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苗家银饰有传人
<br>

每逢苗族节庆、办喜事的日子,总会看到苗族妇女穿戴着银饰品,走起路时,便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银饰制作的精巧、奇美,让人不禁惊叹。如今,松桃苗族部分地方还保存着古老的手工制银技艺,但有这种技艺的人已屈指可数。松桃自治县世昌乡火连寨龙根主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工匠之一。“我这套手艺是祖传的,已经做了40多年啦!”提起苗族古老的手工制银技艺时龙根主说。 图为龙根主正在加工银饰 走进龙根主的银饰店面,看到柜台上摆着各种各样银饰品,有手镯、前叉、项圈、凤冠、哑铃、八宝等等。“头饰的七件套要7000多元!一套完整的银饰品要两万多元。”龙根主一一介绍各种银饰品的价格,这种银饰品,像松桃福乐多、俞都超市、金银店都有卖,我卖的价钱是每克八块,他们卖十多块钱,比他们要卖得便宜,所以好多人都来这里买。”龙根主告诉笔者,制作银饰的材料主要从湖南郴州进货,每公斤价格在3000元左右。在买材料的时候,厂家都会说他们的银饰材料纯度达到99.99%。龙根主说:“不管厂家如何说,我都是用传统的土办法来检验。截取一小节银块,用汽油高温煅烧进行溶解。真银不怕火炼。只要能烧成雪白色,没有杂质就是真银,这种方法是传统遗留下来的,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检验,到哪里都过得硬。”为了区别其它银饰,打造自己的纯银品牌,龙根主特意打造了一枚“火连纯银”印章,每一件银饰都印上印章。 据龙根主介绍,纯手工打制银饰工序十分繁杂,从银锭变成银饰品要经过熔化、拉丝、锻打、定型、打磨等几十道工序,仅制作一件凤冠需要花半个多月时间,制作一对手镯要5个小时,现在已采取传统和现代方法相结合。龙根主说:主要是银饰的图案配制复杂,做一个花的图案,要用两个或多个银丝搓在一起,像搓麻绳一样,再把五根、七根排好,用牛胶来刷,然后把编好的图案进行焊接。”因龙根主制作的银饰品非常精美,备受顾客的青睐。谈及银饰的优点,龙根主自豪地告诉笔者,我的银饰纯度好,到哪里都可以过得硬;工艺上,比其它的要美观,是手工一点一点打造出来的。”2013年,龙根主在金沙回沙杯多彩贵州铜仁市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赛上,获得了铜仁名匠最具创意奖。 目前,龙根主的银饰品因物美价廉,生意红红火火,客源有来自广东、湖南、湖北等地,一个月收入可达到7000多元。“以前在火连寨交通条件不好,生意清淡,现在来到松桃自治县文化产业一条街,生意都忙不过来啦!”龙根主高兴地说。 现在龙根主的店里除了有慕名前来购买银饰的顾客外,还有向他学习银饰制作的学徒。龙根主说:这是我们苗族的文化,要一直传承下去,要不然丢了就太可惜啦。” 责任编辑:匡奇燃

杏鑫平台首页_源远流长的瓦屋傩文化
<br>

至今在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仍然活跃着一支民间傩戏团。赶上逢年过节傩戏人会聚在一起唱戏,讨个吉利,图过愉快。有的人家过红白喜事也会邀请傩戏班子到家中闹热一番,或驱鬼神或还愿心。据了解,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我国傩戏分布范围广,贵州安顺一带以及铜仁市的德江、思南等县傩戏也广为人知。但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的傩戏虽然流传了十几代人,且与其他地方的傩戏不尽相同,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却尚未被挖掘整理出来,成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大家闺秀。 瓦屋傩堂戏演出 《铜仁府志》上说“楚以南尚巫鬼,自古而然”。通过走访,今年已92岁高龄的傩堂戏老演员刘天送能字正腔圆的唱戏,他说是在民国时学会的。年已80岁的谢红君老人说道,傩戏在他家已经传了14代,且存有多本民国年间的傩戏法事唱词抄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各村寨村民自筹资金购买傩戏服饰和道具,傩堂戏班子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大人小孩几乎都会唱几句。到了八十年代初,瓦屋的傩戏达到高潮。但是好景不长,从八十年代末,随着打工潮盛行,傩堂戏演员一个个外出,同时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傩堂戏班纷纷解体。但一些老傩堂戏演员,不忍心见这种传统的艺术失传,想把傩堂戏传承下来。2012年,几个有识之士把瓦屋周边村寨还健在的一些傩堂戏演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瓦屋民间傩戏团。虽然资金匮乏,服饰道具陈旧毁损,演员严重老龄化,但是瓦屋的傩戏文化毕竟保存下来了。 瓦屋的傩文化内容丰富。一是傩技。主要是绝技绝活表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同时有它的神秘性,相当一部分表演是当今科学上无法解释的。如上刀梯、下油锅、踩犁口、咬红犁等。第二个是还愿。人们为了消灾、生子、发财、当官等,往往要向神灵许愿,如果愿望得以实现后就要通过傩戏还以愿心。第三个是傩堂戏。这是瓦屋傩戏最有特点之处,也是瓦屋傩堂戏和其他地方的傩戏的不同之处。瓦屋的傩堂戏完全脱离了还愿祭祀活动的限制,不再依附于祭祀,表演时不戴面具,唱多白少,发言清唱,通俗易懂。因此瓦屋的傩堂戏在春节、祝寿、过喜事时都可以演出。另外,瓦屋还有一种戏剧艺术叫阳戏,它是从傩堂戏发展演变过来的,道白比傩堂戏多,唱腔也与傩堂戏不同,但同样具 责任编辑:符迪

“板凳龙”,是将龙体放在木板凳上,或将木板凳制作成龙的形状,而做成的一种龙灯。板凳龙,一般分“独凳龙”和“多凳龙”两种。 独凳龙,就是将龙头、龙身、龙尾集于一条板凳上的龙灯。即在一条普通四脚长木板凳上,一端扎龙头,一端扎龙尾,中间罩上画鳞的龙皮而成,或是木刻彩绘专门做成。 “独凳龙”可一人独舞,可两人舞,也可三人舞。一人舞时,两手分执同一边的前后各一腿而舞;两人舞时,二人一前一后各执两前腿与两后腿而舞;三人舞时,两人在前一左一右各执一腿,一人在后双手抓住后两腿舞动。舞龙时,随着鼓点,跟着龙珠,头尾相顾、左右相随、起伏有序、配合协调。当龙头抬高时,龙尾要低随;龙头向左,龙尾则随向右摆;龙头向右,龙尾则随向左摆。舞龙者步法要灵、身子要活、速度要快、脚手协调。 多凳龙,由多条长木板凳组成的龙灯。第一节为龙头,最后一节为龙尾,其余中间为若干节龙身,总节数为单。舞龙时,一人举一条长木凳,即为一节。龙头在龙珠的带领下,时起时落,或穿或拐,亦盘亦绕。整条龙随着锣鼓节拍,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动,节节相随,配合默契地舞出各种花样。舞板凳龙有二龙抢宝、金龙戏水、黄龙盘身等。 舞板凳龙时,与舞其它龙灯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别的龙灯每节为一根长把,舞起来更为随意。而板凳龙的每一节是一条木板凳,不但节子长还有四只脚,舞动中板凳脚容易碰头绊脚。因此,舞板凳龙更要注重协调,既要保持与整条龙的动作协调,又要保持每一节自身的动作协调,做到对凳子脚的避让不显生硬,动作协调优美。(童建华整理) 责任编辑:符迪

杏鑫4注册登录网_碧江古城:好戏连台游人来……
<br>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铜仁古城游人如织 文艺爱好者在表演土家族特色花灯戏——茶灯 文艺爱好者在表演土家族特色花灯戏——茶灯 古城风景线 傩戏表演。 一名傩戏演员在候场 游客观看傩戏表演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侗乡,一片神奇的树叶
<br>

“神仙豆腐”是贵州侗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神奇鲜见的一种小吃。说它神奇鲜见,是因为它是由一种产量极少的树叶做成,很多人都不曾见过,更不提还吃过。     这种由神奇的树叶制作出来的绿色,半透明色如翡翠,色泽淡雅配以葱姜,蒜末等调料,吃起来味道清冷爽口、清香味浓,是炎炎夏日消暑降温的极好食品。      在万山,侗家人也深爱这种特色小吃。“神仙豆腐”性甘味苦,是用万山生长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加淀粉做成的,夏日吃“神仙豆腐”,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听说还有抗癌的作用。 这种野生灌木学名叫 “二翅六道木”。由于斑鸠鸟喜爱在这种灌木上筑巢,所以当地人也把这种灌木叫做“斑鸠叶”。 “神仙豆腐”做法简单,将采回的斑鸠叶子洗净、晾干,放到盆中用开水烫软,接着双手重复揉搓、捣碎,直至叶子成为糊状,然后用布袋过滤到盆中,加少量的草木灰,加适量水,搅匀之后放置阴凉处30分钟即成。再将它用刀片切成小块,浇上油辣子、醋和蒜泥,即成为一道美食。  “神仙豆腐”是用“斑鸠叶子做的。斑鸠树学名叫双翅六道木。双翅六道木在万山各乡镇均有,多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边、沟边杂林中或灌木林中。六道木是因枝干有六条沟槽而得名。 关于“神仙豆腐”还有传说故事。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年闹饥荒,侗家人颗粒无收,就在这时,一位道骨仙风的神仙托梦侗族的首领说,上山有种叫“斑鸠叶”的树叶,可捣碎做成“豆腐”吃。于是,侗家人上山采摘来这种叶子,按神仙的指点,果然做出了豆腐,侗家人也因此度过了饥荒。神仙豆腐由此而得名。 如今,“神仙豆腐”不再是万山侗家人灾荒之年的救命食品,反倒成了万山侗家人的特色食品。(李英)

杏鑫平台登录_铜仁赛龙舟
<br>

铜仁赛龙舟具有悠久的历史。据《铜仁府志》记载,早在元朝时期,铜仁就有渔人轻舟蓑笠,“于浩淼江天之上,烟雨苍茫之时,扬竿击水,往复争先。”至明清时期,赛龙舟逐渐成为铜仁城乡大众喜闻乐见并踊跃参与的体育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锦江流域各村寨、城镇各街道纷纷组织龙舟队齐聚铜仁,敲锣打鼓、欢天喜地举行龙舟比赛,铜仁赛龙舟有着迥异于其他地区赛龙舟的独特寓意。自古锦江多水患,灾害连年。为了驱灾避邪,民众便在洪水频发的端午节举行祭祀活动,划着精心制作的七彩龙船游弋江上,祈求风调雨顺,民生安康。同时向水里扔下上百只鸭子供奉水龙王,愿其不再遗害扰民。于是就有了“一棹沧江上,铜岩日夜浮。亭台凝蜃气,金鼓下龙舟。画船分双翼,朱旗居上游。” 由于铜仁赛龙舟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09年,铜仁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并于2011年6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杏耀注册登录网_松桃苗族族民间舞蹈—四面花鼓
<br>

松桃苗族花鼓舞,是松桃苗族人民集祭祀,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等而创建的一贡民族民间舞蹈。这里的苗族人民把它称作“哪喏”(即:侧击或闪击鼓面的意思),这里的汉族人民将其称为“花鼓”或“花鼓舞”。 松桃苗族花鼓舞,主要分布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的瓦窑一带苗族村寨。其鼓具分为两面鼓和四面鼓,其舞蹈分为两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共有80余种类型,以及100余式基本动作套路。表演时,两面鼓横置于鼓架上,以一人在其鼓身正中敲击鼓点作为指挥,在鼓的两面分别各站一人或各站二人侧击鼓面而舞;四面鼓的表演则须在其一旁另设一个两面鼓,同样以一人敲击两面鼓的鼓身作指挥,舞者四人或八人分别站立于鼓的四面,绕鼓而舞。用作敲点的两面鼓,亦可着人同时进行配合表演。 松桃苗族花鼓舞,具有较强的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由于是侧击鼓面而舞,其中又有一项别具一格的四面鼓,形成了别于其他鼓类的独特风格。其舞蹈动作古朴大方,节奏明快而欢乐,深受这里的苗汉人民所喜爱。 松桃苗族花鼓舞内涵丰富,蕴藏了丰富的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艺术科研价值。然而,随着老年艺人的逐渐谢世和退出舞台,当今年轻人对花鼓的兴趣日益淡化,尽管政府部门巳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但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仍旧令人担忧,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

杏鑫测试路线_醉美冷家坝
<br>

醉美冷家坝 文/罗时顺   图/龙元彬   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脚下的冷家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一些印象,因为我母亲的娘家就在那里。孩提时候,总听母亲说道说道娘家那地方如何如何,竹林成片,河里的可用手随便抓。在我的印象中,它是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地方,使我深深向往,所以亲身感受冷家坝,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心愿。   盛夏时节,接到县作协来电,邀请参加一次去冷家坝的采风活动,我欣然答应。终于有幸零距离的感受冷家坝——这个被世人称之为“世外桃源”的一方净土,勉不了有几分激动。     那一天,我与几位居住在铜仁市区的文友约好后,一大早行车便途经亚木沟、寨沙侗寨、黑湾河,走凯文、越核桃坪,一路行驶几十公里,终于到达了冷家坝,但斯时已近中午。伴着山间吹来的徐徐凉风,站在这冷家坝村口,目之所及之处,群山皆在斑斓之中,但依然揭不开她神秘的面纱。本来,车徒劳顿,固然有些疲倦,只是抵达了冷家坝,想到沿途如画的风景与眼前呈现的一切,疲倦的心境顿时早已不在。下了车,在梵净山申遗指挥部上班的几位文友已早早的等候我们的到来。   中午过后,我们稍作休整,沿着冷家坝河,我们边走边聆听着冷家坝河那潺潺溪水声,便走进了冷家坝一个个古色古香的自然村寨。如田家坝、核桃坪、牛角洞、泡木坝、衙门边等。走进这些村寨,古朴的民居瓦房呈现在眼前,村落建筑纵横交错,一不留神,就转到了幽幽的小巷深处,迷失了方向。然而,当我们踏在那些泛着青光的石板路上,感受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朴的民居建筑时,竟觉得不迷路会破坏了这种意境。穿行这些古朴村落之中,我们似乎走过了几个世纪。   到了冷家坝,如果不去体验一下冷家坝的古民居客栈,那实在是太可惜了。这里不仅是避暑的胜地,更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同时,深山客栈的主人也是十分热情好客的。如果居住在冷家坝任何一家民居客栈,你只要站在客栈的长廊里凭栏远眺,都能依稀看到远处那诱人的风景。倘若在此再小住几日,那玻璃般的清凛,和着翠绿的清爽,会带给人旷世的寂寞,又使人对世界产生一种无争的悠游和纯净。   冷家坝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沐浴了百年的风雨,但它丝毫不会给你陈旧的感觉。春夏时节的冷家坝,热闹程度不亚于都市,只是更多的融入了乡村古朴的生活气息。这时你会看到穿着时尚村姑,手持搓板,在溪边洗衣服,还会看到一些老人坐在村口河堤上,演奏着快失传的山歌,形成一道独特风景。村落深处,升起袅袅炊烟,又消失在被夕阳映红的天空,令人久久沉浸在这唯美的意境中。   黄昏时分,我们踱步于冷家坝的梵净山环山公路,只见公路两侧古朴的大小农家酒家与山寨人家渐已沉浸在温暖的灯火之中。如今冷家坝的夜也变得热闹起来,随着这方净土的开发,前来旅游的人渐渐地人多了起来,从而打破了之前的宁静。看着冷家坝河里被溪流冲刷得鲜艳的鹅卵石和水草,再加上溪流里膘肥的鱿鱼与河岸边一排排垂柳,婀娜多姿,又为冷家坝增添了几分魅力。   但凡来到冷家坝的游客,都会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并且使我们想起这个“世外桃源”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和当地居民纯朴善良的面孔!   看不尽的冷家坝,品不完的桃园情。   穿行于冷家坝,虽是浮光掠影,麻溪河,乱石谷,红石谷,万卷书……不知是谁,一一赋予其这么多诗情画意的美名,传颂了冷家坝之魂;其一树、一竹、一花、一鸟,一条清溪,一块奇石,一朵飞云,却始终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匆匆的人生之旅中,这冷家坝的每一处景致,似乎都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寄情于山水,若能分享其一缕宁静,求得几分淡泊,也算是不枉此行。

杏馫注册登录网_沿河思远
<br>

文:郝耀华    图:武敏  肖玉叶 拉纤的汉子远去了 看不见的纤绳 扯着走江人的思绪 在乌江上寻寻觅觅 月亮撒开一张网 打捞峡谷间的隐秘 花鱼洞水流不息 漫出乌江传奇的引子 武陵山藏着桃源梦 霸王谷演绎楚汉故事 顺水入黔的陶船 送来了巴子五兄弟 一只岩鹰呼啸而过 鹰头撞折崖顶的松枝 水流正在加速度 急着去赶一场婚礼 打好的糍耙冒着热气 花花轿子抬来了新娘子 沿河人家和着涛声 众口唱着“百事大吉” 是水塑造山的形态 还是山控制水的走势 刀斧般的洪荒之力 切割寒武纪的岩石 下切的槽谷深入万丈 抬升的山峰壁立千里 镌在峭壁上的刀疤 早已被风雨侵蚀 只留下老寨里 目之夺魄的“踩刀祭” 箱式峡谷里 锁着大自然的秘密 通灵的黑叶猴王 披一件玄色蓑衣 蜷在崖头的古茶树上 看人神共娱的傩堂戏 带着面具的影子 在转角楼前舞之蹈之 乌江号子 早已在古渡消逝 临江绝壁上的纤道 还留着凝血的足迹 江风一阵阵紧了 竞渡的龙舟疾行如矢 米酒早就酿好了 老土司斟了满满一碗 感恩乌江的赐予 将酒尽洒入江里

   土家族人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