边,用手机录下了这般灵动的“哗哗”流水声,噢!这是伴随我无数次童年入梦的摇篮曲,这是母亲的怀抱一样温柔的声音。 照片里,只见一坐钢筋混凝土造就的小桥,横亘在小河的两岸,桥上是不锈钢金属栏杆。这座钢筋铁架的小桥还是第一次看见,河岸的地物依旧熟悉——这是村子下游的河段,曾是我儿时嬉戏的天堂。许多年来,我再未踏足此处,以至于从未知晓这座新架设的小桥,早已代替了儿时那座木制的小桥。记忆里,那座木桥从桥墩直到桥面,全部由浑圆的原木组成,它们由铁制的抓钉固定在一起。木桥的年月已经久远,原木的外圈不断受到风雨侵蚀,外层不断地剥落,仅剩下一根根并不规则却异常坚硬的木芯。 这座小小的木桥,连接着北岸的村庄与南岸的庄稼地,桥头两岸一南一北的天地,便成了儿时游戏的乐园。河的南岸是一片开阔的农田,田野后面的山脚下是开垦出来层层叠叠的菜地。春天,我们在对岸的南山上采摘映山红,寻觅蘑菇、蕨菜和竹笋,或是在山脚下锄地翻土,在菜地里播下一整年希望的种子;夏天,在桥头的河畔安静地垂钓,或是跳入河水中畅快地游泳,然后在河滩上玩着一整天的游戏;秋天,在田野上晒田、抓鱼、打谷子,或者背着小背篓,摘回熟透了的柑橘;冬天,在山上伐木、烧炭、采摘野果,在树林里设下重重机关和陷阱,捕猎山鸡、野兔和竹溜子。 桥面宽不足两米,原木之间的缝隙却有拳头般大小,赶着牛羊走在上面,颤颤巍巍的,人和牲畜的眼神里都会萌生一丝不安的情绪。记忆里的小河,不知发过多少次洪水,但小桥每一次都会安然无恙。每当河水暴涨之际,父辈们总会与洪水赛跑,赶在洪水将桥面淹没之前,将原木一根一根拆下,只留下四条光秃秃的桥墩。因此,儿时的我们,在岸上看着父辈们接二连三勇敢地跳入水中,奋力抢救小桥的每一根木材,心中满是佩服。我更是佩服那四条扎根在河中的桥墩,总觉得在这个世上,没有洪水可以打败它们。 每当洪水退去,小桥总会在第一时间恢复原样,在炊烟袅袅的清晨或是黄昏,它总会在咿咿呀呀的声响里,送走每一个离家劳作的乡亲,迎来每一个急切归家的农人。 如今,钢筋铁架的水泥桥,为乡亲们带来了更加安全和便捷的出行,也许再也不用担心洪水肆虐。旧时的小桥早已不见踪迹,南岸的田野与山间,依旧郁郁葱葱。曾经童年嬉戏的水边,早已经荆棘遍布、杂草丛生。 我想,下次回家定要亲眼看看这座水泥桥,在它的上面走一走,然后追忆一下儿时的情景。我想,我定会感念和喜欢这座新桥,而那座随风逝去的木桥,或许更适合封尘于早已平静的心底。 依然郁郁葱葱的南山 近年完成建设的钢筋混凝土桥梁
我们在滂沱大雨中连续奔波了一整个白天,从千里之外匆匆归来,此时此刻夜深人静,我静静地守在奶奶的灵前,思绪在空灵寂静的夜里无限扩散,依然毫无倦意…… 奶奶走了,据说是平静地离开。一整天,我们沉浸在剧烈悲伤的情绪里,踏上一段奔丧的断肠之旅。 奶奶是妻子的奶奶,但我亦一直将她当成自己的奶奶,只因为她给予我们无限温暖的爱,是那么丰富而且不偏不倚,或许在她的心中,亦早已将我看作自己的孙儿一般。 记得那是14年前,头一回在妻子家过年,那是奶奶第一次看到我。那年家里杀了一头猪过年——那是奶奶自己亲手喂大的肥猪。吃饭的时候,奶奶往我的碗里夹了一块猪蹄尖,家养的土猪味道特别鲜美,我三下五除二很快就啃光了这只猪蹄。奶奶见我吃得津津有味,就不停地往我的碗里夹来猪蹄。后来妻子告诉我,奶奶几乎将一整头猪的蹄子,差不多全部夹给我吃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看到猪蹄都会觉得腻,但是内心却又情不自禁地怀念奶奶做的猪蹄。 记得10年之前,也是这般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妻子搬进我们的第一个新家,同时我们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婚礼。岳父、岳母、奶奶和外婆,从遥远的家乡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和汽车,赶来我们生活的南方,参加我们的婚礼。尔后,我们特意留下奶奶一起生活了半年时间。那一段时光里,奶奶总是在家里为我们做好饭菜,每天下班一进门,就会闻到香喷喷的饭菜,我和妻子再也不用像从前那般整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再也不用徘徊在街头以米粉度日。 因为奶奶做得一手好饭菜,小伙伴们也都时常乐意到家里来做客,每次看到我们一群小伙伴狼吞虎咽、杯盘狼藉的样子,奶奶的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笑容。奶奶特别喜欢整洁,家里的地板她每天都要拖一遍,花花草草的每一片叶子亦要用毛巾擦过一遍。而我在这些方面就逊色了许多,以至于奶奶总是笑话我说:“你这么不讲究,你要是个姑娘的话哪个要你哟!”然而10年过去,我已经改观了许多,而奶奶却已经不在了! 每一次长途奔袭回到老家,我因为旅途劳顿而胃口不佳,奶奶见我吃不下东西,总会着急地说:“你什么都不吃可不行啊,你想吃什么告诉奶奶给你做”……那番温情的话语似乎依然回响在耳际,可是在我们即将启程的又一次长途跋涉过后,这熟悉的话语就再也听不到了! 噩耗传来的时候,我怔怔地望着头顶上灰蒙蒙的天空,多想让时光可以倒流,多想重新回到您的身边,安安静静地聆听那些曾经呢喃的话语。
五月的侗乡 初夏的日光 逐渐变得炽烈 树上的蝉鸣 开始悠远绵长 它沉睡了一整个 秋天、冬季 直到春雨落幕 一条黄狗 懒散地趴在树荫下 尽情地舒展着身体 微闭双眼 侧耳而卧 享受午后片刻的祥和 明艳的鹅黄 开始变成碧绿 静谧的侗乡 从朦胧的梦中苏醒 每天都会上演 一个故事的开头 又送走无数个故事的结局 拥有阳光和暖风 这是最诱人的 初夏时光 栽一丛青竹为画 捧一壶山泉烹茶 我已在约定的侗乡 等待你的归途 山巅的松林 因思念而疯长 谁在灯火阑珊的 漫漫长夜 长久地等待 等一个飞火流萤的晴夜 我来了 一切都好了 启航,以美食名义 初夏的池塘 还未插秧 没有禾花 水草稀疏 水底的鱼儿 觅食艰难 我不忍心啊 在这艰难的季节 把鱼儿捕捞 但脚下的旅程 注定需要从一缕 传统美食的炊烟 启航 阿爸采来青色的花椒 阿姐烤香红色的辣椒 炽烈的炭火 噼里啪啦啊 可怜的鱼儿 在烈火中燃烧 阿叔沽来陈酿的米酒 阿婶摘下清香的野菜 鱼儿鱼儿快到盘中 这是你最好的归宿 如果再点上两滴香油 不枉你到世上走一遭 (未完待续)
泉水清来米酒飘香 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勤劳的人们世代生长 小伙勇敢姑娘温婉 布谷布谷把春来唱 唱起歌来心波荡漾 唱我的田野五谷丰登 唱我的树林枝繁叶散 弯弯的溪水叮叮咚咚 轻柔的暖雨滴滴嗒嗒 滋润了姑娘明眸皓腕 浇开了小伙心花怒放 田野披上新绿鹅黄 姑娘穿上节日盛装 快唱一首定情的歌谣 心上人啊做你的新娘 脚下开满怒放的春花 一起跳舞来一起唱歌 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 歌唱我们美丽的家乡
黎明前最后的一丝黑暗里,星星点点在头顶的夜空眨着朦胧的睡眼,村庄和原野沉浸在无边的睡梦中。 刹那间,炮声响起、锣鼓喧天,悲伤的哭泣夹杂着鼎沸的人声,唤醒了沉睡的夜晚,一枚枚礼花弹呼啸着尖锐的笛音,执着地划向天空,映红了无边的夜色。 这是最后的送别,寒气袭人的黑夜里,我们强忍着悲伤,手托肩扛,护送奶奶的灵柩上路。送葬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乡亲们听到炮声和锣鼓声,纷纷打着手电、或是借助路灯的微光,自发地加入到送葬的人群中来。在快速的行进中,每隔数分钟,抬棺的人便需要更换一轮,旁边的人总会迅速自发地挑起担子,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发出催促的口令。黑暗里,三、四公里的路程,队伍一路小跑,在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里抵达既定的地点。 东方的天际开始呈现鱼肚一般的白色,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即将照亮这座薄雾弥漫的山头。此时的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已经汗流浃背,额上的汗珠,掺杂着不能控制的泪水,一齐流满了面庞,渗进嘴角里来,咸咸的带着一丝苦涩的味道。 永别了,我们慈祥的奶奶,再也见不到您和蔼的笑容;永别了,给予我们无限慈爱和温暖的奶奶,再也听不到您温情呢喃的话语;永别了,思念的奶奶,从此世上便少了一个盼望着我们回家的亲人! 噩耗传来的第一天,我和妻子经历了一整天的煎熬。特别是妻子作为奶奶最为疼爱的长孙女,她对于奶奶的感情最为深厚,当她听到奶奶猝然离世的消息,该是怎样的惊愕、疼痛与悲伤!当她一边面对心如刀绞的悲痛,一边面对不能立即放手的工作,该是怎样的纠结、煎熬与无助! 第二天,我们归心似箭地在滂沱大雨中连续奔波,从千里之外匆匆归去,几乎耗尽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在傍晚时分回到家里。此时,奶奶的灵柩静静地安放于堂屋里,家中满是前来帮忙的乡亲,人们不住地拉着我们的手,说不尽许多安慰的话语。 这一夜,当乡亲们散去之后的夜深人静里,我静静地守在奶奶的灵前,思绪在空灵寂静的夜里无限扩散,竟然毫无倦意…… 这个纷扰的世上,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注定终其一生,终将平凡得一如脚下的泥土,唯有曾经挚爱的亲人,能够长久地让我们缅怀于心、念念不忘。奶奶就像门前她经常打理的那一小片菜地,在毫不起眼间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春夏秋冬,总是默默无闻地给予我们无限的爱与希望,却从来不问收获、不求回报。 而今,奶奶终于回归了她深爱的大地,她终将与无私的泥土融为一体,与这片古老的山川河流一起,继续守护着她热爱的村庄,守护着她心爱的人们。
天空飘着毛毛细雨的时候,我刚一发动汽车,准备送外婆回她家里去,却发现外公已经从路的那一头蹒跚而来。 奶奶去世的当天,外婆就从另一个镇子的家里赶来,送一送她的老姐妹最后一程——她和奶奶的感情一直很好,同时也为她的女儿女婿——我的岳父岳母,分担一些悲恸的情绪。 外婆陪着奶奶整整两日,许是放心不下外公一人在家,今天上午还没吃过午餐,便决定暂时回家一趟。而巧合的是,外公此时到来,或许说明他的心思亦是如此吧! 午餐过后,我开车送二老回家。路上外公依然很健谈,谈及奶奶的去世,他颇为感概地对外婆说:“老太婆啊,我们都老了,总会面对这一天的,不必太难过。”说罢又转头对我说:“常言道‘一个郎仔(方言,意指女婿)半个儿’,我觉得不对,应该是‘一个郎仔一个儿’,你的岳父就是如此,你们以后也要孝顺他们啊!” “宝啊!(无论我们年纪多大,外公外婆依然会叫起孙儿辈的昵称)我们老了,以后能见你们的机会不多了……”言语间充满着伤感,说罢,外公即兴低吟起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们抵达村口的时候,绵绵的细雨已经停了。我原本要送他们二老直到家中,但他们坚决地婉拒了。外婆说:“赶快回去吧,奶奶家里还有很多事需要你!”说罢,他们头也不回地互相搀扶着,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湿漉漉的水泥路面上。 看着眼前这一幕,看着这熟悉的给予我无限慈爱的身影,我的眼里含着热泪,怔怔地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耳际依然回响着那些温情的话语,久久不愿离去。
忙碌了一整年,终于可以赶在岁末最后的时光里,带上爱人和孩子回家过年了!这一趟旅程,虽然连同途中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大年初四便要返程,但是每年春节回家省亲,都是无比令人期待的。因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都不及家门口那一盏准时为我们点亮的明灯! 早晨天刚放亮,临近出门,交警部门的负责同志很贴心地发来最新路况信息:过去24小时,省界收费站出口车流量1949辆,入口车流量24717辆——看来向西、往北回乡过年的车辆明显增多。非常感谢交警同志提供的参考数据,我已经预见到回家路上铁流滚滚的拥挤程度! (路上车流滚滚) 驶入包茂高速(包头至茂名)一路向北,正式开启回家的旅程!也许是昨天晚上临时召开春运布置会,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此时跑在路上感觉特别累。一路上连续在贺州市富罗服务区、桂林市会仙服务区各停车休息约半小时,因此走走停停,直到下午四时过后,才抵达亲切的故乡——侗乡之都贵州省黎平县! (具有民族特色的黎平县肇兴服务区,可惜没多久发生大面积塌陷关闭了) 总结这一天旅途中最大的感受,便是交通条件较之往年有了极大的改善,使我们得以在大半天的时间内就能回到家乡。这在从前是不敢想象的,几年前曾经回一趟家必须花费一整个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有时候甚至还需要途中住上一晚。 与此同时,虽然交通条件已经大为改观,但仍有几个存在的现实问题亟待交通部门的同志们继续努力予以改进: 一是从广东过来广西贺州市境内路段车流量非常大,每到春节前后同古服务区常常爆满,接待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因此,扩大该服务区的停车范围、提升各项服务能力,就显得迫在眉睫,必须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提升建设。 (同古服务区内车满为患) (同古服务区内排队购买食物的旅客) 二是黎平县城区道路红绿灯通行时间设置不太合理,南泉大道、曙光大道等主干道各路口红绿灯设置较多且通行时间只有区区的20秒。这样导致的后果是,车辆稍多便会造成拥堵,今天下午进城就被堵了近半小时。建议根据车流量的实际合理规划红绿灯位置,并将主干道通行时间延长到60秒以上。 三是三黎高速(三穗至黎平)、黎洛高速(黎平至洛香)建成通车时间并不长,大约距今仅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吧,就已经有多处路面和隧道需要长时间关闭维修,只能单边通行,行车速度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由于没有中间隔离带保护,交通安全也面临着较大的隐患。 得益于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发展,近年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投入,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条件获得极大的改善。衷心希望能够做好包括交通设施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之更好地造福于民,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侗乡的民生福祉!
清晨,薄雾如纱 收获了一整个春节的叮嘱 沿着都柳江畔,一路向南 黎平,三江,龙胜,桂林…… 车窗透进远处的灯火,又一闪而过 许多年前,同是这一条路,一江水 在火车与铁轨的撞击声里 我与故乡作别,向远方出发 在长满杂草的记忆深处 我仍旧记得那时一路的风景 眼前,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 回归故地的感觉,我找寻得太久 多想在山重水覆间纵情高歌 醉倒在母亲长满青草的坟头 然后恣意地大哭一场 可是眼泪早已晾干 干涸成山野遍地的春花 薄暮苍茫,满载旅途的忧伤 一路颠簸到西江南岸 我的记忆已经沉默不语 远去的故乡成了一抹浅绿 留在画卷上我的身影 正逐渐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