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其实是比较独特的。他们的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显得独特,就是在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同时也为朝鲜族文化添了一笔色彩。就连普通的米饭,朝鲜人民也能一锅一次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这便可以看出它的独特之处,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朝鲜族独特的饮食习惯吧。 朝鲜族喜欢食米饭: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 朝鲜族常见的菜: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 米酒:朝鲜族爱喝米酒。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标签 : 杏鑫注册代理 › 29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各族人民还根据观察到的一些事象来预测天气和作物的收成,如《苗族史诗》讲到,坏年份天狗吃月亮(即月食),故发生月食时,要拿铜盆等器物敲打以驱赶天狗。另外,苗族在农业生产中,根据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并总结归纳: 喜鹊在大树顶端之树权作巢,预示当年雨水多,对生产有利。 河里的螃蟹从水中跑到岸上,预示近两三天内有大雨。“拱桥虫”(一种水中动物)爬到岸上来,预示两三天内有大雨。“簸误鸟”(苗语,一种绿色的鸟)叫,预示近几天会下雨。田中或河中鱼跳出水面,预示将要下雨。青蛙急叫,预示将要下雨。日暮时家蜂倾巢而出,预示将要下雨。太阳落坡时天上起红云,预示要下雨。晚上月亮不清晰,周围有一圈黑影,叫做月亮戴“斗篷”,预示要下雨。天上星星太多并且不断闪烁,预示要下雨。太阳周围出现绿色光圈,预示要天旱。 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无从得知,但它是民间习俗,是农事安排的依据之一,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或许跟他们的农事节气有关吧。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全州地形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地形起伏大,类型多;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和北盘江及其主要支流,全州属珠江流域。辖1市7县,境内居住着布依、苗、汉、彝、瑶、仡佬等29个民族。 黔西南布依族人民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他们多居住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一姓一村或几姓共寨。布依族的传统建筑形式有吊脚楼和平房,建房规模一般为三开间,也有少数五开间的。正中一间为堂屋,作供奉祖先或接待客人之用,左右两间为卧室或厨房。富裕的人家还在正房两边修建厢房或在正房前面修建朝门,成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有的还修建晒台,保持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家修建了砖木结构和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 黔西南州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节日,如兴义市的查白歌节、安龙县的毛杉树歌节、晴隆的赶干洞节、兴仁县的火箭节等。 黔西南州的苗族有采花节、敬桥节、过卵节等,彝族有火把节,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的一些节日。黔西南州各民族的文娱活动,主要有布依族的龙舞、吹木叶、丢花包、“八仙”乐队,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跳脚舞、海马舞等。 布依族婚姻,古时候是自由择偶成婚,到明末清初,又发展成为自由择偶和凭媒说合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结婚等几个程序。 苗族的婚姻缔结,有自由恋爱择偶和家长包办婚姻两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经过认亲、定亲、结婚的程序。 彝族婚姻在1949年以前,男女婚姻以包办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数青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礼节简化。 回族婚姻旧俗,从订婚到结婚分为“落一”(纳聘)、“投期”(选择婚期)、完婚三个阶段。
水族好客,“有朋自远方来”自然是全家乃至全寨的欢乐,就是陌生人上门,也会受到盛情款待。此时,酒便是待客不可或缺之物。 水族待客很有讲究,男客到,男主人陪客,妇女下厨;若是女客来家,男主人就得当伙头军。人们有着“酒重于肉,烟重于菜”的习惯。人们就餐,不论平时,还是宴请宾客,也不分寒暑季节,都是围坐在火锅旁的弯桌上就餐,即使招待客人也是如此。将丰盛的各种肉食、蔬菜分生、熟及作料各放于火锅的围桌上。 宴席开始,陪客者按传统的烹饪技艺,将猪、鸡、鱼、肉、蔬菜、作料等分别放入火锅内,边煮边吃。讲究一些的人家,除火锅外还会搞点简单的炒菜,炸两盘花生、黄豆之类,特别是送上炕鱼、鱼包韭菜之类,就是最丰盛的酒宴。不过,一般水族家庭的烹饪水平都很有限,客人也并不看重炒菜,即使主人盛情炒了点菜,很快也会被倒入火锅之中。 席间主客相间围坐,主人敬客人的第一杯酒,名日“门杯酒”,三巡过后,开始饮交杯酒,又名“团团酒”,即主客围桌而站,右手端酒杯,送给右邻的人,又用左手接住左邻人递过来的酒杯,互相拉成一个圈,主人带头喊一声“秀”(即干的意思),众人也齐声喊“秀”,同时将酒干杯。 有鱼塘的人家,当即提来大活鱼,切成块状,下进火锅,名日“席间进活鱼”,为酒席助兴,再饮交杯酒。这样反复三五次,主妇或姑娘又来向客人唱酒歌,敬酒,直到客人醉酒告退,主人才领受“客人不醉不罢休”的欣慰。 水族通常以小猪肉招待贵客,猪、鸡肉或鲜鱼招待一般客人。杀鸡待客,以鸡头敬客,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待女客时,所杀的牲畜均需要留一只膀腿让客人连同糯米饭或粽粑一起带走,以示好客和宾主之间友谊长存。人们常说,初次到水家做客者,十人有九人醉酒,皆因水族好客之故。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赶年、春社、四月八、六月六、吃新、七月半、娃娃节等。其中一部分是本民族固有的,另一部分则是吸收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的节日,但又渗入了本民族的内容。 赶年。整个土家族都有赶年这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局部地区如印江、沿河、思南、江口一带的部分村寨仍过“赶年”,各地过赶年的仪式不尽相同,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晚举行,天黑时杀猪,须用绳子将猪嘴捆住,不让叫出声音。煺毛后,放在堂屋神龛前趴着,头朝外,用蓑衣盖上,酌酒焚香,家人作揖磕头。有的地区,人们还须拿着刀、矛,背着蓑衣到屋外去“追”,“窜寨”一圈,边跑边吼。做饭菜时,肉不细切细炒,切成砣砣,菜只用手拧成节节,豆腐抓烂,合成一锅煮熟,自制酒也连糟一起喝。江口等地在人吃以前,先喂牛和狗,据传是因为狗曾为人们带来了稻种。 吃新节。土家族的吃新节每年要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包谷成熟时,将嫩包谷磨成浆煮熟后供祭土地神。第二次在重阳节举行,比第一次更隆重。要打粑粑、推豆腐,供祭家虎。既是吃新节,又是祭家虎节日,这可能与土家族崇拜虎图腾有关,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的说法。
龙。在历史上曾为中国古代某部族的图腾,先人们认为它司掌兴云布雨之职,后被所有农业民族视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神。特别是在贵州,各民族除了为求雨而祭龙以外,还把龙与山势地脉联系起来,认为地有龙住,村寨或家庭便人畜兴旺。为使龙长居其地,苗族有招龙仪式,侗族有请阴阳先生敬奉地脉龙神活动,布依族有请龙仪式,等等。 枫木。苗族信仰的图腾神,苗语称“道姆”、“道莽”,意为人类的老外婆、娘家。苗族村边寨旁,多栽枫树,以作守护,不许砍伐。苗人每迁新处,先栽枫树以卜,活者,居住;否则,他迁。黔东南一带苗族制造房屋中柱或祭祖用鼓,均以枫木为材料。杀牛祭祖时,用以撬牛头的木棒,更是非枫木不可。 妹榜妹留。又称“蝴蝶妈妈”,黔东南苗族神话和宗教信仰中的图腾神。苗族起源神话《枫木歌》中,说蝴蝶妈妈从枫木树心里生出来后,和水泡交配产下十二个蛋,从十二个蛋里孵化出姜炎(亦称“姜央”)兄妹和雷、龙、虎、象、蛇以及各种善神恶鬼,所以她是人、神、兽的共同始祖。苗族人看见蝴蝶飞进屋里,便认为是祖宗来寻食,要杀鸭祭供。在苗族祭祖活动中,妹榜妹留被尊为最高祖神。 龟婆。黔东南侗族神话史诗中的图腾神。侗族《人类的来源》中说,她在山岭孵了四个蛋,三个寡(坏)蛋扔掉了,剩下个好蛋生松恩;龟婆在溪旁又孵四个蛋,三个寡蛋扔掉了,剩下个好蛋生出松桑。松恩是男子,松桑是姑娘。两个结合又生了雷、虎、熊、龙、蛇、猫、狐、猪、鸡、鸭和人类的再生始祖——姜良和姜美。 鱼。布依族传说中的图腾神。布依族宗教经典《招魂经》中说:古时候,布依族首领翁与鱼女相恋成婚,生有一子。母亲对孩子说,我一生有一忌,就是不允许捞鱼吃。然而儿子特好奇,偏偏捞鱼食之,其母大为恼怒,自个儿跳回了江中,儿子成了孤儿。古时候,布依族有忌食鱼的习俗,现在布依族逢年过节,也仍有用面捏成花鱼,放在神龛上祭奠的习俗。 蛇。是布依族、侗族共有的图腾。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这里的“蛇种”就是指百越民族信仰的图腾。而布依族、侗族均来自百越,所以信仰中都以蛇为图腾。其中布依族因蛇龙相近,在信仰中把蛇龙混为一体,即蛇是龙,龙亦是蛇。侗族虽然也有龙蛇相混的现象,但侗族敬蛇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侗族人忌吃蛇,遇干旱和虫灾之年,人们以村寨为单位用藤条编织成一条大花蛇,由许多人扛着漫游田峒,俗称“舞草龙”。祭萨岁时,侗家人要穿古装蛇皮衣,跳蛇行舞。
历史上被称为“白苗”的苗族支系,分布广泛。其得名因服饰色彩以白色为主。贵阳地区白苗上衣均为白色。上衣袖片分三截:上截为挑花、蜡染图案;中间镶有彩色布块,构成几何图形;下段为袖口部位,镶花边;有外套。 龙里县中排、民主一带白苗上衣由两块袖片和上身前后大襟组合而成,无纽扣,无系带,袖宽。上衣三件一套,里两件为长袖,外套为短袖,由左片大襟向右小襟搭盖。左右两肩各披搭两块披肩。披肩绣彩色花纹图案,四周多为米字格栏杆(花边),背牌为贯首式,前胸绣制印牌一方,后背牌满绣花纹。安顺市普定一带白苗的女上装高领、左大衽,衽边、环肩等处镶有较宽的花边,衣袖自肘部以下钉数节花边。麻山地区白苗女上衣为浅蓝色,衣袖至肘部以下为黑色,大开襟,衽边钉镶约半尺宽花边,两衽交于胸间,再束腰带;背后有方形大披肩,绣花一面朝上,色彩艳丽。
剪纸艺术在贵州各民族中均很流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宗教与民俗活动中,如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在祭祀仪式上,用纸剪成各种图案摆放在祭桌上,称“神马”、“纸马”或“纸符”,祭祀完毕即焚化,作为送神送鬼的祭品。图案有马、牛、羊、猪等各种动物和水稻、高粱各种植物计四十余种。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还流行一种门神剪纸。有福禄双喜、开门大吉、五谷丰登、宗祖流芳等文字,并配有尉迟恭、桃园三结义、招财童子、进宝郎君等人物图案。想象丰富,线条明快,刀法流畅,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宗教剪纸以布依族丧葬仪式上用来吊丧的花幡旗伞、钱龙引吊和灵房等最有特色。这些物品都是用剪纸加竹篾和糨糊做成的。做好后,染上各色颜料,色彩斑斓,显示出了布依族工匠高超的工艺技术。一些民族在婚礼上用红纸剪成喜字或花鸟图案,以烘托气氛。图案有喜、吉、天女散花、紫燕双飞等。另一种是与刺绣有关的剪纸,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在一般情况下,刺绣都要以剪纸图案作为蓝本,先用纸剪出图样,贴在布上,再用彩色丝线在图样上刺绣。因此,在流行刺绣的民族中,剪纸是女性须首先掌握的一门技艺。 贵州各民族中较有特色的工艺还有傩戏面具、玉屏箫笛、平塘的牙舟陶器、金沙砂陶、黄平泥哨、彝族漆器、各民族中的竹编以及木雕和石雕工艺等。
苗族饮食习俗受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地而异。大约可以分为三类地区: 第一类是黔东地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海拔较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宜于稻作,是贵州苗族稻作文化的代表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麦子、玉米、甘薯等杂粮。少数地区水田少,也以杂粮为主食。 第二类是毕节和六盘水地区。这里是贵州高原的屋脊,地处高寒,苗族人民多数分散居住在地势陡峭、水源缺乏的偏僻丛山之中,宜稻之地少,因而只能种玉米、麦类、荞子、甘薯、马铃薯等杂粮。 第三类是黔中南、黔西南和安顺等地,介于前两类地区的中间地带。这里苗族多散处偏僻山区,旱地多而水田少,故以种植杂粮为主,兼种稻谷,只有少数地区以稻谷为主食。 苗族菜肴以咸、辣、酸三味为主,尤其是对酸味有特别偏好。平常家家户户餐餐不离酸汤,用坛子腌的酸菜更是品名繁多,有酸干菜、酸泡菜、酸豇豆、酸汤菜等20余种。 在苗族食品中,著名的有腌鱼、腌肉、腊肉、香肠、香麦面等。腊肉制法是用肉抹上盐和香料,以火烟熏烘20余日即成,各地都有。香麦面是黔西北、安顺等地苗族的食品。 腌鱼腌肉又称“酸鱼酸肉”,是黔东一带苗族的名贵食品。其制法是将鱼(或肉)剖开除去内脏洗净,晾至半千后,用盐、辣椒、花椒、五香、米面、甜酒拌匀放入坛内密封一两月,即可取食。可以炒熟了吃,也可以生吃,其味香、甜、酸、辣、麻、成、软、嫩、脆,可口诱人,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过去有些富裕之家,贮存的腌鱼腌肉达数十坛、数百斤之多,可食用数年。 社饭此外,松桃地区清明节吃的社饭,也是别具风味的食品。做法是以糯米拌上切细了的蒿菜、香肠、腊肉,蒸而食之,芳香可口。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侗年、二月二、社节、祭牛节、尝新节等等,大都和生产、祭祖相关。 侗年。又叫“小年”或“禾蔸年”。盛行于榕江县的七十二寨,锦屏县的彦洞、瑶白,剑河县的小广,在农历十月底到十二月初,各择吉日,欢度侗年。届时人们打粑酿酒、宰猪杀牛,敬祭祖先,携带礼品往岳父家拜年;备酒设宴,接待宾客,举行多耶或跳芦笙和斗牛。在剑河县小广,还趁此良辰,为儿女举办婚事。 二月二。各地时间相同,内容不一。三穗县坦洞等地,聚众抬圣婆神位及斋粑、豆腐、豆渣、水酒和一头肥猪,到河坝举行敬祭仪式。榕江县车江一带,有孩儿拜寄古树、桥梁、巨石、水井和指路碑的,备红白间色糯米饭、红蛋、鸡、肉等品,前往祭敬,祈求保佑。 社节。天柱、玉屏、锦屏、黎平、从江等县,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过社节。家家各备佳肴,用糯米、蒿菜、葱蒜、腊肉等品,煮成社饭,敬祭社神。有的男女青年互相宴请,通宵达旦唱歌;或合村老小,汇集社地,观赏男女赛歌。 祭牛节。农历四月初八或八月初六,榕江、黎平、从江、天柱等县过祭牛节。当天让牛休息,喂以精料,牵到水里洗澡,除净身上污泥,以鸡、鸭、肉等品,摆在牛栏门前,焚香烧纸,举行敬祭,对牛常年辛劳表示谢意,祝牛清吉平安,为人造福。 尝新节。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十二或卯、辛、寅日,有的在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或七月初一、十三四和寅、卯、戌日。这天家家采摘禾苞,掺老米煮成熟饭,用鸡或鸭、鱼、肉为供品祭敬祖先,其中鱼不可少。天柱县高酿、石洞等地,有的姓氏,按一年十二个月,把禾苞、糯饭、肉、鱼、粽子、黄瓜、蒿苣、于蕨、干笋等炒食品,分成十二份,新筷十二双(闰年增添一份),摆在神龛上祭祖。三穗县在这天先用菜饭喂狗,说狗从千里海外要来谷种,让它先尝新,表示答谢。从江县高增等地,家家把炊具洗净,用枫树炊薪,凌晨祭祖。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姓氏节日,如从江县皮林、庆云等寨的石家节,锦屏县启蒙等地的林王节,天柱县黄桥等地杨姓,在农历九月初一过九月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