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7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注册开户_白族的饮食习惯与特点

山区白族的主食以玉米、荞麦、马铃薯为主,蔬菜品种较少,且种植数量有限。居住在坝区的白族以大米、小麦为主粮,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影响较深,烹调技术较高,常用的烹调方法有凉拌、煮、炒、蒸、炖等。口味嗜酸、冷、辣、甜、微麻,喜食“剁生”(生猪肉),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腊肉等肉类及咸菜。白族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 白族的饮食花样较多,地方名小吃有凉米线、喜洲粑粑等,风味食品以乳扇、雕梅、下关沱茶等最为有名。 乳扇 乳扇是一种呈扇形的乳制品,分乳白色、乳黄色两种,具有营养价值高、醇香可口等特点,是当地白族群众招待客人的上等菜。乳扇主产于洱源县邓川民间。制作方法是,先将鲜牛奶煮沸,再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食用酸,待乳汁凝结成块,取出拉制为扇形薄片,晾干即可。这种乳扇可生食,又可油煎入席,且便于保存、携带。 雕梅 大理盛产梅子,雕梅是用优质盐梅加工而成的,主产于洱源县。其制作方法是:将成熟的新鲜梅子用石灰水浸泡半天,然后捞出阴干放置三五天,再用小刀将果肉雕刻成曲线花纹并取出果核,压扁成菊花状,用红糖、蜂蜜、白酒等配料装入瓶中密封,一个月后可食用。 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是下关茶厂生产的优质茶,选用滇南茶区生产的优质毛茶和普洱散茶,经加工压成“砣”形。沱茶经久耐泡,色泽清澈,气味清香。 “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的传统饮品,也是白族敬客最具有特色的一种礼仪。“三道茶”有两种,一种是烤茶,一种是接待贵宾的茶。烤茶一般用来招待常来常往的客人,其制作方法是:将茶叶放入砂罐中,然后将砂罐置放在炭火上烤,至茶叶变黄,往罐中倒沸水即可。烤茶一般敬三次,每次只敬半杯。有“头饮香,二饮味,三饮渴”之说,故称为“三道茶”。接待贵宾的“三道茶”中的第一道茶是苦茶,即烤茶;第二道茶是甜茶,茶内加红糖、乳扇丝、核桃仁片、橘皮、芝麻等;第三道茶是回味茶,茶内加松子仁、蜂蜜、姜汁、花椒等,再加适量烤茶而成。三道茶寓意人生历程“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简介

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坊”是一栋三开间二层的房屋。“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坊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围墙即照壁围成的院落。其优点是,正房坐西向东,东升的太阳由白色的照壁反射进正房,有利于改善室内光线不足的问题,照壁还能给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四合五天井”由四坊房屋组成,正中为庭院,与汉族的四合院相似,所不同的是,四坊相互交接处的角落各有一个小院,总计一个四合院内共有大小五个院子,故称作“四合五天井”。 白族房屋一般坐西向东,以适应南北走向的点苍山地形和常年的西风。楼层前墙一般为一排镂空木雕条窗,其装饰图案有吉花瑞兽,梅兰竹菊或宝笔经卷等。外墙画黑白彩绘,上题诗绘画,富有儒家文化和唐宋诗词的幽深意境。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又称叶榆城。南距下关13公里,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秀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文献记载,该城“规模壮阔”,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城的四角还有角楼,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碟,下环城沟。明朝以来五百多年间,这里曾经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路面由青石板铺砌而成。城内街道两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连,一派古朴风貌。城内白族民居一般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大理喜洲民居 大理喜洲民居是白族民居的典范。喜洲民居建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二院”、“一进三院”、“一进四院”等多种样式。“三坊一照壁”,是喜洲白族民居最普遍的一种样式,正房地面比两侧的耳房要高,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制。照壁既可挡风,又可反光,有利于改善居室的光线,也有吉利的寓意。照壁上多饰以彩绘或大理石。 贺新房仪式 贺新房仪式是白族人家建新房举行的一种仪式,又称上大梁仪式。仪式当天为黄道吉日,主人家邀请村中德高望众的老人和亲戚参加。仪式在正午时开始,先在新房柱子上贴表示吉利的对联,在横梁上也贴表示吉利的条幅,在新房中央的方桌上放谷子、剪刀、尺子等,表示新房建好后能使主人连年丰收,有用不完的金银、布匹。方桌前放着染成红色并系有红绸的正梁,亲友们对其进行跪拜。然后,鸣放鞭炮,由大木匠手提一只大红公鸡祭大梁,之后将大梁升上房顶,接着举行抛包子、硬币仪式。

杏鑫测试路线_彝族的民风民俗知多少

彝族民风纯朴,很具特色,下面我们就举几个例子,看看彝族的民风民俗有何特点。 彝族的尊老习俗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其余人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盛饭、夹菜、泡汤。 彝族的拜干亲风俗 石林、玉溪、富民等地彝族,有一种“拜干亲”(也称“撞名”)的习俗。家长择一吉日,带孩子等待在某条小路上,用树枝搭一座小桥,拜第一个经过这里的人为干爹或干妈,当场举行拜亲仪式,设酒菜招待。干爹、干妈给孩子再取一个名字和送礼物,干亲抱着孩子来回走过小桥3次,表示孩子从此摆脱病魔的缠扰。 彝族的丧葬习俗 云南各地彝族的丧葬习俗在历史上有野葬、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木棺土葬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火葬,至今大小凉山地区还存在,约在明代中叶后受汉族影响才逐渐改行木棺士葬,其方法与汉族大致相同,但仍然保存了本民族的一些葬俗。 楚雄市哨区彝族老人去世后,子孙要披麻戴孝,请会唱挽歌的“躲依”(祭司)代替孝子接待来吊唁的客人。 澄江等地的彝族,出葬时,由“毕摩”和两个涂着怪脸装的“魔鬼”领着几个扮演其他鬼怪的人在棺前击鼓引路,至半途停乐而返。当地称这套送灵仪式为“送阴灯”或“跳阴舞”。 此外,彝族还普遍在葬礼结束后进行供灵牌、送灵牌等的祭祀活动。 彝族的禁忌 彝族大都把火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家人的命运祸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屋内火塘里的火终年不熄,称为“万年火”。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家庭的中心,是会客、议事、室内宗教活动的场所。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是圣灵的象征,不能跨越,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彝族妇女生育时,多在自家门头插以松枝、小布旗或挂上笠帽、小瓶等物,以示谢绝外人入内。

杏馫1980_藏族的饮食特色与习俗

藏族讲究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尊客敬友。凡是到过西藏的人,第一个印象大概是藏族的热情好客,不论是远方的来客,还是邻村的亲朋好友,村里一旦来了客人,便全村哄然,大家满面笑容,躬腰曲膝,争相邀请,不管到任何一位藏胞的家里,主人都会以最佳的烹饪技术和最好的食品招待客人,使客人们在藏族文化的氛围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藏族的主食和饮料主要有糌粑、面粉、酥油茶和青稞酒,牧区还有风干肉和奶制品。 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粉,即为糌粑;亦有的人将青稞和豌豆炒熟之后,掺和在一起,磨成面粉,亦称为糌粑。藏族食用糌粑的方式,一般是把糌粑放在碗里,然后加入酥油茶,慢慢转动木碗,用手不断搅匀,直到可以捏成团为止,即可以食用。糌粑里也可以放入茶水、奶渣或青稞酒。此外,藏民有时在糌粑里加入肉和萝卜等蔬菜,煮成粥(藏语称为“土巴”)喝。 酥油茶是藏民平时不可缺少的饮料。它是用酥油(类似黄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砖茶和盐制成的。做酥油茶时,需用一个特制的茶桶。藏语称之为“冬莫”。茶桶细长,中间有一个上下能活动的木轴,顶端有一木制的活塞,桶上缀有金、银和铜的装饰品。做茶时,先把茶水煮好,滤去茶叶,把茶水倒进茶桶中,然后加入少量的盐和酥油,有的还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使茶桶略向胸前倾斜,再用双手将木轴上下冲捣,使水和酥油交融在一起即成。此后,将打好的酥油茶倒人茶壶内,置于文火之上,随喝随倒。酥油茶不仅有滋补作用,而且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既可御寒,又可防止唇裂,是高寒地区的最佳饮料。据史书记载,唐朝的文成公主人藏时,带去了内地的茶叶,文成公主又“使乳变为酪,使酪变为酥油”,从此才有了酥油茶。因此,这也是汉藏人民世代团结的友谊之果。 青稞酒的制作是先将青稞洗净煮熟,然后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使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再封闭好。再过一二天,便酵成青稞酒。青稞酒和啤酒相似,味略有酸甜,约十五至二十度,分为头道、二道、三道,头道酒色黄而透明,粘性大,酒度高,味道也最好,其他则次之。藏族把敬青稞酒作为接待尊朋贵客的一种诚挚的礼节。在藏族家里,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进家门,主人都会以酒款待。主人取出一漂亮的小木碗,斟满青稞酒,客人一定要双手接过来,千万不可推辞,一般必须连喝三碗,这时主人才会满意地将酒碗再送给另一位客人,直到客人都这样喝过,才再开始喝酥油茶。还有一种喝一口代替一碗的喝法,这是对喝不了酒的人的照顾。客人双手接过酒碗轻轻呷一口,主人给添满后,再喝一口再添满,第三次必须一饮而尽,才不为失礼。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男女老少酷爱的饮料,婚丧嫁娶和节假日都是必不可少的。

杏馫1980_傣族的婚恋嫁娶习俗简介

傣族的婚恋习俗,丰富多彩。凡到傣族地区旅游的游人,住在翠竹荫翳的竹楼上,每当风清月白之夜,常可以听到从竹林深处隐约传出的竹笛声,这往往是青年人在谈恋爱。 傣族生性活泼开朗,男女之间的接近便很自然,恋爱饶有风趣。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相当充分的社交自由和恋爱自由,傣族把男女社交恋爱叫“列少”,当地汉族称为“串姑娘”、“串卜少”。其进行的场合和方法多种多样,每逢傣历新年、赶街、纺线、舂米、嫁娶,以及各种节日活动、宗教集会等场合,都是傣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恋爱的好机会。男女一旦由此相识,便可经常往来。每当夜幕降临,外寨的男青年吹着柔和、委婉而富有情趣的乐器,来到姑娘的村寨,徘徊于姑娘楼下。姑娘通过不同的乐声,能辨别出意中人,便循声前往,挽臂踏歌,畅述衷情。 在德宏的瑞丽、遮放等地,尚有一种恋爱方式是在碾房里。晚饭后男青年们便隐蔽在碾房的四周,和着流水与碾杆转动的声音,唱出抑扬委婉的情歌,用来挑动碾房里姑娘们的情意。男女经过一番有问有答的对唱之后。最终男子挽着姑娘走出碾房,消失在夜色中。 还有一种有特色的恋爱方式“丢包”。“丢包”是傣族过春节的一种娱乐活动,一般同一村寨的男女青年不丢包。节日来临时,姑娘们就精心制作花包,花包用漂亮的布缝制成型,大多为心型,内装有棉籽或豆壳,有些还绣有花纹。丢包一般是春节后3天开始,到了这一天,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花包,由“贺少”(女青年领头)带着来到丢包场,男青年则由“贺冒”(男青年领头)带着也来到丢包场。男女青年分别排列两边,相距十多米相向而立互丢。丢包开始,你抛我接,不久,花包像有了情意,在一对青年男女之间飞舞,这对青年便悄悄离开丢包场,小伙子便每天晚上无论路途多遥远都要去“串姑娘”。 内地傣族有一种饶有风趣的恋爱方式,叫“赶花街”。“赶花街”,是傣族青年男女利用集市贸易的机会相互认识、谈情说爱、选择对象的盛会,因赶街的姑娘个个穿戴得如花似朵而得名。“赶花街”的时间,因地而异,有的是农历正月十三,有的是春节后第一个虎日,有的在五月初六。“赶花街”这一天,天尚未亮,姑娘们就起床,以村为队,由一位为人厚道的老大妈领着穿越街市而过的姑娘,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当姑娘们走完街道,停留于树荫下憩息时,有意的小伙子便会向心爱的姑娘走去,送给姑娘一些礼物,诸如笠帽、毛巾、精致的小细花篾箩等,作为相爱的信物。姑娘也会以亲手绣制的手绢和亲手织染缝制的衣服或布料回赠。这一天,每个姑娘都带有一“秧箩”丰盛午餐——足够两人吃的糯米饭和鸡鹅肉、腌鸭蛋、牛肉干巴及油炸黄鳝等菜,两人便一同到僻静处共进午餐,并倾吐情言。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壮族的婚姻与恋爱习俗

在壮族社会生活中,青年男女主要通过对歌来选择对象。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就学会唱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就学会唱情歌。对歌有的地方称为“唱风流”,一般在街头寨尾与外寨的青年对唱,其内容是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及夸赞对方的心灵美、家庭好等。通过节日活动、丧嫁喜事及歌场上对歌相互了解产生感情,双方自愿后,男方父母主动请人到女方家提亲,下聘礼。此外,壮族青年男女还通过抛绣球、跳扁担舞、赶集、串寨子等多种方式结识、相恋,也有通过他人介绍认识,双方自愿,最后请人说媒成婚的。 一夫一妻制是壮族婚姻的基本形式,各支系都实行家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以通婚,但姑表不能结亲。侬人支系中,多实行单线姑舅表婚,即姑母的儿子与舅父的女儿通婚,严禁舅父的儿子与姑母的女儿通婚。 云南有的地方壮族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二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也称为“不坐家”。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住上一两天,帮岳母家干些活。不落夫家的时间长短不一,视双方的感情进展而定,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是女方怀孕后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才“坐家”。 过去壮族的婚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男女青年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要父母同意才能结婚。 云南壮族的婚礼可分为四部曲:接亲、送亲、拜堂和回门。由于支系、地区的不同,在婚礼的各个环节上有不同的习俗。一般由新郎家准备好议定的彩礼及猪肉、鸡、糯米等物品让接亲队伍带往女方家迎接新娘。新娘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有的地方有哭嫁习俗。 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来到男方家门口,新娘进门的习俗也各有不同,如师宗沙人新娘进门时要接过一把锄头、一个葫芦,表示勤劳致富、多子多福。 文山土僚支系的壮人新娘进堂屋时有踢草墩的习俗,一脚踢开放在门槛上的四个草墩表示新娘有本事。有的要到天黑后新娘才能进家,并将结婚礼品对亲友展示,有的还要将礼品过称。壮族各支系都有拜堂习俗,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家族长老,四拜父母。宾客也纷纷祝福新人白首偕老,永不分离。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敬长辈,后敬小辈。一般在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回门,有的新娘就居住在娘家而不落夫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落夫家的现象逐渐减少,“不坐家”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拉祜族的住房,有落地式茅屋和桩上竹楼两类。落地式茅屋是沿袭了古俗,择地而修造。桩上竹楼可能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是在落地式茅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牡披移”意为桩上竹楼房,是一种木桩权搭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楼为母系制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楼为个体家庭居住,竹楼式样没有什么差异,面积的大小主要看人口的多少来定。“牡披移”主要由“日格”(房屋内寝室部分)、“扎迪格”(舂碓处)、“掌倮”(晒台)三部分组成。小竹楼一般从右方顺梁开门,门外为“掌倮”,用粗树干砍成楼梯供出入上下。楼上一般用竹笆(或木板)隔一两个住室,前房中央设火塘,火塘为饮食、会客及休息娱乐的地方。火塘上方挂“握”(炕笆),供烘烤粮食及防火用。后室作寝室。楼上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栏,楼下是关牲畜、堆放柴火的地方。 另一种大型木桩竹楼,是为母系制家庭居住的房屋,通常是长房。谰沧坝卡乃、南段的长房高约六七米,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一般长房约一百多平方米。此种大型竹楼,正面有走廊,没有窗子,从正中或左右两侧开门,门外有“掌倮”,还有可供两人并排上下的楼梯。室内按对偶家庭的多少,用竹笆(或木板)隔成若干间,和汉族分间稍相似,中间形成一个通道,每个格内住有家庭成员,室内设火塘。在这里间与火塘的构造和布置,便形成了拉祜族居室的民俗特点。大房子旁边,建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居住长房的大家庭由几代人组成,一般为四五十人,多者百余人。 “密畅移”意为落地式茅屋,这类房屋和桩上竹楼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通常是选好地基后,栽20棵木桩权,用三棵横梁,两棵牵手搭在木桩权上,然后用交叉的形式放上若干条椽子,压上用竹制成的压条,铺上茅草,即可建成。房子的四周用木板或竹笆围栏,屋内一般用木板或竹笆隔成三间,进门的右边一间或向东的一间设火塘,火塘两侧置床铺供父母住,这个火塘周围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房门一般在房子的正中,进门正前方是供奉家神的神桌,屋内有的留窗子,有的全部用木板围死,虽然光线较暗,但十分暖和,蚊虫也难以人内。屋内左边一间为儿女住,或作为儿女婚后的新房,一般有条件的还要铺上楼板,上面存放粮食等杂物。 此外,拉祜族在建筑方面有一些禁忌,房门要开在正中,不能对着垭口;门前要视野开阔,没有山箐遮挡;烧火做饭时,要从三脚架正面添柴火;柴火要倒烧,先烧根部;外人不得随意触动火塘;客人不能坐在主人家门槛上,也不得在门槛上削东西;行李等物不能置于神桌上;而且不能进入主人内屋,也不准摸神台上的小竹筒。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你不得不知的藏族礼仪文化

献哈达 是藏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见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一般用丝绸做成,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晚辈向长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对方手上或置于对方座前桌上,然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中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若对方应允则留下哈达,不应允要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若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 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双手着地磕3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马致礼。 敬酒敬茶 主要是敬青稞酒、敬酥油茶。敬酒以满杯为敬,若客人不善饮酒,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并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斟头道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才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 铺彩绸路 是迎贵宾的最高礼节。藏族迎接高僧活佛到家中时,在门前用白粉画一花边和象征永恒的图案,代替彩路表示尊重。熏烟和手捧香炉在门口迎接贵宾也为上等礼节,在民间婚礼中常施此礼,并增加两个背水缸的少女。 藏族的禁忌 藏族禁忌较多,有生活、行为、宗教、语言、食物及生产劳动等诸方面。生活禁忌主要有: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座,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语言禁忌主要是:在长辈、尊者及父母面前,忌讲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葬俗方面的禁忌主要是:迪庆藏区盛行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五种葬式,丧葬时采用何种葬法,要问喇嘛后才能决定。

杏鑫内部304724_傈僳族怎么读 傈僳族的族源与地区分布

傈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怎么读呢?现在告诉你,“傈僳族”的汉语拼音是[lì sù zú],怎样样,现在知道“傈僳族”三个字怎么读了吧。 傈僳族主要分布于滇、川两省,以云南为主要聚集区。在云南境内,傈僳族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流域的峡谷山坡地带,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其余散居在迪庆、丽江、保山、德宏、楚雄、大理、昆明等地。傈僳族自称“傈僳”、“傈僳扒”,汉语也称其为傈僳。 从语言系属和地理分布考察,可推断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公元1世纪左右,傈僳族先民与彝族先民共同生活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3世纪以后,傈僳族先民与其他民族先民不断向西南迁徙融合,到公元8世纪,在今天云南西北地区出现了“栗粟”的部落。15至19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怒江流域,其间一度隶属于丽江木氏土司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怒江傈傈族还保持有原始社会公有制和家长制的残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傈僳族社会发展较快,1954年8月在傈僳族聚居的怒江地区成立了傈僳族自治州。 傈僳文有两种,一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制的用变体拉丁大写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另一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7年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分别称为“老傈僳文”和“新傈傈文”。

普米族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制,但生活在丽江宁蒗县泸沽湖地区的部分普米族则与摩梭人一样,实行母系婚姻家庭制。 过去,普米族的通婚范围有严格规定,普遍遵循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的制度,严格排除父系同姓内婚和母系血亲间婚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有所变化。氏族外婚的主要形式是由父母包办的姑表舅婚。姑表舅之间有优先婚配的权利,只要男方求婚,女方一般不能拒绝。在兰坪的普米族有姨表间通婚的习惯,且通婚双方有三代续娶的风俗,称为“二代亲”。等级内婚是普米族婚姻制度的又一个特点,即普通百姓不与家奴结婚,贵族不与平民通婚,彼此通婚的家庭要门当户对。 普米族的婚礼包括定亲、敬锅庄、算八字、过大礼、迎娶等步骤。普米族的婚礼可以说是在歌声中举行的。婚礼前3天,男方派出媒人和另外两个人到女方家送彩礼。这3个人都必须能说会唱,尤其是媒人,必须是唱歌能手,因为这3个人要在女方家做3天客,还要唱3天歌,如果唱不好,就要被罚酒。娶亲这天,当队伍离开新娘家时,陪同男方媒人送彩礼的两个人可以和送亲队伍一起离开女方家,而男方媒人和女方的一个歌手则被女方家锁在一间屋子里,屋外有两个姑娘拿着钥匙守着。这时,媒人和歌手在屋子里对歌,媒人唱赢了,就可以被放出来赶上送亲队伍,若唱输了,就只得好言请求女方家放其出门。这就是普米族的“锁媒人”习俗,其含义是告诫男方家要关心、爱护新娘。 待新娘快要到达男方家门口时,男方家唱《关门调》,并把大门关上,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守住福气。送亲队伍来到紧闭的大门前,要一起唱《开门调》,几次唱答后,方得进门。进门后,婚礼主持人和所有的宾客开始对歌。长时间的对歌结束后,婚礼主持人用一小木棍蘸酥油,分别抹在锅庄、神台、大门及新郎新娘头上,祝他们吉祥。接着敬锅庄,新郎新娘拜天地神灵,最后大宴宾客。酒筵开始前,全体宾客要齐唱《做客歌》,然后才正式就餐。晚餐结束,主宾载歌载舞庆贺婚礼。总之整个过程歌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