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测试路线_铜仁回族的丧葬

铜仁市回族主要分布在鱼塘乡鱼塘村鱼塘街上、坪溪河村民组和大龙村张海屯村民组的桂姓,和平乡陈家寨村五家寨村民组及孟溪村(原冷水村)孙家村民组的黎姓,河西办事处新庄村双林村民组的马、海、苏、蔡四姓,其他乡镇也有少数回族散居。据2008年统计,全市有回族1800余人,其中双林村民组回族有32户138人。境内回族因长期与汉人生活,风俗习惯大多已汉化。目前,只有双林村民组的马、海、苏、蔡四姓还保留本民族丧葬的习俗。

双林村民组以马姓为主,马姓世代以做石匠手艺为生。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马姓世祖马太公带领4姓从湖南省武冈县桃花坪的四方井迁居此地。其丧葬极具地方特色: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生前都要修好坟墓。旧时用石头或火砖粘石灰浆砌墙,现用火砖或水泥砖粘水泥浆砌墙,然后向上做成拱形,坟长6.5尺、宽2.5尺、高2.5尺。在老人病重期间,家里事先要预备好牛、羊(由阿訇宰杀),通知亲人、亲戚及时赶到。老人死后,一般在家里只停放一个晚上。首先是帮死者洗澡,由4个人给死者洗澡,他们自己在家要先净身,然后才能给死者洗。在帮死者洗澡时,左右两边各站1人,余下两人中,1 人用炊壶灌水、1 人淋水;其次是帮死者穿衣。澡洗好后,由4人帮其穿上白袜子、白鞋子和手工制作的二套或三套白色衣裤,戴上白帽子,裹上一床白布,最后将其放入红色的木匣子内。出殡时,由事先指定的4个壮年男子抬出,并在木匣子上搭一床被面。下葬时,由4人打开被面各自扯住一个角,遮住木匣子不让尸体见天。其他人一边取出木匣子,一边将尸体送入墓穴。同时,还在尸体下放木炭、灯草、棉絮。死者在墓穴中停放好后,便将死者的头部稍偏西移一下,然后在墓穴内撒上雄磺粉、樟脑粉。当死者亲人、亲属上看最后一眼时,帮忙的人就把墓门封好,盖上一层黄土,就算埋葬完成。

安葬好死者后,再宴请客人。吃饭前,客人要先吃油香粑。油香粑通常是由糖果、糯米各一半加工成粉沫,制成手掌大小,厚1.2厘米、直径约9厘米的圆扁型米粑,用菜油炸熟。吃油香粑时,要用两手将油香粑扯成小块粘白糖吃。因回民忌食猪肉,只吃带角、须、鳞甲、扁毛、冠子之类的动物肉。因此,大家吃完油香粑后,才动筷子吃桌上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肉等。只准吃米饭,不许喝酒。

双林回族的葬礼有五大特点: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族的土葬,回人是由真主所造,死后仍归于土,有“入土为安”之说,并且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清朝咸丰年间回族宗教学者蓝熙所著《天方正学》记载:“清真殡葬,不需棺椁,以身归土,因其清净也”。现在回族人死后,仍不用棺椁,只用木匣,在死者入葬前取出留作后死者用,葬到第100个死者时,木匣不再取出。忌火葬的习俗至今也未改变,因为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二、主张速葬。回族的葬礼是遵照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死者只在家里停放一个晚上,特殊情况不超过三天。清代初回族著名宗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择要解丧葬篇》记载:“按圣教,翌日必葬。盖谓尸以入土为安,不得久停”。三、从俭节约。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的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回族有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出殡仪式简单,不设灵堂,不请道士,不用吹鼓手,不讲排场,没有殉葬物,不烧纸钱,不摆祭品,不祭祀。四、一律平等。不管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阿訇或学者,还是孤寡老人、幼儿或普通百姓,均无贫富贵贱和大小之分,丧葬一律平等。五、有自己的坟地。不管是回族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回民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决不允许别的民族往里埋葬,也不葬于其他民族的坟地。回民不信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民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刘新华) 

责任编辑:符迪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