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有一味回忆叫“扁米”

bian01

时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国》前二季总导演陈晓卿再度推出新作——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从多种角度探索和解读世界美食及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解说仍然是熟悉的李立宏,其韵味横生的解说依然是我们最熟悉的“下饭”配置,仅仅是听着他的声音,就足以唤醒全部的味蕾,令人口舌生津,其嗓音浑厚,与画面浑然一体,每每令人沉醉其中,使画面足够饱满,焕发出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勾起吃货们无限的美食情怀。

在《风味人间》的第一集《山海之间》里,介绍了一味中原小麦的尝新吃法——“碾转”,这是一种曾经在艰苦年代青黄不接之际,让无数饥民填饱肚子的方法。这也让从小吃惯了大米,本来就对麦香兴趣浓厚的我,又一次勾起对金黄的麦田充满无限的向往。

几乎同样的制做方法,几乎同样救活无数饥民的食物,不由得令我想起故乡云贵高原上稻米的另一道尝新美味——“扁米”。在每年的农历七月末,高原上的稻谷已经完成灌浆,外壳虽然还是青绿,里面却已是饱满的谷粒,此时糖分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淀粉,味道清甜,正是制作“扁米”的最佳时节。虽然,最佳的原材料应是禾糯,其次才是糯米,最次是籼米。但在饥不择食的年代,曾经是山民战胜饥饿、举家救命的食物,估计当时的人们早已无暇分辨糯米与籼米在口感上的区别。随着食物日渐丰富,人们再也无须为一日三餐而发愁,这道美味因为制作工艺复杂,如今年轻一辈几乎无人会做,倒成了一味十分难得的美食。而与此同时,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采摘禾糯、围田捕鱼、制作“扁米”却逐渐演化为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情,给游客带来趣味性和神秘感的同时,平添了几分纪念艰苦岁月的仪式感。

久远的记忆里,七月的秋风吹过,稻穗渐渐地低下头,沉甸甸地在微风里翻起稻浪……这时稻花早已散尽,这是混和着稻香的七月。房前屋后,层层叠叠的梯田,高低错落,从山脚一直盘绕到云间。年幼的我们,背着小背篓,踩着清晨的露珠,跟在父母的身后来到自家稻田,在浓雾弥漫的晨曦里,我们手上握着锋利的小弯刀,专门摘取品相良好、无病无虫的糯谷稻穗。因为仅仅为了尝新,不一会儿工夫,就采摘了重量十数斤的谷穗,我们在晨雾里再次踏着露珠背上稻穗回家。

回到家中,一家人忙碌起来,开始了比较复杂的“扁米”制作工序。先将谷粒从稻穗上一把一把地掐下来,再用簸箕除去空壳,只保留饱满的颗粒。然后,母亲在灶台上生火,待炒锅发热之后将稻谷倒入锅中,小火慢慢地翻炒着。不一会儿,一股新鲜稻谷特有的诱人清香便钻入鼻孔,等待不及的我们,趁着母亲稍不留神,迅速地抓起一把行将炒熟、仍然滚烫的谷粒,若无其事地装入衣兜里,一边像嗑瓜子一样嗑起了谷粒,细嚼慢咽地品味着,唇齿间充满了大地的原味清香。

经过炒熟的谷粒,被再次倒入一张簸箕里,母亲双手紧握着簸箕的两端,快速地上下移动,再一次除去些许空壳。簸箕里只剩下散着热气、黄澄澄的糯谷,趁着谷粒尚未变凉发硬,迅速放入石碓中舂捣,一来可以使谷壳与米粒分离,二来在冲力的击打之下,充分破坏米粒的分子结构,使之更具韧性,同时也将谷壳的香味渗入舂扁的米粒之中。舂扁的米粒混合着谷壳,再一次被簸箕去壳之后,一种形如扁状、色泽黄绿的米粒呈现在眼前,它软硬适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抓一把放入口中细细品嚼,口中弥漫着浑厚大地赐予的满足之感。

“扁米”是一味十分朴素的美食,它由同样朴素的稻谷转化而来,全赖脚下这一片平凡的大地所赐予。它一如山民们朴素的品格,纯粹、率真且不含杂质,这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的内心平凡得一如脚下的泥土,保持对待任何人,持一样的心,呈一样的笑。

“我一生最大的梦想/做一个山中的土司/有一箭之地,可以制订山规,可以/狂热信仰太阳和山水,信仰父亲和母亲……”——雷平阳《春风祷》

bian04

bian03

古老的侗乡“摘禾”习俗,在答谢自然赐予的同时,充满浓重的仪式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