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百年 风雨的洗礼 守护芸芸众生 不惧电闪与雷鸣 一方水土四季平安 人们顶礼膜拜 你的威严 你的气度 你的慷慨 一株古老的银杏树 见证过 父亲快乐的少年时光 也见证了 年少彷徨的我 那年某月曾匆匆走过
分类 : 杏鑫注册代理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小村北部的尽头 山谷怪石嶙峋 有一滩险峻的难头 每一块石头 都藏着一个传说 每一个传说 都记载无数鲜活的生命 高高的崖壁上 曾是勉王的行宫 森林和青草 掩盖着摇摇欲坠的岩缝 那里藏着万石粮草 还有无数神勇的军士 600年啊 世间传颂你的英名 挥鞭赶石 泪雨成河 在这险峻的难头 你终将化成一尊不朽的丰碑 日夜守护心爱的故乡 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踏着晨起的露水 拨开漫山的薄雾 我们翻过高高的山梁 再次走入 静谧的山村 时光尚好 夏蝉还没有 从树梢苏醒 只有蝴蝶 在溪涧水畔的 花间流连 一条蜿蜒山间的路 如玉带般将村庄 一个串着一个 这条连接山里山外 心心相通的路 我双脚不歇 竟然行走了20年
侗族“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或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以春节期间的“月也”(也称“也哼年”)最为盛大和隆重,“也哼年”一般由歌队、芦笙队、侗戏班组成。芦笙队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过寨曲、通报曲、进寨曲、拦路歌、开路歌、祝福歌、告别曲等。 “月也”从何时产生已无文献可考,但从其集中展示侗族文化来推断,应与侗族大歌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月也”一般选在秋收过后和春耕大忙之前进行,甲寨由戏班师傅、寨老等寨上德高望重的人提出建议,去哪个寨“月也”,通过寨老仔细商定,商定的理由是,必须与要去的村寨是曾经“月也”过的,而且该寨与本寨大小规模不能差别太大;即使未曾相互“月也”过,但要去的村寨与本寨有密切的交往。寨老商定同意后,便派两个腊汉(男青年)带上寨老写好的贴子,到指定的寨子去送贴,送贴子的人来到客寨后,要先到鼓楼吹三曲芦笙,然后将贴子送到寨老手上。寨老接到贴后,一边安排备办盛宴款待送贴客人,接着马上召集寨老商议是否接贴,如同意“月也”,则派一位寨老随同送贴人到萨坛上香,敬仰祖先,并将贴子贴在鼓楼正门柱上,以告示全寨村民做好接客人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吹着芦笙、鸣放铁炮送送贴人出寨。也有一种情况不接贴的,如果寨老觉得寨上有某些事不便接“月也”,也应将情况向送贴人委婉说明,并表示来年再接。 甲寨寨老得到回信后,便组织全寨作好准备工作,到“月也”那一天,寨上男女老少能去的都可以去,只留少数人在家看寨。临行前,祭过萨后,到鼓楼里唱颂萨歌,三声铁炮响,队伍便浩浩荡荡开赴乙寨。临近寨,鼓笙锣钹齐鸣,以示报信,乙寨早有准备,召集男女老幼到寨门迎接,摆设路障,唱起拦路歌,双方你来我往,十分激烈。对完拦路歌,客寨吹起芦笙,放响铁炮迎客人入寨至鼓楼,主客一起绕着鼓楼手拉手踩歌堂“多也”,这时略休息片刻,乙寨开始散客。“月也”的散客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甲寨数百名男女老少的客人散在鼓楼坪里,乙寨则几百名男女老少入场拉客、抢客,生怕自己拉客少了或拉不到客人。侗寨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家能拉得客多,哪家最有人缘,最有脸面,如果哪家一个客都没有,被视为不合群,不好客,不体面,被人耻笑,还会受到歧视。 在拉客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女客拉女客,男客拉男客,老客拉老客。如果家里有腊汉,那么,妹妹或者姐姐会拼命地抢姑娘客来家,这样实际上是帮哥哥或弟弟抢一个女朋友一样,在几天的交往中,如果双方有意,通过夜晚的“行歌坐月”,很有可能因为这一次“月也”而定下终生。如果家里有姑娘,那哥哥或弟弟同样会抢腊汉。甲寨的寨老和歌师一般都是由乙寨的寨老和歌师安排。一般头一天晚上不安排活动,大家尽情喝酒、聊天,年轻人则等到夜深人静时,甲、乙寨的相互找双方的姑娘们“行歌坐月”,对唱情歌。次日,开始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有唱戏的、对歌的、赛芦笙的等等。 “月也”根据活动的侧重点而分为“月也戏”(做戏客),“月也老”(做众客),“月也暇”(做社客),“月也左楼”(做贺鼓楼客),“月也鼎”(做众订亲客),“月也轮”(做芦笙客)六大类。 甲、乙两寨在进行“月也”的时候,另一个寨子还可以来“欠也”,就是帮助乙寨劝客的意思,这实际上是在增加热闹的气氛。“欠也”同样要送贴子,由寨老决定是否接受,如果接受,将贴子贴在鼓楼,以告诉村寨上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当然,“欠也”不象“月也”时间那么长,一般只是一天时间。 “月也”结束,乙寨要举行隆重的送客仪式,送客的这天上午,文化活动已全部结束,各家各户早早准备好酒饭宴请客人,酒足饭饱后,将客人送至鼓楼,放三响铁炮,吹三曲芦笙,主客围着鼓楼踩歌堂,姑娘们则送毛巾给罗汉,意为留住“尾巴”,以后常来常往,各家各户送用禾秆草捆好的糯米饭、淹鱼、酸肉、红蛋,寨上还打发客人一只羊或一头猪。然后全寨男女老幼送客出门,大家依依难舍,挥手言别。姑娘和罗汉则要将客人送去很远,有说有笑,有打有闹,一些通过几天交往已有好感的则成双成对地拖在队伍后边,私定下次行歌坐月的时间,送到四、五里地后才告别,分手的时候,甲寨的罗汉往往要打发乙寨姑娘们一点红包,多少不限,这样乙寨的才停住脚步,目送客人走远。这样一场隆重的集体做客才算结束。 过三五年后,乙寨见时机成熟,也要派人给甲寨下请贴,那么甲寨根据情况接贴,示为“还也”,这样你来我往,增进友情,化解矛盾。一般相互“月也”的村寨都没有发生任何纠纷和不团结,如果有相互不认识的,在路上发生口角或不快的事,只要知道对方是“月也”村寨的,马上就可化敌为友,和好如初。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4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行歌坐月是从江侗族、苗族、壮族男女青年十分盛行的习俗。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起,互相选择友善,投契者为朋。 村里姑娘三、五人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和等待罗汉来访。这家一般住房较宽敞,父母友善,形成相对固定的集中点,有的家,第一批姐辈们出嫁完毕,妹一辈的又聚集原地,一代接一代。相对固定的地方侗家称为”堂翁”。 罗汉(男青年)们则结伙来到姑娘们聚集的地方与她们共同相处,侗语谓为”鸟翁”, 苗语谓之”霞撇多戏”,即”闹姑娘” 之意。这种男女交往活动,婚前人人皆可参与。男青年去走姑娘时都带有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当到姑娘家里,有的是敞开大门以待,有时也要经多次央求才开门,这只是善意的逗趣。入室双方均以礼相待,姑娘让坐、寒喧。聚集时无所不谈或打闹逗乐,可互叙衷肠。或操着琵琶或牛腿琴对唱情歌。每当夜深人静,歌声清晰、音韵悠扬、琵琶铮铮之声,如蝉鸣幽谷,令人神驰,往往鸡唱五更而不散,黎明才依依惜别。 男女子相处,有情投意合的,即无夜不往。有时”罗汉”买来白沙糖煮稀饭或杀鸡、鸭吃”宵夜”。如逢收花生季节,则煮糖花生(姑娘出花生、”罗汉”出糖,有的则是男女共同种的花生),糯禾将熟时节,”罗汉”则邀请姑娘打着火把去”罗汉”家的田折来糯禾舂扁米,娱乐形式多样。此时如有钟情者则悄悄互递信物,诸如手镯、戒指、头巾、彩带、荷苞等。互送信物采取秘密方式。男的借故抚弄女方的纱锭或刺绣品,伺机暗递信物,而女方也自不宣,伺机回馈。彼此互换食物谓之”鸾骂松堆”(换记定情),是双方表达爱情并私定终身之举,但因婚姻尚须父母作主,故多有中途退还信物者。 这种男女社交活动,只要年纪相当,族外同辈份的均可。已结婚之女只要还未落夫家仍可参与”行歌坐夜”,其丈夫也无权干预。但”罗汉”们知情后,语言上便会很谨慎,少与其搭腔,只偶尔以讥讽之语打趣而已。常住夫家后,这种社交就告结束了。男的却不受婚否约束,即便当起了几个孩子的父亲,年已三、四十岁仍可涉足”堂翁”。甚至有父子同堂闹姑娘的。去前父亲会特意叮嘱儿子,”堂翁”里双方以”哥弟”相称,这种情景也屡见不鲜。而姑娘对此也不忌讳,侗族姑娘呼之为”韶客”(”人家的丈夫”,是一种男女互尊的称谓),与其戏谑,对唱情歌,并不冷落、淡薄。 ”鸟翁”娱乐最高潮时数春节后元宵前这段时间,”腊汉”不但夜夜通宵,而白天也和”腊咩”于”堂翁”玩扑克、打诨取乐,或于室外娱乐。如某一姑娘已订婚,未婚夫送了年节礼的,该姑娘也毫不吝啬,每夜都要带上一篮粑粑、侗果到”堂翁”里,待夜深时供给”腊汉”们宵夜,这种举动老人都热情支持。 行歌坐月这种青年男女的交往形式从江境内苗族、壮族均成习俗。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0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在湘黔桂交界的山区, 有着一个湖南的香巴拉 在那片纯净土地上永远吹佛着荡涤心灵的风 那里居民以最原始的方式 生活青山绿水的地方 始终保持着最淳朴的风土人情 那里,就是皇都侗族文化村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 由头寨、尾寨、新寨、盘寨等四村组成, 历史悠久,是集侗民俗文化、体验、 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为国家AAAA级景区。 传说古夜郎国天子路过此地, 被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所迷恋,故建“皇都”城。 鼓楼里、凉亭内、风雨桥边, 处处琴声悠扬,歌声如潮。 这里群山环绕,溪涧纵横, 坪坦河贯穿东西,侗家聚居区形成的 头寨、尾寨、新寨、盘寨依水而建, 是侗民族民风民俗最为完整亮丽的地区, 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在侗寨放眼望去, 风雨桥、凉亭、寨门、吊脚楼与 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侗族大歌悠扬清脆;侗族民俗古朴纯雅; 侗锦服饰美不胜收,初到这里, 立即就感受到浓郁的侗文化传承。 皇都侗寨寨门 侗族建筑有三宝: 寨门、鼓楼、风雨桥。 正是通过寨门、鼓楼和风雨桥, 把小小的侗寨与大千世界、 与宇宙万物接通,联为一体, 这就是侗家人心中“龙”的意象。 皇都侗寨寨门位于 普修桥以北坪坦公路上, 是侗族村寨“边界”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 普修桥 要到侗寨必须先过 一座名为“普修桥”的风雨桥, 桥廊两侧设置通长直棂窗,四柱三间排架, 桥身为重檐长廊,分设三座桥亭, 桥两端各设一桥门,桥门为重檐歇山顶。 形成长廊式走道,极具侗族特色, 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而得名。 侗族视之为福桥, 是人们出行的交通设施, 寄托着侗族人民拦截风水、 护佑村寨的美好愿望。 廊柱上花鸟图案,栩栩如生。 中塔塔顶傲立有仙鹤。 桥脊共有两对翻腾的双龙抢宝。 桥内设有三阁,每阁均立神像。 凡到侗乡的南贾北客, 无不为普修桥的工艺叹为观止,留连忘返。 拦门酒 进入寨门,六只铁炮依次鸣响, 数十名侗家汉子吹着欢快的芦笙曲翩翩起舞。 一群穿着节日盛装的侗家姑娘, 端着一碗碗芳香四溢的侗乡佳酿拦在路中央, 这是侗家迎接贵宾的一种最隆重的礼仪。 来到镶有太阳花图案的演出场, 观看皇都艺术团的精彩表演, 则是另外一番享受,《敬酒歌》、 《板凳情歌》、《哆嘎哆吔》等一组组民族节目 汇集了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轻歌曼舞, 回肠荡气,于行云流水间透出一种阳刚之美。 皇都鼓楼 演出场后有一栋, 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的建筑, 这就是被誉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的鼓楼。 最初是作为“了望哨”使用的。 侗家人居住较迷偏僻,易招来匪患。 一次,一侗家腊耶(姑娘) 在溪边漂洗蓝靛布染。 突然,见山路上来了一伙土匪, 正向寨子里扑来。 姑娘浑身一激灵,转身回寨报信显然来不及了。 她急中生智,从溪里捞起一块石头, 用力敲打蓝靛木桶。 “嘭——嘭”,木桶沉闷的声音传出了好远。 寨里的人听到响声后, 一齐涌出,合力将土匪赶跑了。 后来,侗家人在寨子里地势开阔、 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起了鼓楼, 楼内架起了牛皮鼓,安排人登上楼内, 时刻监视着寨子里的安全。 此外,这里还是侗族人民 茶余饭后开展休闲娱乐活动, 进行信息和思想交流的场所, 所以鼓楼是侗族人民进行 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侗族建筑 走过鼓楼,扑入眼帘的是, 几百座鳞次栉比的杉木结构吊脚楼。 在侗寨建筑中,侗族民居吊脚楼很有特色, 它既保留古越人干栏式建筑风格, 又吸引中原建筑的特点。 除了侗族建筑 “三宝”中的普修桥和鼓楼, 另外一宝就是皇都侗寨仅有的一个凉亭, 皇都侗寨仅有一个凉亭, 与盘寨寨门相连,为一层木结构坡屋顶, 中间设有火塘,是盘寨村民 日常生活中休息、聊天的场所。 民风民俗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是湖南省首批命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风淳朴,生活安康有序, 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 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 被无数文人墨客称为和谐美丽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世界里, 他们自己纺纱织布, 侗锦、侗帕、侗带闻名于世。 在侗族,侗锦代代相传。 侗家姑娘几乎人人会织绵, 寨里到处都能听到织机传来声声响。 侗锦图案的条纹大多是直线, …
2015年11月14日,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干冲村举办“月也”活动,来自三省区的众多侗族、苗族同胞举办赛芦笙、对歌、多耶、百家宴等民俗活动,喜庆丰收。“月也”意为侗族村寨间集体做客,是侗乡的一种传统社交习俗。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621.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4月5日,贵州报京侗寨的侗族姑娘手提装有大葱的竹篮等待侗族小伙子来“讨葱”。4月5日是农历“三月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报京侗寨的侗族群众举办踩芦笙、捉鱼等活动,侗族青年男女按传统风俗进行“讨葱”寻找爱情,独特的侗族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新华社发(奉力 摄) 4月5日,贵州报京侗寨的侗族小伙子在向心仪的姑娘“讨葱”。4月5日是农历“三月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报京侗寨的侗族群众举办踩芦笙、捉鱼等活动,侗族青年男女按传统风俗进行“讨葱”寻找爱情,独特的侗族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新华社发(奉力 摄) 4月5日,贵州报京侗寨的侗族姑娘手提装有大葱的竹篮等待侗族小伙子来“讨葱”。4月5日是农历“三月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报京侗寨的侗族群众举办踩芦笙、捉鱼等活动,侗族青年男女按传统风俗进行“讨葱”寻找爱情,独特的侗族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新华社发(奉力 摄) 来源:新华社 编辑:宁波 本文来自新华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在程阳风雨桥傍边的马鞍寨住了一晚。第二天到了冠小村,专门去参加侗族百家宴。百家宴现在演变成旅游项目,一般接待旅行团。我是个人自助游,和村里负责人说明来意,交了30元餐费,就在村里参观,等待开饭。 “百家宴”在三江有数百年的历史。“百家宴”又名“合拢饭”、“长桌宴”,是侗族地区集体待客的宴席,是侗族人民尊重客人和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在侗乡地区,有一种说法:“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 2008年,“侗族百家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百家宴将在这里举行 这里的村民很富裕。老人们也出来参加活动。村民们穿上民族服装,准备迎接客人。 侗族可爱的孩子们 他们挑的什么,是跳舞的道具?还是。。。?我问他们,也没听懂,等会就知道了 客人到了先对歌。载歌载舞欢迎客人 问大姐这是什么,答:是老南瓜。里面是什么,是米饭。他们提着挑来的食具,开始摆桌子 你猜到没有啊? 每家的饭菜都有自家的特色,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吃那家,也可以端起碗到处转,想吃那桌的菜都可以。气氛其乐融融。 我吃的这家饭菜非常丰盛。殷实人家。老阿公刚跳完舞下来,主人是乡卫生院退休的医生。女主人热情的介绍这鱼和田螺是早上从稻田里捞的,很新鲜;野菜是新摘的。还有自家养的鸡,自家腌的肉。熏鱼、熏肉是侗族的特产。酸菜烧豆腐田螺,别是一番滋味,没吃过,好吃。还有青蒿做的糯米粑粑。自家酿的糯米酒。。。美味佳肴,浓浓乡情 吃完饭,看他们表演,听侗族大歌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801.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序曲:侗族新人的“告别单身派对” 2010年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晴。 清晨七点,我们从长沙备节的气氛里出发,走了一条曲折迂回的路线,以致我们到达小黄寨子口时,已近晚上十点。还没下车,眼睛最先看见的是华丽无比、晶莹璀璨的星空。耳朵最先反应到的,是合唱的歌声。 同行的侗族作家、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杨曦老师也很激动,“在小黄我还没看过他们原生态的对歌呢”。寨头的鼓楼里灯火通明,三四个歌队分坐在角落,男子是簇新的头巾和侗布服装,中间有人拿着琵琶琴(侗族的一种木制乐器,也是贵州小黄和增盈地区特有的侗族大歌伴奏乐器,与汉语中的乐器琵琶形制不同),女子则是全套沉甸甸的银饰和齐整的侗装,手交叠在膝上,面上多一份矜持。细看可以发现,她们每一个都精心化了妆。隔着围板观望的村民,在外面把鼓楼四方围得水泄不通。如今名气已经很大的小黄,对游客表演性质的侗族大歌是最常见的形式,但真正听他们自己人唱给自己听,还得在过年期间才有,因为只有此时,外出打工的都回来了。侗歌大多是谈情说爱的情歌,当然还是青年男女对唱最有味道。 锣鼓声响,几个同样盛装的女孩子排着队,跟在几个小伙子后头走进鼓楼落座。杨老师悄声告诉我,“这是男声歌队去迎女声歌队了,他们进鼓楼是要敲锣的”。每一首歌曲的间隔,他们小声聊天,也有人说笑话,旁边的人还有大声喊话的——这是一个外人无法走进的世界,这些听起来音调多变的侗话,像是他们自己的密码,即使有人翻译,也无法知晓确切的情绪。歌声响起来了,在夜里听来有金属的清脆、动物的活跃,细听之下可以分辨出好几种不同的声部,但是又绝没有谁的声音最为突出,“所以有人说,我们侗族大歌是最能体现和谐的音乐”。杨老师很自豪于侗族最珍贵的这样宝贝,她指点我看,每个歌队的背后中央,都坐着一个年纪稍大的人,这是他们的歌师,在歌手们一时对答不上来的时候,有经验的歌师要负责在后面指点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应该挑哪一首歌来唱了。 因为坐了十多个小时车,又听说这种对唱在过年期间天天都有,我们去安顿住处早早睡下了。没想到,这成了以后几天里我们所有人最大的遗憾,因为直到过年,再没有看到这样热烈的对歌场面。后来才知道,这一晚对唱的男女主角,原来就是第二天婚礼的当事人,在结婚的前一晚,大家在鼓楼告别单身。这也就相当于他们的“单身派对”,我们远道而来,热切期望的这一场婚礼场面,原来在这一刻,已经响起了序曲。出嫁:接亲婆一定要是受人拥戴的有福气的妇女 2010年2月9号,农历腊月二十六。晴。 出乎意料,小黄侗寨的早晨开始得很晚。因为过年,寨子里的早餐摊子已经不开了,住的家庭旅馆也没有人做饭,最后还是杨老师下厨房煮了面。游客和摄影师们在村子里绕了好多圈,也没看到婚礼的动静。直到10点半左右,好几家门口蒸的糯米饭飘出了香味,有人进进出出忙碌着,才知道这是要嫁女儿的人家。 路边的潘清影家,门口聚集的相机最多,这是小黄最漂亮的一位新娘。小潘明显是在外面见过世面的姑娘,大大方方摆着姿势给人拍照。发髻挽得高高的,里面夹杂着黑色丝线,有点填充假发的意思,因为头发染过,所以夹杂的黑色很明显。禁不得摄影师们长久的关注,她突然羞涩起来,跑到楼上去。 我问了小潘一个一直都在猜的问题,“多大了?” “18。” “那你的新郎呢?” “不知道,他大我很多呢。”小潘这话说得有点掩饰。虽然年纪小,但是小潘已经在桂林的艺校里学习了五六年,来看她的几个姐妹,也都跟她年纪相仿,是同一个班的同学。她们在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中演出,白天学习,学跳舞,也学侗歌,老师就是本村的歌师潘美号。因为上学是免费的,演出还有工资拿,家长们很乐意,这是村子里好多姑娘小伙子们的去处,也是小一点的孩子向往要去的地方。现在寨子里的小学校,教学也都是汉侗双语。后来我们在潘美号家听歌时,她告诉我们,“小黄的人出去,全部都是打文艺工,这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时间已近中午,出门的时刻终于到了。仪式比我之前想象的简单得多,一个接亲婆,通常是村寨中家庭美满,被认为很有福气、受大家拥戴的已婚妇女,领着新娘子一前一后走去新郎家,两边簇拥看热闹的人留出中间一条狭长的通道来。我看见新娘子的背影,有点孤单。千百年来,女儿离家出嫁的一刻总是带着伤感的,此时的杨老师一样红了眼圈,“新娘子出门前跟做母亲的说了一句,妈,我走了。她妈妈点个头,对她说,你埋头往前走吧,别回头。这句话我跟你用汉语翻译出来,没了侗话那个味道,反正我一听,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迎亲:新娘子担一担水回来,就算是这家的人了 小潘的婆家并不远,下了坡,穿过一个坪,寨子中间鼓楼旁高地的那一家就是。不过两三分钟就可以走到。看得出来,在寨子里,这算得上是一户殷实人家。新娘子进屋以后,就一个人坐在堂屋中间。尾随而来的摄影师们依然带着长枪短炮站满了客厅。坐下来的小潘神情没有了之前的焦急,没有人跟她交谈,她就静静地坐在那里。 寨子里当天结婚的新人一共有二十余对,是近些年来最盛大的一次。各家姑娘出门的时间不一,看热闹的人四处串着门,平日只看得到老人小孩的寨子,如今都是节日盛装的人,玩甩炮的孩子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寻找还没有崩过的零星鞭炮。杨老师去了另一家没有那么多摄影镜头打扰的新娘子潘玉英的家。她看到了更为生活化的新娘子进门的时刻。 玉英进门,径直走到堂屋,在事先摆放着的一条凳子上坐下,然后就那么静静地端坐着,一直要等到新郎父亲杀好鸡,煮熟,吃了饭,饭后新娘去井边挑一担水,挑水回来,她就可以四处走动了。 “当时,我就看玉英静静坐在堂屋里,面对窗子,金色的阳光照进来,她身后的板壁后面就是厨房,新郎的父亲和帮忙的亲友在厨房里忙活着,杀鸡,煮饭,炒菜,热气腾腾;楼上砰砰砰的响声是一伙男子在砍肉,他们在为客人准备早饭;家里的人从玉英身旁的侧门进进出出。一位妇人将几大甑子的糯米饭倒进一只大木盆里,堂屋里顿时也热气腾腾的,饭香满屋。”杨老师充满感情地回忆这一段,还强调说,“婚礼上有这么安静的一个时刻,做新娘子的可以在这么切实的人间烟火中间,安静地想想心事,想她要开始的新生活,这是不是很美好?”后来我几次看到了潘玉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一双红色布鞋,跟潘清影相比,她显然更会做家务活儿一些,是习惯了劳动的姑娘。 拍摄的人都在等着新郎出现,好拍合影。堂屋的墙上挂着很多照片,都是这家人在各种歌唱比赛中的奖项,中间就有新郎贾善丰和家里人参加央视的《神州大舞台》的照片。饭做好了,一盘鸡肉,用剪刀剪开,一盘青菜,糯米饭,辣蘸水,非常简单,家里人陪着新娘子吃完了,新郎贾善丰才从门外出现。贾善丰在县上的旅游局工作,二十五六岁。他一亮相,大家都点头评价说,“真是俊俏的一对儿”。新娘子咬着嘴唇笑,听任大家要求摆着姿势照合影。帮新郎缠头巾的时候,两人的视线才对上,相视一笑。 吃完饭,新娘子要挑着水桶去井边担水。一般规矩是家里的小孩子领着去担水,但是面对太多镜头,小潘有点儿怕羞,于是新郎的姐姐陪她去。一个小孩儿,一条小狗在小潘的前面引路,姐姐在后面跟着。看见穿戴得华美耀眼的新娘子担水,我忽然想起刘禹锡的《竹枝词》:银钏金钗来负水。张爱玲曾提及说这是乡人想象的“华丽的人生”。原来,这种华丽也是真在现实里的。 担水回来,婚礼的仪式就算结束了,新娘子可以如常四处走动,只是当天不可以回娘家。半天不能回去,已经让18岁的潘清影觉得分离的味道了。她悄悄告诉我,“我弟弟来门口看了好几回了”。年后她不回桂林的学校了,要去贵阳或是张家界工作,“那不是要和你的新郎分开?”我这话才问出口,就见她眼圈已经红了。抬嫁妆:就是要喝醉了酒歪歪走才叫好 侗族的婚礼之简便,恐怕是让很多被结婚这件事弄得筋疲力尽的新人羡慕的,“结婚就是摆成个木偶,站在那里给人看”。同事徐向东就不无羡慕地说,“看人家,自己婚礼完了就去凑热闹看别人的,多轻松”。 然而对家里人,结婚依然是一件郑重和复杂的大事。不管是婆家还是娘家,中午都要请客吃饭。猪是现杀的,不放血,杀死之后用稻草烧,所以早上在村子各处看见的火堆,稻草中间裹着黑乎乎的一个,就是一头整猪。牛也是现杀的,没有的人家就去市场上买别人家分下来的肉。据说还有一个叫做“白口”的环节,需要杀一只狗的。但做这个仪式大约是不对外的,我们都没能看到。开席的时候,桌子就摆在堂屋或是室外的空地上,每桌都是一样的菜:白水煮的鸡肉、狗肉,侗人爱吃的生猪肉,生鱼,混着猪血,看上去血红血红的。腌鱼、腌肉,还有鱼腥草,青菜。送礼的人给个二三十块,亲戚就多一些。新人也不用敬酒,喜筵上的人反正一定会喝个痛快的。 下午是从女方家里抬嫁妆。男方会邀请关系好的汉子,一路燃放鞭炮,热热闹闹把嫁妆抬回婆家。跟上午出嫁类似,各家依然有先后。围观的人们兴趣盎然,看完一家看另一家。抬嫁妆的队伍大约十多人,担着云丝被、缎子被面、绣花的带子、手工侗布、钩织拖鞋之类。浩浩荡荡,有的汉子借着酒劲,把担子闪得分外得意,旁边的摄影师“老后”告诉我,“他们就是要喝醉了酒,歪歪地走才叫好,这是规矩里的”。沿途除了放鞭炮,还会撒水果糖,旁边的老幼都会去争抢。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他们说生命短暂,所以用歌声来叹息 在去小黄之前,去过的朋友不约而同说起那里的一大神奇——随便几个小孩子,拉拢到一起一站,张口就能唱出声部和谐的侗族大歌,仿若是天生就知道自己该唱什么调。“会说话者就会唱歌”,侗歌就是他们的语言,事事皆可以唱出来,其中,唱得最美、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爱情。 我说侗族的婚礼“极致隆重,极致简洁”,举全村之力兴一场婚礼场面,满村的帮忙者、赴宴者、围观者都在参与,是隆重;以象征性的打水即完成结婚的仪式,没有更多的繁文缛节约束,是简洁。仪式、场面,加上三天不休的喜筵,都是侗族人快乐的天性。 就外来的旅游者来说,小黄的居住条件、食物则可称为原始。或许正是跟生活艰苦相关,小黄的女孩子们,年轻的时候都水灵动人,但是年纪稍大些,就显老。但是歌声却始终在他们的生活里,清越而澈亮。侗族大歌之所以在这里生长,不是因为旅游的需要,而是因为在小黄人的生命里,这是最为重要的东西。在小黄,我听到最著名的一首男声大歌这样唱:六十年生命短暂,三十岁以上就像树叶黄了,所以要用歌声来叹息。资料来源:腾讯新闻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