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那么,回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回族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具体来部,宁夏回族的来源,早在唐代,宁夏地区就曾留下了大食及西域各国穆斯林军士、商人及贡使过往的踪迹。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客人也多数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而至中原。
元朝是西域穆斯林大批入居中国的时期。元初,随着蒙古军队的东归,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
同时,也以工匠、商人、学者、掌教、官吏等不同身份散居到我国各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就留住在宁夏。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有相当多的人信奉了伊斯兰教,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
在元代,宁夏一带是重要的屯垦区,行政区划归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元代著名回回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的儿子纳速刺丁曾担任陕西平章政事,他“子孙众多,分为纳、速、刺、丁四姓,居留各省。此纳、速、刺、丁在元时已被列为当地“乡贤”,可见回回民族在宁夏居住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与此同时,一部分维吾尔人也逐渐溶合进来,成为回回民族的组成部分。而东来的回回人则是其中主干部分,回族就成为宁夏主要民族之一。
明朝初年,不断有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的身份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各州县,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迄明末清初,回族人已遍布西北各地,由于回族在宁夏一带居住得十分密集,故当年在甘肃等地有“回七汉三”的说法。
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在日常语言表达上,大量使用语气词和带有感情色彩的叹词等。城市回族通用汉语。
回族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约占宁夏人口的1/3。他们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南部山区86以及灵武、同心、吴忠、青铜峡、平罗、贺兰等地。同心、海原、吴忠、西吉等县市回民占到总人口的1/2~4/5,泾源县比重最大,高达96%以上。泾源、同心县的一些乡,往往只有几户汉族居民,差不多全是回民。当然也有很多地方是回汉混居。他们互敬互助,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