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全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傩戏之乡”、“天麻之乡”,革命老区德江,誉满中外。距今七千余年前的楠杆生漆在德江县楠杆乡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有着“贵州二人转”之称土家花灯戏,在德江民间广泛流传,以至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粮食。
傩戏——中国戏剧活化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傩戏,一种发源于先秦时期的民间宗教祭祀戏剧。在秦朝时期融合了军傩和民间大傩,盛行于唐宋时期。
在德江民间,有人把傩戏称之为“杠神”。这种戏一般情况下不会跳,而是要哪家做事不顺,或者是得了什么疾病,就会请傩师来请愿、祈祷;如果得尝所愿,还要还愿。
还愿之时,会杀猪宰牛,摆上香案祈天,而傩师就一边跳傩戏,一边还愿。这种由祭祀演变而来的傩戏,经过千百年来的变迁,在德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被很多著名艺术家所推崇。戏剧家曹禺称德江傩戏及面具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赞叹;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说:“德江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整个演出幽默、风趣、诙谐,语言美极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
德江傩戏日本东京大剧院演出(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3年,德江傩戏被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数据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德江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德江傩戏之乡”。
德江天麻——重新掘起的老品牌(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江天麻,一种名贵中药材,富含了人体所需的多种元素,是德江县的特产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德江就以盛产野生天麻著称,满足了大量的市场需求。然而,由于过度采挖,后来,野生天麻几乎断绝。到了上世纪80年代,德江县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种植技术攻关,创新了人工培植技术,在全县11个乡镇发展种植天麻,并结合县酒厂研制“力士”、“神王”等品牌的天麻保健酒,畅销省内外,并远销港、澳、台地区。
1993年,德江天麻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种植技术获得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天麻产量。本世纪初,德江县确立了“科技兴麻”战略,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在高山洞湾、高山桥、沙溪等地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仿野生栽培示范场,进一步提高了德江天麻质量。
2007年,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经审查批准自2007年5月29日起对德江天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德江天麻自此成为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楠杆生漆——传承使用七千年的涂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当前的考古发现,生漆的应用早在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德江的土家人用生漆涂在家具、葬具、以及农用工具上面,不仅能防腐、耐磨,还能增加美感。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生漆漆的家具受到很多人的喜欢。生漆广泛应用于各种器具上,从而把生漆的制作和使用推向了高潮。到了汉代以后,漆工艺发展迅速,历经宋元至明清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楠杆的生漆在当时更是作为贡品上贡朝廷,为此也有人称之为“贡漆”。
“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流……”这是楠杆生漆的一个真实写照。走进德江县楠杆一带,会发现很多家庭中的家具涂得光亮,甚至能照出人影,伸手一摸,发现更是光滑无比;靠近一闻,毫无异味。
土家花灯戏——休闲娱乐的民间艺术(图片来源于网络)
逢年过节,哪家有什么喜事,或闲暇之余,便会有人一唱一和地跳起来,为劳累的人们减轻很多疲劳。而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开始,更是有成群结队的人,走村串寨表演。当然,这种表演较之日常的即兴表演要更加正规,更加具有观赏性,更能符合劳作一年后的人们的休闲娱乐。一旦一丑:一人拿扇,一人随扇起舞……这就是在德江各大小村寨都能见到的土家花灯戏,据传由汉族艺人所创造。
表演队每到一家,都会结合他们家一年的生产生活情况编制一曲,加上常用的唱腔语调恭贺主人新年快乐,人财两旺,五谷丰登。而具体的腔调有“开财门”,“门调”,“送金银”、“五更调”、“采茶调”、“盘灯”等多种牌调形式。
近年来,当地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很多年轻人纷纷加入表演队。
责任编辑:匡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