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519 页

杏馫1980_土家族的奇特婚俗–哭嫁、坐床和请神行使初夜权

在土家族的婚俗里,有三种内容反映出人类早期的婚嫁形态,即“哭嫁”、 “坐床”和请神行使“初夜权”。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在娘家又哭又唱,一连哭唱3天整。这种习俗叫做“哭嫁”。哭嫁时唱的歌叫“哭嫁歌”。一般女孩子从懂事起就得学唱“哭嫁歌”,歌词的内容包含着向父母告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兄弟姐妹告别,表达对手足之情的留恋;向邻里告别,从此离开故里和童年朋友,将过着另一种新的生活……这些哭嫁的歌词和腔调都是世代相传的,因此也是十足传统的。父母、兄弟姐妹和邻里友好,听到将出嫁的姑娘的哭嫁歌,都要劝慰一番并相赠礼物以为纪念。 另外一种土家族的婚俗,叫做“坐床”,内容是:兄亡,弟配兄嫂;弟死,兄纳弟媳;妻死,小姨子应嫁给姐夫。 还有一种土家族的婚俗在今天看来显得很不可思议,这就是请巫师“土老师”作法事,祈请神灵对新娘行使“初夜权”。这种婚俗礼仪很奇特:新夫妇拜堂,祭祀祖宗神灵那天,新郎家要请巫师作法事。巫师在堂中置一神桌,桌上摆着托盘,盘里盛放插着一把刀的猪头,并放置新娘穿用过的衣裙首饰。土老师烧香祭神,祈请神灵接受猪头的祭祀并对新娘行使“初夜权”:把新娘穿用过的衣裙首饰奉献给神,象征神灵先接纳新娘为妻,经神灵行使过“初夜权”之后的姑娘,方得为凡世人妻。 土家族的“哭嫁”、“坐床”和请神行使“初夜权”的婚俗,均反映了人类远古原始的婚姻形态。有些专家认为:“哭嫁”是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后,女性对自己失去的位置的悲痛的潜意识反映。“坐床”是婚姻和劳动生产力的配置的实际的交换。而祈请神灵对新娘行使“初夜权”,其习俗来源更加古老。。远古人类认为,处女是一种有邪气的东西,只有神才能抵挡住这种邪气。这是一种很原始的信仰。在作家沈从文以湘西苗族、土家族的习俗为素材写成的乡土小说里,就保留着不少这方面的习俗。正如沈从文所说过的:“迷信在历史中渐次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习俗却把古代规矩保持了下来。”土家族的婚俗保持着历史中已渐次失去的原貌,而仍然保持着不少古代的规矩。 现在,“坐床”和祈神行使“初夜权”的婚俗,在土家族已有根本的改变,差不多仅仅成为老年人的记忆了,但“哭嫁”、唱“哭嫁歌”却普遍保留在土家族的婚俗里,而时代的进步已给这种婚俗赋予新的内涵,“哭嫁”变成即将出阁的姑娘对父母兄弟姐妹邻里友好以及少女时代的眷恋。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土家族傩堂戏和巫文化

黔东铜仁地区,是中国民间傩文化圈堪称傩戏之乡的地方。这里有着苗傩、侗傩、汉傩、布依傩、忆佬傩和土家傩等等,分布地区以土家傩复盖面最宽。铜仁地区的德江、沿河、印江、思南、江口、松桃、铜仁等县,均有土家傩。 土家傩,土家族的“傩堂戏”或“傩坛戏”。土家出傩时,要隆重设置神坛祭祀傩神。 土家傩的傩神叫傩公傩婆。祭傩神的主祭者,也即主演傩戏的第一角色,必须是位法力高上的巫师,并由这位巫师任“司坛师长”。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意译成汉语就叫“土老师”或“土老司”。 有一个有趣的土家民间传说,讲的就是土老师和土家傩的故事: 话说土老师的开山祖去西天佛爷那里取经,获得一本半经书和八个铜铃,在回来的路上,客老师 (指汉巫)向他要去一本经,苗老师(指苗巫)又向他要走半本经。经书被客老师和苗老师拿光了,土老师只好再上西天取经。这一次,佛爷没再给土老师经书,而是意味深长地对土老师说:“客老师一本经,苗老师半本经,土老师无经乱搬经,百说百灵。”因此,土老师跳傩作法时,只摇击八个铜铃,不必看经书,靠口耳相传跳大傩。 这个土家族民间传说至少说明汉巫、苗巫和土家巫关系密切,而土家族是不同意他们的傩堂戏是从汉傩传来的。他们认为汉族是后迁入黔的客人,其巫师也为客老师。实际上,土家傩保持着宗教的原始形态,受佛教、道教的影响比汉滩浅,有许多跳法保持着汉代以前的古傩形态,那是佛教自西方印度东传和道教产生时代以前的宗教形态。包括汉代以前的中原古傩、宫廷大傩,原本也是一种原始的巫术礼仪。傩舞名称的形成,是和它原来那种古拙的形态紧相连的,因为汉代以前的傩舞边跳边发出“傩!傩!”的粗犷的呐喊,因此便以“傩”命名此种跳神驱邪兼求族类昌盛、庄稼丰收的古老的巫术礼仪。 贵州民谚有“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戴上脸子(面具)是神,脱下脸子是人”之谓。戴上面具跳神,是所有傩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傩戏里,面具绝不是什么化妆术,而是一种将人的灵魂输送到另一个鬼神世界里的“运载工具”。跳傩的巫师是这么样坚信不疑的,他们和相信傩的神奇功用的人都相信“戴上面具是神,脱下面具是人”这一谚语。 最有灵气的神圣的傩面具往往出自巫师或祖传艺人之手,并主要地由巫师戴上它扮演傩戏角色。土家傩的面具是多角色多变化的。其中,扮正神所戴面具,形象正直、善良、圣洁、安祥、一脸正气,如摊公傩婆、土地公婆、唐氏太婆、仙锋小姐、消灾和尚等等。凶神面具造型威武、凶悍、怪异、狞厉、满脸杀气,如开山神、先锋将军、二郎神、龙王、押兵先师等等。世俗面具则刻得更接近生活原型,如甘生、安安、梅氏、庞氏等等。丑角面具却形象滑稽、风趣、幽默,如秦童、秋姑、歪嘴等等。还有牛头马面等兽形面具。

杏鑫4注册登录网_藏族人名字有何特点

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人,他们都没有姓,而名字倒是多种多样,有的用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名字,如达瓦(月亮)、尼玛(太阳)、梅朵(花);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如郎刚(三十日)、次松(初三);还有的以星期为孩子命名,如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 藏族人同名的很多,为了区别,有的就把籍贯和名字连在一起,如同名“旺雅”,则有“东亚旺雅”、“仁布旺雅”等,前面两个字都是地名;也有用职业来区别同名的,如“玛饮次旦”(即炊事员次旦)、“兴素次旦”(木匠次旦)。 还有的人名前面冠以男女老幼之称,加以区别,如同名“达娃”,就以“普达娃”(即男达娃)、“姆达娃”(即女孩达娃),等等,加以区别。 七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们的名字也喜欢去请活佛来起。如果是贵族、有地位的人物,更是郑重其事地把小孩子抱到活佛那里去,活佛给小孩举行简单的取名仪式,主人带来哈达及其它礼物,接着活佛念经,最后对孩子说一些赞颂和吉利的语,然后才取名字。佛教的盛行影响到人们的名字上来,许多人的名字都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如: 丹巴–佛教、圣教 达杰–繁荣、发达 江央–妙音 多吉–金刚 格列–善、吉祥 群佩–兴法、兴教 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 拉姆–仙女 卓玛–救度母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甘肃土族的婚姻习俗

土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青海、甘肃两省,互助县是全国土族居住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县份。 甘肃土族的婚姻习俗较复杂。土族在历史上实行早婚制,一般情况下,14岁左右的男女就可以结婚,并讲究女大男小。旧时的土族婚姻形态有转房婚、交换婚、入赘婚、抢婚以及服役婚等。 土族的婚姻程序与汉族大体一样,包括提亲、相亲、定亲、结婚,其间也讲究送财札、择吉日等。土族人的婚礼既隆重又热闹。姑娘出嫁的这一天,女方家要招待所有的喜客,其所用肉品、烟酒由男方家承担。 当天傍晚,新郎、媒人和其他迎亲人带上各种礼物和供新娘子坐骑的骡马娶亲。在进门时,要对歌,打“水仗”,跳安昭舞,一直折腾到午夜之后,才迎新娘上路。 到了新郎家门口,一帮喜客迎上去敬酒问好,并用柏树枝醮水向亲友身上泼洒,据说这水可驱赶邪气,带来吉祥。 男方家院内燃起一堆柴火,新郎和新娘绕着火堆走一遍后,才开始拜天地,入洞房,并宴请喜客。

杏鑫注册网站_烟草在瑶族青年男女婚恋中的特殊功效

在我国部分地区的瑶族中,青年男女在婚恋中同烟草有着特殊的缘份。这些青年人经常随身携带着抽烟用的烟杆,当你要与某人交情,就故意向对方讨来烟杆抽烟,抽完后装进自己的口袋,等她(他)向你要时,你就故意说不知道,这样对方就明白了。 接着双方用含情喻意的词语交谈,对唱几首情歌;如果当时有别的信物,就互相交换,如果没有,就留下烟杆,约定在下次会面时互相交换礼物。 双方建立爱情关系后,男方要在10天或20天左右到女方家去帮助做活两三天;主要是观察女方的态度及劳动、说话、待人等各方面的表现。 男方返回家时,女方要送至半路,赠送一条头巾,这表明女方对男方的态度:如果头巾镶饰丝绸并绣有彩色花样,表明对男方很有感情;如果头巾仅绣有花样而无丝绸镶饰,则表明感情梢次;如果头巾既不绣花又不镶丝绸,则表明女方对男方没有多大感情。 然后,男方还得第二次云女人家“帮忙”,并带去礼物回敬给女方。 双方在半年中经三次赠送恋爱礼物,都情投意合,临近春节时,男方就买两斤烟叶敬送给女方的父母,女方父母将一部分烟叶分送给同村邻居和亲朋,别人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春节后,男方第三次到女方家帮忙做活,回来时女方家要包15个粽粑送给男方拿回家,并用一条精制的头巾包着。男方回家后将一些粽粑切成两节,同样分送给邻居和亲友。这叫做“童年粽耙”,以此宣告订婚。

杏馫注册登录网_高山族阿美人点烟表达爱情的独特风俗

台湾高山族实际上是一个族群,它有许多分支。目前,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雅美人、阿美人、噶玛兰人、太鲁阁人、撒奇莱雅人和赛德克人。 这些族群各有自已的特点与习俗。今天我们聊一聊阿美人点烟表达爱情的独特风俗。阿美人不仅人人都喜欢吸烟,而且还以换坐位等方式表露爱情。 男青年如果爱上了某位姑娘,为了试探女方对自己是否有意,便采取换坐位的方法。在男青年去女万家或女方到男方家时,男青年可以故意不停地变换自己的坐位,如果姑娘仅仅是有礼貌地请抽烟,而不为男青年点烟,也不主动地坐在他身边来,则表明女方无意;如果姑娘喜欢这个男青年,那么不管男方坐到哪里,她都会主动地跟着坐到男青年身边,并把烟点燃送给他抽。 怎么样?这个阿美人点烟表达爱情的习俗是不是很特别呢?

杏鑫平台首页_藏族同胞为什么总喝酥油茶

藏胞饮酥油茶之习俗,始于盛唐时期。据《西藏王统记》记载,唐代文成公主下嫁到西藏,带去的大批物品中就有茶叶,并创制了奶酪和酥油,公主常以酥油茶待客。这样,藏族饮酥油茶逐渐成风俗,并以敬客人喝酥油茶为郑重的礼节,延续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咱们的藏族同胞为什么总喝酥油茶呢? 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千燥,蔬菜不如内地丰盛,农牧民都爱喝茶,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而且还从茶叶中获得营养,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藏胞饮茶量之大为全国之冠,人均年消费茶叶在10千克以上。拉萨一带爱好四川生产的“康砖茶”和云南生产的“紧压茶”;昌都地区则爱好四川生产的“金尖茶”。经济富裕的人常饮酥油茶,家境清贫者平时只喝盐茶,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饮酥油茶。 酥油茶的制法是:先将砖茶打碎,放入壶中或锅内(约60克茶叶对2千克水),煮沸半小时,将茶汁滤入特制的打茶筒内,同时加放适量的酥油和食盐,趁热用搅棒伸入筒内,上下打搅,使酥油、食盐和茶充分混合乳化后,倒入壶中,再斟入木碗送客人品尝。 一般在平民百姓家里平时只饮简单的盐茶,当地也叫清茶。制法是:将茶和盐放在锅内,加清水熬煮十多分钟,滤出茶水;再加水重复熬煮数次;将各次的茶水混合盛于容器中,供全天饮用。 牛羊肉和糌粑是藏胞的主食,劳动强度大的季节每天要吃四五餐,每天都要喝茶,多达数十杯。把炒熟了的青棵粉放在碗里,倒入适量的茶汁,用手捏成粉团成为糌粑,再用盐茶或酥油茶谴朗艮,一口糌粑一口茶。所以茶成了藏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杏鑫登录_蒙古族人为什么总喜饮奶茶

蒙族同胞以游牧为主,饮茶习惯因地区不同略有差别。锡盟和伊盟的牧民大多数饮厉青砖茶。而乌盟和巴盟的部分地区以及呼和浩特的回民喜饮黑砖茶。内蒙古东部的扎兰屯一带,人们爱喝红茶。 就大多数牧民来看,喜欢喝用砖茶调制的咸奶茶。奶茶的制法是:先把砖茶劈开砸碎后,抓一把放入壶中或锅中,加水煮开,然后倒出茶汁对入牛奶或羊奶,茶水和奶的比例一般是5:1左右,少待一会儿再加一些盐,便配制成“奶子茶”饮用。但也有一些人喝不加奶的清茶。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壶(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煮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尽。 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好奶茶。为此,蒙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烹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开始,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姑娘出嫁时,婆家迎亲完婚后,新娘就得当着客人的面,亲手煮咸奶茶,敬献宾客品尝,显露煮茶本领。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牧民们从早到晚,一般喝早、中、晚三次茶,只在晚上收工回家,全家人欢聚一起,围坐桌边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所以一天饮食有“三茶一饭”之称。蒙古人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也有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的原因。 另外,早上、中午喝茶时,也常食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

杏鑫登录网站_土家族同胞喜饮的擂茶的做法是怎样的?

我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聚居地,这里古木参天,峰奇谷幽,云雾缥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居住在此地的土家族人自古以来就有喝擂茶的习俗。 擂茶的主要原料为“三生”,即:生姜、生米、生茶叶。土家族常年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由于高山寒冷潮湿,又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只好常食辛辣之物以温胃养脾,喝擂茶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于是土家族人就把擂茶当作治病健体的良药,每天必喝的饮料。老年人、一天不喝就会觉得浑身乏力,精神不佳,就连襁褓中的婴儿也经常给喂食擂茶。 土家族人认为,小孩喝擂茶,长大后长命百岁,孕妇多喝擂茶,生的孩子就会肤白体胖。这样世代相传,就形成了喝擂茶的习俗。 擂茶的制作十分奇特,先把生姜、生米、生茶叶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倒入陶制的擂钵中,以三四尺长的木质擂棒用力擂碾,捣至糊状,然后加入清水,调和成奶白色的汁液,入锅煮沸,就制成了清凉爽口的擂茶。 因擂茶用的原料是生姜、生米、生茶叶,所以俗称“三生汤”。由于地域和口味要求不同,制作擂茶有加白糖或盐巴的,也有加花生仁、芝麻和爆米花的,喝起来香中带甜或带咸,有喝有嚼,别有一番风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制作擂茶的方法已大有改进,原料也更为讲究。每逢喜庆佳节,上家族人用擂茶招待客人时,还要摆上装满茶点的碟子,通常摆8个碟子,以示吉利。茶点有炒花生,油炸红薯片,脆辣萝卜条,南瓜子,爆玉米花等。 客人喝茶时,主人会随时注意添加,始终保持客人茶碗满得快要溢出。如不想再喝时,就让这满碗的擂茶一直放着,直到告辞前一饮而尽。

杏鑫平台登录_云南白族同胞喜饮三道茶

在美丽的苍山脚下,恬静的洱海之滨,世世代代聚居着能歌善舞的白族同胞。每逢喜庆佳节,或亲朋好友登门拜访,白族人都要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客人。 三道茶据说最初用于长辈对晚辈前来求艺学商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寓意要想学得真本事,首先要吃得起苦,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甘甜,而且只有尝尽了人间甜酸苦辣,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久而久之,这种饮茶方式成为白族同胸待客的礼仪。 每当来客坐定时,主人就把一只质地粗糙的砂罐架在文火之上慢慢烘烤,待整个罐体发烫时,取一小把茶叶投入罐内,再把罐子置于文火之上并不停地转动烘烤,使茶叶在罐内不停地翻滚,均匀受热。等罐内茶叶色泽变黄并散发出焦香时,随即向罐内注入沸水,此时只见热气升腾,茶叶在沸水中上下翻滚,茶汁迅速浸出。接着主人就把滚烫的浓茶一一注入待客的茶杯中。 头道茶虽香气扑鼻,但滋味苦涩,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喝一小杯。喝第二道茶时,主人会在客人杯中放入红糖和牛奶制成的乳汁,然后用茶水冲泡,二道茶滋味甘甜。 第三道茶用蜂蜜冲泡,杯中同时添放核桃仁、姜丝、花椒等多种配料。客人饮第三道茶时,要先微微摇动茶杯,使配料和茶汤充分调和,第三道茶麻辣苦甜,多味相混,品饮时令人回味无穷。喝了白族三道茶,口感特别舒适,这正是三道茶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茶文化的普及,三道茶的配料更为丰富,喝茶的寓意也有所不同,但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的风格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