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测速登陆_唢呐声声传乡里

     7月31日,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正在呈现,只见表演者身着民族服饰,或吹或打把弄着手里的乐器,连续传出高亢清脆的曲调……

舞台旁边,有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是印江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课题小组——长号唢呐组成员,他们手拿小本认真地听着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其实,这样的形式,和之前热播的电影《百鸟朝凤》如出一辙,所展现的都是有关唢呐的故事,还有对于一门手艺的世代相传。

长号唢呐是合水镇传统的民间音乐,以唢呐、长号为主奏,伴以二胡、笛子、箫、苏锣、苏铰、尺口等器乐。通常,在民族民间节日、婚礼、葬礼、祝寿、建房、迁居、朝山、祭祖等活动中,都会请上一拨唢呐班子坐堂吹奏,不仅热闹气氛,还彰显民俗事务的隆重。

合水长号唢呐源于明、清护国禅寺佛乐和都司衙门军乐,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继承、发展、创新,加进“细吹”丝竹曲演和锣鼓套打,各牌能独立演奏,也能串联成套曲演奏,情节、节奏、结构更加丰富。

现年76岁的田茂瑞是合水镇合水村人,也是致力长号唢呐传承的老艺人。这天,他受邀参与教学,虽年事较高,但丝毫不影响他的发挥。因担心自己忘了表演日期,田茂瑞在墙上醒目处的日历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符号,他说:“现在有些调子的名称我不太记得了,但是什么时候吹什么调,我都记在心里了,这个不会忘记。”

在田茂瑞家的两面墙上,挂满了他曾经参加表演的照片,当记者问起其中细节时,他坦言记不太清,继而转身上楼拿来几张泛黄的信笺纸,上面记录了关于长号唢呐以及自己的一些事件:1973年,拜师学艺;1978年,“父子兵”组团参赛获奖;1991年,赴深圳表演获赞;1993年,合水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第一批艺术乡和“长号唢呐之乡”……

“现在大家有什么红白喜事,都会请我们去,还有举办什么重大的活动,我们也要去表演,我的徒弟就有二三十个,如果有事请我们,没有喊到的徒弟还会不高兴呢。”田茂瑞

笑着说,以前吹唢呐,是想找点“盐巴钱”,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费用也从以前的几块钱,变成了现在的几百元,而且经常都会有人请着去。“我现在在家也没其他的事情,只要有人请我就会去,虽然没年轻的时候吹得响了,但是只要能吹,就会一直吹下去”。

据合水镇组织宣传统战委员杨远介绍,在长号唢呐的传承方面,除了一批优秀的老艺人组成吹打乐演奏队伍为群众提供民俗文化服务,还有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各种宣传片的展演和举办活动进行宣传推广。此外,该县还开展民间艺术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教材的形式更好地将长号唢呐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