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松桃自治县县城里突然响起了一阵阵喜庆的唢呐锣鼓声,一支抬着传统大花轿的迎亲队伍穿城而过。结婚不用小车用花轿,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好多年都没看到新娘坐花轿出嫁了,今天看到这样的迎亲队伍,特别新鲜。以这样的方式办婚事,既热闹又节俭,值得表扬。”准备到菜市场买菜的王大妈看到敲锣打鼓、抬着大花轿的迎亲队伍,停下脚步,兴奋地对旁人说起来。“这样结婚办喜事,好热闹啊。我们结婚那天,我不坐车,也要你这样抬着我进家门。”站在迎亲队伍不远处的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看得也很入迷,女孩要求男友“参照执行”。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办婚事的排场是越摆越大,婚嫁互相攀比,迎亲不仅要求车辆要多,而且追求车辆的档次要高。时间久了,曾经让人憧憬的西式婚礼,如今已觉不新鲜,即便是排成一条长龙的迎亲车队,也习以为常。 据新郎杨昭介绍,他在铜仁交警部门工作,妻子欧翔在松桃供电局工作,要找上档次的车队来迎亲并不难。之所以选择这样传统的大花轿来迎亲,追求的是婚嫁从简,回归自然,这样既节约环保,又显得格外热闹和喜庆。 编后语:婚礼,只是一种仪式,其意义在于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与奢华婚礼相比,松桃小伙杨昭以中国民间传统迎亲方式迎娶新娘,更显真诚和质朴。 责任编辑:匡奇燃
分类 : 杏鑫注册代理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对于傩这种在中国历史长问中广泛存在的古老文化现象,若探本溯源,显然可见出其与远古初民的鬼神信仰有关。鬼神信仰的基本特征是相信天地间有两个世界存神在天上,鬼在地下。在,一个是人的世界,另一个是鬼神世界,居于中间。两个世界利害相关,或融或离。人界有限、柔弱而渺小;鬼神界无限、刚强而巨大。人有生有死,孤独短暂,鬼神则超越生死,处处显灵。这种以两个世界之对应并立为特征的鬼神信仰所产生的文化效果,在价值上是双重的:一方面既肯定了人界的独立,让人类获得一定自由去旁观外界,改变外界,反观自我,发展自我;另一方 面却又让人类深深感受到恐惧与漂泊无助。于是对鬼神世界的敬畏之心和祈 求之意也由此而生。此外,出于自我生存的需要,初民们又以人的价值为根 据把另一个世界一分为二:与人为善者是神,为恶者即为鬼。”鬼”的别称又有妖、孽、魔、怪等等,都含有既令人敬畏又使人担忧恐惧的意味。人们要生存平安、躲避”鬼”的威胁,出路有两条:一是敬鬼、祭鬼,一是驱鬼、逐鬼乃至收鬼灭鬼。后一条路有冒犯神界之嫌,乃不得已而为之,风险极大,所以要求助于”神”,请神逐鬼。”傩”所体现的可说正是这后一条道路,也正因如此,我们在前面才把”傩”代表的文化精神称为一种”英雄主义”,只不过这种英雄主义的支撑点仍然是鬼神信仰罢了。 “傩”体现着古今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的鬼神信仰,反映出一种特殊的人与神界及与人类自身的相互关系。人敬神畏鬼,借神逐鬼,通过一系列诸如面具装扮式的仪式使人神相通,神灵附体,以达到一种人即神、神即人的理想境界,人驱鬼即神驱鬼,神获胜即人获胜。这样,”傩”使得人力上升I (回到万物)神灵降至(天人合一),于是鬼疫消除,人界平安。可见”傩” 既是两界相分的产物,同时也是彼此互通的象征。总之,”傩”的存在证明化着两个世界的存在,即在人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隐秘的世界,其中善者为神,恶者为鬼,与人相关,善恶有报。这是”傩”的前提,也是傩作为一种文化的内核所在。下面分几层稍加评述。 责任编辑:符迪
此种观点认为”傩”是一种祭祀活动,与雩(yu)祭、腊祭相并列,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文化中的三大祭祀礼仪。这种祭祀礼仪同古老的巫术有关,受到从宫廷到民间 的普遍重视,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 流传演变。 刘锡诚认为”傩是古代 流行在中原地区的一种祭祀,其目 的在于驱鬼逐窍,祈福禳(rang)灾,保佑平安。就其形式和功能而言,傩是法邪巫术的一种。” (刘锡诚«傩祭与艺术»)郭净认为”傩仪发源于中原,商周时代由原始宗教变为宫廷巫术; 两汉时经过细致的加工,遂与封禅、郊祀等共同构成了维护中央集权体制的巫术礼仪制度;两宋时受到新兴人文文化的冲击,逐渐退出中原而流布于长江以南,与荆楚巫术传统及道教相融合;至明清时又深入云贵高原,在封闭落后的穷乡僻壤找到了生息之地,其影响至今不绝。”(郭净《试论和住仪的历史演变») 责任编辑:符迪
寺院傩与军中傩在形式上有共同之处。军中傩是将傩中所含的”武事” 因素抽离出来加以强化,使傩服务于军事,从而逐渐独立为一种类型。寺院 和住则是将傩中所内含的”宗教”因素抽离出来加以强化,使傩服务于寺院,并同与之结合的寺院固有宗教内容相互渗透而逐渐独立成为某种特殊的类 型。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在于请神驱鬼、祈福禳灾。比如道教寺院中的傩,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醮(jiao)斋一类的仪式活动中,并在道教经典里多有记载。关于”醮”,《隋书•经籍志》这样解释道: 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哀之仪,并具货币,烧香阵读。云奏上无曹,请为除尼,谓之上章。夜中,于是星 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丰巳天皇太一,祖五星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 责任编辑:符迪
这主要是指由天子或诸侯王公以国家或宫廷名义举行的傩。也可称之为官傩,即官办之傩。根据《周礼》等先秦史料记载,这种宫廷傩是当时傩类型中最为主要的一种。举行傩事 活动的核J心人物方相氏本身即为朝廷命官,受天子之命掌管傩事活动。前面引述过的史料几乎无一不提到”天子命有司(方相氏)大傩”。这不仅在四时 之傩以”傩阴阳之气”时如此,因做恶梦而不祥时需要驱邪逐鬼也是这样。 如”季冬,聘之梦……遂令始傩”((周礼-占梦»)对于这一点,古人亦有 过明确的强调,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对《礼记·月令》有关傩的条目所有的”疏”中,就根据不同季节对傩进行分类,其曰”以季春为国家之傩,仲秋 为天子之傩。” ((礼记»)宫廷傩类型的存在,说明在先秦时代,傩已经成为一种国家级的重要文化现象,一种有可能影响到政权社禳兴衰存亡的”通 神”之举。所以,每逢这样的时刻,作为当时最高权力掌握者的天子不但亲临参与,而且还须十分讲究自己的举止—”居宫室左,乘玄路,架铁顿, 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粟与蔬……” ((礼记·月令»)此种类型一直流传到清代。 有学者认为”盛 清每年正月十五北京城仍有由 蒙、藏喇嘛在雍和宫举行的装 神打鬼活动,即是《月令》所谓 ‘季春命国傩’的变相。” (丁山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也 正因为有此种”宫廷傩”的存 在,不仅在中华文化传统中长 期居于正统地位,而且还由于其受到帝王官府的重视和推行 而对整个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符迪
张毓福,男,土家族,1950年10月生,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人,1962年从德江县稳坪完小毕业后开始拜师学傩戏。 张毓福出生于傩戏世家。祖孙三代均为傩法师,祖父张金高,法名张法灵;父亲张玉仁,法名张法清;外祖父杨法清。他从小受到熏陶,得到祖父秘传傩艺,从小又师从于赵法胜、周法扬等人,在傩戏系列法事傩舞、傩戏、傩技等绝活等他得真传,不久便接职出师,傩堂戏即在其脑海里深深打上了烙印。 1964年张毓福受其家庭的影响,跟祖父、父亲学习傩戏,祖父、父亲将秘诀、法宝传授于他。他自幼刻苦,勤奋好学,与其祖父、父亲同台演出,德高望众的张羽朋先生非常器重他,就决心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能歌善舞(戏)、绝技绝活兼备的人才,便收他为徒弟。从此他更坚定了拜师学艺的信心和决心。他还拜学了手艺高超、名气很大、绝技神奇的青龙镇银丝村赵开扬(法名赵法胜)师傅,因时值文革,赵开扬师傅不敢收他为徒,他只是以走亲戚的形式一月或两月一次到他家暗暗地学艺。在一次大清“牛鬼蛇神”的运动中,“红卫兵”在外敲门,正在赵开扬家中学艺的张毓福灵机一动,把所有的法事经书、重要的法器、案子胡乱地收于一个大背篓中,背着从后门溜走了,从此再也没有拜师学习的机会了。几年后,“文革”结束,张毓福将其所有的法事经书、法器、案子等原封不动地交还了赵开扬先生。张毓福对师傅如此地忠心诚实,深深地打动了赵开扬先生,他就决心将其收入门下作为传承弟子,并将其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他,张毓福也长住他家,白天除了一定的农务劳作外,其余时间便是学习法事,背诵经书,时常通霄达旦,在师傅的每一次傩戏演出中,他总是虚心请教,细微不漏,由于师傅的指引,本人的努力,不久便成名于世。在做傩法事过程中,师傅和观众都称赞他跳跃动作大方,唱词清楚,声音宏亮,腔调圆润动听,上坛下坛礼节周整。1982年师傅赵开扬将所有傩祭、傩仪、傩舞、傩音乐、傩绝活“上刀梯”、“开红山”、“下火海”、“口含红铁”、“杀鸡回生”、“定鸡”等一切绝技绝活都传授给他,从此他便慢慢成了独立的掌坛师。 由于傩堂戏粗犷、活泼,娱神娱人,法与戏有机结合。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滑稽取笑于众,安慰于神。戏与法在傩堂戏中视情节需要而穿插出现。凡戴面具,扮演“正神”的人物表演的舞蹈,我们称为傩戏舞蹈。主要有“龙摆尾”、“横跳步”、“旋子”等数十种步法。同时吸收了大量的其他舞蹈动作,丰富表演技巧。傩戏有24台古老剧目,表演动作夸张、豪放、变化性强、旋转幅度大、唱腔质朴、语言诙谐、音乐独特、内容丰富,具有原生性。傩戏绝活则惊险、森严、奥秘神奇。傩戏里有许多神功绝技,有“开红山”、“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锅”、“杀铧”、“定鸡”等,表演时总是让人惊心动魄,目眩神迷。 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观看表演后称德江傩戏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堂戏作为中国的古老文化,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重视。多年来,张毓福为美国、韩国、日本及国内专家学者表演上百场,其中的“杀铧”、“定鸡”、“下油锅”深受称赞。2000年代表铜仁地区赴日本演出。2003年参加“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傩戏演出。2004年参加“黄果树瀑布节天龙屯堡傩文化周”活动。2006年2月,应邀赴日本冲绳、东京进行傩堂戏表演获得专家、观众高度称赞。先后多次在国内的深圳、重庆、北京、贵阳等地演出。曾接受中央电视一台、中央电视四台、中央电视十台、浙江电视台、江西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采访播出;曾受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专家的采访。 张毓福说:“在我从事傩戏40多年生涯中,先后传授弟子38人以上,学艺时间12年以上的有10个,5年以上的有5个,他们都热衷傩戏、傩艺、傩技,勤学苦练,现在大多数已经掌握了傩戏的基本知识。我将所有学到的傩技、傩舞、绝活传授于弟子使之学会了‘杀铧’、‘定鸡’、‘下油锅’等傩戏绝技,并在国内外演出多次。我对弟子经常都是严格要求的,就像当年学艺时师傅要求我那样要求他们。也只有这样,傩戏才能得以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符迪
大坪乡地慢村地处万山区最偏远的村寨,与江口、岑巩县某些乡村交界。“赶社”是地慢村的特色文化,以侗族苗族为主,每年一次。“赶社”这天的日子是不定期的,在立春的第五个戊日为“赶社节”,由老一辈的人推算而来。“赶社节”的清晨,村里会杀猪宰羊祭祀祖先,搞得热热闹闹。 相传在古时候,有位年轻漂亮的妇女,每天为上山种地的丈夫送饭,因粮食不够吃,就打些野菜与粮食同煮。立春过后的一天,妇女上山送饭时,看见路边躺着一位青年男子,已奄奄一息快要死亡,该妇女蹲下身子,摸了摸青年男子的额头和鼻子,看到男子一息尚存,就到小溪边舀了一碗水喂男子,男子慢慢苏醒,妇女然后把送给丈夫的饭给那人吃了,救了那人一命。 丈夫看到妻子还没来送饭,便沿着回家的路,看妻子来送饭了没有。途中,青年男子吃饭、妻子坐在其旁边看着男子的这一幕刚好被妇女的丈夫看见,其丈夫认为妻子有不轨行为,一气之下就把妻子休了,妻子跟丈夫讲不清道理,就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若干年后,被救的青年男子当了宰相,来到此地查询救命恩人,哪知该女子已不在人世。为纪念这名妇女救命之恩,宰相定妇女救他之日(立春的第五个戊日)为“赶社节”,因此“赶社节”一直流传至今。 “赶社节”这天,地慢村邻近上万的村民身着民族服装,来到一个空旷热闹的地方聚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们拿出犁耙行头等春耕物资到这里进行交流,同时还要到山塘水库中捞“社鱼”比赛。对山歌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节目”,那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非常热闹。最热闹的是“侃杆子”,很多人会通宵达旦的玩,这是一种以小钱为赌注的赌博方式,虽然资金不大,但政府不提倡开展这种活动。 现在,“赶社节”逐步把一些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传统项目加进来,更加丰富了“赶社节”的民族特色。 责任编辑:匡奇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可追寻的存在痕迹,一些正在形成,一些逐渐消失。在岁月的积淀中,多民族文化开化融合的铜仁,受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浸润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开放多元的文化体系,留下众多具有地域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基本传播对象流失,传承人难以为继,文化记忆渐趋淡化等问题。 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然消亡都有其自身的缺陷,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逐渐消失同样是因为它不再存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之中,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审美的、消费的、与生产相关的必然。因此在传承与保护中,要赋予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文化需求的创造性开发,不能抱残守缺,以传承为传承。只有找到与现代社会最佳的契合点,转化成文化市场或旅游市场接受的表现形式和载体,突破传统的传播途径和对象,在保护中开发利用,才可能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可持续性继承和传扬。 就铜仁而言,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有较多遗产没有被发现和挖 掘。当前首要任务应在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评估和认定,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并把一些珍贵的遗产制作成高品质的画册和影像制品进行宣传,让社会各界参与到保护行动中。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要积极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遗址和古迹、区域进行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同时,更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持续性资助扶持等,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或者团体以及社会传承。要强化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扩大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文化遗产事关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未来,我们要全力守住这些灵魂的根脉,让今人的努力成为后人追寻当下的财富。(罗艾宇) 责任编辑:符迪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艾蒿、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 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 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 责任编辑:符迪
铜仁过端午分小端午和大端午,小端午纪念屈原,大端午祈望丰年。 小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习俗有:挂菖蒲、艾叶,吃粽子、喝洒雄黄酒、制雄黄肉、洗百草水澡等。公众活动有划龙船竞赛、赶坳等。 当天,各家早起打扫庭院,在门上挂菖蒲、艾叶。菖蒲艾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功效。 雄黄酒不是一般的厉害,连千年道行的白娘子都被逼出原形 喝雄黄酒,用雄黄酒或菖蒲、大蒜汁水洒在房前屋后、室内室外,可防止蛇虫入室,更说是可以避邪。还有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儿前额上,意在避免灾疫,免遭蚊虫叮咬。 制雄黄肉,就是用一片生猪肉,大蒜二、三瓣,涂抹上雄黄后用线系住,悬挂于阴凉干燥处备用,可治无名中毒及虫蜇等。而今医疗卫生条件非昔日可比,雄黄肉已无人制了。 百草水洗澡,就是用九里光、南天竹等多种草药煎水(俗称百草水)洗澡,称洗过之后不易生疮、发皮炎。 粽子(俗称粽粑)一般是前一天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粽子是用粽粑叶(一种竹叶)包,外用棕叶捆扎。粽子的形状当地多为三角形(称为羊角粽),有对角四角形的,也有极少包形似枕头状的枕头粽等。侗族人喜欢用糯谷稻草烧灰浸水滤渣后,泡糯米包粽子,有的就用少量糯谷稻草灰拌糯米包粽子。粽子种类有白米粽、灰水粽、绿豆粽、肉粽等等。 龙舟竞赛 划龙舟,铜仁称为“扒龙船”。赛龙舟基本与全国各地一样,而铜仁侗乡赛龙舟还多一项抢鸭子。就是在参赛龙船都到达终点后,组织者将数十只活鸭子抛到河中心,所有龙船上的人都要跳入水里,奋力去抢鸭子。河里鸭跑人追,岸上人声鼎沸,此时才是龙舟赛的高潮,抢抓鸭子最多者为胜,当然,不论多少,谁抓谁得。 抢鸭子 赶坳,是铜仁侗族青年非常喜爱的一项社交活动,是侗家青年男女以唱歌结伴、借带交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习俗。赶坳的坳场设在山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宽敞荫凉的山坳处,每个坳赶都有固定的赶坳日期。赶坳日以农历确定,有赶四大土王戊日的,有赶五月十五日的,有赶八月十五日的,有赶九月初九日的等等。 赶坳斗画眉 在赶坳日,方圆数十里的侗族男女青年像过节一样,特意地收拾打扮,云集坳场,对歌交友。坳场更是侗家青年男女唱歌结伴、物色对象、自由择偶的天地。坳场上,青年们三五人一群、七八个一伙地分成男女阵,对唱山歌。对歌中,相互物色上的男女对象之间借带赠物,随后成双成对地分散在坳场周围的树荫下、花丛旁、藤蔓边,谈情说爱,他们缠缠绵绵地交换信物,定好下次的约会。此外,坳场上还开展斗鸡、斗画眉、赛马、打金钱掍等活动。一些小商小贩也来坳场上摆设起饮食、水果、百贷摊点等,成为侗家山区群众易贷购物的场所,非常热闹。 大端午为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这天,铜仁侗家人多以炸油炸粑、做盘子粉等过节,并赠亲友,相互祝愿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成。 责任编辑:匡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