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518 页

东乡族在人病重而临去世之时,首先请阿訇念经祈祷,称之为念“妥卧”(towo.“讨白”一词的转音)。其目的一是求真主赦免病人犯下的罪过;二是祈求减轻病人离世的痛苦。 人去世后,先由家人将亡人的眼睛闭上,从病房将亡人抬入上房,之后由几个家人守亡人,其余分头去通知“哲麻尔提”(即教坊,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民民间组织单位)、亲朋好友。通常情况下,当天埋葬。 丧事的具体指挥由哲麻尔提的学董承担。首先组织教坊的人(一般每户来一人)去挖墓,而后请阿訇或拱北的老人家(教长)来亡人家里念经。在念经的同时,亡人的家属或亲戚将亡人尸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替亡人洗大净。丧者如为男人,由舅舅家来的人为其洗尸,如丧者为女人,由娘家来的人为其洗尸,无论男女,均由同性同辈人洗尸。净身时别人不能随便进去。 净身后,用“克凡布”(即裹尸布,系白色棉布,一般为三丈六尺)包尸。克凡布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几块,才能使用。净身后,转“费底耶”(阿訇、满拉、教长为亡人念经赎罪的仪式),之后将亡人放在担架上盖上绿色或白色的绣单,抬到清真寺或一块空旷的场地举行葬礼,称之为站“者那则”。 者那则是整个葬礼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一般由清真寺的开学阿訇(老教一般由门宦的老人家、教长)主持,参加葬礼的人站在阿訇后面,众人举两番礼拜,寓意是参加这次礼拜的“拜功”(伊斯兰教五桩天命之一)全部偿给亡人,求真主饶恕和怜悯亡人,让亡人的灵魂得以安息。 在举行者那则的同时,亡人家属依经济能力,向参加葬礼的人散“索得格”(施舍一些钱财)。礼毕,将尸体抬到墓地埋葬。 东乡族墓坑呈长方形,墓坑下另挖一偏洞,偏洞内一般铺一层沙子,将亡人缓缓安放在偏洞内,让他面朝西,再用土坯将偏洞堵起来。墓坑里的第一把土由亡人至亲填入,之后众人将墓坑填满,填土时速度越快越好,认为这样有助于减轻亡人痛苦。 在整个送葬过程中,亡人始终不能见到太阳光,认为太阳光对亡人惊恐过大。在填土开始后,参加葬礼的所有阿訇、教长、满拉以及会念经的老者在墓地周围盘坐,用最快的速度念《古兰经》,念时每人念一章,将30本《古兰经》念完为止。 送葬的人们则在旁边跪听,念完后,大家一齐呼出“都哇”(祈祷词),表示替亡人祈祷,至此葬礼结束。对亡人,不能说“死”字,只能说“都亚依杰”(dvja idz:ia)。都亚依杰是东乡族用于穆斯林去世的专门语,有被真主招回等意。 在整个葬礼期间,忌让亡人见到太阳光;忌打雷、闪电;禁止陪葬东西;忌将墓坑里的土带入家中(针对挖坑时残留在铁锨上的土);禁止将自杀者埋入公共墓地;忌将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留在家中;禁止保留亡人照片;新教禁止女人进入墓地等。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要送给贫困人家,不能穿的衣服鞋帽则埋入地下。

保安族虽像汉族那样也十分重视“入土为安”观念,但葬式与葬礼同汉族大不一样。 据有关资料介绍,保安族人一生辛劳,至寿终正寝之时,首先要请阿訇为他念经,让他安详地到另一个世界去。当人正在咽气的时候,家人不能惊慌,不能喊叫,更不能大声哭泣,只须静静肃立。其他人要为他赶快支起一张木床,上面铺上一条干净的棉毯。 待病人彻底断气后,人们合其双眼,闭其口齿,脱去其衣服,顺其四肢,然后很快将尸体从炕上移到木床上,覆盖白布单或毯子。亡者头东脚西,仰面直体,表示死者遥望圣地天房。 保安族讲究,人亡后,亲属不能号啕大哭,只许默哀或轻声啜泣。子女们瞻仰遗容之后,便要举行名叫“抓水”的仪式: 把尸体抬到“水床”的上面,直体仰卧,有7-9人站于水床周围,各持香一支祈祷默哀。然后开始“抓水”,一般由3人操作,其顺序先净下,后洗头部,用白布或棉花沾水擦口齿和鼻孔,再洗脸和两手至肘,接着按从头至足、先右后左的顺序冲洗全身三遍。 抓水仪式一结束,再把尸体重新抬到早已铺上裹尸布的木床上。这时给亡者穿好衬衣,再用白布(叫“克凡”)包好尸体。裹尸仪式中有性别之分,如果是女尸,先包头部后包胸部,并由年龄大的妇女执行。男尸由男性去包,在顺序上无太多的讲究,只要干净利索就行。 尸体裹好后,便打发青年人把寺内公用的抬尸匣送来。一般是由村上的老人在匣底先铺好一条崭新的毯子,放一个新枕头,然后4个青年人把尸体装入匣子,并在尸体上另盖一条单子,再合上匣盖。 保安族讲究速葬,一般是晨亡晚葬,晚亡晨葬,通常情况下最迟不能晚于第二天凌晨。保安族举行埋葬时,不允许任何妇女到墓地去。在埋葬前,阿訇带领参加送葬的成年男性肃立,为亡者举行葬礼,俗称之为站“者那则”。 当尸体送到墓地后,众人把尸匣抬到墓西,四人将盖尸身的单子从四角撑起,遮住太阳,其他人把尸体抬进墓坑,放入炕底偏洞。葬式头北足南,尸体侧睡面西,表示亡者永向麦加天房。待放好尸身,最后用土坯堵好洞口。 亡人入墓后,阿訇开始念《古兰经》。儿子捧土一把一把地撒向墓坑,其他送葬人开始填墓坑垒墓冢。保安人的葬礼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依照教规,一切从俭。 保安族虽不讲究“七七”祭奠制,但在亡者下葬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家人也要请阿訇到墓地念经。 天堂是永恒的乐园,保安族人一生旅途之最后归宿就在于落脚这一美妙的圣境,一颗终生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的心,在一片诵经声中安然地停息了。然而,它却带着一生的辛劳和为人类贡献了终生的喜悦飞向了远方。

杏鑫4注册登录网_裕固族的剃头仪式简介

裕固族小孩满三岁时才第一次剃头并行剃头仪式。时间大约为农历五月初四或六月十三。届时,孩子阿扎(爸爸)要亲自去请孩子的爷爷、奶奶、舅舅、部落的头人、剃头主持人和亲戚朋友。客人都带有哈达、酒、茶砖、枣、点心、衣料之类的贺礼。客人先将礼品递给要剃头的孩子,再由孩子的阿扎接过,恭敬地献于佛像前的桌上。 剃头这天,要根据来客宰杀羊只,经一番酒肉招待后,剃头仪式开始。孩子的阿娜(妈妈)抱上孩子,阿扎端好炒面饼(中间有一圆孔),剃头主持口诵祝辞;与此同时,孩子的舅舅双手拿起炒面饼,取掉面饼盖子,放在孩子头顶上,从饼孔内拉出一撮头发,把酥油抹在孩子嘴上、鼻尖和前额上,一边祝颂,一边剪下头发,并许给孩子一匹白马。然后把头发放在盘内,取下饼子。 其后来客按次序每人剪一剪,并许诺秋后兑现钱财或羊只。剪完的头发用白布包好(白色象征吉祥如意)挽成疙瘩,吊在帐篷上方。 裕固族不论男孩女孩,都在三岁时举行剃头仪式。剪头发时,在后脑勺留一圆块,叫“帽盖”。女孩的帽盖留成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在辫子上穿上各色珠子,以后每长一岁,就另编一小辫,等长到17岁,头两侧辫子已满,也就到了出嫁的年龄。而男孩的帽盖子,等长大些,剃头时一次剃光。 剃头仪式中,还要给孩子取乳名,乳名多含吉祥之意,如“巴特尔”意为英雄好汉;“超勒安”意为亮明星;“奇姬”意为能飞的花;“吉萨柯达克”意为可爱的孔雀石。但也有故意给孩子起贱名的,如“苏合尔”意为脏水;“苏布合尔”意为臭奶子;“道古鲁”意为圆石头等,这种贱名实际包含的蕴意是天不管,地不收,可以长寿。 裕固族的剃头仪式隆重而有趣。据说,经过剃头仪式,孩子就成了佛爷的子孙,因而,他(她)一生就得敬佛、礼佛,并以此鞭策自己。

少数民族家族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就本质而论,它仍然以维系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少数民族家族的构成,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与其文化内涵,熔铸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 户族裕固族不称家族而称“户族”。据裕固族历史文化研究者介绍,“的尔斤”就是裕固族语“户族”的音译,每个部落是由数量不等的的尔斤所组成。 每个的尔斤根据其名称的首音或尾音取一个类似汉族的姓作为本户族的标志,如“亚赫拉格的尔斤”取汉姓为杨,“西喇的尔斤”取汉姓为黄,“啊尔郎的尔斤”取汉姓为郎等。每个户族中设户族长一人,称“老者”或“户主”(掌柜的),管理本户族内部事务及负责交纳本户族“茶马”(即官税)。户族老者无世袭权,每一两年选举一次,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在的尔斤户族中,不分男女均为本户族成员。但“裕固族由于婚俗方式决定了家庭家长的权力,夫随妻居的家庭经济大权自然操在妻子手中。同居男子无财产继承权,如果感情不和,男子离异而去时,不能带走任何财产,孩子亦属女方”。 而今,裕固族家庭则由父母共同管理,分工明确。家产由幼子继承,负责养老送终。 裕固族有崇拜部落英雄的习俗,凡英雄们死后,其灵魂就会变成家庭或部落的守护神。一旦家庭或部落有不祥之兆时,便通过一定的仪式进行祭祀部落英雄。

杏鑫平台首页_藏族人的名字有何特点

藏族人的名字多取于佛经上的吉祥词语,一般用4个字组成如用简称,可用第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 很早以前,藏族人都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例如,母亲名叫“达拉嘎姆”,儿子名便叫“达赤”。 自从有了阶级之后,有的人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如:昆•贡却杰布。 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后,有的人又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如:聂•赤桑羊顿、多仁•丹增班觉。 佛教在西藏盛行后,人们的名字也有了佛教的色彩,他们喜欢请活佛给起名字。有的活佛、堪布,将自己名字的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便给小僧起名为“江白多吉”。多吉——金刚;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拉姆一一仙女. 有的在名字前加上僧职或封号,如:班禘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确吉坚赞”是名字,“禅额尔德尼”是封号,。 活佛的名字, 一般在名字前面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热振•多吉才仁”。 有用自然界的物体做名字的,如:达娃——月亮。有用小孩子出生的日子做名字的,如:次吉一一初一。有用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巴桑——星期五。 藏族人同名的很多,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些说明,如加大、中、小,或加上地名,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职业,或在名字后面加上人的生理特征。或者用性别和老幼来加以区别。 1951年以后,人们在起名字的时候,也加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 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 藏族人认为,直呼名字是不礼貌的。因此,总要在名字前后加点什么,表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要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但在家中,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可以直呼其名。

杏鑫登录_酥油是什么,喝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习惯

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1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杏鑫注册网站_沐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沐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它是我国藏族人独有的节日。时间是每年藏历七月上旬。这种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动,要集中进行一个星期,所以也叫沐浴周。在这七天中,从垂髫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已成为藏族群众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拉萨地区,每当七月弃山星出现时,季节已进入夏末秋初。据藏文天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因此,这时喝一些这里的水,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这种归纳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西藏高原冬长夏短,春天雪水入河,冰人肌骨;夏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浑浊;冬天皮袍裹身,谁敢入水。只有在入秋之时,水温较高,河水清净。可见秋水最佳,因此,选择这个时机洗澡再合适不过了,这也是多年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总结。 这时,西藏高原雨季刚过,风和日丽,于是,一群接一群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扶老携幼,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地在水中嬉戏、洗澡、游泳,累了便坐在岸边石阶上,洗涮身上的污秽以及各种灾难、疾病、烦恼和痛苦。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也来到河边蹲在台阶上,先洗头,后脱光上身,用水擦身,最后下河洗澡。人们不仅洗头、洗澡,也顺便洗洗衣服、被褥。 人们带上青梨酒、酥油茶、糌耙和其他节日食品,洗完澡之后,边吃边喝,说古道今,畅叙家常。有的在河中游泳,有的在河滩上翩翩起舞,有的放声歌唱。 人们早晨出来,夜晚才回家。这种洗澡活动,到七月弃山星出现时,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洗澡活动结束,历时一周。 把洗澡当作节日来过,在世界各民族中恐怕唯藏族所独有。怎么样,现在你知道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吗?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苗家的银衣、家织布和服饰文化

有一支优美的苗歌,唱出了苗家服饰的风采,歌词唱道: 从前有个青年人, 他上山猎得一只锦雉, 送给勤劳的姑娘表深情。 姑娘照着锦雉的模样, 仔细打扮自己的全身: 高高的发髻,像锦雉的羽冠, 宽宽的花袖,像锦雉的翅翎, 密密的百褶裙,像锦雉的羽尾。 贵州的风光,除表现在这片土地的山水景观中,也表现在各民族的服饰风采里。让我们透过苗家的服饰,去发现这属于贵州最美的奇特的民族风采。 苗家的服饰,男子一般上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女子服饰式样要比男子多得多,有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白褶裙,也有穿超短衣裙,还有穿大襟右袄上衣下着宽脚裤的,或穿无领上衣和绣有宽大花边的衣裤……式样多达几十种。她们还喜欢把银饰钉在衣服上,称“银衣”。什么包头银片、银羽、银雀、银铃、银梳、银花、银绳、银扇、银泡、银瓜子、银项圈、银戒指、银手钏……千姿百态的银饰,往往多达20多种,令人眼花缭乱。 苗家女在跳月、出嫁、过节中必着盛装,这种盛装就是佩戴着不下 20种的各式各样的银饰,使头上、颈上、耳上、手腕上、手指上、脚上、胸前、腰间全身尽是银饰。把银饰钉在衣服上,这闪耀着银片、银绳、银铃等等的银饰,就成为一身银光闪闪的“银衣”。有时,全身所穿戴的银饰,竟重达10公斤左右!穿着缀满银饰的银衣走动,叮咚作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使盛装的苗女走到哪里,哪里就光彩夺人,有声有色。 苗家银饰一般由本民族的银匠按世代相传的纹样精心制作而成,是苗族民间极为珍贵的工艺品,它集中了苗族民间艺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美感。 假如说苗家银饰是十足的华丽,那么苗家的“家织布”却纯朴耐看。苗家女从姑娘到媳妇均善织布。她们喜欢用自己手织的“家织布”缝制节日和婚事的盛装。这种苗族的家织布,蓝紫乌亮、结实耐用,是用蓝靛染料反复染漂、捶、蒸、蜡染而成。因此多为古朴的蓝花布或蜡染精品。也有在家织布上挑花、刺绣、打花边、上花带,点缀上五彩缤纷的民族花纹,使家织布成为一片片美的耕耘地。 苗族的服饰是苗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称苗族的服饰文化记灵着苗族历史的足迹,是苗族历史的活化石,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分析。 就从黔地茵女头饰说起吧。苗家女的头饰花样特别多,而在众多的头饰中,有两种头饰尤其引人瞩目,那就是银雀头饰和牛角梳头饰。 苗女的银雀头饰,有作锦雉、山雀形状的,约30厘米长。这种鸟形头饰,多用银器精制,通称银雀。苗女盛装打扮时,头上往往要佩戴三四只银雀。在黔西北,苗女有在银雀上插羽毛的头饰。这种插羽毛的头饰,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汉代傅毅的《舞赋》里,就有用“霄如燕尾”来描述这种插羽毛头饰的诗句。现今苗族仍保留下来的这种古老头饰,也可归入鸟形头饰的一种。

杏鑫登录网站_从苗族古歌里领悟苗族的服饰文化

贵州南桌民间传说世代相传:苗族原初住在黄河中下游,后来才迁徙南下。离开黄河流城时为了记住故乡,便把故乡的虫、鸟、花、草、树……全部绣到衣装上,形成了在服装上绣满故乡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的图案这种独特的苗家服饰。有一首苗族古歌是这样唱的: ……在万国九洲的中间是罗浪周底, 我们的先人就住在那里。 在万国九洲的范围之内,甘 当底益捧和多那益慕是苗族根基地。 这些地方到底在哪里? 都在直密立底大平原。 老五、老梨都是好地方, 红稗小米不曾缺少, 高粱稻谷样样都齐全, 还有黄豆赛过鸡蛋。 以后启野要至老从才色米井底走过来, 占据了先人居住的地方。 格也爷老、格蚩爷老、甘骚卯碧都很悲伤。 他们可惜这块大平原, 因为这是个好地方。 他们只有把这些景致做成长衫, 把这衣衫拿给年轻的妇女穿。 她们笼笼统统地穿起来给老人看, 穿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衣衫上的花纹就是罗浪周底, 围裙上的线条就是奔流的江河。 他们又想起曾经住过的楼房, 他们又把景致做成披肩, 把这些披肩拿给年轻男子穿, 他们一左一右的披起来给老人看, 披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他们看看那些开垦出来的田地。 他们只有把那些景致绣在围裙上, 他们把这些裙拿给妇女穿, 他们团团转地围起来给老人看, 围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让人们看到那些开垦出来的田地。 让人们看到那些修盖起来的楼房, 他们把这些当做永远的纪念, 说明苗族曾经有过这样的历程。 …… 这古歌里提到的“格蚩爷老”,在苗语里,“格”是尊称,“爷老”为长老、酋长之意,连起来就叫“尊敬的长老蚩尤”。研究苗族古歌的学者认为,格蚩爷老指的正是上古神话中与黄帝战于涿鹿的九黎(后为三苗)量尤,至今苗族也称之为尤公。涿鹿之战使九黎自黄河迁徙到“左洞庭,右彭蠡”之地,建立“三苗国”。后来,三苗又与尧舜禹等部落发生长期的战争,又向南、向西南迁徙进入湘西、黔、滇、桂、蜀……苗族在大迁徙中出于对故乡的留恋,于是在衣装上绣下了家乡的河山乌兽鱼虫花草树木的图案,以示不忘祖先发源地,表达了对远祖的怀念之情。“罗浪周底”、“直密立底”……都是苗族祖先住过的黄河中下游的地名。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研究苗族服饰的专家杨 国先生认为: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图腾”、“苗族外部形象的标志”、“苗族寻宗认祖的护照”、“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媒介”、“苗族的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传达”、“苗族情节丰富的风俗画”、“苗族的一支人鬼神与自然的恋歌”、“苗俗的巫教礼仪”……杨 国先生让我们从苗族服饰中识别了一种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

杏耀注册登录网_土家族的酸辣食和油炸雷蜂蛹

贵州的少数民族,无论苗、侗、水、布依、土家各族,均有特别喜爱酸辣的饮食习惯。这和这些民族居住在高原山地,吃的是粗粮饭食,不吃酸辣不能御寒;不吃酸辣不能促进消化有关;土家族在喜爱酸辣的民族里是尤其突出的,土家族的俗谚甚至这样断言:“吃饭没酸辣,龙肉都咽不下。”吃酸辣,成为土家族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 土家族的酸辣食物种类繁多,这里简要介绍几种: 包谷酸辣子。将包谷面和剁碎的红辣子拌好,在石碓里舂成坨,放到坛子里腌。在吃时,把腌成的包谷酸辣坨坨从坛子里取出,放到锅里,用茶油或菜油炒成粉状,便是一道可口开胃的送饭小菜,吃起来酸辣满口,特有一种风味。 糯米酸辣子。将糯米拌红辣子,在石碓里舂成粉状,再放入坛子里。要吃时,从坛子里取出,放入锅中用茶油或菜油煎。因糯米粉有粘性,用油一煎就成块块,煎熟后切成三角形或四方形,趁热吃,或煮白菜萝卜,味道鲜美爽口。 酸扎鱼和酸扎肉。夏、秋两季,鱼塘和田里养的鱼吃不完时,可把鱼洗净拌上糯米粉和红辣子放到坛子里腌10天半个月,便成酸扎鱼。吃时,把腌成的鱼从坛子里取出,放上姜、葱用茶油或菜油煎,即成一道酸辣醇香的风味菜。同法腌制的猪肉,便成酸扎肉,味道同样酸辣可口。 酸泡辣子。把嫩包谷煮成包谷汤,再取出包谷,在汤里放上糖、姜、盐和红辣子一道放到有酸水的坛里泡,过了七八天,就泡出了酸辣子。这种名为“泡辣子”的,用菜拌炒野味,诸如锦雉野猪,味道格外鲜美。 用野味招待客人,是土家族对嘉宾的一片厚意。黔地山里野味很多,野兔、野猪、野鸡、鹿子、白貊等等都属野味。还有一种野蜂蛹,用油炸了吃,是土家族下酒的上等野味。在土家族居住的山寨有一种野蜂,有拇指那样大,蜂尾有如同缝衣针一样尖锐的蜂针,人畜若被蜇了,肿块有鸡蛋那么大,疼痛难忍。土家人称这种蜂为“雷蜂”。雷蜂的窝大如伞,是构筑在高树上的。取蜂蛹时,需头戴面纱,手套牛皮手套,举着火把,提着口袋,于夜间去焚蜂窝。雷蜂最怕火熏。将火把在蜂窝上挥舞一番,雷烽就飞散离窝,这时即可把蜂窝取下,挑出窝里蜂蛹,再用茶油在锅里用猛火炸香,便成一道远比五香花生米味佳百倍的野味,而且营养极为丰富,这是土家村寨之行有幸品尝到可推第一流的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