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9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怒族仙女节的由来与传说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贡山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等。关于仙女节的由来,这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阿茸是吉木得村的美丽、聪明姑娘。她织麻时,因见蜘蛛在屋檐下凌空结网,便萌生了在怒江上架设竹篾溜索桥的主意。她还在高黎贡山的悬崖上凿出山洞,引来山泉供人畜饮用和灌溉农田……于是,吉木得村和附近村寨的人都称赞她是天上下凡的仙女。 邻村头人早就对美貌、聪慧的阿茸姑娘垂涎三尺了。他不断派人上门说亲,都被阿茸拒绝了。为躲避头人的抢婚强娶,阿茸只得逃入高黎贡山的一座岩洞里。头人听说后,恼羞成怒,竟指使家丁放火烧山。从此,阿茸姑娘再也没有从洞里出来——她坚贞不屈,最后变成了山洞里的一尊石像,一股清泉从她身上汨汨流出来,滋润着山下的村寨。 纪念阿茸姑娘,每到农历三月十五日她遇害这一天,怒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缀有鲜花的节日盛装,来到仙女洞前祭祀。祭祀时,主祭者点燃起松烟,打鼓诵经,众人皆叩头敬礼,祷告仙女佑安祈丰。祭毕,人们在洞前野餐欢饮,唱歌跳舞,互祝吉祥。青年男女则身穿节日盛装,前往一个空旷的地方进行射箭比赛。同时,举办各种物资交流集会,吸引当地各民族群众前来购买。晚间,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们对唱情歌、欢快地跳舞,通宵达旦。 三天的节期结束后,人们还要用竹筒盛满从仙女石像流出的泉水,带回家去,给未能前来的亲人饮用,以祈福纳吉。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仙女仪式已渐渐淡化,歌舞求福和体育竞技成为仙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杏鑫注册网站_抹黑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抹黑节的传说

抹黑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其实抹黑节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中都有,他们分别称为“抹黑日”、“黑灰日”或“抹黑节”,时间在正月十六。十六的清晨,早起的老人给尚未起床的儿孙脑门上抹一点锅底黑灰,他们认为这一天不把脸抹黑,那么一年就不吉利。 据说很久以前,住在一条小河边的一户勤劳夫妇救了一只负伤的燕子。等燕子伤好后,这对老年夫妇便把它放回了大自然。过了不久,这只燕子给这对老年夫妇衔来一粒饱满晶亮的小麦种子。他们就把种子埋在院里,让其发芽成长。到秋天,这颗种子长成的禾苗每了节上都长满了沉甸甸的穗,一粒种子竞收了一斗。第二年,这一斗种子竞收了十斗。喜讯传开,远近邻舍都纷纷来借种。从此,锡伯人开始种小麦了。 巡天神知道这件事后,派他的神犬告谕大家,往后人吃面粉,狗喂麸皮。有年春节,有个年轻媳妇把烙糊了的发面饼子喂了狗。这下巡天神大怒,施神法把所有的小麦都变成了黑丹,全村人集体向巡天神祈求,请他恕罪。他们表示宁肯往自己脸上抹黑,也不愿让小麦变黑。 巡天神被锡伯人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神法。但他临走时,用手从麦根向上一捋,挤走了所有节上的穗子,只留了顶上的一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种的小麦只有一只穗子的原由。 因为每逢正月十六日,正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所以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往彼此脸上抹黑,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这就是今天抹黑节的来历。

农历四月初八,在侗寨有着斗鸟、赛马、回娘家的过节习俗。 黔东南侗家喜爱养乌,对鸟有真挚感情和浓厚兴趣。有一种好斗的红头鸟,是侗寨家家户户爱饲养逗玩的美丽的小精灵。每逢“四月初八”,侗家便在斗鸟中欢度这个佳节。 晌午是斗鸟过节的高潮,参加斗鸟的为清一色男人,有小伙、壮汉、老翁,他们每人提着各式各样的鸟笼,云集于山间草坪。鸟笼上围着姑娘们用灵巧的双手为心上人精心织成的头巾。老年人参加斗鸟,也在鸟笼上围着年轻时恋人相赠的上了岁月的定情头巾。 四月初八,侗族的赛马,不是赛跑,而是互相观赏马的骏健。这种用赏马代替跑马比赛的活动,和斗鸟时为着观赏鸟的美态一样,反映出侗族的传统审美心态。 一到四月初八,全侗寨男人斗鸟、赏马去了,寨里留下女人,过起她们别有意义的另一种节日的内容。已出嫁的侗妇有在四月初八回娘家重温姑娘岁月的习俗,到了这一天,她们纷纷回娘家,并带上自制的乌米粑粑赠送娘家姐妹亲友。故四月八在侗乡又称“女人节”。 有一个侗乡民间传说,记述着“女人节”产生的故事。古时候,有位侗族姑娘叫宜娘,她的哥哥因反抗官兵被捉走关在牢房里。四月八日这一天,宜娘去探监,用乌米做成粑粑带进监狱。乌米粑粑看起来很脏,容易被看成不干净的低级食物而不被没收,是更好混带进入牢房的狱饭。哪知宜娘的哥哥吃了妹妹的乌米粑粑,力气大增,挣脱了枷锁,冲出了监狱。这就是“四月八”节吃乌米粑粑的由来。宜娘的智慧,千百年来为侗乡姐妹所传颂,四月初八也成为侗寨的女人节。 四月八节在黔地是个少数民族的大节。不过这一天,苗族、布依族过的是“牛王节”,汉族过的是“洗佛节”,而侗族却在斗鸟、赛马、回娘家过女儿节中,度过欢乐的这一天。侗族四月八节,还真别有一番风采。

杏鑫主管304724_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详解

蒙古族是一个传统游牧民族,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因其素有敬老习俗,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子为家长,掌握实权,丈夫地位高于妻子。牧区﹑半农半牧区略有不同,男子处理家庭大事时,一般须征得妻子的同意。儿子结婚后分居,另立门户。通常是住在父母的蒙古包(现在大多为房屋)附近,共同走“敖特尔”(即游牧,现在是划定区域放牧)。财产继承上,一般是在子女结婚时一次性分配一定的家产,从此再没有分配和继承家产的机会。和父母一同生活并负责父母晚年生活的子女将是父母所有财产的最终继承者。 很多蒙古族牧民酷爱钻花烟锅(烟斗),曾有“一个烟锅换一只羊”之说。用五种金属原料钻成花﹑鸟﹑鱼﹑兽等花纹图案的烟锅,再配上红玛瑙烟嘴和檀香木烟杆,不仅实用,还是十分精美的工艺品。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蒙古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绝大多数家长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选择,父母前往女方家“征得同意”只是一种必要的程序。那些落后婚俗大部被废除。由于劳动力不足,也有一些家庭招婿入赘。 招婿在各地叫法和内容都有所不同。西部阿拉善旗叫“夫尔根阿卜那”(即招婿),一旦被招入赘就算家属。经过一定时间后,岳父认为可以另过时,拨给一部分财产分居。东部蒙古名称上叫“夫沁夫尔根”,即雇佣的女婿,表现为雇佣关系,不被认作是家属。现代社会,那些男方家中兄弟较多,女方家中没有男孩的家庭也会选择从妻居的生活方式,但在社会和家庭中已经不再受到歧视。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满族的风俗习惯资料

族历史悠久,史称引弓之民,大力提倡所谓的国语骑射(国语即满语),历代皇帝反复告诫:“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本务”他们“性多淳朴,地产小麦,虽知耕种,而以渔猎为生。遇冬日坚冰,足踏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尤善伏弩捕韶”。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祇既多又杂。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 满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有箭袖),这种衣服便于坐骑,适应游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左衽和束腰,不仅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的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体现。满族的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来穿的,它的样式很像现代人穿的地襟小棉袄。圆领、对襟,有开楔,有扣绊,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楔。因为它身、袖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 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杏鑫测速代理_京族三岛是指哪三岛?岛上京族生活习俗简介

京族三岛是指万尾、巫头、山心三岛,但是由于围海造田,三个岛合并成了一个半岛,现在称为京岛。位于防城港市下辖东兴市江平镇范围。京族三岛在明朝和清朝时归越南管辖,1885年中国和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划归中国。岛上的居民主要是京族人。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在中国境内,京族被视为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58年将中国境内的这个民族定名为京族,但在越南官方使用“越族”而非“京族”这一名称来区别于越南境内其它民族。京族是百越后裔的壮侗语系民族之雒越为主体,加入南岛语系民族之占人、南亚语系民族之高棉人及汉藏语系民族之汉人而重新融合而成的民族。而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京族文化更接近于东亚而非东南亚。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同时又受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饮食习俗上就是从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妇女爱嚼槟榔。京族普遍爱吃糖食,特别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无论在哪一家作客,主人总要把客人视为良朋贵宾光临而喜气洋溢。在茶余饭后之际,给客人捧出甜润润、香喷喷的糯米糖粥;要不就是绿豆糖水、糖汤粉丝或红薯糖汤等等。 京族实行民族内婚,一夫一妻制。京族的传统婚姻绝大多数是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与邻近的汉、壮民族通婚的很少。在京族的传统风俗中,一般同姓不婚,严禁姑表婚,若有违反,必将受到族规的制裁。且京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大都是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家庭为了劳动力的需要,或招婿上门,或买童养媳(长大后“圆房”)。

历史上,水族地区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自然经济。为御寒的需要,水族先民早就掌握了种棉花的技术。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水族地区的棉花素以绒长质好闻名。 棉花除在有限的平坝熟土上种植外,还种植在荒芜的向阳斜坡及河谷地带。播种时,选择草木丰茂、土质肥沃的地方开荒,把杂草灌木砍倒,晒干,放火焚烧之后,翻松土地,清除树木杂草根须,打窝点播棉籽。 这样的棉花地,因距离家住户较远,不可能挑运圈肥,妇女们只好事先将棉花籽拌着细粪和草木灰去播种,算是给棉花施了底肥。种子播下后,待棉花首长出一二寸,就间苗薅草。再间隔两旬,又第二次打尖松土除草,这样每亩也产四五十斤籽棉。棉花地还可间作套种辣椒,边角上种向日葵和黄瓜之类。 开荒种植的棉花地,连续种上两三年之后,地力便逐渐减退,于是,再转往别处开荒另种。 由于棉花是水族生活特别重要的必需品,因而特别为水族人民尤其是妇女们重视。为保证棉花丰收,在种棉时,水族妇女虔诚地将糯米饭和煮熟了的若干个鸡蛋供祭在地里,然后将蛋壳剪开,吃去蛋肉保留蛋壳完整穿在竹枝上,扮成一棵结满“棉桃”的“棉花树”,插在棉地中央,祈望棉花长得如此茂盛丰硕。

春耕季节到了,人们首先想到要祭“陆铎公”。 “陆铎公”在《水书》中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很相似于汉文化中的“神农氏”。“际铎”是神的名字。“公”是对“陆铎”的尊称。“陆铎公”就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每年开春之际,,人们要祈求管生产的神来保庄稼。 这种习俗,在三都的九阡、三洞和荔波等地长期传承。供祭“陆铎公”是以各个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年举行一次,根据《水书》条目选定吉日良最,请水书先生在堂屋中堂设一祭坛,摆上六杯酒、六双筷,六个碗,六条于鱼,供以米酒、糯米饭和熟猪肉。 水书先生念咒语,将“六铎公”引渡过来坐定,吃了“便餐”后,杀一头小猪,以内煮稀粥,将猪殛稀粥端上神坛,水书先生再念咒语,祈求“陆铎公”保佑。 念毕,全家聚餐,还请寨上的老辈作陪,一同就餐。祭祀完毕,主人将几粒种子撒在田里,预祝播种顺利。 在水字诞生的各种传说和歌谣中,都说作者只是陆铎公(水书研究专家韦章炳先生在《中国水书探析》中论证了他的观点,认为传说中的陆铎公可能就是上古时期的陆终公。)一个人所为,但是从水字的“拼盘”式待征看,水书是有历史演义痕迹的:图画文字→甲骨型文字→独体水文字→汉字反写、倒写字。早期的水字中,同一个字也有多种多样的写法,而且,越古老的字,写法越多。这说明水字不仅不只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甚至出于不同的时代的不断增补和完善的文献。要说陆铎造字,也可能只是少量的图画文字罢了,但它却是水字诞生、演变的重要基础。

杏鑫咨询304724_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茶”分别是指什么

白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等喜庆日子里,都会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客人。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茶”分别是指什么。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的三道茶很有讲究,其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也不尽相同。 第一道茶是苦茶,白族称之为“清苦之茶”,暗含着做人要先吃苦才能成功的寓意。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司茶者会将一只小砂罐放在小火上烘烤。等到小砂罐被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砂罐中,并不停转动,以便里面的茶叶受热均匀。等到里面的茶叶发出“啪啪”的响声,叶子的颜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一会之后,主人将茶水倒进茶杯中,用双手捧着献给客人。这道茶因为经过烘烤和煮沸,颜色很好,看上去像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起来苦涩中有清香。这道茶一般只有半杯,大多数客人都会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是甜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就会重新用小砂罐制作第二道茶,烤茶和煮茶的程序与第一道茶一样,不同的是这个时候要加入少许红糖。按照这种方法沏出来的茶,苦中有甘甜,甘甜中有清香,味道很好,它暗含着白族人“苦尽甘来”的美好愿望。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这道茶的煮法和前两道相同,只是里面的原料已经换成蜂蜜,还有花椒和核桃仁。客人在喝第三道茶时,要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用口轻吹,趁热喝下。第三道茶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回味无穷。 怎么样,现在知道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茶”分别是指什么了吗?有时间的时候你可以到云南走一趟,亲自品尝一下。

杏鑫主管304724_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土家吊脚楼有什么特点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下面是我们搜集的一些关于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与你共享。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半立陆地、半靠山水建造,大多依山就势呈虎坐形而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半干栏结构特色鲜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绕间,作为居住、做饭之用。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角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结构,搭配花格窗、司檐悬空、小青瓦、木栏扶手等。窗花采用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讲究的人家还在木墙壁里里外外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为了防止盗贼,吊脚楼房屋的四周会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因忌讳与“丧”“逃”谐音,不吉利,所以前不栽桑,后不种桃。 以上是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从中你可以看出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