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489 页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纳西族青年男女由于恋爱自由,因此,婚前大多数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和心上人,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关于纳西族婚俗特色吧! 农历二月初九的东山庙会是纳西族青年男女结交择偶的日子。这天,姑娘们随着母亲或婶婶去祭祀猪神时,小伙子们则手持柳条枝守侯在路旁。姑娘们回家时,依例要买些米花糖饼一类的食品。这时,小伙子便上前向自己中意的姑娘讨糖饼吃。倘得姑娘馈赠,便意味着姑娘亦有意于他了。不过,此时小伙子不便问她的姓名、住址,而应等到六月的火把节之夜。当大伙围着熊熊篝火狂欢时,这对有情人相互寻觅着——一旦找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他俩便心照不宣,彼此都用脉脉含情的眼神“说话”,交流感情,并在歌舞娱乐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品格。 当爱情臻于成熟时,男家便央求媒人上女家提亲,请人看八字,对属相。当一切验证都和合顺当时,男家备酒、茶、糖、米,第一次上门送礼。女方收下这次名叫“小酒”的礼物后,如若不满意,还可退物悔婚。而半年或一年后,一旦女家接受了男方送来的“大酒”——它包括衣服、布匹、银镯和猪肉、茶叶、糖、米,两家又喝过会亲酒后,这门亲事便不得翻悔了。此后,男家常在端午、中秋、冬至给女家送礼,农忙时节姑娘帮助男方干活等等,直至举行婚礼。 婚礼当天,媒人率新郎和亲友多人,带着一顶空花轿 (或一匹马)去接新娘。途中,他们最忌与别的迎亲队相遇。倘若回避不开,双方停下时,新郎要立即脱下一只鞋扔出去,并以扔得越高越远为吉。 听说迎亲队上门来,新娘依俗须痛哭惜别。最后经众人劝慰方梳妆打扮,拜别祖先和父母,并由接亲的女伴抱入轿中。于是,由舅舅、叔叔和姐妹、侄辈相送,抬着作为陪嫁的各种箱柜、被褥衣物乃至锅碗瓢盆等一应生活用品,一路吹吹打打而行。 新郎新娘入门后,先到祖先神龛前拜祭祖先,再拜见公婆和互拜。这时,新娘还要送给公婆各一双鞋。进入洞房后,新郎也得立即穿上新娘亲手做的鞋,这叫“换脚鞋”,以示夫妻永不分离。然后,新娘、新郎来到堂屋举行“分大小”仪式,按辈份高低和亲疏为先后,一一拜谢男家的长辈和亲友。 礼毕,众人入席享用婚筵喜酒,新人双双向亲友和宾客敬酒致谢。夜晚,青年人围着篝火又唱又跳,用欢乐的喜歌、婚歌向新人祝福。 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门。未至家门,新娘必放声哭泣,以示思念父母和兄弟姐妹。新郎新娘进门,依礼应先拜祖先,再拜见父母和长辈,并向来宾一一敬酒致礼。酒席中,姑娘小伙子可与新郎开玩笑,戏谑新姐夫。

怒族是个好客的民族,不论走到哪家,你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怒族的传统美食 琵琶肉 琵琶肉是怒族农家腌制的美味肉食,其皮肉金黄润泽,醇香之味有如宣威火腿。“琵琶肉”的腋制方法是,每年十一、二月天凉风燥时,村民杀猪后,刮净猪毛,掏出内脏,剔掉骨头,便往猪的里里外外撒抹调配好的腋料。随后,用两个核桃塞上猪耳,用两根木棍塞住猪鼻,再用针线把刀口缝严实。待腌过几天后,拔出塞鼻孔的木棍,顺着鼻孔往猪腔里灌注盐水,刀口缝合处的针眼,则抹以核桃油。这样反复腋灌几次后,便把全猪挂于火塘上,用烟火慢慢熏制。 漆油茶 漆油茶所含的漆油是从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其性温,味辛淡,是僳僳族、怒族特有的食用油。居住在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僳族,与西藏察隅地区接壤,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区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僳僳族、怒族同胞就用漆油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既富含营养又具民族特色,是他们待客的名饮料。 “斜拉”和“巩拉” 是别具风味的怒族菜肴。在怒族话中,“斜”是肉,“拉”为酒,“斜拉”乃以酒焖肉。烹制时,先将切成碎块的肉,放入热油锅中,再加上葱、姜、蒜等作料爆炒。待肉炒熟时,放入烧酒,拌好,盖严,焖煮三五分钟即可出锅装盘——此时,“千脚落地”的竹篾房里,香气四溢,不禁令人食欲大振。 由于用酒烧焖,既有酒之醇香,又鲜嫩爽口。做“斜拉”时,用猪、羊、鸡肉皆宜,但最好还是鸡肉,而爆炒的油则以酥油为佳。“巩拉”是以酒煮鸡蛋:先煎炒鸡蛋,再加酒煮一会儿即成。 咕嘟酒 怒族咕嘟酒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特产。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根基沟通,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此刻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插手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漆籽油炖鸡 这是怒族、傈僳族的独特名菜。它的烹制方法是,先将鸡肉切块,下锅用漆籽油爆炒五六分钟,搁上八角、小茴香、盐等各种作料,再加进适量的烧酒,添上水,用文火炖三四个小时。用漆籽油炖出的鸡肉,味香、肉嫩、微甜,是怒族人招待贵客的传统佳肴。漆油焖鸡,有益气补血之效,因而常用于病人、产妇滋补身体。据说,若将漆油配以蜂蜜、贝母,清蒸服用,还可治疗气管炎和肺结核。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 从前,西双版纳的领主、僧侣、平民和小孩死后,均分别采取不同的安葬仪式,葬于不同的墓地。平民与贵族不能葬于同一墓地,小孩和大人也不能葬于同一个墓地。 西双版纳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略述如下。 火葬 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死者入棺后,由男子把尸体抬到一辆大木车上,再在车上拴好长长的粗麻绳,由很多人拉往火葬地。途中由外寨众人组成夺棺的阵势,他们把尸棺往相反的方向拉。双方来回几次争夺,直到被某一方拉走为止。 尸体焚烧之后,再将骨灰装入坛中,埋到寺庙后面的佛塔下。如今,火葬这简便经济的丧葬形式仍在沿用,而且已不限于少数重要人物,并逐渐成为普通人所采用的葬式。 土葬 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土葬时的程序与其他民族的土葬程序差不多,有的更简单一些,有的则较隆重。一般村寨中的长老死后,晚辈或是同辈人都非常恭敬地为他办丧事。老人死后先请佛爷念“引路经”,亲属把死者靠在竹楼的中柱上,为他净身并换上新寿衣,然后停放在一扇门板上约2~3天。停尸期间亲属及妇女们要唱“哭丧歌”。村寨里的生前好友都放下活计陆续前来吊唁。2~3日后入殓,用一块大白布将死者裹起,抬进一种两端透气的竹棺里,再由佛爷诵经,为之“超度亡灵”。 傣族每个村寨都有旧村寨所有的坟山,称“龙山”,凡本村寨的人死后,都可埋在本寨的“龙山”里。 水葬 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届时将死者用布裹起来,扔到江河里随波逐流。后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葬会使江河的水受到污染,对百姓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于是,这种水葬习俗渐渐废弃。 天葬 从前,西双版纳还有极少数人生前嘱咐其亲属,一旦死去,要求用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天葬仪式一般较为简单,现在已不多见。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插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插花节是楚雄大姚昙华山地区彝族村寨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举行。 按照俗规,人们在山坡上的一块草地上搭起南北两道花门,盖起花棚,并由巫师“毕摩”主持祭奠马缨花的仪式。 祭仪结束后,人们背着装满鲜花的竹篓回家去,开始了插花活动。他们先扛来梯子,把花枝插到屋檐、门楣和窗户框上,再往室内的床头、案桌、箱柜插上花儿。当地俗信认为,这天插了鲜花便能吉祥如意。于是,人们互相插花为贺:孩子向父母亲,年青人给老人的头帕插上红杜鹃,祝福健廉长寿;长者给晚辈和孩子头上插花,祝愿吉祥幸福…… 节日的高潮是当天下午在昙华山坡上举行的插花会。方圆几百里的彝族群众穿过花门,聚集在大草坪上。他们人人身穿节日盛装,特别是那些年轻姑娘们,更是衣饰华丽:她们头系花头帕,身穿绣花镶边的左袄衣,腰束花围裙,脚登绣花鞋,再手持一两束鲜花,真是花团锦簇,分外喜人。 节日中,彝族小伙子进场跳“耍花龙”,他们舞步豪迈,舞姿刚健,博得阵阵掌声。接着,一群男女青年进场。他们围成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签,姑娘们跳起了传统的插花舞……当剧团演出歌舞剧《咪依鲁》时,女主角一登场亮相,四周观众纷纷把花束抛入场地,欢呼雷动,向咪依鲁 (彝语称马缨花为咪依鲁,也称象马缨花一样美丽的姑娘为咪依鲁)表示诚挚的祝福和敬礼。 插花节还是青年男女结交择偶的好机会。他们在对调子和跳舞中结识后,便成双成对地悄悄进入林中树下,互相插花和倾诉爱慕之情。不过,正如当地谚语说的“插花自由,爱花自愿”,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就让他把花插在头上,并回插一朵花;倘若姑娘躲躲闪闪,不让插花,那是她还没拿定主意。这时,小伙子就该知趣 与相互祝福,把花插到头帕上不同,当姑艰回花给小伙子时,必须将花儿插到他的衣襟上。别的姑娘一看,知道他已经有了心上人,便不再追求他了。原来,插花还是彝族姑娘求爱择偶的标志呢。

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男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人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闯,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做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天,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杏鑫主管304724_傣族孔雀舞的历史传承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西双版纳素称“孔雀的故乡”。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和美丽的自然环境,成为孔雀繁殖的宝地。傣族人民也就很早有饲养孔雀的习俗,他们视孔雀为吉祥的象征,对孔雀极为崇敬,还喜欢把孔雀比做美丽而善良的公主。孔雀是傣族人民精神的象征,所以他们热爱孔雀,并善于摹仿孔雀的动作跳舞,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后汉书》记载:永宁元年 (公元120年),傣族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献过许多乐舞和杂技,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西双版纳就已是一个歌舞之乡。 相传在1000多年前,就有过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为傣家先人跳孔雀舞的故事。从前,在西双版纳还有专为封建领主跳孔雀舞的村寨,称“孔雀寨”。孔雀舞既用于娱乐,也用于敬佛和祭祀活动。至今在西双版纳各个村寨里,都有跳孔雀舞的能手,他们多在节日或群众娱乐时跳起孔雀舞。 孔雀舞可一个人跳,也可多人合跳。传统的孔雀舞有孔雀独舞、双孔雀舞、集体孔雀舞、大型孔雀舞、孔雀会、孔雀舞剧等。逢年过节,人们常在村寨的空地上跳孔雀舞。大型的集体孔雀舞,经过传授、发展并创造提高后,还被搬到舞台上表演。“孔雀会”则是节日里有组织的群众自娱性的群体孔雀舞。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孔雀舞,其基本动作和步法都是摹仿孔雀的走路、漫步、飞跑、展翅、抖翅、亮翅、拖翅、蹬枝、扒地、戏水、嬉戏、开展、飞翔等优美姿态和动作。丰富的舞蹈动作语汇,把金孔雀美丽的形象、善良的性格和高雅的精神,都逼真地、艺术地再现出来。 为孔雀舞伴奏的传统乐器是象脚鼓、铓锣和镲,现代的孔雀舞又加上管弦乐器伴奏,其音响刚柔俱备,气势非凡。 西双版纳的各种孔雀舞,始终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表现善良、温柔、健美的特点,展示了西双版纳人勤劳、善良、和蔼的优秀民族性格和他们幽雅快乐的生活。

杏鑫测试路线_傣族的泼水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节日

傣族的泼水节其实就是傣历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人最欢乐的年节,丰富神奇的活动内容,也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人。 泼水节在傣历年六日 (约公历4月中旬)举行。节前家家户户修盖房屋,缝制新衣,酿酒、舂粑粑,杀猪宰鸡,人人都洗身,做好各种准备。 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节日活动。第二天 (或加上第三天)为空日,它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于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或休息,或打猎,或做其他事情。 泼水,这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时人人一只手拿着盛水的小盆、小桶或陶罐,另一只手用一把花束或绿叶树枝,不时蘸水洒向自己的亲明好友。泼水也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好时机,他们个个穿着漂亮的节日盛装,不约而同来到泼水场地。男女青年互相泼水,互相嬉戏,洒水声和欢笑声交汇在一起,传递着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中老年人也和青年们一样欢乐,他们用圣洁的节日之水相互淋洒,以示相互祝福。 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还进行多种传统的娱乐活动:青年男女要进行丢包求偶活动;人们还要在澜沧江上进行龙舟竞渡;跳优美动人的孔雀舞和雄壮潇洒的象脚鼓舞;在开阔地上放高升、放孔明灯…… 放高升,这是燃放自制的土火箭。节日前夕,泰上人们便在广场上用竹竿搭起一座座高升架,再用大竹筒装上火药,制成土火箭,然后将火箭拿到佛寺敬过佛,再拿回广场,装到高升架上。放高升时,两个小伙子登上高升架点燃“火箭”,顿时,“火箭”便喷着白烟,呼啸着升上蓝天。 孔明灯,这是首先用竹篾编扎成一个椭圆形竹架,然后,用48张韧性纸糊成一个巨大的灯笼,高约7米,直径约20米。其实孔明灯不仅是灯笼,它具有气球和礼花的性能。放飞时,人们在灯笼下方的进气口燃起柴火,让烟气熏入进气口,热气充满灯笼而膨胀,并产生升空之力。 现在的泼水节,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既古老又为傣家人所喜爱的活动形式,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交易、物资交流等等。西双版纳人常在旅游胜地景洪县曼飞龙佛塔和勐海县景真八角亭前欢度这一盛大节日。他们在塔亭同辉的仙境般的地方过节,别具情趣。国内外的许多贵宾与游人都曾到此与傣家人共度欢乐的泼水节,与傣家人结下了长存的友情。

杏鑫测速代理_多彩的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服饰

西双版纳各民族的服装穿戴各具特色,最富有特点的要数傣族妇女的服装。或许是世界上最美观、最清秀、最朴实、最贴身、最大方、最简洁的服装了。 系银带是傣族妇女的传统习俗,凡妇女都备有银腰带,家里生了女孩子,父母亲必定为她备一条银腰带。凡少女都系银腰带,到成婚时,银腰带便做为嫁妆陪嫁去婆家。 从前,这里的贵族妇女的服饰比一般妇女的服饰更加华丽,不仅常系金色或银色腰带,华贵的筒裙上还绣有更多的花色条纹,以显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西双版纳男子常穿白色或青色衣裤,上身是大襟或对襟小袖衫。下身穿长裤,裤脚较窄。头缠白布巾,腰系青布带。天冷时便披上毛毡,蒙住头,露出脸部。他们习惯赤脚,一年四季不穿鞋袜,无论行走或劳动都是赤脚。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一般都穿对襟上衣,下穿百褶短裙。关于哈尼族和傣族妇女衣裙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傣、哈尼兄弟二人,傣是哥哥,哈尼是弟弟。兄弟俩长大成人后,相约分家过生活。傣和哈尼哥弟俩的妻子,是一对向来友爱相处的好妯娌,她们曾在一起织了很多做衣裙的花布。当分家分到做上衣的布料时,一向和蔼谦让的嫂子,便把多的布料让给弟媳,短一些的分给她自己,所以,后来傣家妇女总是穿用料较少的短而紧身的上衣,而哈尼族妇女总是穿用料较多的又长又宽大的上衣。在分做裙子的布料时,一向懂礼貌的弟媳也以礼相让,把长的布料让给嫂子,短的布料留给自己。所以,后来傣家妇女总是穿较长的裙子,而哈尼族妇女总是穿较短的裙子。 西双版纳其他少数尼族的衣着,也都色彩款式各异,如布朗族妇女爱穿长裙,基诺族妇女爱穿短裙。男子们的服饰较女子的色调简单一些,但式样各异,上衣有对襟的,也有向左右不同方向扣的大襟衣;下身有宽口长裤,也有长脚裤;头部多缠白色或彩色头巾。 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西双版纳服饰,正是少数民族人民传统的审美观和聪慧才智的体现。

杏鑫测速登陆_傣族竹楼的建筑特点,竹楼的发明人是谁

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材料建造的房子。傣族竹楼是一种古代干栏式建筑,外形像一只跃跃开屏的金孔雀,它以“金鸡独立”的舞姿站立于翠竹绿林之中,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在蓝天绿地之间。 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相传竹楼的发明人和创建者,是古代青年帕雅桑目蒂。有一天,下起大雨,帕雅桑目蒂偶然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由上而下流淌,而狗身上却又不存水。他由此受到启发,先试造了一个坡形的狗头窝棚。后来,天王神帕雅英变成凤凰飞来,不停地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形;凤凰又向他摇头晃尾,示意屋子的两侧要用东西蒙好,才能为人们挡风遮雨。帕雅桑目蒂便依照天王神的旨意为民造房,终于建造出如金孔雀站立般的傣家竹楼。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岩肯的傣家青年,为让傣家人能住上舒适的房子,他请了99位老人一起商量了99天,还没设计出来。这时,三国蜀相诸葛亮来到这里,岩肯向他请教。于是傣家竹楼就像顶支撑着的大帽子,晒台像帽冠。各种传说,说明傣家竹楼来之不易,说明舒适的竹楼是聪明才智的傣家人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结晶。 西双版纳盛产品种繁多、质地良好的竹子,易于供用户就地取材。竹楼用的竹料很多,仅大柱子小往子就要用几十根,有的还要用百根之多。竹楼,名副其实,它的梁、柱、墙板以及连接各部分用的篾钉、楔子及其它所有部件,全部用竹料制成,用以组合连接成完整的竹楼。傣家人精心设计建成的竹楼,既别致、美观,又很实用。 傣族竹楼的每一个部件,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各代表某种性别或代表某种动物肢体。如楼室侧面的矮柱子代表女性,中间较大的柱子代表男性。有人盖竹楼时,还为女柱、男柱盛装打扮,以示对柱子的崇敬。屋脊是“麻雀尾”之意,屋角是“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之别非常严格,表现在居住上,不同等级、不同辈份的人所居住的竹楼就有明显的区别。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室内柱梁结构无人字架,显得比一般楼室宽敞、整齐;竹楼的阶梯则要建9级之多。有的还在竹楼上再搭一个小阁楼,使用更加便利。儿子辈的竹楼,比父辈的竹楼档次就要差一些。比如在建造高度上,要矮下几尺,不能超过或与父辈竹楼高度相同。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怒族仙女节的由来与传说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贡山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等。关于仙女节的由来,这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阿茸是吉木得村的美丽、聪明姑娘。她织麻时,因见蜘蛛在屋檐下凌空结网,便萌生了在怒江上架设竹篾溜索桥的主意。她还在高黎贡山的悬崖上凿出山洞,引来山泉供人畜饮用和灌溉农田……于是,吉木得村和附近村寨的人都称赞她是天上下凡的仙女。 邻村头人早就对美貌、聪慧的阿茸姑娘垂涎三尺了。他不断派人上门说亲,都被阿茸拒绝了。为躲避头人的抢婚强娶,阿茸只得逃入高黎贡山的一座岩洞里。头人听说后,恼羞成怒,竟指使家丁放火烧山。从此,阿茸姑娘再也没有从洞里出来——她坚贞不屈,最后变成了山洞里的一尊石像,一股清泉从她身上汨汨流出来,滋润着山下的村寨。 纪念阿茸姑娘,每到农历三月十五日她遇害这一天,怒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缀有鲜花的节日盛装,来到仙女洞前祭祀。祭祀时,主祭者点燃起松烟,打鼓诵经,众人皆叩头敬礼,祷告仙女佑安祈丰。祭毕,人们在洞前野餐欢饮,唱歌跳舞,互祝吉祥。青年男女则身穿节日盛装,前往一个空旷的地方进行射箭比赛。同时,举办各种物资交流集会,吸引当地各民族群众前来购买。晚间,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们对唱情歌、欢快地跳舞,通宵达旦。 三天的节期结束后,人们还要用竹筒盛满从仙女石像流出的泉水,带回家去,给未能前来的亲人饮用,以祈福纳吉。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仙女仪式已渐渐淡化,歌舞求福和体育竞技成为仙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