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旧时瑶族的凿壁谈婚习俗

一定都听说过“凿壁借光”的这个故事吧,而在贵州省荔波县瑶麓乡的青裤瑶也有“凿壁”的故事,但不是借光,而是瑶族男女青年借这一小洞传情达意,这就是居住在荔波县的瑶族别致新颖的恋爱方式——凿壁谈婚。 瑶族青年的父母很开通,这里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封建习俗的约束。凡是家中有姑娘的,父母会提前修建“姑娘房”,也称为“寮房”。这是一间独立的闺房,房门通堂屋,一般为木结构板房,在房间临街的一面墙壁上凿一个小孔,这个小孔被称为“朋友洞”、“谈婚洞”,正对姑娘床头。姑娘等到谈婚论嫁的年纪,晚上独自住在寮房内,通过小洞寻找着那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瑶家父母都是非常关心女儿的婚事。当女儿长大到16、17岁时,父母就会让女儿住到邻近大街的一间房子内。这房子至少有一面墙是临着大街或田野的。在这房间里,女儿可以接待前来求婚的小伙子。在这房子的临大街或田野的墙上,凿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位置正好在床头旁边的枕头处,瑶家称之为“谈爱洞”。 如果哪个小伙子看中了某个姑娘,他就可以在夜深入静的时候,悄悄地溜到这个姑娘的“谈爱洞”前,将一根指头粗细、长二尺左右的小竹杆摸索着伸进“谈爱洞”内,以此作为传话筒,与姑娘悄语密谈。如果姑娘不理睬,小伙子就会知趣地离开,另找目标。倘若姑娘看上了这个小伙子,那么他们就会隔着墙,一里一外地谈起来。要是双方都觉得满意,那么姑娘就会邀请小伙子明晚再来,经过多夜的洞口密谈,两人情投意合,姑娘便会请小伙子进屋,在屋内的灶塘边互相赠送定情物,定下终身,然后告诉双方父母,男方便请媒人前往女家求婚。

杏馫注册登录网_鄂伦春族姓氏的由来

鄂伦春族的姓也称“哈拉”,其意或表山冈、河流,或表居住之地,或与氏族图腾相关。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鄂伦春族原始的姓现在都简化为汉字单姓了,主要的有吴、葛、莫、杜、孟、关、魏、白、何、阿等十姓。 关于鄂伦春人的姓氏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鄂伦春家庭有五个儿子,长得一模一样。母亲突然去世,而粗心的父亲居然分不清他们谁是谁,必须取名字来区分。父亲对儿子们说:你们都是男子汉,不能叫花、草一类的名字。从今天开始,你们分头去办好一件事,三天后回来见我。那时我再给你们每人取一个好名字。 三天后,大儿子拿回来五张弓,均为红木制成,父亲很满意,给他取名“魏拉依嫩”(“红木头”之意),于是,老大就姓了魏。 二儿子打回一只又肥又大的狍子,父亲高兴地给他取名“古兰”(“公狍子”之意),于是,老二就姓了古。 三儿子拿出一顶狍头皮制作的帽子,两只狍耳朵支起,和真正的狍子头非常相像。父亲称赞他“真聪明”,给他取名“葛钦”(“聪明”之意),老三就姓了葛。 四儿子把打来的狍子切成六块,狍头献给父亲,四条腿送给四个兄弟,而将没肉的身子留给自己。父亲高兴地夸奖他“你没私心”,给他取名“吴恰它堪”(“大公无私”之意),老四就姓了吴。 最小的儿子不声不响地将打来的各种野兽统统堆在地上。没等父亲开口,四个哥哥一齐称赞弟弟是“莫日根”(“打猎能手”之意),于是,小儿子就姓了莫。鄂伦春人从此就有了姓。 鄂伦春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有的以体形特征取名,如浓突汗(小矮子)、绰布绰克(尖嘴巴)、帮地仁(白皮肤);有的以性格特点取名,如彦扎布(活泼)、钦巴(泼辣)、吉若(古怪);有的以动、植物或用具为名,如期那赫(喜鹊)、查拉帮莫(白桦树)、绰恩楚毛(酒杯)、卡皮兰(骨坠);还有的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如艾玛(美好)、霍查布(富裕)、额根提(长寿);如此等等。

杏鑫平台登录_回族人的姓氏与名字有何特点

回族的姓氏,与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有密切的关联。回族人多姓马,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名字音译时,“穆”常常也作“马”。 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黄瑜的《双槐树钞》、何领远的《闽书》以及《明史》中提到穆罕默德的名字时,均作“马哈麻”。清人仿此例,也将伊斯兰人名中的首音译作“马”。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回族中姓“马”的人很多。 不过,回族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的谱系,可自由选择姓氏,因而马姓数量就特别膨胀起来。这种取先人名字的首音为姓的习俗,在回族中十分盛行。明朝著名的回族清官海瑞姓海,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叫海答儿。 此外,以名字的每一个音节为姓的习俗,也产生出大量的回族姓氏。如“以卜拉欣”、“纳速喇丁”的名字,就分解出以、白、来、金、纳、速、喇、丁等8姓。 伊斯兰教职也是回族姓氏的一个来源。如:不鲁罕丁担任福建晋江清净寺长老,称“摄思廉夏”,“摄思廉”今译“伊斯兰”,“夏”即“长老”之意。后来,他和他的子孙就姓了“夏”。 回族的名字分为乳名、回族名和学名,其中回族名最具民族及宗教特点,一般是在孩子出生3天或7天时由阿訇从伊斯兰教圣贤的名字里选取,男的多叫阿里、尤素福、达乌德、努尔曼,女的多叫玛丽亚、法蒂玛,等等。

杏鑫注册网站_烟草在瑶族青年男女婚恋中的特殊功效

在我国部分地区的瑶族中,青年男女在婚恋中同烟草有着特殊的缘份。这些青年人经常随身携带着抽烟用的烟杆,当你要与某人交情,就故意向对方讨来烟杆抽烟,抽完后装进自己的口袋,等她(他)向你要时,你就故意说不知道,这样对方就明白了。 接着双方用含情喻意的词语交谈,对唱几首情歌;如果当时有别的信物,就互相交换,如果没有,就留下烟杆,约定在下次会面时互相交换礼物。 双方建立爱情关系后,男方要在10天或20天左右到女方家去帮助做活两三天;主要是观察女方的态度及劳动、说话、待人等各方面的表现。 男方返回家时,女方要送至半路,赠送一条头巾,这表明女方对男方的态度:如果头巾镶饰丝绸并绣有彩色花样,表明对男方很有感情;如果头巾仅绣有花样而无丝绸镶饰,则表明感情梢次;如果头巾既不绣花又不镶丝绸,则表明女方对男方没有多大感情。 然后,男方还得第二次云女人家“帮忙”,并带去礼物回敬给女方。 双方在半年中经三次赠送恋爱礼物,都情投意合,临近春节时,男方就买两斤烟叶敬送给女方的父母,女方父母将一部分烟叶分送给同村邻居和亲朋,别人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春节后,男方第三次到女方家帮忙做活,回来时女方家要包15个粽粑送给男方拿回家,并用一条精制的头巾包着。男方回家后将一些粽粑切成两节,同样分送给邻居和亲友。这叫做“童年粽耙”,以此宣告订婚。

“唱风流”是瑶族青年男女对唱情歌选择伴侣的一种方式。青年男女成年后便可自由交往,寻求心上人。初期的谈情说爱,一般通过“唱风流”即对歌的方法来结识情侣,沟通感情。对歌是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恋爱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如本寨男女青年不能对唱,老人在场不能对歌,只有一男一女时不许对歌,在家中和劳动时也不能相互对歌。“唱风流”多在开展节庆活动和有人举行婚礼时借机举行,并且只能集体对唱。平时青年人要“唱风流”,只好集队离寨,邀请外寨姑娘到寨外对唱。受到邀约的姑娘也举寨出动,集队与男青年对歌。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经过“唱风流”和生产劳动的交往结识,互有感情以后,男女双方便开始单独约会。当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时,便互赠小礼物为信物,姑娘以花腰带、挂包相送,小伙子以银手镯回赠。 “咬手示爱”是蓝靛瑶婚恋中一种饶有情趣的表达感情的方式。青年男女在“唱风流”等社交活动中相识并成为恋人后,就会频频约会以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加深感情。双方经过长时间的恋爱后,感情融洽,情投意合,便以“咬手”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定情,以表达爱的忠贞。民间谚语“咬手疼进心,爱情才忠贞”是瑶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方式的真实写照。 抛花包是瑶族青年男女用来寻求爱情的一项娱乐活动,一般在春节或喜庆节日举行。花包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粒。抛花包时,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拿两个花包,相隔3米余,互相对掷。姑娘和小伙子通过小小的花包来传递感情,寻求伴侣。 瑶家姑娘长到十七八岁时,父母就特意安排她在大门边的谈婚房内独住。房间靠外一侧的板壁上凿个小洞,叫谈婚洞。如果哪个小伙子在赶集、对歌、娱乐、劳动等活动中看中了姑娘,晚上就可以来谈婚洞前与姑娘谈情说爱,这种形式称为探婚。如果探婚成功,男方会频频来姑娘的谈婚房与姑娘继续谈情说爱,以进一步增加了解和加深感情。 此外瑶族还有爬楼、梳头、赶姑娘街、赛歌堂等恋爱方式,充满了浪漫色彩。 青年男女青年心心相印后各自禀明父母,男方请能说会唱的男性媒人带一把烟叶或一包黄烟到女方家求婚,称之为“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婚事确定后经测八字相符者便与媒人商定聘礼和婚期。 婚日前夕,女家张灯结彩,献祭天地祖宗,请长辈亲友歌唱祖先业绩和做人的规矩,祝福姑娘成婚后夫妇和谐,儿女成群,边喝酒边唱歌,彻夜不眠,叫作“盘歌堂”。举行婚礼时,男方要派出由媒人(求婚时的媒人)、鸳父(婚礼司仪)、鸳母(负责对歌的中年妇女)、鸳姑(未婚姑娘)、陪娘等9 – 12人组成迎亲队伍,牵着经装饰打扮的骡马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赶来对歌祝贺。新娘接回后,男方家举办酒宴招待亲友,先由祭司替男家祭祀神灵和祖先,再由男女媒人和送亲人对新婚夫妇训诫。内容是孝敬老人、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等,之后拜过天地、父母、长辈,进入洞房。次日,新婚夫妇应回女方家中探望父母,称为“回门”。 蓝靛瑶双方自愿离婚者,远离村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各执一半,表示脱离夫妻关系;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表示一刀两断。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杏鑫注册开户_侗族村寨风俗:“禾晾”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一带的许多村寨,至今还保存着一整套传统的水稻收割、晾晒方式,“禾晾”则是其中之一。每年这个时候,金灿灿的稻穗挂满寨头林间,构成一幅幅丰收的田园画卷。    11月19日,贵州省从江县占里村寨的侗族人从“禾晾”前走过。   11月19日在贵州省从江县占里村寨拍摄的“禾晾”场景。   11月19日,在贵州省从江县占里村寨,侗族人把收割的糯谷打成捆晒干。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31.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侗族风俗节日一览表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斗牛节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姑娘节 侗族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赶歌会 侗族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次日再比赛芦笙。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欢度3—5日方散。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为嘿”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羊,盛情接待。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为嘿”一般举行3—5天。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每人赠送毛巾数条,挂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客人离寨时,主寨又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把客人欢送出寨外。 “为顶”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间互相结伴走寨,互相探访,交友联谊的一种集体性的社交活动,侗家称之 “为顶”,亦叫“吃相思”。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间,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动的程序与“为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心交往,喜欢走寨的男女青年,组成侗歌队或侗戏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戏,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借与甲寨老幼同乐之机,与甲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双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里“行歌坐夜”谈情对歌,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感情。当交往活动结束时,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的青年男女们除了用“拦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还要赠送一些糖果、糕点、糯米粑粑等食物作为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给客人带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请本寨的全体青年男女来共享甲寨馈赠所有食品,大家边食边歌,直到尽欢而散。有来无往非礼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则邀请甲寨男女青年来做客。这样,两个寨子的男女青年,通过轮流相邀,结伴走寨,互相探访,达到交友联谊的目的。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圣德山”歌会 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 高坝歌会 高坝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坝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二十坪歌节 二十坪歌节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蓝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伙子整地打窝,姑娘们下种上粪,下完种,于棉花地中插上象征棉花丰收挂满蛋壳的树枝,然后共同欢聚午餐。有些村寨还煮好红糖糯米稀饭,挑鸭、牵狗到地边摆设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请郎家伙伴一行,女伴们都来陪同,大家欢歌畅饮。这种借生产活动交谊的习俗,部分地区仍沿袭至今。 采桑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剑河小广一带男女青年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这天,姑娘后生穿着一新,成群结队上山采桑,桑树下,绵绵细语,悠悠歌声,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们回家带上撮箕,提着鱼篓,邀后生们下田,撮细鱼仔,互相泼水逗乐。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细鱼宴,姑娘的父母还备办好炖鸡、糯米酒。宴后,青年们成双成对来到寨边行歌凉月。 八月中秋哥送饼 八月中秋哥送饼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娶亲节 剑河小广一带的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娶亲节”。“娶亲节”接亲当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来“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别离之情。在新娘哭嫁时,过去“玩山对歌”相识相爱如今却无缘成双的男情友悄悄地给姑娘送来礼物。姑娘则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与之道别。 本文来自侗家阿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内部304724_侗族版“非诚勿扰” 来看看侗族青年是怎样相亲娶媳妇!

你听过“行歌坐夜”吗? 行歌坐夜又叫行歌坐月,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侗族青年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又被称为侗族版“非诚勿扰”。 由于活动内容以唱歌、对歌为主,所以才以行歌为名;又因为是在夜晚围着火堂互诉衷肠,才有坐夜之称。 侗族许多姑娘和小伙子都是通过行歌坐夜相识、相知、相爱,一步一步地走向婚姻的殿堂。 在侗族,女孩子成年之后就可以行歌坐夜了。 行歌坐夜其实就是侗族的“相亲”,有普通坐夜和定情坐夜,一般在农闲季节进行。 活动对象是异宗族的青年男女,同宗族青年男女互不行歌坐夜。 未婚的男女青年可能有十次、二十次或者更多次数的普通坐夜。 定情坐夜,即单独坐夜,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普通坐夜之后,互相了解,爱上了彼此,并且都希望继续发展下去,这样便进入定情坐夜的阶段,一直到她嫁入夫家为止。 许多侗寨都有专门的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但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行歌坐夜,少则二男两女一起,多则五女八男一起。 行歌坐夜一般是在晚上十二点以后才开始进行,其主要原因是不影响家中长辈们的休息。 行歌坐夜的时候只能在火堂边进行,而且一定得亮堂,若在黑灯瞎火之中行歌坐夜,会被视为不讲规矩。 侗家姑娘对自己的婚姻有绝对的选择权,长辈们对年轻人们行歌坐夜从不干涉,他们觉得追求女儿的小伙子越多,越骄傲越自豪。 不但如此,长辈们还会私下里给年轻人们尽可能提供一些条件,比如香喷喷的油茶及点心,还会将火堂烧得暖暖的。 夜半三更,侗族小伙子会成群结队在村寨里边走边弹琵琶唱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 与此同时,侗族姑娘们也会聚在小木楼的火堂边纺织聊天。 当歌声飘进小木楼,姑娘们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走到窗户边窥视,看看唱歌的小伙子是否是自己的意中人。 据说在侗族,如果不会爬楼,不会唱歌,就讨不到老婆。 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或不认识的人,她们就会关闭窗户,不去搭理。 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还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做声,但她的家人一定会出来干涉。 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便会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你快走开。 如果有意,就会偷偷把窗子打开一条缝并给以还歌。 此时,小伙子便会弹着侗琵琶爬上木楼来相约,邀伙伴们一起围坐在火塘边。 男女双方就座之后,姑娘们会一边纺纱织布或做针线活,一边轻轻哼唱着小调。 小伙子们则坐到自己心仪的姑娘身旁,弹起侗琵琶,你问我答,一问一答,以歌代语。 在不同的季节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 伴随着缠绵絮语和动听的琵琶声,男女情歌对唱一浪高过一浪,情愫也在歌声中萌发。 这样动人的场景直到日出前才散去,接着双方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在你来我往中进入定情坐夜的阶段。 如果女方怀孕了则双方结婚;如果女方未孕,则双方可以继续“行歌坐夜”寻找新的爱情。 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夜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这种男女交往活动,婚前人人皆可参与。 本文来自纳兰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舌尖上的芷江——不容错过的侗族美食

旅行就是为了去体验、过一下别人过腻的生活。在旅游中,吃对广东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会直接影响整个旅程体验质量的。 周末走进湖南芷江,这是一个全国仅有的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来这里旅游品尝侗族特色美食是必不可少的。 极具民族风情的合拢宴 芷江美食体验中,最有特色就要数合拢宴。很多游客都是冲着这里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合拢宴去的,这合拢宴的菜单可是非常诱人的,有喝山泉水长大的跑山牛、放养的芷江鸭、绿色有机杂粮、辰溪叶子粑粑等等,每一道菜都让人垂涎欲滴。 “合拢宴”是侗族人民招待客人的独特方式。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用餐桌拼成长条桌,摆上自酿的糯米酒、食物,且歌且饮,根据场地大小,最多可数百人同时开宴。 关于侗族合拢宴的起源的版本很多,流传较广的是侗族大英雄吴勉经过侗寨,被留下做客。周边寨民知道后,家家都想留英雄吃饭,到那家吃呢?有人想到一个好办法,让每家出一道菜,拿来木板摆成长桌,把饭菜凑在一起,共同请英雄吃饭,于是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的“合拢宴”。 现在的合拢宴,是侗族人接待客人的一种高规格的酒宴,也是侗族人民给予客人的一种荣誉。吃合拢宴是体验侗族的社交习俗的最好方式。 合拢宴共分三部曲:喝酒,品尝百家酒、百家饭、百家菜,跳篝火舞。 在侗族的合拢宴上,喝酒一般要喝“转转酒”,吃菜要吃“转转菜”,表示亲热。身穿侗族传统服饰的阿妹插到客人做中间,围着长席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转回各自的座位后,再开怀畅饮。 喝酒不碰酒碗,吃肉不动筷子。 合拢宴开始,敬酒姑娘排成队列,手捧酒杯,向客人斟酒、敬酒,并边敬边用侗语唱劝酒歌。喝酒期间,客人双手不可触碰酒碗,不然加罚。敬酒不是一碗,而是成排如“高山流水”般斟给你。 阿妹菜则是接近主客距离感的一种方式,姑娘夹着食物送到客人嘴里,但会故意不让你吃到,如果你咬到了,还得更喝一杯。 “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舞”侗族是一个爱美、善于创造美并富有浪漫诗情的民族。侗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的形成歌舞。 合拢宴过后,大家会围着篝火,一起欣赏侗家的舞蹈,场面十分欢快,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游客享受到了独特的“侗文化大餐”,将整个合拢宴推向高潮。 侗族民间还有哪些值得品尝的美食 神秘的黑油茶 侗族美食体验除了合拢宴,还有很多风味食品也是不容错过的。今天在新晃喝到的黑油茶就是其中一个。 黑油茶在唐代陆羽《茶经》有记载:“《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黑油菜是用猪板油熬好黑茶叶,加汤,放进油茶罐用火炜。成分其实是杂粮大杂烩。用锅将米粑、玉米、土豆、红薯等煮熟,根据各人的喜好加入炒米、葱花、花生或肉,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 黑油茶对人体主要功效是通血管,降血压,在湖南新晃县有很多长寿老人,专家研究他们长寿的秘诀,认为喝油茶起到很大的作用。 侗家舌尖上的美味-辰溪粑粑 辰溪粑粑,用植物和糯米做成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是侗家舌尖上的美味,彰显了侗家人“靠山吃山”的古朴习俗和健康环保的饮食文化。 野蒿菜是辰溪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草,本地人将野蒿菜和糯米制成的粑粑,清香味美,韧绵糯滑,值得一试。 风靡湘西的传统名菜–芷江鸭 芷江鸭是风靡湘西的传统名菜,这里的鸭子全是放养的,平时在河里吃着鱼虾、田螺长大。好的饲养环境决定它的肉质自然好;鸭肉酥软,色泽黄亮,吃起来肉汁酥香,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悠长。 芷江鸭是芷江侗乡独有的食品,是怀化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 走进芷江,就像走进了一个侗族美食世界。这里的侗族合拢宴、侗家苦酒、黑油茶、芷江鸭等特色美食,无一不挑动的你味蕾,地道的美食,原汁原味的侗族民俗文化,广州高铁3.5H直达,这些都值得我们为它专门策划一次美食之旅。 本文来自乐玩日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肇兴侗寨:中国最美的侗族村寨,入选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肇兴侗寨,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要说肇兴侗寨是如何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的呢?这就是交通的重要了,2016年动车未开通之前,这里的人均支配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自从2016年动车开通之后,人均支配收入已能达到8000元,而且2018年的春晚央视分会场就定于肇兴侗寨,这个又将肇兴侗寨完全推火了。 肇兴侗寨位于两座山崖之间的盆地中排满了绵延几公里的吊脚楼,村口是几层高的风雨桥,小河从风雨桥下流进寨子,青黑色屋顶上巍巍挺立的是侗寨的标志–鼓楼,村口的风雨桥和梯田引导着人们走进这神奇侗寨。 侗寨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侗族人民在此集会、社交、休闲,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侗族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场所,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都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在全国都热的受不了的时候,在肇兴完全不需要空调,这里没有炎热的天气,走哪都是清爽,慢慢感受宁静的侗寨午后,从仁团沿古道大街到礼团鼓楼,然后在这个鼓楼下做一次染布体验。 第一次体验染布,完全是颠覆了对扎染的认识,你永远不知道成果会是什么样子的,扎染的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染出后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效果。 跟中国很多的旅游城市比起来,肇兴的商业味道并不浓。居民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丝毫不理会身边的游客好奇的目光。 在这里一定要学会慢下来,慢下来,就算只是在鼓楼下静静的看侗族姑娘刺绣也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都说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看看鼓楼下的弹唱,只愿时光能走得更慢一些。 本文来自百家号:小小西瓜C,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