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日, 印江“欢乐•古镇嘉年华”庆元旦迎新春活动在邛江古镇正式进行,土家风情文化、生态文化、书法文化、非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呈现,给市民和游客上演一台丰富的民族文化盛宴。 1、土家婚俗 迎亲的锣鼓响起来,喜悦的唢呐吹起来……2018年1月1日,卭江古镇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坐土家花轿体验活动。 2、义赠春联 当天,县文联、县书画院、县书协在邛江古镇启动“翰墨飘香润书乡、智力帮扶奔小康”为主题的2018年义赠春联活动,免费为广大市民书写新春对联,将节日的祝福带给市民。 3、土家美食 当天,杉树镇大罗村中家沟红军麦芽饼现场制、现场烤,备受市民和游客青睐,其饼历史久远,制作工序繁多,属手工绿色食品。 还有这些…… 茶商给游客推介产品 市民选购菊花 市民参观摄影展 提醒大家:此次活动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将持续到1月5日。
分类 : 杏鑫注册代理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元旦期间,邛江古镇将浓情上演土家婚俗体验活动,活动具体内容是: 一、活动时间: 2018年1月1日——5日。每天上午9时——下午18时 二、活动地点: 邛江古镇 三、活动形式: (一)婚礼全体验 (二)16名壮汉抬“天下第一轿” (三)8名大汉抬大花轿 (四)坐大花轿拍照 四、活动价格: (一)婚礼全体验,1999元/次(穿大红袍,坐大花轿,当新郎新娘,拜天地入洞房,回味传统婚俗,体验土家浓郁的乡愁文化等)。 (二)16名壮汉抬“天下第一轿”,999元/次(每天只限坐3轿,其中凡今年元旦结婚的新人,可凭结婚证打5折,每天只限前3对报名夫妇)。 (三)8名大汉抬大花轿,99元/次(今年元旦结婚的新人免费坐,只限前5位报名者)。 (四)坐大花轿拍照,5元/次。
通过精雕细琢,原本不起眼的矿石被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朱砂标本、吊坠、手镯、项链、印章等工艺品,这门手艺,让当地200多名民工就业致富 朱砂资源枯竭,矿企破产,因朱砂矿产而兴盛的城市往哪里去?答案是:把金山银山变回绿水青山,以文以旅、以旅致富,走一条绿色转型之路。 四通八达的昔日矿井,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地 万山的转型,是绿色的转身,更是华丽的转身。当年的废弃矿井,如今成了旅游热点。七彩斑斓的“时空隧道”,正如同万山人越来越绚丽美好的生活 再回首,往事满目疮痍 万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铜仁市的主城区之一,因盛产朱砂而被誉为“丹砂王国”。 过去的采矿车在转型后,也成为旅游参观的项目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朱砂储量大幅减少,矿区生产日益萎缩。2001年10月16日,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日子,曾经辉煌的贵州汞矿,被宣布政策性关闭。 在矿企破产关闭后,8000矿工家庭因此饱受离异、失业的困扰,生活远不如当地农民。资源挖空了,贫穷却留了下来,当时的职工家属人均月收入不足百元,失去经济支柱的他们只能同时居住在阴暗潮湿的棚户区。多数老矿工选择去投亲靠友,而年轻矿工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今年44岁的王安华是当年南下打工大军中的一名,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安华说:“矿山关闭后,拿着一次性买断工龄得到的2万块钱的补偿费,心里除了悲伤、失望,就是茫然。一出来工作就进了矿厂,一直和朱砂打交道,企业说没就没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全压在自己肩上,那种失去方向的感觉,很难用言语形容。” 景区开放后,万山朱砂重放异彩,朱砂工艺品加工直接和间接地带动1000余人脱贫 万山朱砂工艺品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景区目前有20个员工从事朱砂工艺品销售,其中有17个是本地家庭贫困的居民,他们每月能拿3000元左右的工资,极大改善了家庭经济情况 变废为宝,矿山变景区 资源枯竭,枯竭的是矿产,不是文化。2015年7月,万山对汞矿遗址实施整体连片开发,提出建设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从万山汞矿消失,到朱砂古镇归来,已经过去14年之久。 如今,漫步朱砂古镇,曾经纵横交错的地下矿道变成了今天让人叹为观止的总长970公里的“时空隧道”,曾经惊险非常的“采砂岩壁”变成了今天同样刺激的玻璃栈道,曾经破旧空置的矿工宿舍变成了今天让人流连忘返的影视基地……两千多年的朱砂冶炼历史文化早已沉淀在万山厚重的山脉里,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资源更为万山增添亮色。 万山把废弃矿山变回了绿水青山。景区建起来了,阔别矿洞14年的王安华又回来了,只不过这次不再当矿工,而是景区保安。 在玻璃栈道景点,记者见到负责景区安保工作的王安华。当年的矿洞作业使他的脊背不自然弯曲,他正奋力抬起一只手,搭到石壁上,双目紧盯着触摸过的每一块矿石,细致地检查矿石有无松动迹象。在确认没有存在安全隐患后,他脸上才露出轻松的神色来。 王安华以前就是矿山洞穴安检员,而现在,他又吃回了“老本”,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绕景区检查矿山是否存在诸如石块松动等问题。除此之外,作为老矿工的他,还身兼“导游”,主动为游客识别矿洞里的朱砂等相关知识。他说,他很珍惜这份安逸的工作 “从两年前,我和妻子就在景区上班了,两个人每月可以拿7000元的工资。现在的日子好过太多了,不仅能供孩子上大学,还能留在家乡上班。看到家乡现在的改变,心里真的觉得很欣慰。”王安华说,景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是以前矿山下岗的老职工,或是汞矿子弟。 一个景区,让下岗职工获得再就业的机会,许多家庭的命运为此改变。 43岁的吴长平一家,在矿企破产后生活拮据,几乎难以维持生计,如今他又回到矿山工作,而妻子也在景区做检票工作,谈起现在的生活,他感到很幸福:“一家人过日子,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平平淡淡才是真。” 绿色转身,旅游铺就致富路 作为国家4A级景区,朱砂古镇逐渐热闹起来。 一走进景区大门,路两旁的红色小木屋一个个整齐排开,一眼看去十分漂亮。朱砂古镇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胡红告诉记者,朱砂古镇拿出20%的门面、展示厅等,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餐饮、旅游商品销售等服务,同时划定专门经营区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识,为200多个有志贫困户提供自主创业平台,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做起“小老板”,迅速创业、马上增收。 万山走上绿色转型之路,到处焕发出勃勃生机。图为今年国庆期间游客排队等候进入景区的场景 除了在景区里做生意,景区导游、售票、检票、食堂、酒店、展厅等均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43岁的的赵春香家住景区附近,从前在家照看小孩、照顾老人,一家老小的开销全靠老公外出打工,她通过景区针对贫困户的定向招聘,竞聘上岗到景区食堂上班,她说:“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1000多位游客,虽然累,但是也很开心,现在每个月能拿2000元左右的工资,逢年过节还有奖金呢。” 环境变好了,山绿了,居民们的腰包变鼓了。曾经破旧的矿工宿舍被翻修一新,成为朱砂古镇的影视基地 朱砂古镇景区仅开园一年多,游客就突破200万人次,实现了从人迹罕至的老旧矿区向商贾不暇、车流不息的魅力古镇转变。目前,景区已实现了游客年访问量近200万人次、总收入6亿元,使2000多人稳定就业,带动周边乡镇750名精准贫困户脱贫。 2016年,万山共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速全市第一。 朱砂古镇是“废矿利用”的杰作,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 绿色,是贵州的颜色,也是贵州发展的底线。万山的绿色转型之路,不仅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更为全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胜利提供了一个突破性的思考。(图/冯四方 文/王文竹 )
贵州 简称“黔”或“贵”,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蜀汉政权占有。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此后,“贵州”之名开始见政府公文、史书,但所委派普贵的官名却仍为“矩州刺史” , 州名仍曰“矩州”。这既是历史上因语音误会而将“矩州”混淆于“贵州”的开始, 也是现今贵州省名的最早来历。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 贵阳市 “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古代贵阳盛产竹子,许多地方以竹命名,因“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明永乐十一年(1313)置贵州承皇布政使,贵阳为布政使治所,民国24年(1935)由贵阳县分设贵阳市和贵筑县。1957年为省辖市,辖领区、县时有变化。 六盘水市 六盘水是一个组合式地名。1964年,根据****工作会议精神,国家计委和煤炭工业部经过调查对比,决定在贵州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的专名由此而得。1978年设市,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 遵义市 遵义为国家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名一般认为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思是要人们遵循贤哲先王的教导,行为要端正,做事不要偏颇。 另一说是认为来自于东汉的一个故事:当时四川的公孙述要称王,有一些人不赞成,远道去投奔汉光武帝,光武帝称赞他们为“义郎”。“遵义”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要像“义郎”们一样,拥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两种说法都有表明遵义是一座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 遵义古称“播州”。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属江南道,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所以人们常**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 安顺市 安顺名称来源与战事有关。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任命普定女总管适尔为普定府土知府。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军经贵阳、普定府(在今安顺)入滇扫清元朝残余势力。据《大定志》记载“普定卫明建城碑记,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钦依旨于普定府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完备。”鉴于安顺地理优势,明朝廷在卫城时,即着手以安顺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废普定府保存州,改名安顺州,这是“安顺”一词的最早出现。“安顺”字面意思“平安顺利”,但是历史上来看,却隐含有**朝廷镇压、收服边地的事实。 毕节市 “毕节”一词的最早出现于明朝。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二月置毕节卫,为毕节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毕节卫置毕节县,以后沿用。 毕节是彝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为彝族一个家支头人的名字。《夷书》载:“毕节称比跻,系白罗之名,因好其地为‘比跻’,久之叫着毕节……”最后用汉语音写作现名。 另一种说法是说法是毕节城建完时恰好是除夕佳节,故名之。《毕节县志》载:毕节为“顺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迟安得长安所,属湖南,置毕节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曰毕节”。 铜仁市 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元代设置“铜**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铜**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铜仁至此定名”。 据《铜仁市志》记载:“古人认为‘人者,仁也,渐人之化’,并且‘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于是就改为‘铜仁’。” 兴义市 兴义建县前称黄草坝,雍正五年(1727)在黄草坝设普安州判。嘉庆二年(1797)初,南笼(今安龙)发了以王囊仙、韦朝元为首的布依族农民大起义,因为清军收复琉球后,康熙皇帝即将台湾诸罗县改名为嘉义县,所以嘉庆皇帝也效仿其曾祖康熙,将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以示彰善之风”。兴义之名由此产生。 凯里市 凯里是苗语kali的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在元代时有记作凯黎、凯离的。元置凯黎等长官司。明嘉靖元年(1522年)设凯里宣抚司。清雍正间(公元1723-1735年)以凯里长官司设凯里县丞。1913年,以凯里县丞设凯里分县。 1956年7月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迁凯里,裁并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部分置凯里县,1961年凯里县迁驻凯里,1962年凯里县地为原炉山县地,1983年撤销凯里县,以县地置凯里市。 都匀市 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都云酋长尹怀昌率部附楚,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置都匀安抚司,元初置都匀军民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置都云军民府,后改为都云、定云二安抚司,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置都云长官司,十九年十一月置都云安抚司,二十三年十月改都云为都匀,改安抚司为卫。二十九年四月为军民指挥使司。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五月置都匀府于卫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废都匀卫置都匀县,宣统二年(公元1911年)省都匀县入都匀府,1913年废府,以府辖地置都匀县,1958年以都匀县地置都匀市,1962年撤市复置都匀县,1966年析县城关镇置都匀市,县、市并存,1983年省都匀县为都匀市。 都匀名称最早叫做”都云”,是因城东二里有都云洞,故名,”云”之为物,变化不一,故改”云”为”匀”,取均匀之义。 贵州88个县名由来 云岩区:云岩区得名于辖区内麒麟洞,麒麟洞又名云岩洞。麒麟洞上方有一大片岩石,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于是这片岩石就被称作云岩。 南明区:新中国成立前为贵阳市第四区,1950年5月改为新第三区,1951年9月建立第三区人民政府,1955年8月更名为南明区,以境内的南明河作为名称,故名。 花溪区:花溪区区名是由“花仡佬”名称的音义结合演变而来。当时接见蒋介石,觉得此名不雅,有人建言:“保留花仡佬的花字,突出溪流清澈的溪,可更名为花溪。”从此,花仡佬更名为花溪。 乌当区:乌当,是由地形状况而形成的地名。在苗语(黔东方言)中“乌”为水,“当”为下方、下面,“乌当”是一个下方有水塘的地方。 另据《乌当地名志》载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认为今之乌当坝子是元之武当的音转;第二种说法是:原乌当坝子多雾,称“雾荡”今之乌当是“雾荡”之音转;第三种说法是:旧时该地有一污水塘,称之为“污荡”,今之乌当是“污荡”的音转;第四种说法是:乌当有“裤当”井,音转为“乌当”。以上四种说法皆有附会嫌疑,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白云区:清朝时为贵阳府及贵筑县辖地,1913年废府并于次年置贵阳县,为县属北一区,区公所驻沙子哨,1930年改称第八区,于鸡场镇建白云镇,以白云寺作为镇名。1937年更名沙子哨区,1941年废贵阳县置贵筑县,区公所移驻白云镇,更名白云区。1952年贵筑县划归沙子哨区。1957年11月废贵筑县,置乌当,花溪二区,属贵阳市,第六区即沙子哨区并入乌当区,1959年12月复置白云镇,直属贵阳市,1962年白云镇改隶乌当区,1973年6月置白云区,至今未变。 观山湖区:2000年初,贵阳市委、市政府为缓解老城区的拥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决定在老城区西北部的金华、阳关一带片区建设城市新区,金阳新区应运而生。2012年12月21日,观山湖区挂牌成立。(为避免与四川省金阳县重名,建制后的新区以辖区地标“观山湖”命名。) 清镇市:唐宋时为羁縻清州,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置威清站,二十三年置威清卫,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以水外六目地即阿戈、龙尔、龙夜、底区、化那、引叶遮勒六目所在的六慕则溪地置镇西卫,这片地方为彝族世居地,故彝语叫”引叶遮勒”,因是镇压彝族之后所置,故名镇西。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867年)以威清、镇西二卫置清镇县,以两地各取一字命名,属安顺地区,1992年更名为清镇市,改属贵阳市。 修文县:修文县名最早出现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置的修文县。关于”修文”名称,据《修文县志》载:崇祯”三年三月,安位(彝族)乞降,乃献水外六目地。六目者,今修文、扎佐、息烽、六广、九庄、安底是也。诏设敷勇卫,领修文、于襄、濯灵、息烽四千户所“。其来源是取自《尚书·武成》中的”偃武修文”,隐含为安位投降,结束动乱,尔后是发扬光大王阳明所倡导的文教事业,同时也蕴含了对这位先人怀念之情。原属安顺地区,今改属贵阳市管辖。 息烽县: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改扎佐长官司置敷勇卫,又置四守御千户所:以青山长官司改置者曰于襄;以贵州前卫故绝六屯并割底寨长官司地置者曰诘戎;旋奉诏更诘戎为息烽,因这里原是彝族水外六目之地,安位献地投降后当地社会的战乱已基本平息,故名。原名诘戎,为彝语名称。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缩建息烽县,民国3年(公元1915年)七月,移贵筑县治于息烽城,改名息烽县。原属安顺地区,今改属贵阳市管辖。 开阳县:天启初年,水东宣慰同知宋万化联合水西宣慰同知安邦一起反抗明王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被平息后置开州,民国3年(公元1914年)废州,以直隶有开州、四川有开县,更名为紫江县,十九年(公元1930年)内政部令改名为今名。关于”开阳”之史,从前面的叙述来看,累有变动,但最后是以内政部改名准,《开阳县志》认为:”开阳”之名,源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所建的”开阳书院”,时人解释为”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原属安顺地区,今属贵阳市管辖区。 播州区(原遵义县):遵义作为行政区划建置的时间较早,而且名称也现出得较为久远。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置恭水县,十一年废,十三年复置,十四年改置罗蒙县,十六年更名为遵义县,县名从此开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950年遵义县地置遵义市,1951年撤市入遵义县,1952年复置,1958年遵义县入市,1961年县市分置,1999年遵义市改作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改为遵义市(地级市)。 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 请留言告之,本贴将立即删除。 -多谢阅读- 来源:铜仁旅游服务中心
参赛选手 为展现传统民族文化魅力,检验民族文化进课堂成果,4月21日,贵州从江县举办了首届民族文化进课堂传统乐器暨歌唱大赛,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往观看。 此次活动分为展演和比赛两部分,并交叉进行,共有63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在民族文化展演中,来自该县的民间艺术者和部分学校的演出人员,用一首首天籁之音般的侗族大歌,展现了传统乐器和侗族大歌的魅力;在比赛中,63名参赛选手先后登场亮相,有的是两人对唱或三人对唱,有的是自弹自唱,用一首首琵琶歌、牛腿情歌对唱,展现了选手们学习民族文化的的成果和水平。 唱侗族大歌的少女们 琵琶歌展演 少儿侗族大歌展演 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县份,从江县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意见》、《从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安排专项资金开展该项工作,将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民族刺绣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艺术者演奏传统古歌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为各学校师生之间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技艺的平台,促进了该县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吴兴科)
3月18日,时值农历二月初二,地处湘黔边区的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响水洞村隆重举办苗族“二月二”鼓社节,来自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盘信、长坪、木树、世昌、蓼皋等乡镇(街道)的群众,上万人观看了精彩的鼓社节活动。现场人群熙攘,歌声悠扬,锣鼓喧天,木叶清脆,牛角号长鸣,欢呼声此起彼伏,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舞狮表演 唱苗歌 鼓社,即立鼓为社,源自苗族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时的社会组织体制,其主要内容通过鼓社节的活动表现出来。“鼓社节”又称“祭土地神”,是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苗族同胞为了庆祝这一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做社饭对节日进行庆祝。苗族鼓社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承载了苗族人民怀念祖先,倡导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期盼幸福安康。一种记忆的承载,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二月二”鼓社节作为苗族同胞一种传统习俗,值得传承,值得体验。 前排观看文艺演出的群众 苗族“二月二”鼓社节以“美丽苗乡、幸福响水”为主题,活动除举行了盛大的接龙仪式以外,还表演了狮子舞、花鼓舞、傩戏、上刀梯、唱苗歌、苗族服饰展示以及精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节目,内容涵盖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歌颂幸福新生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参观景区群众 穿着节日盛装的苗家姑娘结队而行 当天,来自盘石镇响水洞村、芭茅村、禾梨坪村等以及湖南周边乡镇的村寨组队参加。在舞狮表演中,10余只红、黄、绿色的“绒毛狮子”在锣鼓声中,做出各种走、跑、跳、滚等形态动作,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翻越高桌,赢得现场观众雷鸣般掌声。在《苗家花鼓舞》节目表演中,几十名身着苗家盛装的姐妹们在喜庆的乐曲中翩翩起舞,整齐的鼓声时而低缓、时而高扬,表演出苗家各种生产生活动作场景,飞扬的鼓槌,激越的鼓点,将表演活动推向高潮,随后,精彩的苗家绝技表演和苗族服饰展演更令现场观众大饱眼福、赞叹不已。 长桌宴 此次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达到全面提升响水洞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晌力,加速助推脱贫攻坚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响水洞新貌 本次活动突出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来自黔湘边区百余名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来到活动现场,不时用手中相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的镜头,记录了许多美好的瞬间。(黄前生 贺卫明)
在德江,我们的先辈们相信,傩戏傩技可以驱邪避恶,可以安身立命,可以渡过命运难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民间信仰,傩戏傩技得以在百家争艳的文化涤荡中,带着泥土的本味,穿过千百年的岁月一路传承而来。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铜仁市德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傩戏之乡”。 傩堂戏是融音乐、舞蹈、说唱、法事、武打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演形式主要有“傩戏”、“傩技”、“傩舞”、“傩祭”等,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上刀山”、“下油锅”、“端火盆”等。 杀红铧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这一古老绝技是民间傩师替人祭祀、祈福、驱邪的一种宗教仪式。表演时,在空旷之地竖起十几米高树桩,两侧排满刀口朝上的锋利刀子。经过一系列祭拜仪式后,表演者赤足裸掌,手脚并用,踏在利刃上向上爬到木桩顶端,随后念经、吹牛角,做完法事之后再爬下,脚底的肌肤丝毫无损。 装刀 踩平刀 如果说“上刀山”考验的是巫师的心态和平衡力,那么“下油锅”则更能体现巫师特有的诡秘本领:将一锅油置于火上,待锅中之油沸腾滚动,巫师赤手伸入锅中,捞取事先置于锅中的物体。 装刀山 上刀山 “下油锅”是古代人们在对事情有分歧时举行的一种仪式,比如甲方说乙方做了什么坏事,而乙方说自己没有做,双方就互许咒语,并愿承担某种惩罚,然后约定以下油锅的方式作为判决。巫师作为神灵的化身承担此任,如果能顺利捞出锅中之物,乙方则为清白,反之,咒语就会降临乙方。 下油锅 “端火盆”:先用铁条固定一个灶台,然后取来最坚硬的木柴放入其中,点火之后再将用于取暖的火盆置于其上,待燃烧数十分钟,火盆逐渐由暗变红到最后通红时,巫师在双手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直接伸入火中取盆,再端着来到一块平地上;平地上,由数千米绳索呈平行线围成单行道,只有唯一的入口和出口,道宽约60厘米,曲折围成数十个来回。巫师端着火盆从入口进入,须沿着绳索固定的通道前行,如火盆不落地,道路不走错,并能完整地从出口走出,整个仪式就达到了目的。 口含红铁 时至今日,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开展活动十分普遍,傩戏坛(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 开红山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傩戏坛(班)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师200余人,古老面具1484面,专门从事傩文化研究的有20余人。
欣赏和品尝一座城市的美景与美食,就像在解读她的历史和文化。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独有味道,都有属于自己记忆中的美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变迁,儿时记忆中的味道还停留在街边小巷,而那些古老的小吃店早已淹没在各种建筑之间。 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邛江古镇,用美食唤醒你的味蕾。 早上,从睡梦中醒来,脑子里立即浮现出印江的早餐代名词——牛肉粉。 在邛江古镇美食街肉牛粉店,一碗油红汤亮,表面点点翠绿,冒着滚滚热气的牛肉粉上桌了,辣中带点麻,一种别样的风味荡漾心间…… 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粉犒劳了味蕾之后,意犹未尽地跟着空气中的香味寻找下一个目标。 “吱吱吱……”代先凤用夹子不停的在油锅里翻搅着,一会儿工夫金黄的油炸粑出锅了,印江人提到代先凤的油炸粑都是竖起大拇指,公认的全城最好吃的油炸粑,她炸出来的油炸粑,软硬适中,不油不腻,而且外焦内软,吃起来香得很。 “以前我母亲在服务公司坝坝卖油炸粑的时候就很出名,我们卖了42年了,好多人都是吃我们家的油炸粑长大的。”代先凤自豪地向游客介绍起了自家的油炸粑。 说起早餐标配还有一样是记忆里不可或缺的——老酵包子,就是传统的老酵母发酵的皮子,皮子是浅浅的黄色,有肉馅、白菜馅、豆腐馅,一口下去除了满足就是享受。 “好多年没吃到这样地道的包子了,在外面读大学,吃的都是酵母粉做的,不香。还是我们大印江这个酵头做的包子好吃。”刚刚开启寒假之旅的大学生任霖听说邛江古镇元旦期间有美食活动,迫不及待地邀上自己的好友,“扬言”要吃遍全场。 这边的肉包子刚刚下肚,那边酸辣爽口的木黄米豆腐让人胃口大开。 继续前行,明明是那样熟悉,却又觉得处处都是惊喜,米花糖、麻糖、火草粑、炸洋芋、打糍粑……“欢乐·古镇嘉年华”美食街的小吃不仅让市民和游客品尝到原滋原味的地方特色小吃,还勾起了一份浓浓的乡愁。 “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喜欢吃印江这些小吃,现在我们老了,孩子也读大学了,可是还是忍不住喜欢吃这些小吃,今天孩子放寒假回来,我带她来吃好吃的。”游客肖玲带着女儿消失在喧嚣的人群中。 “这今天能吃到这个地道的红军麦芽饼,不错,很满足。”74岁的苏平老人一边品尝着红军麦芽饼一边和身边的老伙伴感叹道。 据红军麦芽饼制作第三代传承人张启标介绍,1934年,中央红军第三方面军军长贺龙到沿河县白石、德江县枫溪一带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期间,听冉少波、张中明(印江杉树镇大罗村中组)介绍过麦芽饼,麦芽饼口感香甜,便于存储携带,便派遣几名战士来印江杉树镇大罗村密密商定提供麦芽饼作为行军干粮。大罗人为中央红军第三方面军生产饼,曾一度成为红军生产麦芽饼的地下加工厂,红军麦芽饼由此得名。 “这门手艺是从我爷爷传下来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配料都是我们自家种的粗粮,有小麦、谷子、玉米、毛毛麦子、花生、葵花仁、芝麻、糯米面、冰糖、红糖、黑芝麻等,有26道工序,纯手工制作,保证是纯天然放心食品。可用于生日,乔迁,新婚,过年过节,祝贺,送礼欢迎前来选购。张启标一边忙着烘烤麦芽饼,一边向过往游客吆喝。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勤劳豁达的印江人用美食诠释着“吃喝的人生”,有吃就有喝。空气中不时伴着微风飘来阵阵酒香,一个个散发着泥土气息“发霉”的酒坛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 “这不是发霉了,这是酒菌,我们的白酒都是用土陶坛装好了放在天然溶洞中存储,这个酒菌通过土陶坛的质换对酒进行再次发酵,使白酒的口感更加香醇细腻,大家可以免费品尝。”面对游客的不解,盛天下酒业负责人陈帮付解释说。 “是这样的,这个白酒储藏越久越香醇,也越好喝。”人群中有喜酒的游客忍不住端起酒杯。 然而对于不喝酒的游客来说,也许喝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茶品展示区,你可以坐在小凳子上品名茶,看茶艺,让你尽情享受。土家罐罐茶、石磨茶、湄坨国茶、红茶、绿茶、金丝黄菊应有尽有。 青石板间、灰色砖墙里,牛肉干、红薯粉、油炸粑、魔芋豆腐、米豆腐、老酵肉包等昔日诱人的特色小吃,都是写不尽的乡愁,说不完的印江记忆……(王琴 闻松松 印江宣传)
7月5日,江口县中国传统村落封神墥村民在该村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进行土家族传统婚俗表演,古朴极具当地土家族婚俗展演,令摄影家们赞叹不已,拍摄不停。 据了解,江口封神墥于2014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据民和镇龙兴村党支部书记代国兰介绍:龙兴村将充分利用封神墥依山而建的磷次栉比的土家族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土家族、侗族风情大力发展旅游,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图文:乔启明) 来源:头版大图
2018年5月2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当地农民牵着近千头耕牛走进田间参加传统农耕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小满”节气。洋洞村农耕文化保存完好,村民至今仍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习惯。 (杨成利/人民图片)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