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或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以春节期间的“月也”(也称“也哼年”)最为盛大和隆重,“也哼年”一般由歌队、芦笙队、侗戏班组成。芦笙队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过寨曲、通报曲、进寨曲、拦路歌、开路歌、祝福歌、告别曲等。
“月也”从何时产生已无文献可考,但从其集中展示侗族文化来推断,应与侗族大歌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月也”一般选在秋收过后和春耕大忙之前进行,甲寨由戏班师傅、寨老等寨上德高望重的人提出建议,去哪个寨“月也”,通过寨老仔细商定,商定的理由是,必须与要去的村寨是曾经“月也”过的,而且该寨与本寨大小规模不能差别太大;即使未曾相互“月也”过,但要去的村寨与本寨有密切的交往。寨老商定同意后,便派两个腊汉(男青年)带上寨老写好的贴子,到指定的寨子去送贴,送贴子的人来到客寨后,要先到鼓楼吹三曲芦笙,然后将贴子送到寨老手上。寨老接到贴后,一边安排备办盛宴款待送贴客人,接着马上召集寨老商议是否接贴,如同意“月也”,则派一位寨老随同送贴人到萨坛上香,敬仰祖先,并将贴子贴在鼓楼正门柱上,以告示全寨村民做好接客人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吹着芦笙、鸣放铁炮送送贴人出寨。也有一种情况不接贴的,如果寨老觉得寨上有某些事不便接“月也”,也应将情况向送贴人委婉说明,并表示来年再接。
甲寨寨老得到回信后,便组织全寨作好准备工作,到“月也”那一天,寨上男女老少能去的都可以去,只留少数人在家看寨。临行前,祭过萨后,到鼓楼里唱颂萨歌,三声铁炮响,队伍便浩浩荡荡开赴乙寨。临近寨,鼓笙锣钹齐鸣,以示报信,乙寨早有准备,召集男女老幼到寨门迎接,摆设路障,唱起拦路歌,双方你来我往,十分激烈。对完拦路歌,客寨吹起芦笙,放响铁炮迎客人入寨至鼓楼,主客一起绕着鼓楼手拉手踩歌堂“多也”,这时略休息片刻,乙寨开始散客。“月也”的散客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甲寨数百名男女老少的客人散在鼓楼坪里,乙寨则几百名男女老少入场拉客、抢客,生怕自己拉客少了或拉不到客人。侗寨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家能拉得客多,哪家最有人缘,最有脸面,如果哪家一个客都没有,被视为不合群,不好客,不体面,被人耻笑,还会受到歧视。
在拉客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女客拉女客,男客拉男客,老客拉老客。如果家里有腊汉,那么,妹妹或者姐姐会拼命地抢姑娘客来家,这样实际上是帮哥哥或弟弟抢一个女朋友一样,在几天的交往中,如果双方有意,通过夜晚的“行歌坐月”,很有可能因为这一次“月也”而定下终生。如果家里有姑娘,那哥哥或弟弟同样会抢腊汉。甲寨的寨老和歌师一般都是由乙寨的寨老和歌师安排。一般头一天晚上不安排活动,大家尽情喝酒、聊天,年轻人则等到夜深人静时,甲、乙寨的相互找双方的姑娘们“行歌坐月”,对唱情歌。次日,开始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有唱戏的、对歌的、赛芦笙的等等。
“月也”根据活动的侧重点而分为“月也戏”(做戏客),“月也老”(做众客),“月也暇”(做社客),“月也左楼”(做贺鼓楼客),“月也鼎”(做众订亲客),“月也轮”(做芦笙客)六大类。
甲、乙两寨在进行“月也”的时候,另一个寨子还可以来“欠也”,就是帮助乙寨劝客的意思,这实际上是在增加热闹的气氛。“欠也”同样要送贴子,由寨老决定是否接受,如果接受,将贴子贴在鼓楼,以告诉村寨上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当然,“欠也”不象“月也”时间那么长,一般只是一天时间。
“月也”结束,乙寨要举行隆重的送客仪式,送客的这天上午,文化活动已全部结束,各家各户早早准备好酒饭宴请客人,酒足饭饱后,将客人送至鼓楼,放三响铁炮,吹三曲芦笙,主客围着鼓楼踩歌堂,姑娘们则送毛巾给罗汉,意为留住“尾巴”,以后常来常往,各家各户送用禾秆草捆好的糯米饭、淹鱼、酸肉、红蛋,寨上还打发客人一只羊或一头猪。然后全寨男女老幼送客出门,大家依依难舍,挥手言别。姑娘和罗汉则要将客人送去很远,有说有笑,有打有闹,一些通过几天交往已有好感的则成双成对地拖在队伍后边,私定下次行歌坐月的时间,送到四、五里地后才告别,分手的时候,甲寨的罗汉往往要打发乙寨姑娘们一点红包,多少不限,这样乙寨的才停住脚步,目送客人走远。这样一场隆重的集体做客才算结束。
过三五年后,乙寨见时机成熟,也要派人给甲寨下请贴,那么甲寨根据情况接贴,示为“还也”,这样你来我往,增进友情,化解矛盾。一般相互“月也”的村寨都没有发生任何纠纷和不团结,如果有相互不认识的,在路上发生口角或不快的事,只要知道对方是“月也”村寨的,马上就可化敌为友,和好如初。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48.html
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