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5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3年梅雨季节大概是6月8日—7月8日之间。 由于每个地区的气温不一样,所以2023年入梅出梅时间也不一样。但一般于6月上中旬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时长为20几天左右。但也有早入梅,晚出梅的情况发生。 梅雨季节怎么除湿防潮 1、间歇通风 遇到天气过于潮湿时,室内门窗不宜多开,尤其是朝南和东南方向的门窗,因为南面气流属于暖湿气流。中午时候空气湿度处在最高值也不要开窗通风,以减少水汽进入室内。应在下午或傍晚,气候相对干燥的时候,开窗调节室内空气。 2、电器除湿 一般家庭使用的空调都有除湿的功能。不过,用空调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方式见效较慢,一般需要两三个小时,且空调抽湿的前提是制冷的温度一定要比室温低才有效,这会使室内的人感到寒冷。如果想要快速除湿的话,可以购买专门的除湿机,效果出色,但是耗电量也多。 3、除湿盒 购买一些防潮除湿的干燥剂,放在客厅的沙发和墙角间,卧室的床下和厨房的橱柜下面。可用布料或麻袋,裹装生石灰后放置于室内各处放置于室内各处,也可以将生石灰粉洒在墙角地面,使室内空气保持干燥。但生石灰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在使用时需要小心。苏打粉、洗衣粉、茶叶等的除湿效果也不错,将其倒入用完的除湿盒中,放到要除湿的角落即可。当然,也可以挂一袋除湿包以驱逐湿气。 4、点蜡烛 蜡烛除了可以用来照明之外,还可以用来除湿。点蜡烛可以让空气中水汽无法凝结,从而减少室内的湿度。如果你的家中已出现了霉味,那么可以选择那种含天然植物香熏精油的蜡烛,不仅可以让室内保持干燥,还可以去除霉味。 5、铺报纸 在衣橱底部铺上报纸,或者在橱门内侧贴上报纸。报纸能吸收湿气,达到防霉效果,报纸上的油墨味道还能驱虫。

一般梅雨季节到来的时候是从芒种开始,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而南北气流在这个时间段汇合就会形成拉锯式的情况,从而导致雨水量开始增多,阴雨天气也在增多。江南地区以及南方地区,屋内相对潮湿,东西也特别容易出现发霉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梅雨在芒种到夏至再到小暑之间,由于梅雨季节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江南地区此时正处于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的样子,之所以被称之为梅雨季节,主要是此时杨梅成熟的季节,雨水开始变多。 其实梅雨季节是有一定的由来,它主要流传在我国1000多年以前,可能在天气系统当中,梅雨属于江淮地区,也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上旬前后开始出现梅雨季节,一般梅雨季节到来的时候多雨。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梅雨季节是会在夏季,一般梅雨季节是农历的5月份,阳历的6月下旬,也就是刚刚进入夏季。江南地区开始处于梅雨季节,可能梅雨季节的时长会持续两个月左右。梅雨季节其实又被人们称之为黄梅时节,黄梅时节叫梅雨。 2023年梅雨季节什么时候开始 就以往的情况看梅雨季节是每年的六月份,七月份,是梅雨季节的多发季节,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雨带仃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了,阴雨持续连绵,高温高湿。 每年的六月和七月是梅雨日。夏季到来后,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因为那是江南梅子成熟的时期,所以叫梅雨日。根据梅雨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正常梅雨、早梅雨、晚梅雨、特长梅雨、短梅雨、空梅雨等。由于每年气候的变化,梅雨的发生也会有所不同。

“夏至三庚便数头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数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初伏,也就是入伏的首日。今年从夏至日起后数到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意味着这一天是入伏的时间。 具体计算方法: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6日,于是7月16日就成了今年初伏(也叫头伏)的起始日。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 今年立秋是8月7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5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今年的中伏是20天,从7月26日至8月14日。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2023年夏至的交节时间是公历2023年6月21日,农历癸卯年五月四号,具体时间是22点57分37秒。 夏至后第三个庚“庚午日”,是2023年7月11日,也就是入伏第一天,到7月20日结束,为期10天; 立秋后第一个庚“庚子日”,是2023年8月10日,也就是入伏第一天,到8月19日结束,为期10天; 初伏和末伏的时间是固定的,我们确定完了,中间的天数就是中伏。因此,2023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分别是“庚辰日”和“庚寅日”,一个庚日是10天,两个庚日就是20天,起止时间为2023年7月21日-8月9日。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计算往后数第10天出伏。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6日,于是7月16日就成了今年初伏(也叫头伏)的起始日。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 今年立秋是8月7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5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往后数第10天就是出伏,即8月24日出伏。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今年的中伏是20天,从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 三伏天:一年里最热的时期 民间有句俗话叫“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可以看出,中伏是三伏中最热的一天。在三伏期间,表面湿度变得更高,每天吸收的热量更多,散发的热量更少,并且表面层的热量累积,因此每天都更热。在洼地中部,地面区域的累积热量达到峰值,天气最热。

2022年中伏是从7月26日开始到8月14日结束。今年中伏一共经历20天。 中伏第1天:2022年7月26日 中伏第2天:2022年7月27日 中伏第3天:2022年7月28日 中伏第4天:2022年7月29日 中伏第5天:2022年7月30日 中伏第6天:2022年7月31日 中伏第7天:2022年8月1日 中伏第8天:2022年8月2日 中伏第9天:2022年8月3日 中伏第10天:2022年8月4日 中伏第11天:2022年8月5日 中伏第12天:2022年8月6日 中伏第13天:2022年8月7日 中伏第14天:2022年8月8日 中伏第15天:2022年8月9日 中伏第16天:2022年8月10日 中伏第17天:2022年8月11日 中伏第18天:2022年8月12日 中伏第19天:2022年8月13日 中伏第20天:2022年8月14日 中伏是什么意思 中伏又称二伏:通常指的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20天,今年是2022年,中伏大约就为20天。 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尤其是到了三伏这些天,太阳日晒足,热量比较集中,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所以说夏季就是有些闷热的,大家还是要注意防晒防暑为好。 中伏吃什么 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段时间应该多吃一些降暑开胃的食物,比如薏米、黄瓜等,都能帮助养胃,补充身体水分。 1、西瓜 我国民间早有一句谚语:“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热。 2、薏米 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3、黄瓜 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4、鲤鱼 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

数九是从冬至开始,所以2022年12月22日就是数九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为2023年3月12日。从冬至那天开始,每九天算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冬至是“一九”的头一天,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以此类推,大家就可以对照详细的日期,数到“九九”,那时气候将会回暖,意味着春天来了。 数九,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四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一些寒冷地区在春季尚未有春天气息。 在古时,人们为了熬过漫长的冬季,除了数九以外,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那是一种很有趣的娱乐活动。明代杨允孚《滦京杂咏》曾写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其形式有多种,或是寒梅,或是九体对联,又或者是双钩描红书法,但意思却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笔,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万物复苏,一幅“九九消寒图”也就成功完成了,代表着老百姓一定能度过寒冬,迎接春天到来的信念。

2022年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 2022年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2022年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所以根据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可以知道2022年出伏时间是8月25日。 出伏吃什么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进入末伏,难熬的伏天进入尾声,天气转凉,简单方便的烙饼成为受欢迎的食物。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 饼摊鸡蛋做法简单,把面糊摊成饼,受热均匀快成型时,将摊好的鸡蛋迅速倒在饼上。饼和鸡蛋固然不错,但缺乏膳食纤维,钾元素和维生素C也不足,要再加凉拌蔬菜来搭配,营养才平衡。所以,吃烙饼时,可以切几片酱牛肉,加些豆腐丝。还可以加点菜进去,放点应季野菜也不错。

2022年末伏结束是8月24号,8月25日就出伏了,2022年的三伏天就此结束。2022年末伏具体时间: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末伏是什么意思 末伏有两层含义:一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另一层含义是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也被称为三伏。 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一伏多少天呢?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 末伏有什么习俗 吃鸡蛋:大家经常听到的就算头伏吃饺子,而有的地区在末伏的时候就会选择吃烙饼摊鸡蛋,其实是在补充营养。三伏当中,中伏往往较长,到了末伏,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补充一些蛋白质等营养。 温水洗澡:到了末伏一般就是在八月中旬,虽然秋老虎主导着大部分地区,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有差,因此不能贪凉去洗冷水澡,容易造成感冒,最好用温水或者热水洗浴,对身体才有好处。 吃面条:北方的居民喜欢面食,所以到了这个时令,就会煮上面条,加入自己喜欢的配料,可以去除暑气和潮气,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2022年三九天时间表从12月22日开始到2023年1月17日结束,共27天。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逢壬日算起的第3个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天”。 一九:2022年12月22日-12月30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22日 第二天:2022年12月23日 第三天:2022年12月24日 第四天:2022年12月25日 第五天:2022年12月26日 第六天:2022年12月27日 第七天:2022年12月28日 第八天:2022年12月29日 第九天:2022年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31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日 第三天:2023年1月2日 第四天:2023年1月3日 第五天:2023年1月4日 第六天:2023年1月5日 第七天:2023年1月6日 第八天:2023年1月7日 第九天: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为什么三九天最冷呢? 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到夜里就把它散发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都能积一些热。冬天,白天吸收的热少,晚上散发的热多,每天不但不能积存,还要把夏天积存下来的热用掉一些。冬至这天,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地球上还有一些储存的热。过了冬至,储存的热越来越少,到“三九、四九”,地球热的储存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