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3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松桃苗族自治县“七位一体”深入挖掘潜在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效促进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深化文化改革。以推进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为着力点,切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了一批高水平民族文艺演出团体,发展了花鼓、绝技等演艺公司20多家,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发展活力。 建立文化基金。制定出台了《文学艺术创作演出奖励办法》、《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投入500万元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对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强化文化扶持。制定出台了《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乡村记忆”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将文化建设统一纳入到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从2012年起,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不少于1200万元的文化发展经费并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送戏下乡、群众文化、文化交流、文艺创作、遗产保护、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文化基础。通过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构建了以县级“三馆”(县文化馆、图书馆、苗族文化陈列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辐射的三级文化网络。县文化馆在2015年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估定级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县图书馆实行全年免费开放。新建了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146个,并在县城建设了在全省县级层面中最大最多设施最完备的5个大型文化广场。这些文化阵地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推进文化教育。在各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自觉将“爱”和“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会宽容和谦让,懂得包容和忍让,文明素养和文明品德明显提升,敬老孝亲传统美德得到很好传递,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增添了快乐,懂得了孝道,学会了做人。 传承文化遗产。完成92项民族民间文化田野调查和63项非遗项目编制工作,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7名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3名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52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打响文化品牌。绝技节目《武陵神功》和文艺节目《鼓之源》、《八人秋》、《大兴舞龙》先后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和“银奖”。舞蹈《穿新鞋》获贵州省首届“群星奖”三等奖,舞蹈《苗域战鼓》、《鼓闹松江》等先后应邀赴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并荣膺金奖等诸多殊荣,3首本土原创歌曲入围第六届全国村歌大赛优秀作品。我县苗绣《鸽子花》和《花鼓》系列产品先后被联合国启用和国家外交部指定为外交礼品,苗族绝技《赤脚走灯泡》连续获吉尼斯记录保持者,多支绝技表演艺术团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南非、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刘振斌)

杏鑫咨询304724_贵州松桃“锦绣计划” 助力精准脱贫
<br>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为传承好苗族刺绣技艺,解决农村贫困妇女就业难题。11月23日,松桃苗族自治县2018年“锦绣计划·巧手脱贫”苗绣培训班在盘石镇过洲村开班,此次培训由县妇联、县扶贫办、县就业局、盘石镇主办,县新梦想职业培训学校负责授课的方式举行,该村50名农村贫困户妇女参加培训。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贫困户妇女免费举行为期一周的苗绣针法、绣法等技艺培训。 九组贫困户村民龙求香以往曾在广东打工,由于缺乏技术,只好回家从事传统农业,秋收过后就闲置在家,无事可做,今年村里举行的每一次培训班她都第一个报名参加。 “感谢政府组织的培训班,让我刚学完种植养殖技术,今天又开始培训绣花。”龙求香很开心告诉笔者说,自己很喜欢苗绣,由于没有人教,一直都靠去市场购买。她说有了苗绣培训班,以后就可以绣自己喜欢的苗绣了。 近年来,松桃不断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针对性、差异化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让农村贫困户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着力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现在国家政策太好了,我们来培训不但没有收培训费,每天还有生活补助。”贫困村民唐二姐说平时在家也绣苗绣,但只是自用。她说“松桃苗绣”针法比传统的绣法要精致、要美观,更适用市场需求,自己一定好好学习,以后也要走向市场,将自己亲手绣的苗绣转变成经济收入。 该县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已把“松桃苗绣”作为重要特色产业来培育,以“政府 公司 农户”模式,政府搭建平台,投入资金,公司提供技能培训、负责原料提供和产品回收等方式,带动全县38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据了解,“松桃苗绣”已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7月,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畅销国内,并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4000余万元。(龙元彬)

杏鑫咨询304724_松桃:苗汉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
<br>

网络图 近日,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古庄完小三年级教室里,双语教师石树恩正在为班里的孩子们上苗语课。据了解,在这所学校里,80%以上的学生都是苗族,由于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传承苗语及苗族文化的责任就落在了学校身上。 2016年3月,石树恩参与编译了《苗汉语文》教材,并通过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分发到松桃各个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为东部苗族地区提供了“双语”学习的教学工具。 石树恩表示,参与编译的《苗汉语文》这套教材,是以湘西苗文方案为依据,参考了松桃80年代初的苗文扫盲教材和湘西州苗文扫盲教材,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参考借鉴了苗族的一些儿歌、童歌、童谣、谚语故事,教材中的插图来自于松桃苗族地区的生活实际情景。 此外,石树恩还自编了《党为苗家创苗文》《父母的嘱托》等一系列朗朗上口的苗歌,并把经典的儿歌编译成苗语来教学生反复传唱,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我们在推广双语教学当中,以民族文化元素参与在课堂教学当中,有美术、体育这类,使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既掌握了汉语言,又能较好地传承苗语。”石树恩说。 古庄完小校长龙秀兴介绍,古庄小学服务于古庄、石榴等几个村寨的苗族学生,2006年秋开展双语教学,成立了双语教研组,配备了4位双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据悉,近年来,松桃大力开展苗汉双语教学,通过采用苗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同时为苗族学生传授知识,不仅提高了苗族地区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传承和保护了民族文化。(李恬)

杏鑫注册开户_贵州:民博会上赛手艺 能工巧匠展非遗
<br>

11月23日,参展商在展销民族服饰和银饰。 当日,2018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在贵阳开幕。来自贵州省各地的200余名能工巧匠分别就织、染、绣、剪纸、雕刻等非遗项目进行现场比拼,展示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手艺和文化创意成果。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11月23日,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进行蛋雕展示。 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11月23日,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制作蜡染。 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11月23日,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进行刺绣。 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11月23日,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制作蜡染。 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11月23日,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锻制银质鸟笼。 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11月23日,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进行刺绣。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11月23日,参赛选手在比赛现场制作蜡染。 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杏馫注册登录网_沿河思远
<br>

文:郝耀华    图:武敏  肖玉叶 拉纤的汉子远去了 看不见的纤绳 扯着走江人的思绪 在乌江上寻寻觅觅 月亮撒开一张网 打捞峡谷间的隐秘 花鱼洞水流不息 漫出乌江传奇的引子 武陵山藏着桃源梦 霸王谷演绎楚汉故事 顺水入黔的陶船 送来了巴子五兄弟 一只岩鹰呼啸而过 鹰头撞折崖顶的松枝 水流正在加速度 急着去赶一场婚礼 打好的糍耙冒着热气 花花轿子抬来了新娘子 沿河人家和着涛声 众口唱着“百事大吉” 是水塑造山的形态 还是山控制水的走势 刀斧般的洪荒之力 切割寒武纪的岩石 下切的槽谷深入万丈 抬升的山峰壁立千里 镌在峭壁上的刀疤 早已被风雨侵蚀 只留下老寨里 目之夺魄的“踩刀祭” 箱式峡谷里 锁着大自然的秘密 通灵的黑叶猴王 披一件玄色蓑衣 蜷在崖头的古茶树上 看人神共娱的傩堂戏 带着面具的影子 在转角楼前舞之蹈之 乌江号子 早已在古渡消逝 临江绝壁上的纤道 还留着凝血的足迹 江风一阵阵紧了 竞渡的龙舟疾行如矢 米酒早就酿好了 老土司斟了满满一碗 感恩乌江的赐予 将酒尽洒入江里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沿河文化科考:花花轿子抬新娘
<br>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俗文化,土家族的婚俗文化讲究的是“骑马坐轿”,新郎骑马新娘坐轿。近几年来,由于养马的农户几乎没有,所以骑马习俗也就消失了,新娘坐轿仍保存了下来。 花花轿子的打造要求十分严格,对木匠的人选非常讲究,要求要德才兼并、夫妻和睦、儿女双全。轿身用的木板只能是上等的柏木或杉木的树心部分相拼而成,木板之间不能用铁钉,寓意心心相连。轿子抬杠的选材更费周折,要邀请寨上德高望重的老人进山选材,不能用杂木,要同根生长起来的同样粗、同样高的两棵树条子才能用作抬杠,寓意夫妻同根、恩恩爱爱、长长久久。 轿子打造完后,要请当地阴阳先生祭祀卦号后方能使用。正因为花花轿子的打造十分麻烦和考究,一个寨子难得打造一台轿子,邻寨有婚事就只有借用。一代传一代,有些花轿已传了上百年。 土家族的婚礼非常讲究,要举办四天,第一天男方为“请酒”,要请寨上帮忙的大人小孩吃饭,安排婚礼帮忙事宜;女方为“开声”,新娘在当天晚上开声哭嫁,同时当晚也要安排婚礼帮忙事宜。第二天男方称“齐夫”,齐夫就是聚齐去女方搬运嫁妆、迎接新娘的夫子和八仙吹手;女方称“息客”,就是聚齐陪新娘的姑娘们,同时安排“花园酒”宴客席面。第三天男方为“发夫”,发夫当日,男方夫子在八仙吹手的吹奏下,一路抬着空的花花轿子、人情礼信来到女方迎接新娘;女方为“花园酒”,此日便是女方会客之时,宴请各方亲戚宾客。第四日女方为“出亲”,新娘在亲客的带领下,哭别祖宗,哭别父母,送上花轿,去男方家成亲;男方为“正酒”,正酒当日早上,新娘坐上花轿来到新郎家,与新郎成婚,并宴请各方亲戚宾客。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最精彩的要数男方去女方家和女方到男方家那两天。男方到女方家那天,八仙要吹奏唢呐、敲打乐器,媒人要将高堂上的红烛点亮,之后,内管事(即礼师)要在堂屋的香火下,摆一张铺上毯子的桌子,拿着酒壶和小瓷酒杯,敬天、敬地、敬祖宗,随后向新郎的亲戚敬酒,每敬一杯酒,新郎要对着桌子作揖,喝酒的亲戚便拿出衣服或毛毯、毛线、钱挂在新郎的身上,内管事向亲戚每劝一杯酒要说一句祝酒词,如:喝第一杯就说恭喜发财,喝第二杯就说好事成双,喝第三杯就说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等等,直到那个亲戚不喝了为止。礼毕,内管事高声唱道: “炮响三声,惊动天地,鼓锣阵阵,结新人选择良辰吉日;一辞三箱香合,二辞堂上父母,三辞伯叔哥嫂,四辞九族六亲,现是磕头来礼拜,去时清洁来时平安,告白钱财火中化,吹萧锣鼓响噌噌。伏侍一毕,百事大吉。” 众人附唱“百事大吉”。唱毕,八仙们吹响了唢呐、敲起了锣鼓,夫子们抬着花花轿子和人情礼信,在新郎和押礼先生(押礼先生:代礼人,相当于引路人,有些地方押礼先生由内管事代替)的带领下从堂屋走出,欢声笑语地奔女家而来。 到了女方家后,男方接亲队伍要在房屋外面等候,待女方安排妥当后,才来迎接男方接亲队伍入堂屋。 女方外管先向男方押礼先生作揖,并问道:“你来是何人?手捧文书,恭恭谨谨,自自成成,因好何事,特请说明”。押礼先生回揖答复,双方每走三五步一揖一答,直到女家大门,新娘脸搭红帕,向押礼先生哭唱:“高山茶叶满山铺,折张茶叶递投书。投书小弟年纪小,大门脚下就跪倒。磕个头,忘记揖,接忙去翻书来接……”直到新娘哭唱完毕,男方结亲队伍才进入堂屋。 跨过大门有一张小桌子,上面铺有礼毯、礼书、礼酒,称为礼桌,押礼先生要对着礼桌作揖,向女方祖先敬酒。转过礼桌并是主桌,主桌是一张大桌子,摆在堂屋中堂香火底下。 堂屋的座次非常讲究,谁坐堂屋第一桌,谁坐堂屋第二、三桌等,提前就有安排,其余夫子在外面随便坐。堂屋第一桌的座次在沿河各地又不相同,思渠、黄土等乡镇一带第一桌上首右边(面对香火)为媒人,左边为子弟(子弟就是新郎),双方内管事坐桌子右排,第一位(挨着子弟)为男方内管事,第二位为女方管事,负责递菜书、饭书、盐书等,少递一门书整个堂屋桌上就会缺少一样东西。堂屋其余桌次,女方均安排有人陪餐。(注:菜书、饭书等就是红包。) 待客人坐定后,新娘便从媒体开始,逐一哭完。每哭到一位客人,客人均要给眼睛水钱,眼睛水钱多少不等,全由客人随意。饭食分三台(台:即次),第一台为茶台、第二台为酒台,第三台为饭台。 饭台通常为水席,标准有九碗或十二碗两种,九碗取九九通大道之意,十二碗取月月红、满实满载之意,每碗菜的位置放法都有讲究,墩子肉居中。 吃饭完毕,就是摆盆(又称摆礼)。男方将带来烟、酒、茶、盐、米,糖食果饼和送给新娘的衣物等用茶盆摆在几张桌子上,摆好后新娘要对礼品进行逐一哭唱,哭唱完后,押完礼便交给女方了。 第二日早晨,新娘正式出亲。新娘由梳头(梳头:即梳妆师,通常是寨上中年妇女担任)梳妆打扮后,被扶到花轿前,牵着新娘跨过放有剪刀的米筛,花轿内要用鞭炮炸后新娘才能入轿,花轿先由新娘家亲人抬出堂屋,上路后交给男方轿夫抬走,女方的嫁妆也随花轿一起,由男方结亲队伍接走。 花轿抬到新郎家,新郎家要请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为花轿洗礼,方能进入堂屋,再由男方牵客(牵客:引导新娘出轿的女人,要选懂礼仪的中年妇女担任)从花轿里牵出新娘,和新郎拜堂后送入新房。 抬花轿的汉子要将空花轿在男方堂屋翻转三圈,将花轿上的纸花折掉,寓意婚事圆圆满满,所有灾难就此消除,花轿翻回到从前,别家婚事再借用需要重新装扮。 土家族的婚俗文化非常深厚,地域性也很强,从说媒开始,每一道环节都有特定的标准和意义,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能让人回味无穷。(文:肖玉叶    图:杨润渝  肖玉叶)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傩堂戏,穿越千年的土家文化名片
<br>

   探秘画廊乌江·情满山歌沿河。10月25日,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镇沙坝村,清晨的村庄炊烟袅袅,一阵响亮的鼓钹声打破了乡村宁静,走进村寨,才知道是在进行土家傩戏表演,开坛礼请、立楼结界、架桥……神秘的傩戏节目在村里傩戏传承人杨云霞家堂屋精彩上演。 傩技:砍水桥(傩师:杨承香:第6代传承人,从事傩戏50年)   据了解,土家族是贵州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黔东一带,历代文献对土家的称谓繁多,明清“改土归流”后始称“土家”,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土家族”。1987年11月,沿河成立了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  周仕高(右):甘溪镇雄水村人,从事傩戏3年   “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就是让人渡过“难关”的意思,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义的文化现象,据悉,有关傩的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傩技:油锅摸钱 傩技:踩铧口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文化界对傩的研究就开始活跃,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拓宽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沿河土家傩堂戏由傩仪、傩戏、傩技三部分组成,傩中的傩戏,被理论界誉为戏剧的“活化石”。也正因当地傩戏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有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黔东的赞誉。 何勇:甘溪镇齐心村人(法名:法应)从事傩戏28年 傩技:开红山(候天文:夹石镇陇坪村人,从事傩戏30年)   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聚居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作用,致使“傩”这个原始古朴的文化现象流传并保留至今。   说到当地的傩戏对外影响,村民们都说离不开一个傩面具雕刻的传承人——沙坝村的杨云霞,杨云霞的父亲杨承香是土家族傩戏及傩面具的主要传承艺人。 谭俸伍:甘溪镇齐心村人(法名:谭法会)从事傩戏28年 王法兵:夹石镇大茶乡人,从事傩戏40年   1999年,杨云霞从沿河卫校毕业,本来成了一位医务工作者,但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杨云霞后来却选择了傩面雕刻事业。 何开尚:甘溪镇射香村人(法名:何法杨)从事傩戏24年   采访中,杨云霞告诉记者,当她看到年老的父亲已经不能继续进行傩面雕刻了,很多年轻人又不愿学,眼看传承了几代人的手艺就要面临断层,心里很着急。按当地土家族习俗,没有女孩子从事傩戏和傩面雕刻,在经过很长的心理斗争后,2005年她决定向父亲学习傩面雕刻艺术,经过父亲三年的精心传授,杨云霞成为村里傩面具雕刻技艺的第七代传人,不仅传承了土家傩戏文化,还通过媒体报道,推动了土家傩文化在国内外传播,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到村里采访研究。(记者 文波 秦光春 何川) 傩公傩母 小山   杨云霞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傩面雕刻及展销越做越火,还被铜仁学院艺术学院聘请为副教授。 土家傩戏傩面雕刻传承人、杨云霞的父亲杨承香 沿河土家傩戏傩面雕刻传承人杨云霞工作室 杨云霞指导学徒雕刻 杨云霞作品收藏证书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第二届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德江开幕
<br>

11月24日,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铜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德江县人民政府承办,以“傩文化传承发展与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中国梵净山第二届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德江隆重开幕。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姜刚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艳阳出席。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为德江县傩文化研究基地授牌,颁发了基地证书,赠送了基地书籍等资料;宣读了在中国傩文化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名单,并颁发荣誉证书。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为德江县傩文化研究基地授牌 为在中国傩文化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颁发荣誉证书 据悉,德江县傩文化研究基地是全国第九个傩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早在2003年就与贵州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德江)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有效助推了德江傩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时隔15年再次举办傩文化研讨会,是为了推动德江傩文化持续、健康发展,深入探讨傩文化精神与核心价值,提升德江傩文化知名度,挖掘傩文化内涵,助力德江全域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刘艳阳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她说,傩戏是文化之宝,是中国戏剧界的活化石。我们真诚希望以傩文化研讨会为媒,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共商傩文化发展未来,共同传承好、保护好和开发利用好傩文化,共同推动铜仁傩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迈向新台阶。 来自国内20余个省、市、区,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100多位傩文化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傩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并观摩中国傩戏第一村铁坑村。(曾睿)

杏馫1980_苗年文化节,中国苗王城邀您体验苗族盛宴
<br>

为弘扬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苗族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聚合力、苗王城景区拟于2018年11月23-25日举办一场浓重、热闹、别开生面的苗年活动,诚邀天下游客到苗乡做客。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传统佳节——春节,它的重要程度和喜庆程度可想而知。过“苗年”这天将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天下游客将和苗族同胞们一起,参加祭祖仪式,观看苗家原生态民族歌舞、斗鸡表演、苗族“上刀山”的绝技表演;欣赏绚丽多彩的苗族服饰,学习织布、刺绣,学做苗族服饰;与苗族同胞共同跳芦笙歌舞;一起烧火杀年猪,分享打糍粑、吃糍粑的幸福与快乐。欢笑声语中,欢庆苗年,欢庆苗族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苗年活动行程表 (11月23日-25日) 01、苗鼓迎宾—9:00–17:00—2号门(全天) 02、拦门酒—9:00–17:00—3号门(全天) 03、猜新娘—10:00–14:00—苗王食府 04、苗王巡游—11:00–13:30—景区内 05、苗族银饰巡游—11:00–17:00—景区内 06、圣坛祭祀祈福—12:30-13:00—接龙广场 07、千人长桌宴—12:00–14:00—苗王食府 08、抓鸡鸭互动—10:00–14:00—斗牛场 09、苗族飞歌大赛—14:00–15:00—百苗长廊 10、银器展,DIY活动—全天举行—三苗匠艺 11、苗年打糍粑—全天举行—苗王食府 12、苗族酿酒技艺展示—全天举行—苗王世家酿酒坊放送 13、苗家茶道展演—全天举行—苗王茶舍 14、苗王府里做苗王(金銮宝座)—苗王府(全天) 15、西游记人物巡游—全天举行—景区内 16、小猪佩奇巡游—10:30–14:30—景区内 17、绝技绝活展演—9:00–17:00—表演场 18、苗王大峡谷泛舟.参观苗王府.三苗匠艺手工银饰体验.农耕文化博物馆均为全天开放 苗族拦门酒 苗寨高山流水 大量户外团队进驻苗王城 苗族千人长桌宴席 大批游客苗年齐聚苗王城 景区张灯结彩年味十足 景区指南攻略 苗王城景区·游览线路 线路1:下高速~苗王城1号牌楼拍照留影~中国第一生态观景茶园~游客服务中心(购买门票)~自费乘坐电瓶车~景区2号门停车场~四月八广场~城门拦门酒~接龙广场~百苗长廊~苗王食府~古巷道~ 翠翠家~苗王故居~峡谷泛舟~峡谷跳岩~吊脚楼~三苗匠艺~高空滑索~苗王府~农耕文化博物馆~表演场~游览结束。 景区·价格及开放时间 门票:苗王城景区80元;电瓶车20元;峡谷泛舟20元 开放时间:上午8:00 — 下午17:30 中国苗王城 国家AAAA级风景区 贵州十大魅力景区 西南影视基地 苗族绝技绝活之乡 苗族手工银器之乡 中国花鼓艺术之乡 中国苗王城,期待与您邂逅 【来源:苗王城景区】

杏鑫平台首页_深挖文化资源 深耕文化品牌
<br>

花灯、傩戏、书法、滚龙、龙舟赛、木偶、说春等非物质文化,苗族“四月八”、土家“过赶年”、侗家“赶坳节”、仡佬“敬雀节”、羌族“羌历年”等民族独有节日,“毛龙节”“花灯节”“摆手舞节”“龙舟节”等特色民俗活动……这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文化积淀,都是铜仁的文化瑰宝。 今年以来,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以改革添活力,以项目促发展”思路,着力做好“文化+”文章,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1.36亿元,较上年增加6.43亿元,占GDP比重3.23%,较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增比进位在全省各市(州)排位从上年第七位提升至第四位。 根植文化土壤 打造品牌产业 今年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上,我市获得“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抹茶文化研究中心”等荣誉。 同时,“梵净山茶”品牌在2018年中国100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排名全国第31位,品牌价值19.86亿元。目前,已建设省内销售点941个,省外销售点297个,进入商超省内66家、省外20家,基本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同步发展,已有15家茶企获得直接出口资质,主要出口泰国、越南、非洲等区域,2017年实现茶叶出口2889吨,创汇680万美元。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我市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流长,据茶圣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市内产茶县属原思州、夷州地区,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梵净山贡茶就享誉朝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梵净山茶与梵净山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以“修身养性、健康和谐”为主旨的梵净山茶文化。 2000多年来,松桃苗族通过群体记忆和母女的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保留了部分先民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和刺绣风格,后来渐趋稳定的生活将苗绣用于记录的作用转化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题材也渐渐从绘制河流山川延伸至日常生活,花草虫鱼,题材更为丰富。这种手工刺绣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历代刺绣高手的不断丰富和创新,以至形成了如今具有“鲜亮明快、原始古朴、淡雅情趣、移情养性”特点的“松桃苗绣”。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的石丽平,在传承刺绣文化的同时,将刺绣发展成了文化产业,创立了贵州松桃梵净山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由该公司生产的“松桃苗绣”产品成为外交部指定外交礼品,2015年7月,“松桃苗绣”成为国家级地理标志。目前,“松桃苗绣”系列220个品种苗绣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国等10多个国家。同时,在刺绣的带动下,该县3100名妇女依靠传统手艺实现家门口就业。 铜仁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带来了“一带双核”文化旅游项目、玉屏箫笛生产研发基地等13个项目列入“十三五”时期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411.08亿元,排全省第三位。建成了省文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万山朱砂文化产业园、铜仁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玉屏箫笛研发生产基地等。 截至去年底,我市共有文化企业1184家,文化个体工商户1901家,文化行政事业单位134家,文化社团45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2家。今年,在去年基础上,通过分级调度,全市文化企业新增1193家,文化企业实现翻番。 根植历史文化 发展旅游观光 傩戏之乡德江,其傩文化、龙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的交融,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带来了经济收益。今年国庆,静卧武陵山深处的德江县荆角乡岩底村,土家人跳起傩戏,热情迎接四方游客。旅游逐渐带动产业发展,过去该村的李子卖3元一斤,而在“神秘傩寨”旅游项目启动后,涨价到8元一斤。多元文化推动德江旅游兴兴向荣。 德江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内容涵盖传统戏剧、曲艺、美术、技艺等。除了一直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傩文化,土家舞龙、炸龙、傩面具雕刻、楠杆土家熬熬茶、土家花灯、哭嫁歌、民歌山歌等也深深吸引大众。2008年至2016年间,德江连续3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之乡”。 德江人民在文化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断探索着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让更多人被德江丰富多彩的文化吸引,走进德江,了解德江。 印江自治县木黄镇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纪念馆,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魅力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今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建成至今,已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此外,该县还集中展示长寿文化、书法文化、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乡土文化等。以文化内涵为阵地,着力助推旅游发展。 文化兴县,旅游强县。近年来,松桃自治县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绝技苗乡 神奇松桃”文化旅游品牌。以“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会活动为展示平台,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是让各村组的原住民搬出去“谋生”,而是帮他们留下来“创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据《贵州旅游抽样调查管理系统》测算,截至今年5月底,松桃共接待游客355.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3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355.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5%、41.17%,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835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7.1万美元,完成旅游招商引资签约资金3亿元,到位资金2.5亿元。 这些只是“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成绩中的缩影。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将其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提出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要大力营造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胜地,发挥文化优势,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发展软实力。 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产业发展 为更好的传承先辈们的优秀文化,促进我市文化产业良好持续发展。我市各地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对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石阡说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习俗,入选非遗扩展名录。为更好的传承保护好“石阡说春”,石阡县花桥中学2013年将“说春”引入校园,通过定期邀请传承人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让“说春”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得以弘扬。 德江县自今年7月份以来,通过发动各村(社区)力量,拉开调查网,最大面积地走访群众,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文物普查工作。对部分重要文物进行认真测量,采用照相、拍摄视频的方式存底。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努力,共收集文化文物线索2469个。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线索729处,可移动文物线索1068个,非遗线索358项,传承人线索314个,为下一步考古及历史文化挖掘提供了基础资料。 今年8月20日举办的“2018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对来自我市各区县从事刺绣、面具雕刻、箫笛制作的民族企业负责人、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及从事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今年10月20日,我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暨“两赛一会”,展示了铜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 同时,我市还组织了万山朱砂、松桃苗绣、碧江叶脉绣、松桃银饰、石阡苔茶、德江傩面具、玉屏箫笛等3大类50余种文创产品,参加第七届苏州创博会和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通过各类赛会、活动、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铜仁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