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493 页

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不仅因丹寨拥有全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出名,更引人瞩目的是这里民间艺人绘制的蜡染的艺术魅力首屈一指,丹寨苗族蜡染已被海内外公认为“东方第一染”!丹寨苗族蜡染有着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特点,从蜡染的纹样图案的分类上,主要可分为下列八大类: (1)蝴蝶纹:这纹样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妹榜妹留》的故事。传说苗族始祖姜央为“妹榜妹留”所生,苗语“妹榜妹留”意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妈妈”。在苗族神语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蝶妈妈。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为蜡染重要的纹样。在蝴蝶纹蜡染中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正面的、侧面的、仰面的、背面的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纹样。 (2)鱼鸟纹:和蝴蝶纹相近,也是歌颂生殖和美的纹样。苗族人民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鱼鸟同图组成比喻夫妻恩爱的图案。这种纹样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畅游的“水鸟”。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男女平等共同负起传宗接种繁衍后代的原始,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内涵着生殖崇拜的很有特色的纹样。 (3)蜈蚣纹:和蝴蝶纹一样,也取材于苗族神话古歌。古歌传唱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远古雷、龙、虎、蛇、蜈蚣是亲兄弟。五兄弟各司其职。小弟弟蜈蚣开荒种地、起房造屋、子孙昌盛、安居乐业,受到人们的敬重,于是成为人们心目中美丽的昆虫,被认定为美丽的蜡染纹主要图案之一。有专家认为这是苗族人民对先祖创业的崇敬之反映。 (4)龙纹:龙在苗族意识里,向来就是造福人类的吉祥物。苗族概念里对龙敬而不畏,丝毫不像汉族的龙那么神气十足张牙舞爪。苗族蜡染的龙没有固定的模式,干变万化,有鸟头蛇身、牛头鱼身、蜈蚣形等等,或飞、或曲、或伸,变化自如。有专家认为苗族的龙纹样包含着某种牛和鸟的图腾意识。 (5)马蹄纹:这纹样来源于一个苗族民间故事:相传苗族妇女榜闹的美色,为皇帝派来的差官二辣狼所垂涎,二辣狼调戏榜闹,遭榜闹坚强抵抗,迫奸不成恼羞成怒。于是,二辣狼把她绑到皇宫罚做蜡染。榜闹的蜡染深受皇帝喜爱,皇帝终于知悉二辣狼对榜闹的歹意,于是杀了二辣狼,放回榜闹。马蹄纹相传就是苗妇榜闹在皇宫绘制的蜡染纹样。 (6)旋涡纹:主要绘制在蜡染衣背、衣袖、被面上,是苗族象征团结和吉祥的传统纹样。苗族人民热爱大自然,他们看到激流中的旋涡,圆满急转,感到很美并有着一种兴旺吉利的感觉,于是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美的纹样。

贵州深山里最原始的苗寨民居,叫叉叉房,是干栏式建筑最原始简拙的一种,往往只需用树干交叉搭棚,盖上茅草,四壁用树枝或竹子编搭,糊上泥土即成墙。人畜同室,前室养着牲畜,后室住人。这种建筑保留着神话传说中古老的有巢氏的巢式原始建筑形态。人们称雷公山深处尚存的这类叉叉房为上古原始住房的活化石。它们的存在要比现存在其他建筑物都古老得多。 不过,现在当地的叉叉房已不多见,一般苗寨已渐被一种叫吊脚楼的民居所取代。吊脚楼也为干栏式建筑。苗族“聚族而居”,三五十户形成一自然村寨。自然村里苗家吊脚楼多傍山依水,用木柱支撑建楼,下层悬空,楼层前面为楼,后面落地或层层为木柱所支撑,凌空高悬。 吊脚楼一般分上下两级,前后上下两级高低相差2~3米。前半间用木柱支撑在下一级受地基上,并在立柱上建楼,楼层同后半间在同一水平线上,楼层的木板与后半间的石铺地相接在一起。前坎较高,楼前用1米左右高的木栏干档住,形成走廊,或设悬窗引进光线。窗子有木雕装饰,窗大门小。吊脚楼近旁多修建圆仓,用以储存粮食。 在苗族传统观念中,吊脚楼住宅象征男性,储粮圆仓象征女性,故住宅的吊脚楼必高于储粮的圆仓,显示“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吊脚楼堂屋安放牛角祭祖,用牛角杯请客喝酒。门簪上往往有一对牛角形门纽。吊脚楼前往往有大枫树,这不是一般的风景树,苗族居民称此种树为保寨树、生命树、母亲树。 苗家共建吊脚民居时,十分讲究“风水龙脉”,以求住宅环境好,家宅吉利,人畜兴旺。建楼前,传统上要按宅主年庚八字,结合地势,由富有经验的本族长辈用罗盘定好位置,郑重选择屋基而后推算盘计建楼方案。依山面水的吊脚楼,在修建时要尽量向江河面出挑,以争取空间,千方百计占天占地,以满足人们生活对空间的需要。那鳞次柿比的吊脚楼民居,构成苗村一派别有情趣的景象。 这种房屋撑柱悬空,是干栏式建筑,与楼下那架空的木柱一起,给人以腾飞而起的崇峻感。这种独特的干栏式楼居,在防潮湿、避猛兽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凌架在溪河沟涧之间撑柱上面的楼多有古朴的飞檐翘角,实用中兼顾美观,吊脚楼民居集中了苗族等山地民族的智慧。

我国西南地区苗、侗民族居住的吊脚楼,全用木柱、木板构架而成。它们虽有通风、防潮和避免虫蛇之害等优点,却最怕失火。倘有一家不慎失火,往往火势蔓延,无情的大火甚至于能把整个村寨都化为灰烬。即使村民逃了出来,但烧掉了房屋、粮食、耕牛和各种财物,对于尚处贫困阶段的苗、侗村民来说,重建家园,又谈何容易呀! 为此,苗、侗民族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当严密的防火、救火的传统习俗。 首先,村村寨寨都有“喊寨”的习惯。他们或推选一位责任心强、社会经验丰富的中年村民为“喊寨员”,或每天轮流由一位村民值班当“喊寨员”。每天晚上九、十点钟,喊寨员或打竹筒,或敲木梆,边游村串巷,边拉长嗓音高声喊道:“小心防火啰!把水缸挑满水啰,睡觉前要熄灭炉火啰——”村民一听“喊寨”,都会去看看水缸,把火塘里的柴火弄灭…… 近年来,不少苗乡侗寨进行了饮用水的改造建设,由政府、村寨和家户共同投资,挖井、修渠,在高处建造水塔,再安装上自来水管,把清洁的河水、井水引进了家家厨房,于是,不少村寨结合改水工程,同时也进行了消防建设,或在街路上安装了消防水龙头,或在家家门前设置储水的木桶或水池,以备急时之需。 为了防范火灾,减少损失,有的村寨还把村寨的仓库建在村子外边。例如剑河县的久仰村,全村80来户人家,住房都建在向阳的山坡上,而把每家的仓库——一座座小吊脚楼,建于对面隔河背阴的地方。这样万一不慎失火烧寨,隔河的那排仓库,也是万无一失的。 有趣的是,久仰村的一座座仓库,全都不上锁,只是用木栓拴紧库门便行了。这是因为此地一来社会风气良好,无人偷盗,二则万一有人偷粮,一经发现,必依照村寨不成文法,令其加倍赔偿失主粮食。这种严厉的处罚规定,也使某些欲偷盗者胆怯了。仓库虽然不上锁,但村民开门取粮时,要举起木褪使劲敲击木栓,其“梆梆”之声,无疑是向村寨发出了开仓的信息。 万一失火烧寨,村民皆自觉前往奋勇扑火。特别是在侗族村寨,村民一听见鼓楼大鼓的“咚咚”之声,必迅速集中到鼓楼前的广坪上,听候村寨头人的指挥。于是,村民从水塘到火场排列成一支支队伍,把一桶桶水传递到火场,泼水灭火。而青壮年汉子,或挥动利斧、铁锤,或使用长长的火镰,敲的敲,劈的劈,把靠近火场周围的吊脚楼拆掉,以断其火路,阻止火势蔓延。至于老年人,他们则到村口去,一来安全一些,二则迎候和指点外寨前来帮助救火的乡亲。失火时,任何人都不得先往村外搬自己的东西,以免涣散人心,影响村民齐心协力救火。

侗家敬祖之俗甚为奇异,他们是全族共立一个木鼓为祖——富桐寨的一百多户族人,就在鼓屋供奉着一个长约 2米、直径30多厘米的樟木牛皮鼓为祖先。 木鼓为全寨的神圣之物。依照惯例,当年轮值的“鼓头”,每天要往木鼓前的供桌上摆放五杯水酒和饭菜,焚香祷告,祭毕侗家人方可进餐。平日任何人都不得敲击木鼓。只有某人因不慎摔伤或孩子闹病一类的灾病时,某侗家人在征得“鼓头”同意后,才可带上香烛、纸钱到鼓屋祭鼓,以祈求祖先为他们禳灾佑安。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七月十五和冬至节,全寨要举行隆重的祭鼓敬祖活动。村民们把木鼓抬到厅堂,放在鼓架上,这时,换上长衫、头插白鸡毛的族中老人,端坐在木鼓两侧,以作为“陪祖”的。小伙子举槌擂鼓,男男女女在厅堂内外,或吹奏芦笙,或轻歌慢舞,共同娱祖敬祖。 在富桐寨流传着一个关于 侗家人立鼓为祖由来的的传说。 从前, 侗家兄弟五人迁入此地时,这一带还是没有人烟的荒山。他们同心协力,日夜辛勤劳作,开辟山林,垦荒造田。有一天,大哥进山后再也没有回来。4个兄弟连忙到处寻找,最后才在一棵大香樟树下找到了因劳累过度而死去的大哥。他们见状皆悲痛万分,这时有人捶打香樟树,以渲泄哀悼之情,没想到树干发出了“咚咚”的响声。原来,这是一棵已经空心的老树。他们一听,以为大哥的灵魂已进入这棵香樟树心里安息了,便围着树边舞边祭。当时,深山里找不到白布,只好头插白鸡毛当作孝巾。这就是 侗家人挖樟木为鼓,头插白鸡毛击鼓祭祖的由来。 据研究,立樟木牛皮鼓为祖,这是世居山林、以农耕为生的 侗家人,崇拜树木 (香樟木)和水牛的古代遗风之一。特别是每逢十三年一次的立鼓为祖祭典,更是全村寨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在这之前,村民已在深山里寻找到了高大笔直、适宜制鼓的香樟树,并在选定的黄道吉时里砍伐运回村寨,挖空备用。族人还集资买来一头肥壮的大水牛牯,它牛角阔长,蹄叉紧直,牛尾巴长垂过膝,毛色润泽,没有一根杂毛的。这头牛叫“保家牛”。对这头用于立鼓为祖的水牛,寨里要安排专人精心喂养。当然,立鼓前夕,家家买肉捞鱼,杀鸡宰鸭,置酒请客,以迎接村寨的盛典。 立鼓仪式主要有请鼓、宰牛立鼓、送鼓等程序。 立鼓仪式开始,高捧牛角酒的“鼓头”,手执酒壶的寨老,以及提着盛有鱼肉、糯米饭团的礼师,率先进入芦笙场。接着,两位壮汉牵着背披红绸、犄角挂着各种供品的“保家牛”入场。这叫“请祖”或“请鼓”。随后,吹签的小伙子,跳祭鼓舞的姑娘们,以及一群模仿当年祖先持枪狩猎、开荒种田、撒网捕鱼的村民,都相继进场表演。

关于酒歌的俗语,在侗寨经常可以听到。什么“歌在肚中,酒赶出来”,“歌不离酒,酒不离俗”,“有酒有话,无酒无话”,“怪酒不怪菜”,“无酒不成礼仪”…… 当远方来客眺望到高耸入云的侗寨鼓楼时,好客的侗寨乡亲就会急匆匆地闻讯而出寨门相迎。就在他们引亢高歌的同时,在寨门口很快地同时设置了一道道板凳、竹竿、树枝、绳索等障碍物。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迎宾仪式,名曰拦路礼。拦路的东道主唱的拦路歌,诙谐逗人。比如: 你们莫忙把寨进, 莫忙进寨来走亲; 苗家走亲总是抬缸酒, 侗家进场前有芦笙引; 你们进寨人人都空手, 挑的粑粑只有半把斤……拦路歌唱出侗寨对来访者讨彩礼的坦率。又如: 我们正忌寨, 寨里出的事情真是怪; 奶奶长出黑胡子, 公公怀孕还未生下来, 古怪事多不吉利, 莫怪我们不肯把门开。 逗人的歌词千奇百怪。有经验的来客很快就找到合适的歌词对答拦路歌: 你们赶快让路行, 快让我们进寨来走亲; 我们个个挑担无人打空手, 担担都是一样很匀均; 杀头大猪比那水牯重, 半边就有三百六十斤…… 或对唱道: 世上禁忌也是百样有, 唯独没有哪人忌朋友; 你们谁是领头人, 快站出来讲根由; 若是道理讲不清, 只有当众来现丑…… 这样,拦路歌可以在一唱一答的逗戏对唱下去。迎宾的侗家姑娘在一片拦路歌的欢乐声中,手举酒杯劝来宾喝酒,这称敬喝拦路酒。 作为宾客,若亲手接过了酒杯,按当地习俗,就得把侗家姑娘敬献的拦路酒全部喝尽,这样还未进村寨就会醉倒在路口。若不用手接酒杯而让敬酒的侗家姑娘喂喝酒杯里的酒,敬酒人便会手下留情,按你的酒量适量敬酒而不会令你醉倒。正当热情好客的姑娘们,大方有度地敬献拦路酒的时候,小伙子已不声响地把先前布下的路障物撤个精光。至此,主客间的交往已显得十分融洽亲切,任何语言不通和初见面时的生疏和拘束,很快就解除了。主人便把远方来客引进鼓楼里早就准备好的酒筵上。原来,喝拦路酒仅是迎宾酒礼的前奏曲,酒礼的高潮还留在正式的迎宾酒筵上。 在贵宾人席之后,主人必引亢高唱敬酒歌: 贵客千里我家来, 好似莲花水上开, 难得贵步龙离海, 口 珍珠照席台。 这杯酒来亮堂堂, 情意酿成酒一缸, 莫嫌淡酒无滋味, 杯杯美酒敬客尝。 这杯酒来亮堂堂, 我家客来喜洋洋, 愿得洞庭酿成酒, 千杯万盏表衷肠。

杏鑫主管304724_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详解

蒙古族是一个传统游牧民族,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因其素有敬老习俗,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子为家长,掌握实权,丈夫地位高于妻子。牧区﹑半农半牧区略有不同,男子处理家庭大事时,一般须征得妻子的同意。儿子结婚后分居,另立门户。通常是住在父母的蒙古包(现在大多为房屋)附近,共同走“敖特尔”(即游牧,现在是划定区域放牧)。财产继承上,一般是在子女结婚时一次性分配一定的家产,从此再没有分配和继承家产的机会。和父母一同生活并负责父母晚年生活的子女将是父母所有财产的最终继承者。 很多蒙古族牧民酷爱钻花烟锅(烟斗),曾有“一个烟锅换一只羊”之说。用五种金属原料钻成花﹑鸟﹑鱼﹑兽等花纹图案的烟锅,再配上红玛瑙烟嘴和檀香木烟杆,不仅实用,还是十分精美的工艺品。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蒙古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绝大多数家长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选择,父母前往女方家“征得同意”只是一种必要的程序。那些落后婚俗大部被废除。由于劳动力不足,也有一些家庭招婿入赘。 招婿在各地叫法和内容都有所不同。西部阿拉善旗叫“夫尔根阿卜那”(即招婿),一旦被招入赘就算家属。经过一定时间后,岳父认为可以另过时,拨给一部分财产分居。东部蒙古名称上叫“夫沁夫尔根”,即雇佣的女婿,表现为雇佣关系,不被认作是家属。现代社会,那些男方家中兄弟较多,女方家中没有男孩的家庭也会选择从妻居的生活方式,但在社会和家庭中已经不再受到歧视。

杏鑫登录网站_为你详解我国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 也是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国等国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民族形成于15世纪的哈萨克汗国时期。历史上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现在大部分哈萨克族定居在城市。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哈萨克人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萨克、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伊斯兰教祈祷)。 哈萨克族家庭为严格的父系家长制,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较高权力,但家内事务一般是尊重妇女意见。哈萨克族婚姻是终身的,婚约一经缔结,不许随便解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夫妻离异子女全部归于男方。若是丈夫主动提出离婚,女方可以带走自己出嫁时的嫁妆。若是女方提出,那么任何东西也不允许带走,只能单身离开家门。 而且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赢了方能进门接新娘。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杏鑫注册网站_为你详解我国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统称为“泰(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lao)”,在缅甸被称为“掸(shan)”,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assam)”,在中国被称为“傣(dai)”。下面我们为你详解我国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由于分布地区比较广,各地傣族在社会发展上也有所不同,因而在思想观念上也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婚姻与家庭的观念上。 滇南地区 滇南地区的傣族,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棺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滇西地区 滇西地区的傣族,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陪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滇西地区的傣族,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滇南地区的傣族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畲族传统习俗及古老畲族文化的传承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从元、明、清时期起,历经一千多年,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饮食禁忌: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鳝、鳗;忌用筷子打猫,忌吃猫肉;忌用单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别人家做客,吃点心时忌吃光,应有所剩余;年初一忌喝菜汤,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门要打伞;忌用脚踩地上饭粒,否则会被雷击死等等,畲族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和财富。无形的民间文化资源不像地下的矿产资源那样,你不挖掘它,它将永远存在。 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情侣,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后,这种工艺技术得到了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 畲人的工艺品主要是竹篾编制物和草编制物。在今天的土产市场上,畲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一样享有盛誉。唐代刘禹锡有诗云:“长刀短笠去烧畲。”所谓“长刀”和“短笠”,即是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的镰刀和斗笠。把斗笠叫做“尖仔笠”,以竹编制之。此物尖头圆沿,轻便灵巧,十分实用,故有“短笠”之称。 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东乡族简介,东乡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主要有突厥人、塔吉克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 现今的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 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弈,除门窗,柱梁外,其余均由泥土土穷砌平,屋顶铺一层白土,用碌碍压实。瓦房有“阳撒瓦”和“阴阳瓦”两种,“阳撒瓦”是指将瓦片仰天覆盖屋顶,“阴阳瓦”是指在“阳撒瓦”缝隙处再铺一层筒瓦,从结构上讲有“单流水瓦房”和“两流水瓦房”。 清真寺建筑:是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三堂合一,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在清真寺大门建一高耸的宣礼塔。大殿的建筑风格有三种:一种为阿拉伯式圆拱建筑,第二种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第三种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筑,在这三种类型建筑中中国宫殿式建筑占绝大多数。 拱北建筑:一般建在深山空谷,偏僻寂静,人烟稀少之地,其主体或核心建筑为各教主,老人家的墓庐。墓庐都是在砖砌的长方型“拱子”上面再盖一座墓亭,建筑中多采用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墓庐一般称之为“八挂”。有圆形、 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可建成一层、二层、三层高,其中以二层和三层居多。 在服饰方面,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东乡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