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6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注册网站_你应该了解的一些布朗族的资料

我国境内的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勐满和打洛,景洪市的小勐养、大勐笼,勐腊县的勐捧镇、芒果树乡,其他散居在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区。下面是你应该了解的一些布朗族的资料。 布朗族民居 布朗族多分散在偏僻的边远地区,居住在海拔1 500米以上的山岳地带、崇山峻岭之间,各地房屋建筑形式略有不同。 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楼两种。 勐海地区布朗族的住房为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有上下二层,楼上住人,楼底关牛马猪鸡,安置舂碓,还可以堆放干柴及其他杂物,不砌围墙,四周有栅栏,设进出口。竹楼屋顶为歇山式,分为四面,脊短坡陡,下有披屋面,呈重檐式,屋顶用草排或瓦片覆盖。下檐伸至离地面1米半处,搭在栅栏上。楼室门口一方安置木梯一架,一侧设有阳台。 布朗族建房有“贺新房”的独特仪式。“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这是布朗族的一条古规。布朗族建盖新房是集体协作,一般择傣历四五月间盖新房。建房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占卜活动。盖一幢竹楼,靠近火塘边有两棵木柱代表家神柱,靠里侧的一棵为男性柱,布朗语称“绍艾”。靠外侧的一棵为女性柱,称“绍南”。竖柱之日是建盖竹楼的高潮,全村的成年男子都来帮忙。新房落成后,主人家要举行贺新房仪式。搬人新房的当天晚上非常热闹,全村亲友都来贺新房,并携带一些米、盐或一两块钱送给主人,主人要煮猪头肉招待前来祝贺的客人,并请来男女歌手各一名来唱贺新房调。有的还要举行拴线仪式,预祝新房的主人大吉大利。 布朗族婚恋嫁娶 布朗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家族外婚制,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都非常自由。 恋爱。布朗族恋爱方式多种多样、别具一格。小伙子们向姑娘求爱的方式之一是送鲜花。当一个小伙子爱上某个姑娘后,便将自己采摘的鲜花送给她。如果姑娘对送鲜花的小伙子钟情,她便当即把鲜花插在头上。双方定情后,姑娘就在发髻上插一朵白花,表示自己已有所属。而善于唱歌的小伙子,则常以歌声为媒,向姑娘求爱。夜访,即串姑娘,布朗语称“邀贯奇”,是布朗族青年男子寻觅对象的主要方式。 订婚。当男女青年有情有义,准备结合时,男青年的父母要备好一包茶叶、一包旱烟、一包干辣椒,请媒人送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在多次说媒后才收下礼物。而小伙子则留下来,给女方父母捏背按摩,表示孝敬,然后就可与姑娘同床共宿了。 婚礼。布朗族一般选择傣历四月或六月举行婚礼。男方家要杀猪备酒,晚上宴请亲戚邻居。来参加婚礼的人要给新人送去一碗米、一砣盐或锅、碗、礼钱等,表示祝贺。众老人依次给新郎新娘拴线祝福。散席时,新娘端着一盆热水和一块面巾,给客人逐个洗手揩净。最后歌手唱歌庆贺,至深夜方散,婚礼即告结束。

杏鑫主管304724_瑶族的习俗有什么独特之处

瑶族全国现有人口两百多万人,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瑶族的习俗。 瑶族民居 瑶族是山地民族,居住于山区和半山区,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由于受宗教观念的影响,瑶族一般认为建盖新房事关家业的兴衰,因此把它作为一桩大事来办理。房址的选择要请师傅看风水,并根据房主的生辰、命相决定动土的吉日和房门的朝向。在木工动工时要举行简单的祭祀鲁班仪式,立房梁时要杀鸡举行隆重的祭祀鲁班仪式,宴请帮忙建房的邻里和亲朋好友。房屋建好后要杀鸡祭祀祖先,然后择吉日搬入。 瑶族饮食民俗 大多数瑶族以大米为主食,部分高寒山区以玉米为主食,荞麦、小米等为杂粮。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等,蔬菜通过制成干菜或腌菜来保存。瑶族喜食各种野生菌类、野菜,如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肉类以家养畜禽肉为主,常加工成腊肉,喜欢吃昆虫类食品,如蜂蛹、蚕蛹、知了、蜻蜓、松树蛹、葛藤蛹等。瑶族人还喜欢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盘瓠崇拜 盘瓠是瑶族支系蓝靛瑶和过山瑶的一种图腾崇拜。东汉时期的文献记载高辛氏屡征犬戎氏而不克,帝王乃下令凡能取得犬戎将领吴将军头颅者,将赏赐黄金、封地并将女儿嫁给他。高辛氏帝有一条叫盘瓠的五彩毛狗衔来了吴将军头颅,帝王不得已只好履行诺言。盘瓠负女人南山,三年后生六男六女,长大后自相夫妻,繁衍了“盘瓠之后”。这些氏族即以盘瓠作为自己的始祖进行祭祀崇拜。蓝靛瑶和过山瑶视盘瓠为保护神,每遇灾祸,就进行祭祀以求保护,有跳盘王、还盘王愿等节日祭祀。此外,云南瑶族在饮食、服饰、婚姻等方面还不时反映出图腾崇拜的痕迹,对盘瓠的崇拜至今未变,如忌食狗肉、服饰花边绣成狗牙状等。 瑶族祭龙、扫寨、打斋仪式 祭龙、扫寨、打斋仪式是瑶族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的反映。 “祭龙”一般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有的为二月初二)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供品由全寨人共同分担,“祭龙”完毕,供品可分给各家各户。“祭龙”仪式在寨老家举行,只许男人参加。献祭的神灵包括寨王、谷魂、神农、盘古等,以祈祷神灵保佑终年吉利平安、钱财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扫寨”、“打斋”为瑶族经常举行的大型驱鬼祈禳仪式。“扫寨”一般在“祭龙”和寨内多灾多难时举行,由度过戒的数名男人、一名小孩参加。其余的人不准出家门,待驱鬼仪式结束后,家家户户才开始扫除。“祭龙”、“扫寨”活动,禁止妇女参加,也谢绝外人进入寨子,已在寨内的外寨人,必须等祭扫完毕才能出寨。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傣族泼水节的来历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官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万物争春的佳节里,傣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赶大“摆”,举行浴佛和互相泼水祝福。白天城乡各地处处吉祥水花飞舞,笑语连天,一片欢腾,晚上村村寨寨唱傣戏,跳嘎秧舞,放孔明灯,彻夜不眠。大泼三天,小泼七天。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结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杏鑫咨询304724_纳西族羊皮披肩的由来与传说

纳西族妇女出门或劳作时,都要在后背披上一块羊皮披肩:它既能御寒,保护衣衫,而用背篓背东西时,又可减轻重物对肩背的摩擦和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羊皮披肩的装饰独具特色。披肩的上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上面描花绣锦。下面再横缀一排七个绣花小圆圈,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 对这种奇特的装饰图案,有人认为披肩上部的两个大圆圈,左边代表太阳,右边象征月亮,下面的七个小圆盘则是北斗七星——纳西族妇女以此来作为自己“披星戴月”,日夜辛勤劳作的象征。 关于纳西族的羊皮披肩,在民间和学术界有着多种推测和解释,关于它的神话传说也很多。 关于羊皮披肩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纳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过着宁静的生活。一个凶恶的旱魔放出八个太阳,连同原来天上的一个太阳,没日没夜地晒得大地焦枯,人畜无水可饮,众生灵无法生活下去。 这时,一位名叫英姑的纳西姑娘挺身而出。她背披用羽毛做的“顶阳衫”,克服重重困难,请来东海龙宫三王子和三多神。在他们帮助下,她与旱魔大战九天九夜,终于因气衰力竭,倒在地上。最后,三多神造出一条雪龙,吞下七个太阳,变冷后吐出为星星,并将另一个太阳喷冷变成月亮。于是,人间普降甘霖,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为纪念英姑,纳西妇女便仿造了羊皮的“顶阳衫”,缀以月亮和七星图案,世代相传,成了今日的星月羊皮披肩。 关于羊皮披肩的由来,另一种看法认为,羊皮披肩及其装饰图案是纳西族崇拜青蛙的遗风。首先,羊皮披肩以纯黑色为佳,剪裁时要摹拟青蛙的形状来剪裁。其次,纳西人称披肩上的圆圈图案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

伊斯兰教是一个传播广泛,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传入宁夏已有很久的历史。回回人入居宁夏之初,也就是伊斯兰教传入宁夏的时间。远在唐宋西夏时期,宁夏就有穆斯林的活动,自元代大批穆斯林定居宁夏后,伊斯兰教也就成为宁夏地区的主要宗教。 目前宁夏有近1/3的人口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有大小清真寺2000多座,阿訇2000多人。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负责全区伊斯兰教教务。穆斯林居住较多的11个市、县,也分别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穆斯林群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场所,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真寺里的设施,主要是礼拜殿、水房、教长室和讲经堂。格底木清真寺 (在阿拉伯语中是“古老”的意思)以“三堂合一”的宗教场所著称,即礼拜堂、澡堂、经堂全集中设于清真寺内。 每逢主麻日和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等纪念日,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集会的场所。届时,阿訇们便向穆斯林宣讲《古兰经》、教义、教律、教史及宗教故事。清真寺聘有教长,我国回族大多都称“阿訇”,新疆穆斯林称“毛拉”,主持教务和开学讲经。他们的学生、徒弟叫做“满拉”或者“海里凡”。 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系,伊斯兰教对回族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苦乐观、生死观、伦理观等,以及思想性格、心理素质与行为规范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回民的饮食也有许多讲究。《古兰经》明确规定:“准许他们(指穆斯林——引者)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禁止他们吃自死的动物、血液以及确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可以吃。 饮酒也为伊斯兰教所严格禁止。《古兰经》规定: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 宁夏也是全国回族最集中的地区,当您在宁夏山川旅游之际,就会看到不少风格独特的清真寺,许多悬挂着阿拉伯字或“清真”招牌的清真饭店、清真小吃店,还会遇到从世界各地来的穆斯林……这一切必将使您对回族和伊斯兰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扬州东城外古运河东侧、解放桥东南角有一座林木葱郁的高冈,高冈上有一群具有异域风格的建筑,这就是回回堂,俗称巴巴窑。这是伊斯兰教的一块圣地。 回回堂正门临河,隔河便是扬州城墙(今夷为环城公路)。门为拱形,前置抱鼓石一对。门额上有刻石,文为:“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乾隆丙辰重建”。 除门厅3楹外.回回堂内分寺字与墓园两部门。南侧为清真寺。寺内有庭院、礼拜堂。礼拜堂为五楹,后背对着中东的麦加方向,构造与一般清真寺相同。门厅东侧为墓园,通向墓园有石阶甬道,甬道两侧为石栏,石栏上雕狮子戏球、鱼跃龙门、犀牛望月、三羊开泰等图案。栏外是奇花异草、古柏银杏。过了甬道是一庭院。庭院有门厅3楹,门额上有“天方矩矱”4字。天方即麦加圣地,代指阿拉伯。矩矱即伟人、典范之意。内有东西轩各3楹,均为歇山顶。西轩侧建双亭,南北相对。两亭之间有乾隆间所栽银杏一株。又有砖砌花台一座,上植石楠、翠竹。北亭壁嵌《先贤历史记略》乃光绪间重修墓园时所刻。北亭后为法纳墓亭,亭额上书:宋德祐元年西域至圣一十六世后裔大先贤补好丁宋景延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明成化元年西域先贤马哈谟德明成化五年西域先贤展马陆丁明弘治十一年先贤法纳乾隆丙申桂月重建此为墓园之总额。补好丁即普哈丁之别译。 其后即普哈丁墓亭。亭呈四方尖龟形,四面皆有拱门。外为四角攒尖筒瓦顶,内为拱球顶。正门上悬红黑两色阿拉伯文方匾,意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差使。” 亭内中央地下安葬普哈丁。青石砌成五级矩形墓塔,每层平面刻如意纹,第三层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章节。朝南拱门之右侧立碑,镌:“西域得道先贤补好丁之墓雍正四年九月立”。 此亭之西、南各有一亭,亭内各有墓塔。东北有宋代银杏,历700余年,被雷劈为两半,虬枝龙干,姿态奇特。院内还有29座地面墓家,其中有民族英雄左宝贵、明代名将张忻等。 扬州有这座回回堂,足见伊斯兰教及回族与扬州的密切关系。据《闽书》记载,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门徒有四大贤人于唐武德间来华,一贤传广州,二贤传扬州,三贤四贤传泉州。普哈丁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孙,他在宋朝咸淳年间来扬州传教,于公元1215年去世。曾留遗书给扬州知府,称运河东岸高冈是个好地方,希望死后葬于此。扬州人满足了他的要求。 普哈丁在扬州城内汶河之滨建了一座仙鹤寺(今南门街111号,文昌楼之南侧)。该寺布局似仙鹤体形。大门对面照壁为鹤嘴。寺门为鹤头,重檐飞椽,犹如鹤首昂起。门厅内侧南北各开一井,为鹤眼。从门厅到大殿为一狭长而弯曲的甬道,为鹤颈。大殿即礼拜堂,为鹤身。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为单檐歇顶,带卷棚廊,面廊5楹,进深3间。后部即圣龛所在,重檐歇山顶,面阔五楹,进深一间,犹如鹤身之腹部。前后部分有瓦顶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相连处中间有拱门,门额上有阿拉伯文“太司米”。殿内设宣谕台,上置八角亭,内藏《古兰经》。后墙装罩格,刻满阿拉伯文经文。大殿两则有两厅,为鹤翅。殿后一片竹林,为鹤尾。两株古柏,为鹤腿。扬州仙鹤寺与广州怀圣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齐名,为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名寺。 扬州市所辖各县、市、区都有回民,总数数万人,其中广陵区3000多人。数百年来,他们都严守教规,与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佛、道等友教也互相尊重。1913年在仙鹤寺成立“回教联合会扬州支部”。1951年成立回民协会。 1959年与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宗教团体在族忠寺内联合办公,名曰“扬州市宗教联合办公室”。四教大联合,倒也成了历史佳话。 1980年8月13日开斋节,穆斯林们聚会在回回堂举行大典,欢庆自己的佳节,欢庆回回堂回到回族手中,扬州市领导亦莅临祝贺。 1984年12月,在仙鹤寺召开扬州伊斯兰教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侗族人民心目中,“祖母”是本族至高无上的女神。因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七日,或是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日,侗寨的“祭祖母”习俗很是隆重。侗语称“祖母”为“萨”,因此在侗寨称“祭祖母”为“祭萨”。 侗族在“祭萨”时要设“祖母坛”,即侗寨称为“萨坛”或“社堂”的神圣地方。然后,推全侗寨年纪最大、辈份最高的老人,身着青色长袍,外加紫色背心,头戴小青帽或包青色头巾进入“社堂”,主持祭祀活动。主祭人向“祖母”敬献“祖母茶”后,便率全村寨祭萨侗胞来到二鼓楼前的广坪上,男侗胞之间手搭肩围成一圈,女侗胞手拉手也围成一圈,男女各围成圈载歌载舞,用歌声赞颂“祖母”,以表示不尽的怀念。 歌舞之后,便由青壮年男女扮成士兵,侗族称之为“款兵”,身佩弓弯利剑,腰束青色布带,脚穿草鞋,手持刀枪长矛。第一声铁炮声响,“款兵”要立即齐集“萨坛”,每个“款兵”轮流向“祖母”敬一次茶。当铁炮发出第三响时,“款兵”便向寨外冲去,他们朝天放一通土枪土炮,村脚大坝田野,则有全寨民众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助威。“款兵”在村外郊野作奔驰追击敌人的状态,并用枪杆或缥戳稻草扎成的人头,表示割取了敌人首级,然后凯旋回村。全寨男女老少夹道欢迎,并和众“款兵”一道涌回鼓楼坪。 侗寨还有另一种叫“抬官人”的节日民俗活动,却是一种更加奇特的习俗。 “抬官人”在农历正月初三进行。这“官人”的扮相很奇特:头戴礼帽,脸戴眼镜,身穿特制备好的一种叫“官家八团花礼服”的衣装。由四名打扮成轿夫的小伙把官人乘坐的滑杆——一种露天“轿子”,抬向鼓楼歌坪。 “官人”乘坐的滑杆,要抬着在全寨游行。“官人”每经一处,均有众乡亲吹篮放鞭炮迎接,还有侗妹斟茶送水。“官人”每次饮侗妹送的茶水,都得象征性地回赠红包礼钱。在通往鼓楼坪的途中,还要对付各种扮成穿戴褴褛的“乞饭者”的“拦路”和“抢劫”。 “官人”后面,还有一队打扮奇特的“随从”,他们有的扮装成鬼怪,有的化装成猴猿,有的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古老民族服装,紧跟着“官人”,边行进边表演。表演的花样很多,有摸拟古代生产、生活的各种内容,做出长途跋涉、开荒、放牛、捉鱼、打粑粑、吃生鱼等动作来,往往是一种夸张的摸拟舞蹈,装出各种丑态百出滑稽可笑的逗人动作,使围观群众掌声雷动,捧腹大笑。

杏鑫测速代理_瑶族女性禁忌产生的历史因素及其影响

在瑶族传统社会中,女性被作为禁忌对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源于瑶族先民对鬼魂的崇拜和畏惧,有的是源于瑶族先民对生存经验的总结,也有的是汉族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瑶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对活人起危害和保护的作用。受这种原始宗教观念的支配,人们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神灵的意志,以消除不幸的发生,从而导致了种种对自己行为的约束,禁忌也得以产生。为了使活人生活安宁,人们便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条件,用各种不同的祭祀仪典来讨好死者的亡灵,于是也随之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祭祀禁忌。而女性历来被视为“污秽”、“霉气”、“灾星”、“祸水”,故在祭祀活动中,必然要将女性视为禁忌。 由于男女分工的不同、农业的出现,男性逐渐成为生活来源的负担者;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被扩大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轻视妇女、视妇女为不洁之物的禁忌在社会中广泛流行。到了阶级社会,“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思想大行其道、深入民心,所以导致凡是女性用过的物品或触摸过的物品或本身具有的生理上的东西都视为“不洁之物”。 “这些与妇女有关的禁忌习俗和观念,绝大部分形成于父权制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时期,浓重的封建宗法意识和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刻影响,是它们最突出的特点。”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从内容里面看到,汉区的封建文化意识在瑶族已扎下了很深的根。”所以瑶族传统文化系统中的女性禁忌,往往将女性与灾星、晦气、污秽、不吉、不洁等观念相提并论,其实质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和再现。 从上述瑶族女性禁忌的内容来看,除有少部分的禁忌在客观上起了保护女性、尤其是孕产妇的作用外,大部分禁忌是束缚妇女的陈规陋俗,是对她们人格尊严的歧视。这禁忌,不仅影响了瑶族妇女的身体健康,而且限制了她们的人身自由、降低了她们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严重束缚了她们自身能力的发挥。 瑶族女性禁忌不是对妇女人生某一阶段的制约,而是贯穿妇女一生的制约。女子成年之后,作为社会的一员,在人生旅途的各个阶段,都要遵守来自社会、家庭特为她们设定的种种禁制。尤其是对孕产期妇女设定的种种的禁忌,对她们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痛。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是年节活动的最后一天。壮乡亲友间拜年最晚拜到这天,舞龙、舞狮、正月赶圩,也到这天结束。 桂西南德保县,这天人们把在除夕时陈列在神龛前供祖灵的供品,最后祭一回后撤去。供品中的大年粽在晚餐时分吃,民间认为吃了元宵母粽,将得到祖灵保佑,能预防新的一年里得各种疾病。饭毕,老人拿香火和粽叶,携儿带女到河边及三岔路口,念过辟邪词后,将糠叶撒于三岔路口或溪流中,任它随水漂流。晚上,各户还提着精制的走马灯,参加村里集体办的马灯会。有龙队、狮队的村庄还舞龙舞狮前来,男女青年对歌娱乐。青年人当晚还三三两两到别户的菜园“偷青”。 民间认为,这天晚上神仙为凡人的各种蔬菜赐福,因此能偷吃者自然全年康泰、聪灵。在桂西北的西林县及桂西南的隆安县,青年男女还在这天把春节期间玩的毽子抛人河中,意为春节结束,春耕开始。 桂西南大新县,人们在这天举行送龙归海仪式。舞龙闹元宵后,长龙按原请龙的方向,舞近河岸,然后回过头,边舞边退到河边。欢舞一会儿后,理事点香烛,长龙向人间拜三拜,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领头人用红布蒙住长龙的眼睛,诵送龙词,然后率舞龙队不声不响地把龙扛回去。有的地方以正月三十为春节告终的日子。桂西北田林县安定乡一带,人们称这天为黄米月,意即年终了,春耕开始了。这天家家采“能旱菜”蒸黄糯饭,杀鸡买肉饱吃一顿。饭后男女青年及孩童把毽子、绣球及陀螺带到河边,放在一块小木板上或鸭脚木果(形似小舟)里,让它漂向远方。舞狮队也在这天把狮子及锣鼓等全部封存,表示春节圆满结束。 汉族和仫佬族也有元宵节。汉族大都在元宵节里吃汤圆、挂灯。 1949年前,桂林市的元宵节非常热闹,这天有龙灯出游,伴随龙灯出游,还有笙萧鼓乐、踩高跷、牌灯、锣鼓棚(即故事棚,由童男童女在棚中扮演戏曲故事)等表演。元宵节后各地也都散年转入春耕。仫佬族在元宵节里亦闹元宵、耍龙灯。不少地方还杀鸡、舂糍耙聚餐。晚上也到别人菜园里偷青。 瑶族大多以正月十五为开年节,节日里全家吃一餐,第二天即转入春耕。但坳瑶在正月初六即散年。京族的散年时间也较早。沥尾苏姓、山心阮姓年初三散年,三岛各姓年初四也都散年。散年时大都吃丰盛的l年晚餐。散年后都可以干活,不过元宵节的人家这天大都只干半天活。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人家,节日里备鸡、猪肉、鱼三牲拜祖。过了元宵节即正式投入生产。 那坡彝族以正月初八为开年节,这天各户将摆在供桌上的酒肉、母粽温热吃掉,表示新的一年开始。这天,各主还集中在一起商量二月补年节、四月跳弓节、十月庆丰节等有关事宜。

这是桂西巴马县番瑶的恋爱习俗。巴马县番瑶青年男女,在达努节、建新房、婚礼、赶圩等场合都盛装以赴,利用这种场合来寻找对象。找到后,最初一起连续唱几天几夜的撤旺歌,然后分别。 分别后,姑娘每年邀请小伙子到家做客四次,每次住三五天,帮姑娘家里种山、砍柴。姑娘的父母热情款待后生,宾主往往边喝酒边谈心,互相介绍家庭情况。住满三五天后,小伙子告别回去。 由于他们的恋爱时间一般都较长,大都有四五年的时间,因此,分别后情人间的相思便不可免。番瑶姑娘往往用烟叶来表明自己的相思。后生走后,她每天都给他留下一截烟叶,这截烟叶呈绳索状,由两张同样大小长短的烟叶编成。姑娘还用一张叶子把这截烟叶包起来,而这张叶子也很有讲究,满怀相思而又细心的姑娘往往用它实实在在地体现自己在不同的日子里对她的情人的一片深情:今天给玉米培土,便用玉米叶包;明天护理黄豆,便用黄豆叶包;又一天去赶圩,便用烟叶包……每天一截,一天不漏。 待下次见面时,她用一张彩绣黑头巾包好,再用一根红线绑住,双手捧给情人,一片真情尽在不言之中。后生打开看时,常常为她的一片深情所动,为报答她的相思,往往以数倍于此的黄烟叶、五六斤黄糖或四五十个香饼及几斤酒还礼给她。 相恋过程中,姑娘还用茅草结来揣摩、卜算恋人。她取来六条茅草叶,去掉叶子中间的硬杆不要,这样茅草叶就一分为二变成六对茅草叶。她先把全部茅草叶合拢起来,对齐,然后在中间打一个总结,在两头成对成对地又各打六个结,打好后,把中间的总结拆开,这时,如果茅叶结成一个整圆,她便认为这表明不论她的情人在什么地方都在思念着她,如果不成整圆,便是没有思念她。不论结成整圆与否,下次相会,她都把它连同几张烟叶一起交给对方,表明自己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