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503 页

苗族民间的重大问题大多通过“埋岩”来解决,各项村规民约也通过“埋岩”来制定与颁布。苗族社会的埋岩,已有几千年历史,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此后虽然不再埋岩了,但历代埋岩定下的民间法规,至今仍作用于广西苗族社会,人们依然依照埋岩法规行事,维护族内社会的安定。 埋岩范围有大有小,有村寨内部的,有邻近几个村寨的,有一条溪河流域范围的,有越州跨省方圆几百里的。融水县清代有105个小岩,分属20个方岩,和贵州邻近苗区合为一个总岩。 埋岩的方法是,选择一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范围而举行一定区域内的代表会议,针对某个问题或民间法律内容的规约,经过代表们充分的讨论与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做出决议,然后将一块长条石头在开会地点埋下,留半截露出地面。岩上不刻文字。岩一经埋下,其法律效力即产生,人人都得遵守而不得违反,其效力不经再次埋岩宣布废止便世世代代有效。有时开会议事后,虽不埋岩石,也称“埋岩”。 埋岩内容有四个方面: (1)禁止类。禁止盗窃、重利盘剥、敲诈勒索、大秤小斗、买卖反悔、越界砍伐、跨界开荒、捉人田鲤、近亲通婚、强奸妇女、持强欺弱、仗众压寡等等。 (2)婚姻类。苗族社会婚姻制度的改革,通过埋岩进行。 (3)伦理道德类。尊长爱幼、尊重人格、崇尚人伦、怜恤孤寡等。 (4)战争类。当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通过埋岩来统一思想、组织力量、保卫家园。 埋岩制定的法律往往由善于编歌的人编成歌传唱,以便于大家熟知遵守。如流传于融水县四荣乡小东江村的《竖岩词》云: 岩石在山岭,岩石重千斤,弋阳撬回寨,摆在众人坪。喊来百个寨,聚来千个村,竖岩讲道理,个个听分明。道理藏石中,道理埋泥层,泉断理不断,山塌地不塌。树大树分杈,户多户分门,人多人分灶,燕多燕分窝。一村分一方,一寨分一岭,一家分一份,各个好安生。柴山莫乱砍,田地莫相争,房屋莫乱占,牛羊莫乱牵,瓜菜莫乱摘,田水分均匀。拧绳做一股,坚岩一条心。哪个心肠坏,手脚不干净,盗牛又偷羊,挖窗又撬门,轻的罚银两,杀猪串内分。哪个心歹毒,烧山又烧屋,勾外来扰内,勾生来吃熟,粗绳来捆绑,活活埋下坑。不罚心不死,不埋不断根,坚岩定法理,教子又教孙。

仡佬族民间法律对刑事和民事的处罚有明显的区别。 刑事方面,1949年前,偷盗发生后,失主会将偷盗者扭到寨老(村长)处评理,偷盗者必须退还原物或照价赔偿,同时杀鸡请酒认错;若一再重犯,可将其打死,后改为罚双倍。 明盗抢劫,强盗被打死在哪家田地,就由哪家负责掩埋。打死了人,凶手要偿命,埋葬时垫于被害人尸体底下,俗称“打死垫底”。 错打死了人,打死者要负责丧葬费用,同时罚款30至50银元,也有多达400银元的。 打伤了人,打者要负责医药费。强奸妇女,罚款10至20元,同时杀一头猪请酒赔礼认错。 民事方面,1949年前,男女双方未婚通奸,男方要拿一只鸡、五斤酒请媒人说情,女方父母同意就结婚,不同意就算了事。 擅自在别人的山地上砍树开荒,山地的主人发现后,可夺刀,还要其照价赔偿;种植后才发现的,主人可没收其全部产品;若主人同意开荒,三年后双方按三七或二八分成。牲畜损害玉米、稻谷,损失在20斤以下者,要赔礼道歉;损失在20斤以上者要到寨老处评理,并给庄稼追肥。庄稼能恢复正常生长的,了事,不能恢复正常生长,要赔偿。不听警告,同一户的牛马再次损害别人的庄稼的,要打死牲畜。 1949年后,纠纷已改由村民委员会调解。

杏鑫测速登陆_朝鲜族刀舞的艺术变迁史

在世界上众多的民族文化中,舞蹈是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朝鲜族文化中的刀舞最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由于他们以前是封建社会,那种刀光剑影时代,刀是他们守卫家园的利器。刀也逐渐变成了一种舞蹈,一种文化,来表现他们的勇猛,大气的民族气概。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朝鲜族刀舞的艺术变迁吧。 朝鲜人自十八世纪中叶由中朝边境陆续迁入我国,逐渐在东北三省定居扎根,成为我国众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朝鲜民众在迁移的同时,把原先的朝鲜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朝鲜族文化,其中朝鲜族代表性舞蹈“刀舞”,尤为出众。 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浪漫潇洒的风格,使刀舞更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气概的典型性。近日,笔者作为一名在大学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前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吉林地区朝鲜族刀舞进行了深入研究。 极具特色的朝鲜族舞蹈。朝鲜族集歌舞乐为一体,有欢歌有热舞。朝鲜民族不仅民谣形式多样,舞蹈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在19世纪50年代最盛行的顶水舞,即舞者头顶水罐,闻歌起舞,其基本步伐有:挫垫步、踏波步、碎步等。 长鼓舞即是敲击长鼓,边鼓边舞,这种舞蹈形式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朝鲜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不分性别与年龄,不挑剔地点,易学与掌握,极具参与性等特点。 扇子舞也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朝鲜族原始的传统巫术,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舞蹈的形式,它多用来展示体态轻盈、动作优美的白鹤或者是鸟类,现今逐渐演变成为中老年人晨昏时候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在欢庆新年或者是欢庆丰收时,以传统舞蹈为内容进行的群众性的表演方式,是朝鲜文化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刀舞的由来及历史变迁。朝鲜族刀舞是朝鲜民族一种独特的民俗民间舞蹈,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由剑舞演变而来的,所以也称之为剑舞或者是剑器舞。与剑舞所不同的是,剑舞所使用的道具是长剑,而刀舞所使用的道具是双刀。 相传在公元400多年前,朝鲜半岛上由百济国、新罗国和高句丽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故也称之为“三国”。传说新罗国有一位擅长挥舞长剑的剑士叫黄昌郎,他7岁时就能表演挥舞长剑,而到成年时,更是把剑舞得气势如虹,人剑合一。

杏鑫平台登录_壮族民俗文化中的年俗文化简介

春节在我国从该至今一直都是一个全民族的盛大节日,虽说春节以汉族习俗为主,但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虽然跟汉族人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所相似,但是也少不了独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过节文化,壮族就是这么一个吸取优秀文化来融入自己壮族文化的民族。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壮族的民俗文化吧。 每年春节来临之前,大凡有壮族人居住的地方,当地的集市贸易场所,人头攒动,喧嚣沸腾,到处可见蜂拥而来采购年货的村民老小。 人们不但要忙着采购年货,还要忙着扫尘。壮族人在腊月二十至三十这段时间,称这“扫尘”日,因为“尘”和“陈”谐音,意在除东布新,把旧年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寄托壮族人辞旧迎新的祈祷。在“扫尘”日里,家家户户都认真打扫屋里屋外,洒扫庭院尘垢,蔬浚明沟暗渠,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子窗帘,营造新春欢乐气象。 到了腊月二九这天,家庭主妇们,开始忙着包粽子,做年糕,爆米花,烤芝麻饼……年轻人和小孩则赶集买新衣新鞋新帽,鞭炮和对联必不可少;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为了吃而忙禄的一天,这一天,家家都宰杀鸡鸭鹅猪,张贴春联,隆重祭祖先拜神灵。 晚上,大人们围坐在火塘旁。边说笑边守岁,孩子们则尽兴地游戏,就是通宵达旦不眠,也无人干涉,入夜至11时,各家各户便在门前挂起长长的鞭炮,待鸡鸣便点燃。自古以来,一直延续这样的习俗,雄鸡啼叫第一声才能燃放鞭炮,如与雄鸡啼叫第一声同步点燃鞭炮,视为来年最吉祥,称为“压鸡嘴炮”,这样,每啼一声,燃放一阵鞭炮,直至天明。 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也是最热闹的一天,天刚初亮,老人们便给小孩子穿上新衣新鞋,孩子们则甜甜地向大人们拜年道贺,接着,大人们把崭新的压岁钱放到小孩的口袋里,并让他们到厅堂的供桌前,跪下向祖宗磕头,进行新年的励志教育,并特别交待,今天出门,见到村人,一定要道几句吉祥语。 上午十点多钟,盛装打扮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互道新年吉祥,舞龙舞狮队开始随着锣鼓的咚个咚咚锵,在村里欢快的舞动,邻里相互串门问候祝福,孩子们给大人们拜年,大人回以压岁钱,村与村的青年男女,更是三五成群,相约到村外的田野里,尽情欢乐,以歌传情。幸福的情侣,常常是在这样欢乐的日子里,结成百年之好。 大年初二,是出村探亲访友的日子,这一天,凡出嫁的女儿们,纷纷携夫带子,肩挑手拿各色礼品,赶回娘家看望父母。乡村的小路上,处处可见喜气洋洋的村民,听到阵阵欢声笑语。托共产党的福,现在生活好多了,很多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摩托车,汽车,带上自己的爱人和孩子,风风光光地去往孝敬的路上。

杏鑫测试路线_锡伯族古老的自然崇拜遗俗-祈年树

锡伯族有着树木崇拜,这种崇拜是种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他们觉得树木有灵,所以在锡伯族里是严禁乱砍伐,其中独树是不能砍的。随便乱砍了独树的话是会遭来灾难的。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可能很多小伙伴们并不熟悉这个民族,在锡伯族的民族文化中有着树木崇拜,这种崇拜是种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习俗。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对这一习俗进行了解下吧。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有颗硕大无比的榆树,锡伯族人叫它“文车热哈林”,译成汉语,就是“祈年树”。 祈年树,树干围约9米,干上火烧的痕迹,证明它经受了劫难。它独立于田野之中,苍劲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若攀登树杈上,顿觉风声飒飒,遍体清凉,令人心旷神怡。 20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来时,这棵树仅有碗口。锡伯族古谚:“独树不能砍”,以为神灵庇佑,群众特意加以保护,禁止小孩上树伐枝。每年端午节,牛录佐领邀集萨克达(资深望重的老人)和附近农民来树下联欢会,一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二为祈望丰收。 祈年树,是锡伯族人的树木崇拜,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崇拜的遗俗。伊犁有不少民族一直保留着这种崇拜树木的习俗,他们认为古树是有灵的,或是一种风水树,严禁滥砍乱伐。谁要是砍伐了风水树,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独树更灵验。如果独树被欢伐了,草原会遭受灾难。人们常常在牧道的独树上系结各种的布条,以示对树木的崇拜。 结树幡是草原人民的习俗,凡是被认为有神灵之处都要结树幡。例如,温泉、山洞、独树,或是圣地等处。一般临近的树枝或是灌丛上结布为幡,无树的地方还要插上木竿或树叉结幡。在草原上凡是见到这种情况,都视为封禁之地,是决不能随意践踏或随意砍伐的。而且男人经过其地须得下马,妇女经过须结布条。年代久远树幡也结得多了,就显得格外神秘更有灵性。

庙节是毛南族祭祀三界公爷的节日。传说,三界公是教毛南人牛耕、饲养菜牛的神,还是毛南人的保护神。因此,村村建三界庙,家家神龛设三界公神位。 毛南山乡南高北低,庙节以中部的铁坳为界,铁坳以北称下团,过节的时间是从夏至之日起按地支顺序数到辰日(即“分龙日”,故又称分龙节)。铁坳以南称上团,过节的时间比下团提前五天,即在亥日过节。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做粉蒸肉和五色糯饭。到了节日的这天,各村的男男女女穿新衣,用新竹篮装了粉蒸肉和五色糯饭走亲串戚,主家往往盛情款待。 节日持续三天,第一天请师公在三界庙念经请神。师公们披法衣,戴诸神面具,背长鼓在庙中翩翩起舞,人们围着观看。第二天为节日的高潮,主要活动是在三界庙椎杀一头白水牛祭三界公爷。被椎杀的白水牛大都先在它的角上挂金银纸锭和红布条,栓在庙前的木桩旁。师公念经后,手握铁耙齿椎入牛脑中,牛倒地后,守在一旁的人们一拥而上,放血、剥皮、开膛,用牛头、牛尾、牛腿及血等作祭品祭庙,牛肉分给各户作第三天的家祭用。 1949年后,人们不再椎牛祭庙,但家祭仍传承。这天,人们还从田里摘回鲜禾穗,连同一枝上面粘满五色糯饭团的鲜竹枝供在神龛上,祭神农和三界公。晚上,男女青年在山坡上“坐夜”对歌。

苗族的尝新节,又称半年节、新禾节、吃新节及开禁节,节日大都过得比较隆重。关于节日的由来,各地传说不一。 龙胜县传说苗家祖先生活在深山僻野里,不懂种植,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为了改变生活,头人派了几个胆大心细的人去山外学习。这几个人在山外经历了种种艰难终于学会了种植水稻、玉米、黄豆等农作物,还带回了种子。他们回到苗山这天正好是六月初六。为了记住这个日子,苗族便有了尝新节。 融水县传说很久以前,苗家靠吃野果度日。有一天燕子飞来苗家,要借木棚檐做窝,苗家答应了,还用木板帮燕子搭起窝底。燕子为了报答苗家,漂洋过海,为苗家从天盖底下衔来了糯稻种。它返回的那天刚好是六月初六。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一天,苗家将这天定为尝新节。 龙胜县苗族在过节这天,家家户户选一块“吉利”田,合家到田头摆放供品,祭祀几位勇敢的先祖。祭毕,按人数的多少从田里扯回禾胎放在饭面蒸熟,开饭时,全家尝新。吃完饭后,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汇集到附近较大的村寨开展娱乐活动,男女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对花歌”连情。融水苗族在节日里备酸鱼、酸鸭、酸猪肉等过节。 过节这天,天刚破晓,各户的一位长者便到田里剪一把新禾,拿回家后,脱粒、炒干、舂去谷壳蒸熟,然后率全家围聚于火塘边,用新米饭和酒肉等供祭祖灵,祈求五谷丰收。接着按班辈、年龄一一喝鸡肠泡酒,吃新米饭,高呼“鸟努襄工”(苗语,即“好吃吉利”),之后开始吃正餐。 由于每年春社之后即禁止各种娱乐活动,尝新节是开禁的时间,因此这个节日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斗牛、斗马、斗鸟、赛马、赛芦笙、踩堂、唱山歌、射击、拔河等,一应俱全,非常热闹。 1949年前,融水苗族还有“吊牛吃新”的习俗,即节日前人们在全村各户喂养的牛中,选一头牛在节日里吊死,然后分肉过节。此俗今已消失。

壮族认为,人是创世大神眯六甲(俗称花婆、花王圣母、床头婆或床头妣等)所管理的花山上的花,花婆赐花谁家,谁家生孩子;赐红花,生女孩,赐白花,生男孩。小孩子生病,是花山上的花缺水生虫。花婆在花山将一株红花和一株白花移栽一起,世上男女结成美满夫妻。人逝世时,灵魂回归花山为花。因此,婚后多年未育,就要向花婆求花。仫佬族、毛南族和部分汉、侗、瑶族也有花婆崇拜。 1949年前,壮族曾有过劈牛求花习俗,即在黄牛颈挂花环,道公做安花的法事。然后一人以尖凿对准牛头,另一人用木棰猛击尖凿,牛倒地,宰杀后大宴宾客。此俗今已消失。 现在的求花习俗,各地有差异。桂西壮族求花,要请道公或师公念经做安花法事:制绢花绑在棍上做成花柱,再请多子男性老人(将被认作义父)安放在求嗣妇女卧室门口即成。这花也可在春节舞狮时,由狮子送。春节舞狮时,如某家要求花,可事先请狮队备纸花。自己于卧室由内到外铺一条一丈多长的红布桥,狮队登门拜年时,随锣鼓声走上布桥,将纸花送到室内花婆神坛,仪式即完成。俗称“送花送子”。 另外,很多地方还有“花灯求子”习俗。道公超度亡灵时,请云霄、碧霄、琼霄三位送子女神等许多仙家保护丧场。半夜,道公点九盏灯摆成三三点。房族、邻里中的求子妇女跪灯前,道公念求仔经,跳踩灯花舞,向求子者撒米(代花),求子者用衣襟接米,接得越多越好。再看灯心,开花者表示三霄将送花送子。道公送灯花到求花妇女房间,把灯安放床头,米撒床上,再诵求仔经,仪式即完成。俗称“花灯求子”。

这是桂北融水县元宝山红瑶的恋爱习俗。元宝山红瑶,每年春节期间,村寨之间总相互集体访问做客,俗称“吃同年”。青年人往往借此机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因此这种恋爱习俗也称做“吃同年”。 如一位后生看中了一个姑娘,他便借集体做客的机会来到姑娘的村寨,悄悄地寻找到姑娘的木楼,在木楼前奏芦笙、唱歌。姑娘听到歌声后,自然会轻轻地探头观望。这时,如果她对小伙子有好感,她就会请他进来,没有好感,就任由他唱。小伙子见里面没有反应自会知趣地走开。第二天,主客两寨集体奏芦笙和乡饮。 在乡饮宴席上,爱慕某一位姑娘的后生们,争相向她敬酒,姑娘对一般后生敬的酒都只是稍稍舔一点,只有对意中人敬的酒才一饮而尽。这时,别的后生便一齐向他俩祝贺。如果姑娘对这几位后生一个也不中意,便只饮自己杯中的酒,后生们一看便知趣而退。 乡饮宴毕,有情人依序退席,往寨外山林走去。这时总是姑娘先走,后生从主持乡饮的长者处领取肉串和糯饭,在后面不远不近地跟着,到了合适的地方,两人便停下,双双以歌代话,用歌传情。 唱得合意,姑娘就在地上画半圈弧线;若不合意,就画一条直线。小伙子也一样,他若觉得姑娘合心意,就接着姑娘的半圈弧线画一个整圆。 若不合心意,也画一根直线或不画。但姑娘若先画了直线,他即使对姑娘满意也无法再画整圆了。这时,姑娘独自走开,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在前面的树林里。 画了整圆的情人,双方共吃串肉、糯饭,交换信物,商量禀报父母及来年婚嫁事宜。

抛花帽圈是桂西北南丹县白裤瑶的恋爱习俗。白裤瑶姑娘到了婚恋年龄,就绣制一种漂亮的花帽圈,宽约三寸,圆台体状。帽圈四周绣五朵“卐”字形黄花,正面这朵最大。“卐”字形花的空隙绣“卐”形花纹,米花象征情郎与情妹,卐花象征爱情之路不平,双方都应经得起波折。绣好花帽圈后,姑娘带着它赶圩“相哥”。 圩场上,小伙子往往聚集一处吹牛角、打陀螺、斗鸟等等,尽情表现自己让姑娘们挑选。姑娘选中谁,就把花帽翻越向谁,戴谁头上。被戴了花帽圈的小伙子忙摘下花帽圈细看,中意花帽圈了,又看姑娘,这时候的姑娘总是在一边妩媚地笑着,俗称“卖样”。小伙子若对她感到满意,就戴上花帽圈起身追她,追上了就双双唱玩表歌。若不满意,就将花帽圈抛回给姑娘,姑娘收起密存,再去相哥择郎。 有的姑娘择偶,先不抛花帽圈,在圩场上相中了谁,就勇敢地上去捉住他的手,先含情脉脉地凝视他片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动手抢走小伙子随身带着的雨伞、腰带或银饰物,笑着跑出圩场。小伙子如果对她印象不错,就拨腿追去。姑娘跑到她认为方便的地方就停下来,和追上来的小伙子逗闹一会儿后,便挨在一起说情话,唱细话歌。 傍晚,姑娘带小伙子回自己的家中,她的父母往往会杀鸡、煮腊肉和糯米饭款待,晚上还让他和姑娘在姑娘房里密谈情话。小伙子一般在姑娘家住一天,也有的住几天,十几天。两人谈得情投意合后,姑娘才把花帽圈戴在小伙子头上,小伙子回赠五彩丝线、银饰。 如果小伙子对抢走自己东西的姑娘不感兴趣,他就不追赶姑娘,到了下个圩期姑娘自会原物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