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丧葬习俗 作者 吴定国 徐业值 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上也就是侗族南部方言地区许多侗族分支的丧葬习俗,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至于村寨之间,地区之间,在丧葬礼仪的某些细节上略有不同,那仅是小异,而大同则是其主流。黎平侗族丧葬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从宣告死亡到“娘家人”到来。 家有老人病入膏肓,子女不离身旁。老人落气时,丧家鸣放铁炮或纸炮,曰“落气炮”,意思有二:一是送死者灵魂升天,到侗族传说中的“高顺俄安”(理想中的极好的地方)去;二是告知四邻,家中老人已离人世,希望乡邻迅速到场,帮助处理丧事。 家中死了人,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但当时还不能哭,要立即用一个空器皿烧香化纸,称为“落气钱”,为让死者在去“高顺俄安”的路上有钱作盘缠。然后请一位地理先生来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相克即为犯“凶勾”,犯“凶勾”者需杀一只大公鸡,化克“解勾”,如不相克则为大吉,大吉或“解勾”之后家人才可以放声大哭。 人死后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去请“娘家人”到来,人一落气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要请一人到死者的“娘家”报丧,什么人称为“娘家人”呢?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家后裔,女性即她本人的兄弟,也就是其子女的母舅。因为,侗族认为“世上只有舅为大”。报丧的方式“岩洞、竹坪、坑洞一带,派专人向舅家送去一块长二尺五寸的白色侗布报丧。水口、肇兴一带报丧者手持一穗禾,插于被告知者的大门口或直接交给告知者本人。对方接到这些物件后,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在娘家人到来之前,趁死者尸骨尚未僵硬,家人即为死者洗尸更衣,男者剃发,女者梳妆挽髻。洗尸一般只象征性地洗,即在尸体前后抹一抹,或为死者洗脸以表示。 若死者牙齿尚全,须打掉一颗,意为死者不是夭折,是老掉牙后才死的。传说如果不打掉门牙,死者难以尽快转生。 置碎银于死者口中,叫做放“含口银”,也有的地方只将碎银放在嘴唇上,但入棺时要将银子取掉。放“含口银”的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得以安宁,日后子孙语言稳重,不会惹事生非。但“含口银”在入棺时如不取掉,或放得过多,后代子孙的嘴巴会闭得太紧,不善言辞或者不会说话。 沐浴和打牙后即更衣。侗族老人有生前备制寿棺、寿衣之俗。除意外死亡者外,一般老人都有寿衣备用。男性以绸缎丝制品制成长袍夹衣马甲等。女性则以自织的侗布为寿衣,其样式与普通衣服基本相同,只是不加纽扣,以布条代替。茅贡一带不用布条,而用一束青纱捆在死者身上,青纱的数目是死者年龄的数目。寿衣只穿单数,或五套或七套,白内衣青外衣者居多。另外,还有给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食用的粮食,让他手中捏一团糯米饭或几张钱纸,表示有钱有粮。 更衣完毕,将尸体移至薨床,薨床用四块木板拼成,下垫两根二人凳,上铺白布。死者置放的位置是头向里脚朝外。先用纸钱盖脸,然后启用白布盖上,上面加盖床单或者被面。在死者脚下摆着插有一双筷子的一碗饭,旁边另外一碗有三条腌鱼或一块煮得半熟的猪肉,点燃一盏油灯。孝子守候两旁,烧香化纸,等候死者娘家人的到来,选择吉时入殓。 娘家人到来后,死者子女们要向他们下跪,意思是:请求舅家原谅他们作得不周全的地方。舅家先通身检查死者,一是检查死者是否死得明白,二是检查死者所穿的衣物是否符合传统要求。如有不满意的地方,孝子除要认错外,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娘家人”满意为止。如死者是女性,其丧事规模还要由舅家决定。 从尸体入棺到灵堂守护 入棺时,鸣放三响铁炮及燃放纸炮告众。茅贡、九潮、坝寨等地,入棺时死者子女配偶弟妹等一律回避。四寨、宰高、觅洞和岩洞等寨,入棺前一切事务都由旁系亲属料理,子女在父母病危临终时就已离开回避。龙额、岑引等寨,如死者是老人,亲属打伞遮死者尸体抬至鼓楼或公共场所入棺,连设宴待客都在鼓楼进行。以上作法主要是怕死者留恋家人,如入棺时见面,怕死者把亲属的魂魄带入阴间,危及亲属生命。 入棺后,棺木不能加盖,要等子女到场验看尸体在棺内是否摆正。习惯认为死者尸体偏向哪一边,则站在那边的儿子今后家中就会兴旺发达,摆正了大家都好。在一旁负责抬尸入棺的主持人征求大家意见,大家都说满意后,即让儿女们把他们自己穿过的衣服,去掉纽扣塞在死者尸旁,因为穿过的衣服有热气,以使死者去到另一个世界后,也感到下辈对他的温暖和亲近,以示父母之情不断。有的入棺主持人为了表示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为慎重起见,还用一根纱线扯直,对准棺木中线和死者鼻梁,然后搬动死者尸体,尽量做到大家满意。入棺时,铜铁一律不能入内,否则会犯凶,不吉利,后人会遭血光之灾。侗族地区多栽杉树,因此,棺木多用大杉木制成。人们认为棺木即为死者的“房子”,因此制作讲究。棺木必须用一根杉树的木料来做,底部用3根木料相拼而成,但也是用同一根树裁短,意为三间房子。一般重约ffice:smarttags” />200公斤,需八人方可抬得起。 入棺后一般停放三至五天,让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期间,本房晚辈披麻戴孝,亲子女腰间系一根朝左搓成的草索,上辈则一律不戴。 亲友送礼祭奠,除女婿必须送去一头猪外,其余亲友可送头羊只、酒、米、孝幛等。他们每送到灵堂,都要向死者烧香化纸,同辈者只拜不跪,下辈者跪拜致哀。吊丧时,死者子女在棺木两旁向着亲友对跪,以示感谢,有多少亲友前去吊丧,就要对跪多少次,稍有疏忽,会被视为不礼貌。待上香者拜毕,才将他们扶起。 整个丧期,死者子孙一律禁食肉食荤菜,有的地方如龙额一带连亲友也不吃荤菜。侗族不视鱼类为荤,因此大都贮备有腌鱼,死者的子女可食鱼类为菜,但禁食米酒。说是吃了酒肉之后所生育的子女都是馋嘴人。另一说是吃了肉后尸体容易发臭腐烂。其实,禁喝酒和不食荤菜的意思是:家里死了人,不应有什么心思大酒大肉,以体现悲哀的心情和对死者的孝敬。 停丧期间要守灵,子女不能擅离灵堂,亲戚朋友也都陪同熬更守夜。灵堂里灯火不断,通宵达旦。寨头、青寨一带晚上由几个歌手唱哭丧歌,以增加灵堂气氛,消除熬更守夜之疲劳。哭歌的内容一般有:一、女儿哭爹娘;二、妻子哭丈夫;三、爹娘哭儿女;四、乡邻劝慰死者亲属不要过分悲痛;五、有故事情节与悲痛气氛的叙事哭歌。哭歌语言生动,声调凄楚,催人泪下。当地侗族认为人死之后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只有歌声才能听见,故用歌来对他诉说衷肠。 鸡叫头遍的时候,孝子孝女们痛哭一场,“八仙”吹奏一番,说那时候死者的亡灵离开家庭回归属之地——地府去,哭一场表示难舍难分之情。 守丧期间,全寨3日之内不得唱歌唱戏,吹芦笙或跳舞,以示哀悼。 从出殡到“黄金落窖”。 出殡之日,凡抬死人经过的巷道,家家户户插树叶,岩洞一带则晾白布,以示避邪。出殡之时,一般均沿街由一人专撒纸钱、米,称为“买路钱”,意即给了买路钱,一路不受鬼神阻挠,能够顺利通过。但也有不撒钱米的,如黎平城关附近的上午开寨,他们说这块地方是他们祖先首先开发的,路也是他们祖先开出来的,用不着花钱向谁买路。 茅贡的九潮一带,送葬的孝子每人手拿一根1尺多长用白纸缠绕的竹棒,称为“孝棍”,在前面拜路。其余送葬人手拿3支香烛拜路。大部分地区都由孝子送到墓地,女儿和亲友等只送到村头或寨脚。 出殡的形式,因死者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别。水口肇兴一带,若死者是男性,则由女婿连喊三声“到时罗——”,即抬杠起步。如死者是女的,则由舅家人喊,并由死者女儿或侄女二人在前引路,她俩一人肩上掮一把系有手巾的雨伞,边走边喊死者的名字,催她快走。说这样死者才愿离去,使抬棺木的人觉得轻松,否则会觉得棺木沉重得走不动。茅贡一带如遇抬棺木上陡坡走不动爬不上时,孝子钻入棺木底部,用身体支撑,意思是用身体背着自己的父母上山,以尽孝道。 龙额岑岜一带,出殡时由长女手执半张开的雨伞走在前头,边走边撒米,以示避邪。即将到达坟地时,孝家把早已备办的午饭祭供死者,并用一只黄母鸡和一碗酸菜置于棺木上,说是送给死者带到“地府”去受用的。 安葬。侗族对正常死亡的人一律实行土葬。对非正常死亡者,将其尸体火化后,才装棺入土。火化的目的传说是可逢凶化吉,使死者不成为恶鬼,也使后代不再有类似不幸。 侗族每家都有固定坟山,历代先祖葬于此山。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葬入固定坟山。 坟山讲究风水龙脉,墓地左山称“青龙”,右山称“白虎”,又谓男左女右。一般白虎不能高过青龙,传说若是白虎高过青龙,今后子孙中只出女子(且个个都有本事)不出男子,即便有也是没有出息的平庸之辈,于传宗接代不利。 洞穴挖好后,先用公鸡跳井。即将杀了一刀的大公鸡丢下井坑,鸡便挣扎乱跳,看跳到不能动弹时落在什么地方。若落在井中,即认为方位正确,视为最吉利,若向两边偏差,下棺时将棺木向左或右移动。 下棺之前需用纸钱撒入坑内,为垫底钱,给死者作家底。再撒少许朱砂,朱砂在土内发光,等于给死者房子点上了灯。入土时亲儿子避开,是为了避免死者将亲人魂魄带入土中。 棺木入土放稳后,称之为“黄金落窖”。其意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黄金,孝家窖下一窖的黄金,今后可兴旺发达。掩盖棺木的第一块土由长子刨,然后动手填土、垒坟、安碑。侗族过去没有文字,因此,古老的坟碑都没有刻字。直至明朝以后,才出现有汉字的坟碑。 由于侗族讲究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死者不逢吉年,不能入土则停柩待葬,停柩待葬的形式有:1、死者入棺后,移至寨外,架在木凳上,用杉树皮或草帘盖上以避风雨。待逢吉年,再入土安葬。2、茅贡一带,虽将棺木埋入土中,但不垒坟,称之浅葬,说尚未与地脉接触,不算安葬。3、有的用竹签插入棺木底部,表示棺木尚未落土,待到落土时再抽去竹签。4、肇兴、尚重务弄有同日下葬之俗,即人死后不安葬,待同辈人全部去世后,再统一安葬。这与李宗昉在《黔记》卷三中关于“楼居黑苗……人死入殓而停之,为期合葬,共卜吉,以百棺同葬,公建祖祠”的记载大致相符。 安葬结束后,当天或第二天还要“复山”,即丧家房族众人再去死者坟上察看有何未尽事宜,去时带做好的菜肴,有的还请鬼师念诵祭词,将菜肴等拿在坟前祭供。 晚上,请各位亲朋饮宴。宴后,由一主人在火塘正中上方以黄土、砖头砌一小灶,并在米升上竖一小碑式的牌位,以供祭死者亡灵。待亲朋走时,孝家割一块重约 700克的猪肉给亲戚各自带回。 一月之后,由一亲戚半夜去坟头,用三根芭芒草扫坟头三圈,带回家来供在火塘边的小灶牌位,将米升内的米煮熟大家食用。意即食了烧钱的米,日后定会发达。 至此,整个丧葬过程结束。 本文来自吴定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油菜花竞相绽放,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古朴的横岭侗寨处处飘香,让您陶醉。 三月十五日,美丽的通道侗乡——横岭村,正在举办隆重热闹的“糍粑节”。 “糍粑节”是横岭村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横岭的老人们想到正月末尾了,春节即将离去,眼看二月就要到来,村民们将要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于是老人们组织全寨人共同打糍粑来分享,老人们还把糍粑分给每家每户,让大家带到山上劳作后食用,寓意新的一年,大家要辛勤劳作,让家家富足有余。当年横岭村打糍粑那天是农历正月十六,所以以后每年的那一天,全寨人都会聚集一起打糍粑,村民们称它为“糍粑节”。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307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11月22日,湖南通道县播阳上湘举行首届“风景林”生态文化旅游节。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持农耕器具参与斗芦笙、打糍粑、织侗锦等活动。据悉,上湘古侗寨风景林保持得十分完整,侗族风情浓郁,生态保护意识强,是通道绿色生态旅游的天然宝地。当天活动吸引湘、黔周边群众以及来自广东、福建、广西等地游客近1万人。 活动启动仪式 游行活动 赛芦笙 芦笙表演 打糍粑 打糍粑 祭祀用的酸肉 祭祀仪式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3061.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是日,杨姓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侗年习俗 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这天,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 侗族人民认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因此,有些地方把农历十一月当作新春的岁首,有的地方则视为旧年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已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时,家家杀猪宰羊庆贺,年复一年而沿袭成侗族的新年吉庆。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新年的庆祝活动。这里过侗年主要是花色品种祭老人,缅怀祖宗。新年之际,家家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春糯米耙,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塘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庆礼仪,宴请亲友。 七十二寨除了过十一月上旬的侗年以外,表演赛这两次”陪年”。所谓”陪年”,就是陪同附近侗族所过的阴历十一月底的侗年以及汉族的春节。”陪年”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近各寨友谊的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隆重。 这一带侗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彦洞的龙姓侗族是最早落户于此,后来罗、黄、王、龚等姓祖先相继而来。罗姓祖先为村寨和睦,于十一月廿七杀猪宰牛、打糯米粑,宴请各姓亲;十二月初一,其他姓家族也设宴答谢。另一传说是因在战争兵乱的年月里,罗姓祖先听到有军队要过境的消息,就提前于十一月廿七日杀猪宰牛过了年。后来其他姓的人家知道了,也于十二月初一过了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种种传说都显示了祭祀祖先的节日内容。节日的礼仪体现了庆祝新春的气氛。 侗族的传统节日 姓氏节 姓氏节是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姓氏节日 赖氏姓氏节为农历七月初七日 叶族姓氏节定于农历八月十六日 彭氏姓氏节为农历十月初八 赵氏姓氏节为农历七月十四日 董氏姓氏节为农历八月十四日 邓氏姓氏节为农历八月十三日 欧氏姓氏节为农历十月十五日 节日风俗 在广东南雄乌迳至界址那一带,过完春节陆续就有村庄过姓氏节,而每个村庄均有不同的时间,有些地方同姓但过节的时间却不同,而有不同的村同姓(相隔甚远)却是同一天。像我们黄姓是农历八月初十而叶姓是八月十六,早些年由于交通通信都不是很方便,所以我们那里过姓氏节一般都是要吃上三天三夜。 临近姓氏节,人们会知会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到了姓氏节那天,本姓的亲友会提着礼物前来过节。整个村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大伙儿坐在一块,谈生产谈生活议家事议国事,其乐融融。他们还请来电影放映队,在祠堂门口放映影片。放映场上,人头涌动。每当放完一圈片子换片的空儿,呼朋换友的叫声,小孩嬉闹追打的欢叫声,高声低语的谈话声交织着,小村的夜,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就是以姓为单位,在一年度中某一天亲朋好友来相聚的一个活动,属南雄上方人特色,哈哈!传说是为了纪念祖先的,听说我们那人以前是北方人,过了生活来到了这开发。每年过节,就是纪念祖先这一天来到这片土地!温亮解释! 洗澡节 贵州侗族:洗澡节是贵州锦屏县平秋一带山区们族人民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立夏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洗药水澡。过节这天,侗寨群众都不从事劳动。 洗澡节是贵州锦屏县平秋一带山区们族人民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立夏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洗药水澡。过节这天,侗寨群众都不从事劳动。清早,老人们安排孙子们上山采药。九里光、三角枫、全银花、兰花、刺梨、刺老包、大鸟泡、马桑、蛇倒退、黄葵、斑鸠窝、小红活麻、葛麻藤、骨节草、四方草、杨梅树、麻栗树、桔子树、批把树等都是这里侗家洗澡节常用的药物。草药采回后,人们便在村旁路边或房前屋后的地上,垒砌土灶,架起大锅(一般几家共用)。烧火熬药。待水沸腾后便通知亲朋好友、邻里乡亲,舀出药水,加以少许米酒、食盐沐浴全身,每个锅旁还专门备有供过路人洗澡的木盆和帕子。凡是从这里经过的过路客都将被邀请一同洗澡;即使是忙于赶路,无暇浴洗全身,也要以洗脸抹手代替。山区夏日炎热,病菌容易滋生,毒蛇蚊虫也颇多。据现代科学鉴定,侗家洗澡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化浓之功效。 这一带的侗家,把洗药水澡作为节日专门的活动,能广泛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当地民谚曰:”立夏不洗澡,全身毒疮咬”。看来这话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洗澡节之后,人们三至五天都要洗一次澡。直到秋收结束。节日晚上,家家将举行丰盛的家宴,人们开怀畅饮,欢皮节日。 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十年人口减少近10万人。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过冬节 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赶社 赶社”是贵州黎平县龙额一带侗族同胞纪念“社神”木阿点龙的传统风俗。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 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 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节是侗族的节日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次日再比赛芦笙。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欢度3—5日方散。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为嘿”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羊,盛情接待。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为嘿”一般举行3—5天。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每人赠送毛巾数条,挂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客人离寨时,主寨又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把客人欢送出寨外。 “为顶”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间互相结伴走寨,互相探访,交友联谊的一种集体性的社交活动,侗家称之“为顶”,亦叫“吃相思”。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间,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动的程序与“为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心交往,喜欢走寨的男女青年,组成侗歌队或侗戏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戏,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借与甲寨老幼同乐之机,与甲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双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里“行歌坐夜”谈情对歌,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感情。当交往活动结束时,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的青年男女们除了用“拦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还要赠送一些糖果、糕点、糯米粑粑等食物作为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给客人带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请本寨的全体青年男女来共享甲寨馈赠所有食品,大家边食边歌,直到尽欢而散。有来无往非礼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则邀请甲寨男女青年来做客。这样,两个寨子的男女青年,通过轮流相邀,结伴走寨,互相探访,达到交友联谊的目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伙子整地打窝,姑娘们下种上粪,下完种,于棉花地中插上象征棉花丰收挂满蛋壳的树枝,然后共同欢聚午餐。有些村寨还煮好红糖糯米稀饭,挑鸭、牵狗到地边摆设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请郎家伙伴一行,女伴们都来陪同,大家欢歌畅饮。这种借生产活动交谊的习俗,部分地区仍沿袭至今。 采桑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剑河小广一带男女青年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这天,姑娘后生穿着一新,成群结队上山采桑,桑树下,绵绵细语,悠悠歌声,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们回家带上撮箕,提着鱼篓,邀后生们下田,撮细鱼仔,互相泼水逗乐。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细鱼宴,姑娘的父母还备办好炖鸡、糯米酒。宴后,青年们成双成对来到寨边行歌凉月。 八月中秋哥送饼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娶亲节 剑河小广一带的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娶亲节”。“娶亲节”接亲当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来“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别离之情。在新娘哭嫁时,过去“玩山对歌”相识相爱如今却无缘成双的男情友悄悄地给姑娘送来礼物。姑娘则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与之道别。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侗族送客歌是什么 送客歌歌词: 送客走咧送客走 山缠水绕云悠悠 听我唱只送别歌 万句祝福飞出口 今日亲人平安去 来年盼你再回头 今日亲人平安去 来年盼你再回头 天长地久兄弟情 一片爱心传千秋 天长地久兄弟情 一片爱心传千秋。 与送客歌相似的还有叙别歌: 女:爹娘盘女十八春,插柳只望柳成林, 如时爹娘开金口,逼我出门泪纷纷。 母:爹娘盘女盘得苦,清早出门晚归屋; 就如春分鱼分散,掉娘身上一块肉。 女:明明我是哥的妹,硬把兄妹两分离; 一把白米摄出去,怎么半点不可惜。 兄:断线风筝飘得远,断线的船下了滩; 他家行茶过了扎,哥想留妹确实难。 女:女生外相菜籽命,嫂妹都是女儿身; 好像秋天岩上草,只见黄来不见青。 嫂:妹妹出门莫心伤,姑娘在家住不长; 娘家只是滩头水,婆家才是蓄水塘。 女:门前铁炮响三声,辞别爹娘出闺门; 兄弟妹妹多齐整,我却单独不同人; 门口大田我无粉,箱中文契我无名; 爹娘是把天平秤,为何这样不公平? 父:门前铁炮响三声,我来送女出闺门; 男婚女嫁前朝定,世上不光你一人; 千宗百样虽无份,纸不留名心留名; 不是爹娘心扬狠,只怪社会不公平。 女:月月红,只求月月在红中; 不想今朝离姐妹,一个西来一个东。 柳丝长,柳丝飘飘度时光; 回头几阵光明好,今看柳丝断肝肠。 荷花开,荷叶张张伴莲台; 妹比莲花强十倍,就如霜打面色衰。 雪花飞,百鸟不叫人凄凄; …
(干锅羊腩——Produced by:本厨) (腊肉炒蕨粑——Produced by:岳父) (香辣泥鳅——Produced by:岳父) (辣烤腰子——Produced by:街边土味小吃) (辣烤血肠——Produced by:街边土味小吃) (岳父翻出珍藏多年的佳酿) (啤酒焖竹溜子——Produced by:本厨) (黄焖山地黄牛肉——Produced by:本厨) (土味酸汤鱼——Produced by:本厨,鱼和酸汤皆由自家产出) (刚刚打捞出水的蝈蝈鱼——Produced by:岳父) (油炸好准备二次入锅的鱼仔——Produced by:岳父) (一杯茅台敬斜阳) (水嫩的白菜苔苔——Produced by:奶奶。奶奶走了,再也吃不到了) (羊蹄与猪蹄,这个早餐有点猛!——Produced by:岳父) (春节少不了的糯米糍粑——Produced by:岳母) (腊肉炒折耳根——Produced by:二姐) (小炒山地黄牛肉——Produced by:二姐) (小炒河虾米——Produced by:二姐) (准备下锅的新鲜羊疱汤——Produced by:二姐) (盐菜扣肉——Produced by:二姐) (最后,有点不环保,放个礼花弹庆祝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侗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5574.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腌鱼是侗族特有的地方性代表风味美食,其主要以禾花鱼为原料腌制而成。其纯香肉脆、味酸回甜,是侗族最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其制作的时节多在寒露至霜降这段时间,这种腌鱼,风味独特,由咸、麻、辛、辣、酸、甜六味组成,吃起来骨酥肉软,鲜嫩可口,味极鲜美香郁,营养丰富。贵州省把侗家腌鱼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博得各方宾客的赞扬。 侗乡腌鱼史悠久,如果说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排名第一的瑰宝,鼓楼和花桥是侗族建筑的头牌。那不用怀疑,腌鱼绝对是侗族美食的代表!这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美味,非遗佳肴,传说曾作过“贡品”。腌鱼代表着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品性,同时也是家境富裕的一种象征。在侗寨,如果谁家做腌鱼连鲤鱼都没有,就会被视为不勤劳而受到嘲笑。 侗族地区都有用生态稻花鱼腌制腌鱼的习惯,腌鱼的来由是一部传奇,从老人们的故事中,你能感觉到腌鱼不光是鱼,还是一种圣物。比如制作腌鱼要在晚上,需要净身点灯表示对鱼神的尊敬。还有第一次开坛的时候要净手、焚香、祭祖,之后才能吃。虽然现在村里人对待腌鱼没有那么隆重繁琐的仪式,但腌鱼的各种神秘传说仍旧依稀可见其历史的辉煌存在。 腌鱼制作的时节在寒露至霜降,这段时间夏末秋初,正是稻花茂盛的时候。远远望去,一片的碧绿随风摇曳。这个时候,春天放养在稻田里的鱼苗已经长大,它们大口大口的吃着掉在水里的稻花,喝着山泉水。 侗族人民制作腌鱼的方法独树一帜。首先,将鲤鱼洗净剖好,但不去鳞,从背部剖开,除去内脏,并抹以食盐,再把糯米饭、辣椒粉、花椒、生姜、大蒜、甜酒糟等拌成的腌糟,填入鱼腹。准备好这些原料,然后在腌桶或腌缸里铺一层腌糟,铺一层鱼,层层相叠。装满后用丝瓜瓤先盖一层,再用芭蕉叶或其他布制品裹紧,压上几块鹅卵石,最后将桶口或缸口密封。数月之后就可食用了。这样做成的腌鱼会带有甜味。但其能够存放的时间却很长,甚至存放数年不变质。 别具风味的侗家腌鱼,吃鱼关键在于吃法、吃法也有多种多样,可以生吃,亦可烘烤油炸,不同吃法就有不同感受。由于贵州侗寨多分布在高山深谷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侗,家腌鱼的美味曾是“养在深闺人未尝”。 开坛即食:不光是佳所村本地人,甚至整个侗族地区大多喜欢开坛即食。开坛即食并不是生吃。经过精盐酿制和3个月的腌制,鱼肉已经全部腌熟。深深地咬一口下去,鲜香酸辣中有丝丝回甜,那就是正宗佳所腌鱼的味道。 文火煎:在平底锅里刷少许植物油,将腌鱼鱼皮面接触锅底,文火煎鱼,煎到鱼皮焦黄即可。煎炸的腌鱼比开坛即食的腌鱼还要更香。 炭火烤:炭火烤无疑是最完美的吃法,与开坛即食一样原生态。炭火烧红后,将腌鱼鱼皮面直接放在炭火上烤制鱼皮焦黄即可食用。 腌鱼代表着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品性,同时也是家境富裕的一种象征。在侗寨,如果谁家做腌鱼连鲤鱼都没有,就会被视为不勤劳而受到嘲笑。过去由于产量少,不到逢年过节、贵客登门或置办酒席,腌鱼不是轻易品尝得到的。 本文来自尼古拉斯男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旅行就是为了去体验、过一下别人过腻的生活。在旅游中,吃对广东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会直接影响整个旅程体验质量的。 周末走进湖南芷江,这是一个全国仅有的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来这里旅游品尝侗族特色美食是必不可少的。 极具民族风情的合拢宴 芷江美食体验中,最有特色就要数合拢宴。很多游客都是冲着这里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合拢宴去的,这合拢宴的菜单可是非常诱人的,有喝山泉水长大的跑山牛、放养的芷江鸭、绿色有机杂粮、辰溪叶子粑粑等等,每一道菜都让人垂涎欲滴。 “合拢宴”是侗族人民招待客人的独特方式。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用餐桌拼成长条桌,摆上自酿的糯米酒、食物,且歌且饮,根据场地大小,最多可数百人同时开宴。 关于侗族合拢宴的起源的版本很多,流传较广的是侗族大英雄吴勉经过侗寨,被留下做客。周边寨民知道后,家家都想留英雄吃饭,到那家吃呢?有人想到一个好办法,让每家出一道菜,拿来木板摆成长桌,把饭菜凑在一起,共同请英雄吃饭,于是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的“合拢宴”。 现在的合拢宴,是侗族人接待客人的一种高规格的酒宴,也是侗族人民给予客人的一种荣誉。吃合拢宴是体验侗族的社交习俗的最好方式。 合拢宴共分三部曲:喝酒,品尝百家酒、百家饭、百家菜,跳篝火舞。 在侗族的合拢宴上,喝酒一般要喝“转转酒”,吃菜要吃“转转菜”,表示亲热。身穿侗族传统服饰的阿妹插到客人做中间,围着长席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转回各自的座位后,再开怀畅饮。 喝酒不碰酒碗,吃肉不动筷子。 合拢宴开始,敬酒姑娘排成队列,手捧酒杯,向客人斟酒、敬酒,并边敬边用侗语唱劝酒歌。喝酒期间,客人双手不可触碰酒碗,不然加罚。敬酒不是一碗,而是成排如“高山流水”般斟给你。 阿妹菜则是接近主客距离感的一种方式,姑娘夹着食物送到客人嘴里,但会故意不让你吃到,如果你咬到了,还得更喝一杯。 “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舞”侗族是一个爱美、善于创造美并富有浪漫诗情的民族。侗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的形成歌舞。 合拢宴过后,大家会围着篝火,一起欣赏侗家的舞蹈,场面十分欢快,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游客享受到了独特的“侗文化大餐”,将整个合拢宴推向高潮。 侗族民间还有哪些值得品尝的美食 神秘的黑油茶 侗族美食体验除了合拢宴,还有很多风味食品也是不容错过的。今天在新晃喝到的黑油茶就是其中一个。 黑油茶在唐代陆羽《茶经》有记载:“《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黑油菜是用猪板油熬好黑茶叶,加汤,放进油茶罐用火炜。成分其实是杂粮大杂烩。用锅将米粑、玉米、土豆、红薯等煮熟,根据各人的喜好加入炒米、葱花、花生或肉,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 黑油茶对人体主要功效是通血管,降血压,在湖南新晃县有很多长寿老人,专家研究他们长寿的秘诀,认为喝油茶起到很大的作用。 侗家舌尖上的美味-辰溪粑粑 辰溪粑粑,用植物和糯米做成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是侗家舌尖上的美味,彰显了侗家人“靠山吃山”的古朴习俗和健康环保的饮食文化。 野蒿菜是辰溪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草,本地人将野蒿菜和糯米制成的粑粑,清香味美,韧绵糯滑,值得一试。 风靡湘西的传统名菜–芷江鸭 芷江鸭是风靡湘西的传统名菜,这里的鸭子全是放养的,平时在河里吃着鱼虾、田螺长大。好的饲养环境决定它的肉质自然好;鸭肉酥软,色泽黄亮,吃起来肉汁酥香,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悠长。 芷江鸭是芷江侗乡独有的食品,是怀化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 走进芷江,就像走进了一个侗族美食世界。这里的侗族合拢宴、侗家苦酒、黑油茶、芷江鸭等特色美食,无一不挑动的你味蕾,地道的美食,原汁原味的侗族民俗文化,广州高铁3.5H直达,这些都值得我们为它专门策划一次美食之旅。 本文来自乐玩日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族人靠山吃山,擅长就地取材,饮食多元化,除了自家种的瓜果鲜蔬外还有满山遍野的野生食材。餐桌上最常见的待客美食血红、牛瘪、腌鱼、腌肉、烤鱼以及各种季节小吃,今天要介绍最全面的侗族特色美食。 【侗族腌鱼】每年秋收前是田鱼的捕捞季,亦是腌制鲤鱼的高峰时期,腌鱼的独特之处在于发酵,聪明的侗族人将蒸熟的糯米与辣椒粉混合均匀,再层层叠放到粘满盐巴的鱼片上,让糯米和鱼片在密闭的木桶里自然发酵,盐巴让鱼片保持新鲜,发酵的糯米使鱼片有甜味,长时间的腌制又让辣椒变酸,在用料不一的情况下,腌鱼会因不同的人腌制而有不同的口味,有的酸,有的甜,有的咸,有的辣,好吃的腌鱼应该是咸甜适中,微酸,因此在侗族地区又称“酸鱼”。腌制时间半年到一年左右,吃法有煎,烤或生吃(如果你想挑战的话)。 【酸辣茭头】在其他地方茭头是用做菜,但在三龙,几乎都是用来腌制,新鲜的茭头洗净滤干水份,加入大量的辣椒粉与少量的盐或直接放到侗族辣椒酱中,腌制1个月左右,也可以通过试吃来决定时间,如果还有生茭头的辛辣就代表时间不够,腌好的茭头呈酸辣味并保有原先的甜、脆。 【竹笋饼】竹笋饼做法比较繁琐,在如今的侗族地区已不常见,竹笋饼成分有鲜嫩笋,蒸熟冷却后的糯米,花椒,干辣椒,一起捣碎,捏成饼状两面沾上芝麻,油煎过后香气四溢。想想都唾延欲滴。末至初夏,正是三龙侗寨野生小竹笋的丰收季,鲜嫩翠绿的竹笋在侗族妇女的手艺下可变成各种美味佳肴,最具代表的竹笋美食是“竹笋饼”,竹笋饼以鲜嫩小竹笋、蒸熟的糯米、辣椒、花椒、侗族香叶、芝麻等天然食材制成,是三龙独有的特色美食,独特的味道回味无穷。(点击这里查看详细竹笋饼介绍以及制作过程侗族即将消失的古老美食《竹笋饼》完整制作过程。很多人没听说过 【侗族腌肉】腌肉也叫酸肉,和腌鱼的做法相似,同样粘上腌巴,辣椒粉,由糯米发酵,腌肉需要大量的猪肉,因此通常在过年杀猪时才会腌制。 【牛瘪】牛瘪又称“百草汤”,是牛的胃里未完全消化的草渣挤出的汁液,实际上是牛的胃液,许多人把牛瘪称为牛粪,其实有许多的误解,牛在宰杀前被喂大量嫩草,胃里的草混合了胃液,取出食物渣挤出水分,再层层过滤,就是传说中健胃助消化的“牛瘪”了,牛瘪通常只跟牛肉一起下锅,三龙人最喜欢的炒牛肉一定少不了牛瘪,牛瘪火锅不仅是侗寨的上等美食,更是整个黔东南的招牌菜。 【血红】血红是侗族最具喜庆的菜色,是逢年过节嫁娶喜庆时必备的菜品之一,由煎炸过的猪肉,猪肝,猪肚等内脏加入烤过的干辣椒,折耳根,萝卜丝,与侗族特有的香料等多种食材混合在一起,再倒入新鲜的猪血搅拌均匀,就是一碗地道的血红了!这道菜虽令许多外来者望而却步,但却是侗族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 【辣酱】侗族辣酱可细分为许多种,由不同的食材加上辣椒粉腌制而成,辣酱有时也是腌制洋姜、茭头的原料,最常见的是鱼辣酱和纯辣酱,所谓鱼辣酱是用鱼内脏加辣椒粉腌制而成,条状的鱼肠子会让外乡人以为是蚯蚓,因此很多人望而生畏,不过喜欢尝鲜的人们值得一试。辣酱在三龙家家户户都有,要吃时拿来炒熟即可,配白饭就很好吃。辣酱一般不会拿来待客,想吃可以跟主人家要求。 【烤鱼】三龙侗寨原生态烤鱼,是自家养的新鲜田鱼 ,吃烤鱼,一定不能少了 三龙特制捣椒酱。 【侗族酸菜】侗族酸菜分别为”干”跟”湿”两种,干的是用萝卜菜晒干腌制作,而湿的则是用小白菜在凉水里腌制发酵而成。我现在要介绍的是”凉水酸菜”,做法看似简单成功率不高,唯有腌制经验丰富的侗族妇女做的凉水酸菜最好吃地道(比如我妈妈…),做法大致是:先用洗好的小白菜在开水中过水,冷却后放入桶内,加入冷水以盖过小白菜,再加入冷却的饭粒(饭的作用是令其发酵),找一个能进入桶里直接压住小白菜的平板盖子,盖子上再用大两个石头压住以防止菜浮在水中而腐烂,大约6天左右,凉水酸菜就酸完成了!经过发酵的小白菜酸溜溜的,炒干辣椒非常好吃! 【黑米饭】又叫“乌米饭”,是用植物叶染黑的糯米饭,天然食材,蒸熟后带有糯香与植物的清新百吃不腻。 【竹筒饭】竹筒饭是在农历5月左右以山间野生嫩竹塞满浸泡了3小时以上的糯米,再以隔水蒸煮。因竹子非常鲜嫩,煮熟后的竹筒饭像香蕉皮一样Q软,亦可以像剥香蕉一样吃! 【黄草粑】三龙侗寨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制作模式,因此三龙的黄草粑只有三种原始材料,分别是鼠曲草,糖藤汁与糯米粉,以“蒸”和“煎”两种简单做法保留最真的味道。点击这里查看详细黄草粑介绍侗族特色季节美食“黄草粑”制作大解析_绝不能错过的侗乡美味 【糯香扁米】扁米是侗族地区最自然的美食之一,也是秋收最具代表的美食,制作扁米时不需添加任何配料,纯粹是谷粒天然的味道。亦是老少皆宜大众美食。扁米侗语音译为“苟茂”,是用晚熟的香糯制成,香糯比一般稻谷晚熟十天左右,于是被排在秋收的最后一天,要是哪家吃了扁米便能知道他们秋收结束了。 本文来自三龙侗族珍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烂阳村,一座质朴又热情的小村庄。这里的食物犹如她所洋溢的气息般令人回味。接下来,我们跟着侗乡美食来领略侗乡的风情。 (菜式大部分经大厨稍微改良,主要少放辣椒,做比较适合广东人口味的微辣版湘菜。 ) 干笋炒薰肉 这道菜算是日常比较常见的菜式。晒干的笋丝带有微微太阳的香味及竹笋的清香,烟薰过的土家猪肉自带淡淡的炭火味。觉得这道菜特别有冬天暖暖的味道。 爆炒石蛙 野生石蛙,难得的野味,用姜葱辣椒等佐料爆炒,对于广东人来说确实是可惜了它的鲜美。但爆炒过的石蛙别有一番风味,焦脆酥香中略带微辣,赞! 鹅蛋锅巴 锅巴也就是剩米饭,貌似用滚油炸过,特别的香脆。再配上鹅蛋浆裹着饱满的米粒,香脆中又带着粉绵。鹅蛋锅巴一定要趁热气,凉了就会有点鹅蛋的腥味。 猪红土猪肉 卖相真的很不适合我们以清淡鲜为主的广东人。猪红虽还成块,但己糊部分,全密密麻麻地裹着土猪肉,不细看,几乎分不清哪块是猪红哪块是猪肉。感觉就像一锅乱炖。用筷子细细拨开,夹起一小块猪肉,放进嘴里细嚼,肉嫩而香。不由感慨:菜不可貌相! 腌鸭 生鸭!生鸭!生鸭!重要的事情要说三次!!而且至少腌制一个月以上。人生难得一见,所以要试试,只夹了块小小的,轻轻舔了下下,酸、腥,微辣,主要是肉腥味受不了,特别是鸭皮的腥味,然后我偷偷地扔了。品尝过的闺蜜形容说:人生第一次知道,肉的鲜甜。 腌鱼 生鱼!生鱼!生鱼!!腌制必须至少一个月以上,腌制的时间越长越美味。侗家珍品,在婚庆喜事才会拿出来招待客人。 这次我很勇敢地去鱼皮,吃了一小块。肉质有点绵嫩。用手能撕下肉丝。酸、辣、微甜,无腥味。 臭蛋 臭蛋不臭,而且很香,是好蛋,就名字起得不好。蛋切成小块配干辣椒和蒜叶爆炒。蛋黄蛋白竟没有分离,感觉已融为一体。蛋白表皮金黄有点酥硬。 生鱼片 刚捕的新鲜河鱼,挑选出鲜美的部位简单地切成透明的生鱼簿片。再配上秘制的酱汁。吃时,夹起生鱼片放在秘制的酱汁里浸泡,待到微微发白。就着秘制酱汁入口,透心的酸爽脆~ 湘式扣肉 湘式扣肉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手撕扣肉。一整块皮扣在上面,像一座金黄的小山丘。和我们平时吃的扣肉皮一样,肥而不腻。夹起那块皮,会发现底部已用刀切过,方便分离。整张扣肉皮下面盖着的是手撕过的净痩肉条。瘦肉条用酸醋泡过,酸中有微辣,很开胃。 火锅炖竹鼠 竹鼠,可遇不可求的野味。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菜式。主要是竹鼠的肉质鲜嫩,皮厚弹牙且肥而不腻,满满的胶原蛋白。好吃到无法形容。 清江田螺 我们这边平时吃的炒田螺一般都微辣中带点沙姜或八角味。可能是为了掩盖田螺淡淡的泥味。侗家山水清秀,田螺摸上来就可直接炒,虽满盘红油,但嗦得满嘴的香辣。突然发现,只要我们平时喜欢加辣的菜式,这里做得比我们自家的都要好吃。 苦酒 苦酒一点都不苦,入口甜甜的、绵绵的,应该叫甜酒才对。而且也确实很像我们这边的甜酒水,相对于我们这边的甜酒水,苦酒少了份甜涩,多了丝丝绵甜。但她的性子却不像她外表那般温柔,后劲很大,作得很。谁喝谁知道!哈哈!! 冰镇白凉粉 白凉粉看起来和广东的差不多。但这边的配汁大不同,加薄荷油、红糖水和醋,水呈红棕色,酸酸甜甜就是解暑。但我们都觉得酸酸的,怪怪的,受不鸟~ 糍粑 糍粑主要原料应该是糯米,揉成面团用叶子包裹起来蒸,捆得似个粽子。粘手、粘牙、入口软绵。比我们这边自制的年糕要糯绵。 七彩辣椒 七彩辣椒也叫幸运星,果实如蚕豆大小,味道与平常所吃的辣椒差不多,甚至辣味更重些。 七彩椒味极辣,稍后辣味逐渐消失,辣味来得快,去得也快,属爆炸型辣味,风味独特,属水果型蔬菜,生吃可为凉拌、可作西餐配菜,还可淹制和煎炒。(以上介绍均来自度娘,个人只觉得小小个很可爱,五颜六色很漂亮。) 高山玉米 一株玉米杆上几乎只结一个玉米棒,用当地特有的大木桶隔水蒸熟。一口咬下去几乎能在口腔里听到玉米浆汁迸出的声音,多汁清甜,伴有淡淡的玉米清香。 野蕃茄 小小个,红彤彤的,好可爱。 和我们平时吃的不太相同,貌似高山的泥土早已悄悄地把蕃茄那半丝的微酸抽去,只剩下甜!! 本文来自岁月静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族人靠山吃山,饮食多元化,除了自家种的瓜果鲜蔬外还有满山遍野的野生食材。餐桌上最常见的待客美食烤鱼、血红、牛瘪、腌鱼、腌肉、白切肉,白切鸡等等。 其中腌制食品是侗族最具特色的食物之一,别看腌鱼腌肉都盖满辣椒,其实所有腌制过的食物经发酵都是”酸”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侗家人平日吃什么?! 血红 血红是侗族最具喜庆的菜色,是逢年过节嫁娶喜庆时必备的菜品之一,由煎炸过的猪肉,猪肝,猪肚等内脏加入烤过的干辣椒,折耳根,萝卜丝,与侗族特有的香料等多种食材混合在一起,再倒入新鲜的猪血搅拌均匀,就是一碗地道的血红了!这道菜虽令许多外来者望而却步,但却是侗族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 凉水酸菜 侗族酸菜分别为”干”跟”湿”两种,干的是用萝卜菜晒干腌制作,而湿的则是用小白菜在凉水里腌制发酵而成。我现在要介绍的是”凉水酸菜”,做法看似简单成功率不高,唯有腌制经验丰富的侗族妇女做的凉水酸菜最好吃地道(比如我妈妈…),做法大致是:先用洗好的小白菜在开水中过水,冷却后放入桶内,加入冷水以盖过小白菜,再加入冷却的饭粒(饭的作用是令其发酵),找一个能进入桶里直接压住小白菜的平板盖子,盖子上再用大两个石头压住以防止菜浮在水中而腐烂,大约6天左右,凉水酸菜就酸完成了!经过发酵的小白菜酸溜溜的,炒干辣椒非常好吃! 酸蕨菜 春天是蕨菜的季节,喜欢吃酸的侗族人在腌制食物方面非常有创意,腌制蕨菜的手法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的配料,做法较为复杂,是以新鲜的蕨菜,过开水,冷却后切段,加入自家酿的米酒与炒到金黄的生米粒搅拌均匀,放如坛中发酵。 魔芋是侗族极为常见的食物,家家户户均有种植,三龙侗族地区的习俗是在大年初一第一顿饭必须要有一道魔芋拌醋,据说是为了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 蝌蚪是侗族人冬季放养在自家田里的,春天到了,蝌蚪纷纷长大,趁还没从田里跑掉时就是捞蝌蚪最好的时节,捞回家的蝌蚪会先在盆里养几天让其把肚子里的泥吐出来,若有人急着要煮食,聪明的侗族人会在盆里加入几勺菜油,蝌蚪纷纷拉肚子很快泥土就没有了! 侗族人的满汉全席 白切肉 侗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侗乡猪都是吃饭吃菜长大的,所以肉质鲜美清香,单吃肥肉都好吃!侗族盛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肉通常切得非常大块,沾上特制的辣椒酱,是侗族人最爱的菜色之一,白切肉与辣椒酱是经典搭配。侗族人订婚请客经典的菜色就是一碗白切肉,辣椒酱,水煮青菜。 辣椒酱是每餐必备的,无论是沾鸡鸭鱼肉或是直接拌饭总是少不了它,做法是先在捣碗里面放入盐和侗族特有的香料捣碎,再放入烤到脆的干辣椒捣碎,加入水,一碗经典的侗族酱就完成了! 盐翻花生 我吃过最好吃的腌翻花生就是我爸炒的! 炒花生需要用到很多油,中小火翻炒,炒到差不多的时候就起锅,刚起锅时它还是Q的,冷却后就是脆的(千万别炒到脆噢!起锅后不久它就变焦黄色了),冷却后放入两勺盐,在碗里不断的翻腾直至均匀。 贫困的侗族地区许多人是买不起肉,时常以腌菜应付,或是把肥肉炸出油炒干辣椒加水为底料吃火锅。 蕨菜火锅 水蕨菜炒肉 本文来自三龙侗族珍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