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是纳西族摩梭人的聚居区。从这里向东望去,屹立湖边的一座海拔3,700多米的大山,酷似一头雄伟的狮子。它头朝东,尾朝西,昂首静伏,俯视着泸沽湖。于是,当地人称之为“狮子山”。 狮子山海拔3770米,是泸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狮子在摩梭语称“格姆”,摩梭人把格姆山神化,看作是女性的化身,顶礼膜拜,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全民祭祀女神,作为隆重的节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摩梭人的传说中,狮子山是名叫“干木”的女神山。干木女神很善良,她经常骑着白色的骏马 (一说骑鹿)外出巡游。她不仅护佑这一带的人畜兴旺,五谷丰收,还特别赐予妇女们体壮貌美,婚姻幸福和子孙繁衍。 干木女神有许多男朋友,附近的男山神都是她的好朋友,并受她的管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干木女神的节日,各地山神都要前来聚会和欢娱。于是,远近几十个村寨的男女村民,都呼群约伴去狮子山下朝拜女神,并祈求她的保佑和赐福。 纳西族摩梭人的善男信女,来到了狮子山下的女神庙前。在喇嘛主持下,一个个家族便在地上摆上各种供品,烧起一堆堆松枝,白烟袅袅升空。这时,人们往火堆洒上作为献祭的蜂蜜、白酒、牛奶和鲜花,虔诚地向于木女神顶礼膜拜。祭毕,他们便在草地上围成一个个圆圈,烧起篝火,煮酥油茶。吃野餐,唱调子,跳锅庄舞,以及举行赛马、打秋千等娱乐活动。随后,人们还要绕狮子山转一圈,以祈吉祥,这叫“转山”。 在尽情的游玩娱乐中,纳西族摩梭人青壮年男女自由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伴侣,彼此对唱调子,倾诉衷情。待夜幕降临后,他们便成双成对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就地露宿和交欢。 这是中国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早期对偶婚和群婚残余的一个民俗节日的剪影。
标签 : 杏鑫平台靠谱吗 › 28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那么,回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回族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具体来部,宁夏回族的来源,早在唐代,宁夏地区就曾留下了大食及西域各国穆斯林军士、商人及贡使过往的踪迹。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客人也多数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而至中原。 元朝是西域穆斯林大批入居中国的时期。元初,随着蒙古军队的东归,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 同时,也以工匠、商人、学者、掌教、官吏等不同身份散居到我国各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就留住在宁夏。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有相当多的人信奉了伊斯兰教,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 在元代,宁夏一带是重要的屯垦区,行政区划归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元代著名回回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的儿子纳速刺丁曾担任陕西平章政事,他“子孙众多,分为纳、速、刺、丁四姓,居留各省。此纳、速、刺、丁在元时已被列为当地“乡贤”,可见回回民族在宁夏居住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与此同时,一部分维吾尔人也逐渐溶合进来,成为回回民族的组成部分。而东来的回回人则是其中主干部分,回族就成为宁夏主要民族之一。 明朝初年,不断有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的身份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各州县,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迄明末清初,回族人已遍布西北各地,由于回族在宁夏一带居住得十分密集,故当年在甘肃等地有“回七汉三”的说法。 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在日常语言表达上,大量使用语气词和带有感情色彩的叹词等。城市回族通用汉语。 回族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约占宁夏人口的1/3。他们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南部山区86以及灵武、同心、吴忠、青铜峡、平罗、贺兰等地。同心、海原、吴忠、西吉等县市回民占到总人口的1/2~4/5,泾源县比重最大,高达96%以上。泾源、同心县的一些乡,往往只有几户汉族居民,差不多全是回民。当然也有很多地方是回汉混居。他们互敬互助,和睦相处。
满族人敬鹊为神,各家每逢祭祀祖先时,都要在院中立一神杆(即索罗杆子),上置锡斗,把切碎的猪肠、猪肚和米放在锡斗里,让喜鹊和乌鸦来吃。平日里喜鹊在村里树上筑巢从无人去伤害。儿童从小起就受到爱护喜鹊、不准打喜鹊和不准掏鹊巢的教育。 传说很久以前,有三个姐妹仙女到长白山下一个美丽、幽静的湖泊里沐浴。当她们洗毕上岸时,一只喜鹊把嘴衔的一颗朱果放在了三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佛库伦的衣服上。朱果色彩鲜艳,清香扑鼻,佛库伦爱不释手,就把它含在了嘴里。不料一不小心这颗朱果滚入了腹中,佛库伦当即感到自己怀了孕,因而未能同两位姐姐一同飞上天。不久佛库伦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一出生就能言,举止奇异,相貌非凡,他就是满族人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多年以后,由于布库里雍顺的子孙们过于暴虐,导致部属叛变。反叛者几乎把布库里雍顺的子孙赶尽杀绝,只有一个叫樊察的年幼儿童逃了出来。可是不一会儿,后面尘土飞扬,马嘶人叫,追兵们赶了上来。樊察周围一片旷野,毫无躲藏之处。正在这时,一群喜鹊由远飞来落在了小樊察的头和肩上。追兵以为是枯木,于是拨马而回,樊察从而得救。 从此,喜鹊成了满族的图腾,处处受到供奉和保护。根据满族民间传说,女真人兴起,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和清入关灭明,都曾得到了喜鹊的鼎力帮助。
汉人很早就注意到北方各族崇尚白色的习俗。唐朝高僧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一:“西域俗人皆着白色衣也。”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也说西域习俗:“吉乃素服,凶则皂衣。”东北的满族就是个尚白的民族。他们好穿白色衣服,对洁白的物品或白色的动物,如白兔、白鸡、白狗、白天鹅等十分珍爱。他们以白为真、善、美,以红为贱,所以满族人丧俗中挂“红幡”。 满族入关后,他们的尚白习俗影响了汉族,但汉族也对满族的尚白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满族尚白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三国时期,其先民们就穿白衣大袂袍,富贵人家则以穿白黑貂裘衣为财富的象征。到清入关前,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衣服式样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变化,但颜色仍以白色为主,只是以布的粗细区别贫贱富贵。 满族为什么如此尚白呢?各种解释不尽相同。 满族源于女真,“女真”之意即“海东青”,而这种猛禽以羽毛纯白者为最高贵。女真的后人满族也尚白,他们喜欢穿白色衣服,对洁白的物品或白色的动物都十分喜爱,甚至还有贴白色对联的,而出殡时却要挂红幡。 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位与群臣商议取国号问题时认为,辽政权以宾铁为号,虽取其坚为意,但铁终究要生锈变坏,所以辽也逃脱不了被元灭亡的厄运,金的颜色为白(这里指白金),加之完颜部尚白,所以定国号为大金。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满族尚白始自于金属“金”,取其象征意义。 有些人认为,满族发祥于“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生,清澈的流水,皑皑的白雪,棉朵似的白云,是他们生活中无声的伴侣。“水”是他们幸福的使者,也是灾难的化身。 所以,由于对水的敬畏,才产生了尚白的习俗。还有人认为,满族先民们生活区域地处严寒,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的经济活动,在冰天雪地里身着白衣狩猎,不容易被野兽发现,便于接近目标射杀猎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白为贵的习俗。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也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 。传说瑶族是盘瓠和妻子三公主(汉族)的后裔,三公主为帝喾之女,故盘瓠是黄帝(汉族祖先)的孙女婿。考上古历史,瑶族实为“尧”帝在西南后裔。 深山里的荔波瑶山董蒙瑶族村寨 因不断迁徙,足迹越过国境,延伸到亚、欧、美、澳等各大洲。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瑶族,老挝的苗族和瑶族被合称为“老松族”,意即住在山上的老挝人。在欧美,美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瑞典也有移民瑶族,其次澳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非洲国家也有瑶族居住,已成为世界性的民族。 深山里帅气的“白裤瑶”少年 瑶族一般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里面。所以,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居民主要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食,日常菜肴有黄豆、眉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居住山区的瑶族还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现在满族婚礼与汉族相比,已难分满汉。但回溯历史,满族特殊婚礼有几点是值得一记的。 首先满族先民是狩猎民族,自古崇拜灵禽,反映在男女爱情及婚礼上也常以鸟羽作为定情的信物和婚礼上的饰物。史籍所谓“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改礼聘之。”后演变为以雉鸡翎织成漂亮的披肩作为新娘婚服,象征吉祥。据吉林、农安等地耆老所谈,有这种礼服的人家清末已经极少,婚后只能节日一用,今已不见。 满族婚姻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通婚。但旧俗通婚不甚讲求行辈,甚至以嫁长辈名门为荣。姑舅亲,只允许姑做婆,不许舅做翁。否则谓之骨血倒流,亦在禁例。 清代以来,满族结婚特别重视门户,同时禁止早婚。官府及满族家谱都规定不许在12岁以前订婚。一般在十五六岁订婚,十七八岁以后方可结婚,极少指腹婚和童婚现象。择婿重门户而不重彩礼和贫富。《啸亭杂录》载:“凡所婚娶,必视其氏族之高下,初不许一时之贫富……”这一习俗亦可以理解为择婿重家风门第,重德不重财,所以有“相门户”之俗,这是女方了解男方家世的主要程序。男子行聘也要看女方家世和女子品德,访查好了方遣媒说亲,一般需登门三次,双方都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得女家准信。媒人每次登门必携带一瓶酒为礼物,故俗谚有云:“成不成,三瓶酒。”后来受汉族影响,亦有“合婚”程序。 吉林省满族订婚,除受属相生克、宿命、迷信观念影响,还有年岁上的禁忌。有“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两,黄金淌;女大三,抱金砖”之说,故一般认为女子大两三岁或小两三岁无妨,独忌“女大一岁”。此说以后影响到汉族合婚禁忌,当然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妄谈。 双方家长认为门第相应,并征得男女本人同意后,答应议婚,媒人即带领求婚者到女家行叩头礼,让女方父母相看一番,俗称“验姑爷”。论者以为“此殆金代婚礼男下女之遗意也”。如女家满意,即进一步行订婚礼,由男方的母亲及姑姨等女眷去女家相看媳妇。此时姑娘行“装烟礼”(装烟敬长者)。如相看中意则赠送如意、钗钏、戒指等,以为定礼,是谓“小定”。或亲自给姑娘插簪钗、戴耳环,因亦称“插戴礼”。 正式订婚的初仪称“换盅”。届时男方的父辈在媒人带领下携酒肉到女家,女方以此酒肉设宴招待。炕上放一小桌,两亲家对坐,双方把肥大的旗袍衣襟铺在桌上,接着上菜,菜盘要压住衣襟,两亲家往酒杯倒酒,端起来,互相换盅,一饮而尽,谓之“认亲家”。如果新姑爷去了,女家要给“压腰钱”,并赠送“腰褡”。腰褡有绣花的、金丝的、串珠的,都是姑娘亲手做的。腰褡不大,长方形,两头有口袋,中间一个横口,留着装钱,挎在腰间,腰褡讲美观,和鼻烟壶一样被看重。这种正式订婚,俗称“放定”。小礼过后是大礼。大礼必送猪、酒、布匹、首饰。此猪称“他哈猪”,经济条件好的男家要送双猪,双酒(两缸酒,一缸50斤)。女方用此猪酒宴请。吉林以东满族姑娘行聘,亦有跳家神祈福者,来宾则以金钱或首饰给姑娘“添箱”。此后姑娘择吉开剪,准备嫁衣。开剪三日,姑娘挽袖盘髻,试行出嫁仪式。
羌族服饰上的各种绣片花纹图案,都属于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生产方式上说,羌族刺绣是以家族的个体方式进行生产,并传承沿袭的。它是羌族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匠心。羌绣作品既有程式化规范,同时又充满自由想象,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美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羌族刺绣自然形成其独特的审美造型、色彩规范和功能形态,又是民间的、同时自具审美价值的民族民间美术的规律。 这些充满生物灵性的自然存在,经灵巧的挑绣工艺,被创造成为色彩缤纷的花纹图案,多象征吉祥如意、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凤穿牡丹”等等。挑绣也叫十字绣,是严格按布料的经纬纹路,通过一套严密的针法绣出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形图案,挑绣成各种花纹的视觉形式,具有规整、对称、棱角鲜明的特征。 这种方法使一切自然物都按十字形直角直线构成,形成独特的几何变形风格,别生异趣。在羌族妇女刺绣时,大多采用棉线,有时亦用彩色丝线,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从而取得明快、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如纳花、纤花的用色,对比反差较大;而飘带的图案,装饰性也非常强,再加上链子扣绣法等工艺,富有内蕴地表现出羌民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 从功能上说,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衣裙、鞋子、头帕、腰带、飘带、通带、背带、袖套、裤子、裤管、鞋帮、鞋垫、枕巾、手帕、衣边、衣袖口、香包等,从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稍作统计,我们就得知,用于羌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就有100多种,真是五彩缤纷。这些装点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刺绣工艺精湛,朴实严谨,布局巧妙合理、深浅适度,使审美形式与功能形式自然地结合起来:一是出于穿戴的美观,二是增加耐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事实上,当我们讨论审美功能与实力功能的关系时,在羌族刺绣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不能截然分离的。因为,就实用功能而言,增强耐磨性仅为其表层的方面;在更深的层次上,羌族刺绣上的那些绚丽多姿的图案,实际上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了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如他们所选择的图案:虫鱼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瓜果、花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寓意深刻,栩栩如生。虽作了几何化或其他形式的图案处理,但始终与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起点,正存在于这种生存的现实感之中。
壮族人经常在大年初一举行各种占卜活动,预测新的一年的凶吉。一些地方,人们在年初一放炮时连放12个大炮,每个炮代表一个月,哪个炮响则认为哪个月吉利,12个炮全响,预兆全年大吉,这是炮卜。 有些地方,大年初一挑回新水时,将新水和家中原有的水各秤一碗,看哪一碗重,若新水重,认为新年收成将好过旧年,这是水卜。还有一些地方,人们将一根竹竿按顺序凿12个洞,每个洞放一颗黄豆,然后淋水,看哪颗黄豆发冒芽,冒芽的哪个月便被认为将风调雨顺,这是豆卜。 桂西巴马县,还传承着鸡卜的习俗。大年初一,头人领村民祭了社王后,便从作祭品的熟鸡中折取两根大腿骨,把鸡肉及纤维都抹净,认出腿骨上小细孔的位置,将长约一寸的竹尖插入各穴洞,两根鸡腿骨大的一端往外平列,小的一端往内平列。外面的一端表示外面的力量,里面的一端表示我方即村里的力量。 卜时,看看哪边的竹尖多,以及斜倒或直立的情状。如果外头的竹尖比里面多,便认为敌方强过我方,这时头人告诫全村做事要加倍小心。若里面的竹尖比外面的多,并且稳而有力,大家就拍手叫好,拱手叩头,感谢神思。 桂西北田林县的人们也用鸡腿骨占卜,但做法稍有差异:卜前记住哪根是左腿骨哪根是右腿骨,且以左腿骨代表本村的力量,右腿骨代表外面的力量。 占卜的结果,若左腿骨的木签直而稳则被认为大吉,相反则认为不利。此外,还有从孔的数目、方位及木签形成的几何图形来预卜年成的丰歉的,这些都称为鸡卜。
拦路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传统礼仪。苗族人待人热情、纯仆好客,喝“拦路酒”的传统由来已久,每当远方的亲友到访,即安排盛装苗族男女到村头寨口、设卡列队、吹笙击鼓、坛装美酒、牛角为杯,拦路劝酒,少则设卡一至三道,多则十二道,客未到主人家,而酒已半酣。盛情如斯,世所罕见。此种欢迎仪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喝拦路酒”。 在苗族村寨,逢年过节或接亲嫁女、回门认亲、吃满月酒等日子,苗寨人都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迎接客人,以表达诚挚和敬意。 “拦路酒”的规格视场地情况而定,少则三六道,最多十二道,其中最后一道设在主家门口。在门口桌上摆一对牛角杯或用两棵竹子连枝叶搭成拱门,牛角分别用粗线吊挂在竹枝上,牛角上各拴上一条毛巾,寨上或主家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站在旁边,恭候客人到来。如此一路想满饮进寨者,非“海量”才行。不过对于不善饮酒的客人,只需要将双手背在身后,弯腰用唇轻触酒杯后有礼貌地说一声“兜社莫”(苗语“谢谢你”)就可以“过关”了。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欢迎仪式还有燃铁炮、放鞭炮、奏莽筒、唱酒歌等。 苗家拦路酒,主要以当地优质糯米、野果、山泉水为主要原料,用古老传统工艺,天然发酵,密封窖藏而成。具有入口醇厚、回香持久、补中益气、养颜驻容、驱寒除湿等优点。是苗族用来招待贵宾的佳酿。 拦路酒是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有时间到苗族同胞居住区旅游观光,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苗家人的热情,体会一下苗族人的民风民俗。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人或者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其编织工艺技术水平更是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畲族人民在编织工艺上保持着中国民间传统的绣、挑、织、染等工艺技法。畲族人民巧手能干,匠心独运,能够通过巧妙的搭配,编制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那么,又是什么使得畲族的编织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呢?这得从畲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民族风俗与习惯说起: “能否编?能否织?”是畲家人衡量一个少女的标准之一。因此,畲族女孩大凡七八岁就跟在阿娘或阿姐身边学习编织。等她们到了适嫁的年纪,便会将自己编织好的腰带送给情郎,作为定情信物。 畲族民间传统手艺,集中反映在衣饰刺绣与编织品上。每个畲族乡村都有几个刺绣、编织能手。畲族妇女喜欢在衣裳的领上、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每缝一件妇女上衣,要用七、八天时间,花样多的要一个月工夫。 可以说,编织是畲族人由来已久的一种传统工艺,这种流行的手工技艺在近些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迅速流行了起来,各种手工编织品花色各异、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这种别致美观、充满民族色彩的手工艺术品很快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国际友人的喜爱,成为了畲族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