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家坡悬棺葬是铜仁目前仅存的一处远古墓葬,位于大坪乡川洞塘村牟家坡村民组,距铜仁城区50千米。在该村民组猪老岩河畔,有一处70余米高的峭壁,俗称“仙人板”。仙人板下为猪老岩河。在距河20余米处,有一条自然形成横向洞穴,高约2米,宽约2——5米,其间目前尚存放有两具棺木,这就是著名的牟家坡悬棺葬。两具棺木中,仅一具保存较为完好,棺长2.51米,棺内尸骨尚存,另一具棺木已朽坏。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三国时吴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已有记载。现代根据文献记录或实地考察,目前已发现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台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有这种丧葬习俗。
唐朝张鷟在《朝野佥事》中有一则很重要的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既,终身不复祀祭。”
张鷟的记载,一是指明了这种丧葬习俗发生的地点是在湘黔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即文中所称的“五溪蛮”;二是说明了这种丧葬习俗是一种二次葬;三是解释了这种丧葬习俗方式,即“自山上悬索下柩”;四是确定了产生这种丧葬习俗的原因,即“弥高者以为至孝”。
东汉时,对分布在今湘江西及黔、渝、鄂及三省市交界地区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总称为“五溪蛮”。之所以称其为“五溪蛮”,是因为《水经注》中记载了这些少数民族生活是在今天的湘、黔、鄂、渝交界边境中的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等五条溪流的流域内。
五溪蛮应该是古代对生活在铜仁地区一带少数民族比较明确的称谓,因为五溪中的樠溪,即今松桃县的孟溪。《秀山县志•卷二•山水志》考证:“孟溪或云古樠溪,汉五溪蛮之一。樠孟声转异字也。”而辰溪,则包含了源出梵净山而流经江口县和铜仁市的锦江流域。辰溪古称“辰水”,发源于黔东的梵净山,这是有很多古籍可作佐证的。如《汉书•地理志》记载:“三山谷,辰水所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称“沅水又东迳辰阳县(时铜仁属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三山谷,一名辰山,在县(麻阳)西南八百三十五里”。
也许有人会说,“辰水”和“辰溪”应是两回事,其实不然,“辰水”应是一个大概念,而“辰溪”则是一个小概念。《辞海》说:辰溪是“沅江及其支流辰水在境内汇合,……汉置辰阳县,隋改辰溪县,以辰溪得名”。《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人,所处时代在辰溪县得名前。另外,《辞海》还说辰水“上游锦江源出贵州省东北部梵净山”,所以辰溪即辰水,源出梵净山而流经江口县和铜仁市的锦江流域,当然应是古代的辰溪流域的一部分。清光绪《铜仁府志》记载:“章武二年(221年),帝(刘备)将击吴,通武陵使马良,以金锦赐五溪诸蛮夷,授以官爵。”其中的“五溪诸蛮夷”,就是指湘黔边境古代的少数民族。同时因为湘黔边境一带又属武陵山区,古代又将这一带的少数民族总称为“武陵蛮”。铜仁在古代属五溪蛮的居住地,保存有悬棺葬这种丧葬习俗,自然不奇怪。
当地传说,牟家坡悬棺葬的老祖宗忌讳人们去打扰他们,但凡有人试图登上仙人板峭壁,必定雷鸣电闪、风雨交加。说起来也奇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联主席周川等人去牟家坡,准备登上仙人板峭壁拍照,当地的大队书记一再告诫去不得,去了必定会惹怒悬棺葬里的老祖宗。周川等人自然不会相信,更何况当时烈日炎炎,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于是便借了几架梯子,绑在一起准备爬上去。谁知才爬得一半,碧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周川等人这时仍不信邪,仍准备继续往上爬,无奈大队书记在下面扯起嗓子大喊连声,喊得周川等人心里发毛,结果自然只好半途而返。
当然,所谓的牟家坡悬棺葬的老祖宗忌讳人们去打扰他们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人们试图登上仙人板峭壁时晴朗的天空会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现象也不是每次都发生,例如后来周川等人就登上了牟家坡的仙人板峭壁,并拍了照,也没有发生什么晴天变脸的事。只不过人们在攀登仙人板峭壁时晴天变脸的概率大了一些,于是便增加了牟家坡悬棺葬的神秘性。其实,这种神秘性是可以解释的。比如说当地存在一种目前还不为人知的磁场,人们在攀登上仙人板峭壁时触动了磁场,引起了天气的突变,这也是可能的。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种猜测,真正的原因还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后才能确定。
牟家坡悬棺葬安葬的是哪个民族,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五溪蛮是古代铜仁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辞海》称五溪蛮“与今天的土家、苗、瑶、侗和仡佬等民族有渊源关系”,所以,我们也不必去考证铜仁的牟家坡悬棺葬安葬的是土家族或仡佬族,松桃云落屯悬棺葬安葬的是苗族或其他什么民族,因为他们在古代都称为“五溪蛮”。
牟家坡悬棺葬对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984牟2月,牟家坡悬棺葬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新华)
责任编辑: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