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6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测速代理_苗族的服装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的服装不仅是美的表达,也寄寓着对先民、祖居地的怀念,尤其刺绣图案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折射出民族历史上的分支、迁徙、战争等。 例如,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奔腾的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披领代表京城,方块代表田地,花点代表谷穗,围边的尖形圈案代表山谷等等。 苗族服装的由来,大多与上古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中下游地区退到长江流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为了记住这段历史,永世不忘故地,苗族把家乡和都城的样子绣在衣服上面,成为一种标示历史与文化的记号。 苗族银饰繁多。男的有头簪、项圈、手镯、烟盒等,女的有银冠、银箍、银梳、耳坠、各式项圈、项链、银锁、手镯等,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多彩多姿的精神风貌,苗族服饰图案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有人称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平常日子除中老年妇女穿苗服,苗族男性和苗族姑娘大部分穿汉服。各支系间由于交往增多,服饰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并向着组合化发展,如白苗认为青苗、花苗的裙子更漂亮,就改穿这些支系的裙子了。

杏鑫新闻304724_拉祜族简介 拉祜族的源流与分布是怎样的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奋进不息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枯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思茅、临沧、西双版纳地区。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依照本民族的意愿,把“拉祜”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1989年以后,经过考察和识别,又先后将散居各地的“苦聪人”、“老缅人”明确为“拉祜族”这一称谓。 拉祜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活动在甘肃青海地区的拉祜族先民,随羌人南迁的一支,越过横断山脉,跋涉于四川西南部山河纵横的古越郡一带。唐代,拉祜族作为单一的族体见诸古代文献。宋代,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明末时期,拉祜族有局部迁徙,最后定居于现在的分布地区。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国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云南水族信奉的是原始宗教,主要体现为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 自然崇拜 万物有灵观念在水族中极为普遍。水族认为神灵主宰着人的命运和吉凶祸福,尤重水神、地神、山神和树神等。水族多聚居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对水的崇拜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月二“祭白龙”和三月三“祭龙节”就是祈求水神保佑风调雨顺。山神是主宰风、霜、雪、雨的神灵,每个村寨都有祭山林,水族每年六月二卜二都要祭山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安放土地神,逢年过节都要烧香祭祀。 水族崇拜巨石、大树。对古树、奇石、井泉往往要设祭供奉。禁止触摸、攀爬或砍伐他们所崇拜的巨石、大树,禁止在神树、神石附近大小便。水族相信通过敬献神石许愿后,疾病就会痊愈。 鬼神信仰 春节前或者平时村寨巾发生不好的征兆时,水族都要举行扫寨活动。届时村民用树枝封寨门,在寨门上打草标,以示禁止外人进寨。各家门口挂木刀,寨口插木标,3-7日内禁止外人进入。若出现怪异现象,往往要去求巫师占卜决疑。水族崇拜多神,富源水族信奉的鬼神已逐渐物化为“吞口”,“吞口”是挂在民宅门头上方正中的凶神恶煞的木雕人头,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口衔一柄利剑,据说是鱼王变身。用不易变形、木质细柔的木头雕刻,以红、白、黑几种颜料彩绘而成。水族认为它能以毒攻毒、以邪压邪、抗避瘟疫、驱邪镇恶、常保平安。 祖先崇拜 水族认为祖先的灵魂会保护子孙后代,所以子孙要敬祭祖先的灵魂,以求平安。祭祖活动有“族祭”和“家祭”,祭祀时将祖先与儒家、道家、佛家的神佛结合起来祭拜。每逢节庆、嫁娶都要对祖先牌位焚香礼拜、敬献贡品。 水族村寨设有让共同的祖先——寨神居住的“老人房”,每年正月各村寨都要用鱼虾祭“老人房”。七月接老祖、送老祖也是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七月初一各家通过写牌位迎接祖先回家供祭,七月十四日晚烧纸钱送老祖。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德昂族服饰特点简介

历史上,德昂族曾被称为“扑子”、“茫人”、“蒲人”等称呼,自清代起,称为“崩龙”,解放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来根据本民族意愿称为”德昂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德昂族服饰特点。 德昂族男子服饰 德昂族男性的服装较为简朴。少年儿童上着翻领的青布对襟衣,下着半短裤。年龄在7岁以下者戴瓜皮小帽,帽镶银泡、银币和银佛,帽顶系上一核桃大的红色绒球。从13岁至结婚前的男子,上装是双层领的青布大襟衣,外层白领沿边装饰五彩小绒球,大襟衣多用银泡和银币作纽扣,襟边镶些小绒球。左耳戴竹叶形小银片和耳筒,佩戴银项圈,头包花色毛巾,裤子宽短。他们外出时,喜佩带长刀、背漂亮的挎包。中年男子服装与青年略同,用藏青或白布包头,不佩戴银耳筒、项圈,衣襟上不钉五色绒球等。老年人的穿着比较随便,但一般喜欢用青布裹腿。 德昂族妇女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德昂族女子上身穿蓝色或黑色的紧身短衣,下穿式样新颖大方、花色艳丽长裙。不同支系的妇女,多用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加以区别。红德昂是红黑相间的颜色;花德昂则镶有四条白色带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宽的红布相饰;黑德昂所穿的黑筒裙上织有几条深红色的布带,其间又衬夹着几小条白色带子。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头后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沿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德昂族的藤篾腰箍 唐代史书早已记载着德昂族的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这一装束,历经宋、元、明、清千载流传一直到现在。德昂族的姑娘成年后,在腰部佩带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这些“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诸色,有的上面刻着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锡片,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鲜艳夺目。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带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这个姑娘勤劳、聪明、有智慧,也表明这个姑娘心灵美好。所以,德昂族的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此为荣。 由于腰箍体现了妇女们的美德,因此,在青年男女社交期间,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情,往往费尽心思,精心地制作有动植物图案和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佩带,于是“藤篾腰箍”又成了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独龙族的婚恋嫁娶风俗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独龙族存在多种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制、对偶婚、妻姊妹婚、家族内婚、非等辈婚和转房制。独龙语称对偶婚为“伯惹”,独龙族认为,实行对偶婚制,能使家庭和睦,而且财产不会外溢。独龙族对偶婚的另一种形态是妻姊妹婚,其特点是:在通婚集团之内,甲氏族的某男子娶了乙氏族的某长女为妻之后,这个女子的妹妹也要同时或先后嫁给该男子为妻,除非该男子不愿再娶她的妹妹,否则旁人不能娶她妹妹。现在一夫一妻制得到全面推广,成为独龙族最基本的婚姻形式。 独龙族青年男女有较大的恋爱自由,当男女双方相爱之后,就互相赠礼物,姑娘通常把自己精心织成的独龙毯或绑腿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则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编的背篓。之后,小伙子将实情告诉父母,由父母请人去说亲。 独龙族说亲很特别。说亲者只从小伙子家带去一把茶壶、一个口缸、一袋茶叶和几包香烟。到男方家后,不管女方家表现出任何态度,说亲者都会非常迅速地用随身带来的茶具在女方家的火塘上烧茶水,然后为女方家的所有人斟茶。送完茶水后,说亲者开始赞扬小伙子的相貌、人品、才能及男方家的财富等,一会说,一会唱,反复不停。若女方父母把摆在面前的茶水喝了,则表示同意,若连续几个晚上姑娘家的人都不喝茶,则这门婚事就成不了了。 独龙族的结婚仪式很简单,婚礼一般只在男方家里举行。届时,所有女方家族的人到男方家喝酒、吃饭,男方备好饭菜后,请女方的父母和客人先吃,吃饭前,女方父母在席间即兴发言,祝愿夫妻婚后团结和睦,好好生产劳动,随后男方父母也表以礼貌性的祝辞。婚礼结束当晚唱歌、跳舞,喜贺新郎新娘。婚后数日要回娘家,由双方姊妹迎送。独龙族家庭比较稳固,很少有离婚的。如有离婚,男方先提出离婚则女方家不退彩礼,女方先提出则女方家要退还全部彩礼。

杏鑫新闻304724_基诺族简介 基诺族的源流与分布

云南境内的基诺族主体大约有1万余人,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约600平方公里的基诺山。此外,在基诺山的四周勐养乡、勐旺乡、勐罕乡以及勐腊县的勐仑乡、象明乡也有部分基诺族居住。 “基诺”一词在本民族语言中,“基”就是舅舅,“诺”是后代,直译为“舅舅的后代”。所以他们往往自认为是尊敬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大多是根据基诺山的部分口碑传说进行考察的。一种传说是,基诺族的创世神是始祖“阿嫫杳孛”。意译为“做大地的母亲”或“盖地的妈”。基诺族最早居住的地方叫“生杰卓米”,后逐步迁徙到基诺山的杰卓山。另外基诺人认为:人都是由裴嫫女神在“苔洛蒙莫”神界造好后再投入母胎的。从基诺族的调查资料来看,其祖先应当是先秦以前从北南迁至金沙江流域的氐羌族群的一部分。汉晋时期,又从云南北部往滇西南迁徙,后到了基诺山区的杰卓山。在历史文献中有“三撮毛”、“攸乐”、“卡诺”等零星记载。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基诺族,并于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确认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 基诺族由阿细、阿哈、乌尤三个胞族组成。 基诺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音结构接近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中国布依族青年在追求爱情时有一种传统仪式,布依人称为“跳月”。跳月也叫逛场,每年农历二月十三到十五进行,历时3天。参加“跳月”的未婚青年男女都由母亲领着前来。傍晚时,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场地。 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高攀一杆花旗,沿着场地步行绕3圈,然后将花旗插在场地的中心;接着由3个骑马执枪的壮士,在更大的范围内疾驰3圈,长者所划定的小圈,是未婚青年们谈情说爱的天地,观光的人们只能进入小圈之外和壮士划出的大圈之内的地盘。划定范围后,先由伴女儿来的母亲们亮家庭,打开装有鲜艳服装和珠宝首饰的包袱,供人们观赏,然后给女儿穿戴起来。此刻立即有未婚男子吹着芦笙、踏着舞步,迎了上来。 姑娘不管中意不中意,都必须按照礼节随那男子绕正中花旗3圈,依芦笙节奏,报以歌声。如不称心便在歌词中表示谢绝。午夜时分,闲杂人员退出场地,互相中意的未婚男女双双对对进入小圈中。小伙子撑开布伞,与姑娘并坐,伞下开始深谈。禁区四周有人负责守护,不许外人撞入偷听。待月落日出禁令才解除,通宵达旦深谈的有情人各自散去。接下来便由双方的亲属就婚约、婚礼等有关事项逐一商定。

庙节是毛南族祭祀三界公爷的节日。传说,三界公是教毛南人牛耕、饲养菜牛的神,还是毛南人的保护神。因此,村村建三界庙,家家神龛设三界公神位。 毛南山乡南高北低,庙节以中部的铁坳为界,铁坳以北称下团,过节的时间是从夏至之日起按地支顺序数到辰日(即“分龙日”,故又称分龙节)。铁坳以南称上团,过节的时间比下团提前五天,即在亥日过节。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做粉蒸肉和五色糯饭。到了节日的这天,各村的男男女女穿新衣,用新竹篮装了粉蒸肉和五色糯饭走亲串戚,主家往往盛情款待。 节日持续三天,第一天请师公在三界庙念经请神。师公们披法衣,戴诸神面具,背长鼓在庙中翩翩起舞,人们围着观看。第二天为节日的高潮,主要活动是在三界庙椎杀一头白水牛祭三界公爷。被椎杀的白水牛大都先在它的角上挂金银纸锭和红布条,栓在庙前的木桩旁。师公念经后,手握铁耙齿椎入牛脑中,牛倒地后,守在一旁的人们一拥而上,放血、剥皮、开膛,用牛头、牛尾、牛腿及血等作祭品祭庙,牛肉分给各户作第三天的家祭用。 1949年后,人们不再椎牛祭庙,但家祭仍传承。这天,人们还从田里摘回鲜禾穗,连同一枝上面粘满五色糯饭团的鲜竹枝供在神龛上,祭神农和三界公。晚上,男女青年在山坡上“坐夜”对歌。

杏鑫登录_海南黎族的传统民居-船形屋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其形状如例扣在地上的船只,黎语称为“布降亭竿”,意译为“船形屋”。因其屋顶多用茅草遮盖,所以又叫“船形茅屋”。相传是为了纪念漂洋过海到海南岛落户的黎族祖先而设计的。 黎族民居式样颇多,有船形屋、金字架式的泥墙屋,葵叶盖的竹墙屋和砖瓦屋等。“合亩”制地区的记黎同胞,多住船形屋。船形屋的式样也很多,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铺地理,流行于通什、番阳、毛阳等地。大屋长15米、宽4米左右,屋中有主柱4根,高3—4米,屋顶开两个天宙,屋里设两个炉灶,屋的头尾两端对开一道门。小屋长5米、宽3米左右,屋中有主柱两根,高2—3米,屋顶开一个天窗,屋内设一个炉灶,屋的头尾两端开门。地板用红藤条、竹条或小树枝做骨架。以藤片或竹片做铺垫。地板离地面高3米左右,用石头垫架。屋顶用木条、竹子构架,以茅草编扎成革片,从低处一层层往高处铺盖,屋榴垂至地面兼作墙壁。屋顶侧面留一两处天窗,用以采光通风。 ②高架型,流行于白沙等地“本地黎”中。传说“本地黎”的祖先原来也住铺地型船形屋的,后因天狗下凡吃人,地上又爬满了螃蟹和蝎子,为防止这些恶兽毒虫的侵害,遂改住高架型船形屋的。高架型船形屋外观与铺地型船形屋相仿,只是前门离地高2米左右,向后倾斜,后门离地约0.3米。屋基用木桩撑起,似云南、广西的“干栏屋”。但干栏屋地板是水平的,屋顶与墙体分开,成垂直斜面;高架型船形屋地板是斜的,屋顶与墙连成一体。两者下层都可饲养牲畜,或存放农具、杂物,上层住人。 ③向“金字型”过渡的船形屋,主要流行于乐东、东方、昌江等地。外形与铺地型船形屋相似,但没有架空离地的棚板,屋糖不垂至地面,有矮墙,屋顶仍为倒扣船形,门在两端。 船形屋内光线昏暗,基本元装饰陈设,可以说是最简陋的生活居所,比窝棚略进一步。造型低矮,如倒扣船只,与当地海风凛别,热带暴雨湾花有关。特别是台风季节,狂风夹着暴雨一起袭来,在生产技术低下、经济文化落后的海岛地区,船形屋确是最佳的设计。 也许,第一间船形屋就是当年他们的祖先漂洋过海来到这荒岛之初,把船拖到岸上,倒扣过来,用以选风挡雨,逐步加工改造而成的。一切都体现了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原则,也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船形屋冬暖夏凉,蚊子不多,这是因屋内有灶膛,烟熏所致。 高架型船形屋显然是因天气潮湿,蛇蝎横行而改进的,其解释具有一定的可信件。向“金字型”船形屋靠拢是其自然趋势,是吸取汉族民居建筑构架的一种改良。新中国成立后大都改建为干栏式草房,或泥坯草房,并逐步出现了许多砖瓦结构的平房。

萨其马。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搓条饽饽。搓条饽饽的做法: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捶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熟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马。 金丝糕。用精粉、糖稀、芝麻、青红丝制成。先将面粉加入鸡蛋和适量的水,搅起泡沫后再加入面粉,揉成面团,放置一段时间,切成细条油炸,再用糖稀拌匀,辅以芝麻清红丝、瓜子仁等,切成方形即成。 布素皆。其制法是:秋来用白菜去根洗净装到缸内,放上清水发酵而成,能储存七八个月之久。其味微酸带甜,脆爽清凉,可以做汤、炒菜,或做饺馅,或下火锅。其中酸菜白肉粉丝汤是东北地区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牛舌头。金代称“大软指”,是一种油炸的黏性点心,制法与蛋糕同,只是做成“舌”形而已,外挂蜂蜜的为上品。 驴打滚。金代称“小软指”,是一种油炸的细条的黏性点心,以面滚馅,故称驴打滚,也可以外挂蜂蜜。常作为待客和婚礼的喜庆食品。 黄豆酱。用煮熟的黄豆糜做成块,发酵后(约需4个月),放在大缸里再加盐水,发酵一月即成,以酱做原料,可以做出许多美味的菜肴。如菜酱、鱼酱、肉酱、鸡蛋酱。吉林农村,家家会做大酱(即豆酱),已成满汉民族的传统食品。 满族小菜。满族一日三餐都有4碟小菜,俗称压桌碟,小菜有豆、酱、韭菜花和各种酱菜。做小菜原料有葱、韭、蒜、生菜、香菜、水萝卜、黄瓜、芹菜,还有黄花莱、蕨菜、灰灰菜、明叶菜、抱头菜、小根蒜、猫耳朵、老母猪忽达、大叶芹、小叶芹、猴腿儿、红花根(野百合)等各种野菜,其味清香,别致。 窖藏蔬菜。秋末冬初在家院中的向阳背风处挖2米深之地穴,上横术杆,再盖上土,即成菜窖,容量可大可小,内藏白菜、萝卜、土豆等鲜菜。窖藏蔬菜可保鲜到第二年四月,色味不变。 此外,还有水团子、豆擦糕、黏火烧、太阳糕、凉糕、卷糕、松糕等黏食。中午“打尖”也有吃饭团子或打饭包的(用白菜叶包米饭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