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在思南城乡,随处可见一些挑着一付担子走街串巷的补锅匠、竹篾匠、石匠、木匠、漆匠……,工匠们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一口破锅经补锅匠风箱一拉,铁水一华,几个补丁又可以烧水做饭了;散乱的棉花,经弹花匠辗转腾挪,半天的功夫一床崭新的棉被就做好了;“砰”地一声,爆米花爷爷做出了街面上买不到的香甜……。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在短短的三十年间,正在悄悄远去,直至消失。
下面这些正在消失的思南民间老手艺,有没有你的童年记忆?
补锅
在以前,每家每户的锅用久了难免会损坏,丢弃也会浪费,因此就有了补锅的师傅来修补。补锅时,补锅匠手拉风箱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待生铁化成铁水后,倒出来补在铁锅破损的地方。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电饭锅,补锅这一行当彻底消失了。
铝锅换底
换铝锅底和补锅不一样,换铝锅底不用火,是将坏了的锅底剪下来换个新的底接上。别看这铝锅换底,却也是个技术活,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而严密接合。手艺好的师傅换的底,滴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漂亮。技术差或潦草了事的话,那锅将歪歪瘪瘪的,就只能带回家浇花灌菜了。
磨剪刀
磨剪子磨刀这个古老的职业如今也不见了。“磨剪子来!锵菜刀”,老师傅驮着全是生锈颜色的板凳,走街串巷地吆喝。如今,剪子在家里用的都极少了,菜刀钝了就在水缸沿儿上釭两下。
弹棉花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如今,棉被都用机器做,再也见不到背着弓的弹花匠了。
爆米花
小时候一听到炸爆米花的老爷爷吆喝,就急着掏一碗包谷,飞驰而去。家家户户排着长队,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说的香甜,紧紧盯着那黑乎乎的爆米花炉子,“砰”的一声巨响,只听见孩子们开始欢呼。如今,还种场景只在电视剧里看到了。
铁匠铺
从前,各家各户用的菜刀、斧头、锄头、镰刀、锅铲、火钳等都铁匠铺做的,一般大点的村寨就有一家,远远地就能听到那铿锵的铁锤声。如今,这此东西都用机械化生产了,而且价格还很便宜,铁匠铺也就没有了生存之地,漫漫地消失了。
裁缝
以前,人们穿衣都、修拉锁只能到当地的裁缝店去做,后来随着缝纫机的普及,一般的修补就在家里做,只有做新衣服才去裁缝店。现在,规模化生产的各式各样的衣服又便宜又漂亮,也就没有人再去裁缝店做衣服了。裁缝店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走到一个集镇,间或能找到一家,师傅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做的都是剪裤脚、锁边之类的零活。
织布
从前,这东西家家户户都有,妇女人人会织,人们穿的衣服全靠它了。现在,彻底地从思南土地上退场了。
榨油
过去,村村都有一间土法榨油作坊,也就产生了打油匠这个职业。每年菜籽、粡籽出来以后,各油坊就开始忙碌起来,远远地就能听到师傅们压榨的撞击声,菜油、粡油源源不断地从木榨里流出来。常常还能见到一群不怀好意的小孩子在榨房周围转游,悄悄地拿出一个扎油枯的铁环就跑,用根细铁丝滚铁环去了。
碾米
打米机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吃的米都是用碾子加工出来的。在一些水源好的村寨就建了一间间水碾房,没有水源的村子只能挑着稻谷走好远的路来这里碾米,碾房的生意很好。后来,随着打米机的出现,水碾房也漫漫地消失了。
修表师
80年代以前,修表的铺子满街都是,那时只有机械表,学修表的人也很多。修表是个细致活,一点也马虎不得,表小零件多,每一个细小的结构都得非常的熟悉,才能准确的判断客户送来的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才能快捷迅速的将它修好。而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电子表,石英表,价格也就几十块,坏了很少人修,加之手机的普及,戴表的人少了,修表师傅也说没了用武之地。
竹篾匠
思南盛产竹子,老百姓日常用具多为用竹子加工而成,常见的有凉席、提篮、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等等。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所以,以前从事编制竹器,学篾匠的人很多。现在由于塑料制品的普及,竹器使用量越来越少,竹篾匠们都纷纷改行了。
漆匠
过去,人们用的家俱都是用生漆染的,一般人家请木匠做家俱做好后,还要另请漆匠来漆。漆匠上漆的活不是很复杂,但调制生漆很麻烦,否则生漆很长时间不会干。后出现了调合漆,人人都能染漆,漆匠这门手艺也就歇业了。
捡瓦匠
以前,农村都是瓦屋,几年时间部份瓦片就有损坏漏雨,于是每隔几年就会请捡瓦匠来翻一次瓦。捡瓦是很辛苦的活,人站在房顶上,把瓦一刀一刀的砌起来,再一片一片盖上去。现在人们都住进了砖房,捡瓦的人越来越少了。
泥瓦匠
过去,在一些公路边,常常能见到一座座砖瓦窑,看到师傅们在太阳下一块块打砖,一片片车瓦。然后又一块块的装窑烧瓦,工作很是辛苦。但是烧砖瓦要用大量的泥土,破坏土地资源,现在也不许烧了,泥瓦匠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