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因创造璀璨的文化而生动多彩,让脆弱的生命变得强大而饱满并更具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特定地域环境和历史时期的口头传统 、表演艺术 、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相关的文化空间,他记录着过去,关乎于现在,是我们的精神土壤和灵魂根脉,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和永不贬值的宝贵财富。
地处武陵山腹地,湘 、黔 、渝三省市结合部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在32个民族开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以土家族 、苗族 、侗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浸染兼容巴蜀文化 、荆楚文化和汉文化之精华,形成独立完整开放多元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体系,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我们的祖先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过程,记录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观照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铜仁文化的基因,蕴涵着巨大的 、绵延不绝的前行力量。
纵览黔东,玉屏箫笛 、德江傩戏 、思南花灯戏 、碧江赛龙舟 、石阡毛龙及木偶戏 、说春等,越来越多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铜仁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为传承保护好先辈留下的珍贵遗产,2005年8月,铜仁启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历经3年时间,全市确认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75件,涵盖16个门类,共1118项,资源存量第一次有了系统详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记录。如今,全市有7项国家级和3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铜仁独有的文化遗产中,无论是民俗活动 、表演艺术 、传统知识和绝技绝艺,或者与之相关的器具 、实物 、手工制品等,都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 、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器物 、祭祀 、服饰为表达载体,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这些遗产具有相对的文化特质,表现了先辈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意识,追求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又处处体现出人情之普善与人性之真美,正如《铜仁府志》载:“铜仁夙称朴厚,民性淳和”。正是基于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特质,铜仁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的沉淀中越发显得珍贵,我们必须记住。
责任编辑: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