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鄂伦春族所从事的生产实践,主要是狩猎生产,同时还有捕鱼、采集生产,后来从事农业生产。在鄂伦春族的生产实践中,有人认为他们没有牧业生产实践。但是从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鄂伦春族并不是只猎不养的民族。在很早以前,鄂伦春人就已能驯养猎马、猎犬。 猎马,又称“鄂伦春马”,大约17世纪马传入鄂伦春,鄂伦春人用多种良马交配,培养出著名的鄂伦春马。马的形体虽然矮小,但善跑、敏捷,特别能走山路,能穿密林,能走低洼地,善走塔头,奔跑如飞,能驮两百多斤猎物,猎人骑上,登山如履平地。平时散放,自己能刨冰雪找到草,能破冰找到水。如找不到草,还能吃肉,猎人用煮到六七分熟的兽肉喂马。特别有意思的是,猎马还喜欢喝煮肉的汤。 鄂伦春人训练猎马,是在马三岁时戴笼头,从开始到训练成一般要一年。打猎时发现猎物,猎马就会静悄悄地站立,让猎人下马射猎,射猎后等猎人骑到马背上,驮着猎人奔到猎物前捕获猎物,或奔跑如飞去追赶受伤的猎物。鄂伦春人形象地说:“猎马是鄂伦春人的腿。”每家都牧养三五匹马,多者有二三十匹。 猎犬。鄂伦春人牧养的猎犬,是猎人的忠实朋友,从小就开始严格训练,教给它捕猎的本领。猎犬嗅觉特别灵敏,能远远地发现猎物,能圈住熊、犴、猪、鹿等大型猎物,使这些猎物无法脱身,让猎人赶来射猎。因为凶猛善跑,独自能捕获狐狸、狍子、猞猁、野兔等小型猎物。 猎犬是猎人的忠诚猎伴,夜宿密林,它为猎人警视,如发现大型野兽偷袭,它能叫醒主人;如大型野兽伤了主人,它能拼命解救。它能和虎、熊、猞猁、狼等凶残的野兽拼斗,当被打伤的野兽逃遁以后,猎犬的嗅觉能发现几里外野兽的踪迹,能跟踪迫寻,直到猎获为止。鄂伦春谚语:“一条阿牙阿尼黑(意为好猎狗),三匹好马也不换!”猎犬是鄂伦春人的忠实卫士,是猎人得力的好助手! 在狩猎中,得到猎物,猎人要把最好的一块肉给猎犬,让它吃得饱饱的。如果在和野兽搏斗中猎犬被野兽抓伤或咬伤,猎人就是用马驮、用人背,也要把猎犬带回家,尽全力医治。倘若猎犬死了,猎人是绝对不吃犬肉的,要把猎犬挖坑埋葬。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命大臣额尔德尼和噶盖,根据蒙文字母和满族语言特点创制了满文,推行国中,从此以后,满族均用满文创立族谱。努尔哈赤的满文《玉牒》,就是典型的谱系表。时至康熙年间,由于满汉文化的交融,出现了满汉文合璧的族谱,至清末民初,满族的族谱便都译成汉文了。 满族的族谱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为线索的,即高祖、曾祖、祖、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等九代传承。满族立谱有明确的目的,即为“明世系、别支派、定尊卑、正人伦”。“支派繁衍及居住变迁,必须谱书,以辨亲疏长幼之常。” 由于族中对修潜的高度重视,在世代传承中便形成了特定的族规,凡立谱或修谱,必由穆昆达主其事,他要和族中的“老岗子”(辈分最高者)及族中有威望者共同商议立谱或修谱等事宦。立谱或修谱的时间,因族系的不同,所居地域的不同,所选的时间也不同。有的选在龙虎年修谱,其寓意是取“龙腾虎跃”的吉祥之意;有的因族中人丁稀少,专选鼠年修谱,因鼠繁殖迅速,以期修谱后能子孙繁盛。在黑龙江宁古塔一带的满族中,一般都是五年一小修,多是分支修谱;十年一大修,即全族修谱。传系至五世分支,俗谓“出五服”,又称“分支立谱”。 续谱时要选吉日良辰,一般是在农历二月举行。有的族中专门有修谱的“谱房子”,这里专门供奉族谱,届时族人齐集,穆昆达净手焚香,双手请(拿)起覆盖在谱匣上的红布,打开谱匣,请出谱书,这一仪式俗谓“请谱”。然后高悬谱书,族众瞻拜,俗谓“晾谱”。然后按辈分排列跪于地,行叩拜大礼,俗谓“拜谱”。礼毕,年轻后生、外道亲族,呵趋前瞻拜,抄录本支的世系。这时,由族中公推的“秀才”续谱,其方式是把已故的人名用墨涂成黑色,用朱砂填写生者的名字。姑娘不上自家谱,因要出嫁,媳妇的姓氏附在丈夫旁。续谱完毕,由族长向族众宣教,讲的内容多是孝敬老人,勤劳致富,扬善抑恶,增强家族观念。还有的要由族长或萨满向族人讲“乌尔奔”,即传说、传闻、英雄神话、祖先业绩,激发族人的自豪感。然后阖族欢宴。 居住在宁古塔一带的满族,续谱时又有特点。修谱时族人会集,先祭祖坟,然后悬谱共祭,祭后抄谱。宁古塔满族的习俗是“活人不入谱”,人死后,抄谱时由其子头顶族谱,面向外跪,续谱者净手立书死者名字,此为“上谱”。满族古俗是“女不卜谱”,到清朝中期,才开始把妻妾的名字附在丈夫名字的旁边,但不写名,只写某某氏。新添人丁,另有小册记载。

朝鲜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有很严的族规和家法,以此来约束族人,有很强的凝聚力。在族中,尊老爱幼被视为美德,晚辈对老人讲话要用敬语,老人如出门远行,儿孙们要鞠躬送行。在路上如遇到老年人,要问候请安,并主动让路。如是同行,年轻人必须走在老年人的后面,若有急事,也必须向老年人说明原委,然后才能向前急行。儿女如外出,临行前要向老人话别,回来后要向老人请安。出于敬老的家规,老人吃饭要放单桌,要为老人精心烹饪,儿孙不得随意同桌。吃饭时,老人举匙,全家才能进餐。在朝鲜族中,用餐时汤匙是放在碗中的,如放在桌上,就意味着已吃饱了。陪客人时,客人如没把汤匙放在桌上,主人不能先把汤匙放在桌上,否则认为是失礼。 出于对老年人的敬重,晚辈不能和老人同桌而饮,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为了不让年轻人拘束,遇到年轻人欢聚,老年人便有意回避。如家庭欢宴,儿孙和年老人同桌,在饮酒时儿孙也要背席而饮,以示对长辈的敬重。 在朝鲜族中,非常重视“归婚礼”,这一独特的仪式,是在结婚60周年举行。按照习俗惯制,必须是老夫妻健在,所生的子女都在世,而且有孙子、孙女,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举行。能举行“归婚礼”的是少数,所以比婚礼还要隆重,届时老夫妻要穿上结婚时的婚服,摆上婚礼一样的婚宴,老夫妻要坐在正席,子孙亲友、村里邻里、男女老幼都要来敬酒,欢乐异常。 朝鲜族的“回甲节”更是宗族中的一大盛事。朝鲜族非常重视老年人的生日,每逢生日,子孙们都要为之庆贺。尤其重视60岁的生日,60称为“花甲”,俗谓“回甲节”,全家人为给老人祝寿,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做寿的老人要穿上新衣,坐在宴席的主位,村中的老年人左右陪坐。祝寿开始,要由主持人致祝词,祝词中要对老人60年来的成就高度赞扬和评价,然后由长子代表全家向老人致词,祝老人长寿。致词后,先由长子夫妇向老人敬酒祝寿,行跪拜礼,依次由家人、亲友、邻里向老人敬酒祝寿行跪拜礼。敬酒时家人亲友唱祝寿歌,敬酒后家人亲友翩翩起舞,使祝寿达到高潮。然后要举行寿宴,举杯共庆,祝老人长寿。 朝鲜族的族规家风,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人人都要自觉遵奉,如有人违背了家规,就要受到族人的共同谴责。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藏族人的信仰知多少

藏族很早就有灵魂观念,即认为人类自身是双重构造,人死后肉体即与灵魂分开,而灵魂是永不灭的。 藏族人的信仰是: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或重新投生为人,或转生为牛、羊、猪、狗,甚至成为饿鬼,堕入地狱。此生的恶就会得“来世”的恶果,此生的善就会得“来世”的善果,因此藏族特别注重此生的行善。 佛教的十善业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同时还提倡“放生”,要求人们要以慈悲心肠行放生,这样做即可得长命之业果。西藏的雪顿节(意为喝酸奶子的宴会)最初就是源于戒杀生的纯宗教活动。按照西藏佛教的律制规定,每年从藏历六月开始为僧人们的夏坐体沐期。在此期间,全藏格鲁派大小寺院的僧人只能在寺院里守持戒律,积德行善,不准外出活动,以免踏死小虫,犯杀生之戒。到夏坐休沐期满后,僧人们纷纷走出寺院,自由活动。 此时,世俗百姓们等侯在寺院门前,把酸奶子施舍给僧人,表示慰劳。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后来渐渐演化,到了五世达赖时,不但喝酸奶子,而且还演出藏戏、歌舞等节目。此后,相沿下来,形成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虽然渊源于宗教,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演变为藏族的民间节日。

藏族有很多礼仪,不能一一列举,其中有几个最常见的说明如下: 1.敬酒献茶。青稞酒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青稞酿制的一种不经过蒸馏,度数为十五至二十度的水酒,此酒类似内地的黄酒,呈淡黄色。过年庆典时,到藏族朋友家拜访,便给客人敬酒喝。请人喝青稞酒,是西藏农区的一般习俗。藏族不分男女老幼大多都会喝青稞酒。因为西藏农牧区的少年,从婴儿起,父母就给他喂用青稞酒拌合的糌粑糊糊。给客人倒酒时,客人必须先喝三小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否则主人就不高兴,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瞧不起他。喝茶则是平常的礼节,但客人不能自行举杯碗喝,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凡客人进门坐定,就有人给其倒茶,此时客人不能先行端茶喝,要等主人家端到你面前时再喝,这样才算懂得礼仪。 2.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长者,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德高望重者也行合掌过头,点头哈腰之礼;对于一般人或平辈,只行鞠躬礼,帽子置于胸,头略低。 3.磕头。磕头一般分三种,即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 (1)去寺庙朝佛时就行磕头礼。如朝觐佛、菩萨像、佛塔、佛经、活佛时磕长头。磕长头的姿势,一般都是五体投地。两手合十,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伸长,平放在地,划地为号,随之起立,重复如上,循环不止,此乃磕长头。很多虔诚的佛教徒,为朝觐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祖金身像,不远万里一直磕长头到拉萨大昭寺,如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的藏族信男善女,三步一拜,一磕几年,其中许多死在路途之中,也毫无怨言,却认为夙愿已成。大昭寺大门前的光滑大石都是磕长头的人磨擦的。大昭寺门前每天都有磕长头者。每逢佛教节日更是达到高潮。 (2)磕短头或称跪拜礼。额头、两手和双脚弯曲着地,两手合十,屈体俯首的敬礼姿势。 (3)磕响头。一般都在寺院里行此礼,不论男女老少,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屈身行至佛像足下,用头轻轻一顶。不论磕何种头,都表示诚心忏悔之意。

杏鑫注册开户_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杏馫注册登录网_纳西族的生活习惯主要有哪些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绝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纳西族的生活习惯主要有哪些。 纳西族的饮食民俗 丽江地处横断山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物产丰饶,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纳西族人民博采众长,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宁蒗的摩梭人(纳西人的一支)以稗子、玉米、燕麦、荞麦为主食,烹饪方法简单,稗子去壳煮成饭,玉米、荞麦等制成炒面、粑粑。肉类以猪肉为主,常做成“猪膘肉(又称琵琶肉)”。摩梭人爱喝酥油茶,饮“苏里玛”酒。摩梭人多在火塘边吃饭,由主妇分食。饭前要放一点食物在锅庄上,由长辈念经祭祖,然后再开餐。 纳西族的婚恋嫁娶习俗 纳西族的不同支系有不同的婚恋习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和恋爱自由,谈恋爱一般不受父母干涉。男女20岁左右,择吉日举行婚礼。 永宁泸沽湖畔的一部分摩梭人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与这种母系家庭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人们习称为“阿注”婚。“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属不同母系血缘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选心上人,只要彼此乐意,便互赠手镯、腰带一类的礼物,开始过偶居生活。 纳西族的建房仪式 竖立木骨架是纳西族建房的动工仪式,亲戚、邻里都来帮忙。竖完构架,要在鞭炮声中把画有太极八卦图的中梁升起,安装完毕,大木匠唱调祝愿主人大吉大利,大发大旺,大出人才,主人则用菜肴祭祀中梁,并在柱子上张贴朋友送来的祝福对联。竖房仪式是“民以居为安”的心理寄托活动。 纳西族的祭五谷礼 为了粮食有较好的收成,纳西族每年春秋两季要举行祭祀五谷六畜神仪式。祭祀日期请“东巴”(巫师)择定。一般由全村或在同一牧场放牧的人家公祭,也有以户为单位进行的。众人共同献一头猪、一只鸡等作祭品。祭前,大家将全部牲畜赶上山。祭台用石埠和土垒造而成,撒松毛(松针)或铺东巴披毯于其上,再摆放五谷(大麦、青稞、玉米、荞、稻等)和酒、肉等,立3块神石,栽松、柏、栗3种神树枝于其旁。宰杀猪、鸡,将其血淋在神石上面,五脏各切一块挂在神树枝上。“东巴”念《五谷六畜神经》,做道场,献祭祖先和五谷六畜神,祈求六畜兴旺、人寿年丰。 纳西族的日常习俗 纳西族很重视人际关系,重感情交往,患难与共,讲求礼尚往来。尊老爱幼是纳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重。凡遇天灾人祸,婚丧嫁娶,亲友村邻都会主动接济帮助,不计报酬。好客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若村中或家里来了客人,男女老少都会来打招呼,热情让座。在家里,年轻人要先照顾老人饮食起居,要给老人端洗脸水、洗脚水,此种美德世代相传,至今仍然。

杏鑫测速登陆_傈僳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傈僳族便是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傈僳族的风俗习惯。 傈僳族的民居民俗 傈僳族的住房主要有“千脚落地屋”(即竹篾房)、木楞房和土木结构的瓦房。“千脚落地屋”主要建在怒江大峡谷地段陡峭的山坡上,“千脚落地”是对支撑整个房子的支柱的形象说明书。在陡坡上人们很难开辟出一块平地来建造房屋,只能将一根根支柱深埋在掘好的洞中,由于柱子脚很多,故称“千脚落地”。 傈傈人民淳朴善良,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 傈僳族的饮食民俗 傈僳族以玉米、荞麦、大麦为主食,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傈僳人的传统饮食有苦荞粑粑、烤乳猪、漆油、杵酒(水酒)等。 傈僳族有吃“手抓饭”、喝“同心酒”的习俗。“手抓饭”又叫“簸箕饭”。作法是将煮熟的大米饭或玉米糁盛在小簸箕中,饭上堆着大块的烤乳猪、腊肉和洋芋,一个簸箕类似于一张圆桌,五六个人一围拢就可开饭。蘸水摆好了,水酒斟上来了,一次丰盛的傈僳族宴席就开始了。左手代筷,右手当碗,这就是“手抓饭”的规矩。 “喝同心酒、吃手抓饭”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吃“手抓饭”的时候,同时饮“同心酒”。“喝了‘同心酒’,走遍天涯海角都是情”这句流行的傈僳族谚语极好地表达了傈僳人热情好客、情深义重的民族特点。 傈僳族的饮食礼仪 吃饭时主妇要先给老人、小孩盛饭,再给丈夫盛饭,自己最后吃。在吃饭过程中,要不停地侍候老人和小孩。如有客人一起进餐,则要先盛饭给客人,并不断地为客人夹菜、添酒。傈僳人忌暴饮暴食。 傈僳族的婚俗 傈僳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头人及富裕户有一夫多妻的。傈僳族的婚姻大多数由父母包办,以牛为聘礼,也允许男女青年婚前自由恋爱。举行婚礼时,双方要请能歌善舞者组成赛歌队,当新娘及送亲者到达男方庭院后,双方赛歌队开始对唱《婚礼歌》的《迎亲词》。唱毕,每一个送亲者分别在庭院、屋檐走廊、门槛前喝干3碗酒才能进屋。等主宾进屋落座后,开始饮酒对唱《酒宴词》。到下午3点左右宴席开始,宴毕,又边歌边舞,通宵达旦。第二天,男方还要向客人赠礼、宴客,之后,男方开始唱《逐客词》,“驱赶”客人走。 傈僳族的丧葬习俗 傈僳族除凶死者和在外死亡者实行火葬外,其余实行土葬。傈僳族很重感情,对死者非常同情,任何人去世,亲属及寨子的人都前往凭吊,为其哭丧、跳丧舞、守灵。 傈僳族的丧葬禁忌主要有,死者死亡当时,亲属和村里的人都不能干农活,否则被认为是在责备死者生前是懒汉,会使亡灵有一种负罪感,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会有干不完的活;若死者为老人,亲属和寨子里的人要停止劳动3天,以示崇敬和哀悼;不准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的一种仇视和挑衅行为,但如果某人是死者的死敌他就会在葬礼期间吃辣椒;当祭师在唱跳丧葬歌舞时,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死者亡灵会魂飞魄散,无力到达祖先栖居之地,变成野鬼。

杏鑫平台登录_我国独龙族的风俗简介

独龙族的民居 怒江流域及其他较湿热地区常见的独龙族民居多是干栏式木竹楼和木楞房,干栏式木竹楼俗称“千脚落地”,这种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笆围拢,顶部覆盖茅草,结构简单。 独龙族的房屋多数都没安装锁,到外面参加劳动或过夜时,最多也只是用两根棍子卡住或随便关一下门,不必担心有人会偷东西。独龙族认为偷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有偷盗行为的人将受到族人的轻视和惩罚。因此,独龙族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 独龙族的饮食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贡山县独龙族、怒族的古老食品。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酒焖鸡也是独龙族风味菜肴之一。 独龙族的丧葬习俗 独龙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和野葬四种。正常死亡用土葬;若死于各种传染病则用火葬或水葬;野葬即露天葬,主要限于上山打猎或外出时因事故而身亡者。 按独龙族的禁忌,死者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必须在住房的后壁或地板上另撬开一条缝将尸体抬出,据说这样做才不会继续死人。凡属正常死亡者,均埋在自家宅地不远的地方。独龙族认为,远葬已故的亲人是一件于心不忍的事。下葬那天,全村人停止劳动一天,远近亲属和本村的人都带来粮食、鸡、酒等,向死者表示哀悼。 独龙族的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独龙族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中都有鬼灵存在。人们笃信,人之所以死去,是因为一种精灵作祟吃了他的灵魂;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有鬼缠身。总之,在人们生活的周围,鬼灵无所不在。由此,独龙族有丰富的原始宗教信仰内容,如灵魂观念、鬼的观念、天的观念等。 独龙族社会中,有“南木萨”、“雄麻”和“乌”三种巫师,巫师男女兼有。“南木萨”和“雄麻”主要是通过他们所管的鬼“南木”和“拉”,利用想像中的“天药”替人作象征性的治疗,以救护人的灵魂或驱斩恶鬼。“乌”是独龙族中较为古老的巫师,专司祭祀崖鬼“几卜郎”以祛病消灾。 独龙族的礼仪禁忌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要举行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俗,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独龙族人在外遇到陌生人时,总是双手搁在胸前,脸转向右边,以示问好。 独龙族人携带礼品是不外露的,他们习惯藏在胸前的披毡里,当来到客人面前时,会默不作声地站立,待看清客人后,才取出礼品,双手捧给客人,并含笑低下头,以示“请收下”,然后便匆匆离去。客人要微笑着双手接礼品,并说“谢谢”。

所谓“女儿麻”也就是女儿种麻。在羌族无论多么美丽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爱情的土地上播种女儿麻,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的。羌族男女青年相识相爱,而且双方已经正式吃过订婚酒后,待嫁的姑娘就开始准备种植女儿麻了。 姑娘在山坡上选定一块荒地,进行开垦。开春后就在这块土地上种下麻,待到秋季收获后将麻织成布,缝成新衣或织成腰带准备结婚使用。从开荒播种、施肥管理、收获到把麻织成衣,整个过程不许任何人插手帮忙,全由姑娘亲手完成。如有他人帮忙耕种就会被认为姑娘对爱情不忠诚。 因此羌族姑娘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为了能和心爱的小伙子结成美满的婚缘;从种到收都是一人悄悄地进行。她们早出晚归,避免与他人交谈答话,不向任何人及亲朋好友提及种植女儿麻的事,保持姑娘出嫁前的羞涩之情,免得让人背地笑话或议论。 凡种有女儿麻的地方,任何人不得随意到那里去,以示对姑娘的尊重。新婚之前羌族姑娘亲手将女儿麻织成七根腰带,结婚时系于自己身上,洞房花烛夜由新郎亲手解开。女儿麻织成衣服;作为姑娘结婚时的嫁妆。然后夫妻双方都把这件衣服留为永久的纪念,一般不再继续穿,而是传给儿孙,以教育后代要保持羌族的勤劳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