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夏天古人的衣服基本都是由丝、麻葛之类的轻薄透气的材质做成的。和咱们现在的棉还有化纤的衣服不同,特凉快,而且大老爷们没有那么多顾虑,经常是将袖子裤脚都挽起来下地干活。 住 先得有摇扇一把,其实从古装剧中也可以看到,古代基本是人手一把扇子,热了就摇着,摇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一举两得。另外就是瓷枕了。聪明的古人在瓷枕外另镀了一层釉,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大大加深了瓷枕本身的冰凉程度,应该算是现代”冰枕”的先祖了吧!所以在炎炎夏日也不失是一种降温的好方法。 还有一种叫”竹夫人”的东西,是一种用竹子编织成的圆柱形的镂空的东西,就像是现在的”抱枕”,只不过这个是用来取凉的,古代诸多文人雅士的诗词中也曾以竹夫人为引子作诗作词呢。 吃 第一,冰。在周朝的时候皇帝就知道要保存冰来供他暑期消热了,后来在宫廷内还专门设立了掌管冰的职务。在冬天的时候把冰存起来,在夏天的时候取出来供宫中享用,有时候皇帝高兴了还会把冰赏给他喜欢的大臣一点,要知道这冰的价钱在当时是”与黄金同价,甚贵于黄金”的。说到冰,自然就少不了各种冷饮、甜食,而古代这些东西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到了会玩的宋朝,之前的都是小打小闹。在宋朝的大街小巷走一走,随处可见的是卖冷饮、冰棍的商户,可见其繁华程度。 同时还有沙塘绿豆,也就是咱们现在一到夏天就离不开的绿豆汤,还有卤梅水,也就是咱们现在也少不了的酸梅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在不太常见的不过听起来很诱人的冷饮,如漉梨浆、姜蜜水、椰子酒等等。早在唐代末年,人们就不满足于只有无味的冰了。到了宋朝,他们尝试在冰里加入果汁、水果等有味道的东西,做成最早的”冰酪”,后来在元朝又往里加了升级版的牛奶之类的,再来说一种光听名字就感觉很好吃的”酥山”,其实这也和冰淇淋差不多,但是这个制作工艺要更加复杂一些,而且只有等级够高的人才能品尝到。酥其实指的是奶油、酥油,山是把冰放在底部,而后将浓稠的酥一层层的淋成山的形状,用兵冻住,这可不就是现在的冰淇淋嘛!后来马可波罗将酥山的制作工艺带回国,这才让人们误会冰淇淋是从国外传入的。另外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比较有名的杏仁豆腐、琥珀糕之类的解暑茶点,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制作工艺也随之消失了!
标签 : 杏鑫风情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这个没有好坏之说,每个地方的天气气候都不一样,所以在三伏天的天气也会不一样,具体要看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 说法一: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很好解释,如果在头伏期间下雨的话(也有解释入伏第一天下雨),后面中伏和末伏也会降雨多。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夏季进入伏天,气温较高,适当的降雨,有利于缓解田间的旱情,促进田间农作物的生长。 说法二:头伏漏,干死豆 这就谚语从字面意思也很好解释,“漏”代表下雨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头伏(或入伏当天,下同)下雨的情况下,种植的庄稼可能会因干旱而出现死株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头伏(或入伏)下雨,后续的天气降雨较少,田间的农作物会遇到干旱的情况,所表达的意思和第一句完全相反。 说法三:雨打伏头,晒死牯牛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和第二句比较相似,“牯牛”指公牛,大概是说如果头伏(或入伏)遇到下雨天,自家的公牛都可能被晒死。当然,“晒死”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比喻后续天气比较炎热,并且降雨较少。 从上面3句农谚可以看出,除了第一句外,后面2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第一句是头伏下雨,则后续中伏、末伏降雨也较多,而后2句是头伏下雨,则后续的天气以晴天为主,干旱发生的几率增加。 同样是头伏,但是谚语所表达的意思互相矛盾,说明了什么问题?民间流传的农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多数谚语都只适合某些区域,并不适合全国所有的地区。因此,谚语所表达的内容,可以借鉴,或者说可以了解。
对于入伏降雨相关农谚说法,虽说不一定准确,但是是前人长期经验之谈,还是可以借鉴的。 说法一: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很好解释,如果在头伏期间下雨的话(也有解释入伏第一天下雨),后面中伏和末伏也会降雨多。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夏季进入伏天,气温较高,适当的降雨,有利于缓解田间的旱情,促进田间农作物的生长。 说法二:头伏漏,干死豆 这就谚语从字面意思也很好解释,“漏”代表下雨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头伏(或入伏当天,下同)下雨的情况下,种植的庄稼可能会因干旱而出现死株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头伏(或入伏)下雨,后续的天气降雨较少,田间的农作物会遇到干旱的情况,所表达的意思和第一句完全相反。 说法三:雨打伏头,晒死牯牛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和第二句比较相似,“牯牛”指公牛,大概是说如果头伏(或入伏)遇到下雨天,自家的公牛都可能被晒死。当然,“晒死”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比喻后续天气比较炎热,并且降雨较少。 从上面3句农谚可以看出,除了第一句外,后面2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第一句是头伏下雨,则后续中伏、末伏降雨也较多,而后2句是头伏下雨,则后续的天气以晴天为主,干旱发生的几率增加。 同样是头伏,但是谚语所表达的意思互相矛盾,说明了什么问题?民间流传的农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多数谚语都只适合某些区域,并不适合全国所有的地区。因此,谚语所表达的内容,可以借鉴,或者说可以了解。
2021年中伏是7月21日到8月9日,共20天。 中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是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中伏吃什么传统食物好 1、吃面 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2、喝茶 二伏借茶消暑又成了人们的首选。专家指出,夏季喝茶不但可以驱暑消夏,还有很多保健效果。茶叶所含的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多种成分,不但有解除油腻,帮助消化,减肥作用,而且还对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夏季最宜喝绿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一年四季要根据茶的品种来选择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夏季,以饮绿茶为佳。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 3、吃鸡鸭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又是人体消耗最多的阶段,有些人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出现疰夏、苦夏症状,所以,老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因此,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故三伏天也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之一。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烧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 其实二伏吃鸭比鸡更好,因为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鸭属水禽,性寒凉,特别适宜体内有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能从鸭肉中获得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营养,而且能防治疾病,老话说得好:“防苦夏,吃吃鸭”。
中伏的天数是根据干支纪日法来计算的,没有固定的几年一次的说法。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传统历法规定,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始入“头伏”,而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入“末伏”。如果夏至日离“庚日”较远,入“伏”后20天时,已过立秋,即开始入“末伏”,这样“中伏”仅10天。如果“庚日”离夏至日近,入“伏”后数到第20天时,还未到“立秋”,则“中伏”必须延长10日,这样,“中伏”就20天了。 换句话说,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出现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2026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7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2028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4日-7月23日,共10天; 中伏:7月24日-8月12日,共20天; 末伏:8月13日-8月22日,共10天。 2029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9日-7月28日,共10天; 中伏:7月29日-8月7日,共10天; 末伏:8月8日-8月17日,共10天。 2030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4日-7月23日,共10天; 中伏:7月24日-8月12日,共20天; 末伏:8月13日-8月22日,共10天。
1 北京:面 2 上海:茶 3 湖南:鸭 4 杭州:鸡 1、北京:面 北方人,尤其是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特别在意三伏天的吃食——“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面条有多种做法,我们常吃的包括: 汤面,如番茄鸡蛋面、红烧牛肉面等,可以带汤一起吃,不过,面汤中普遍含盐较高,要少喝; 捞面,是把面条沥干后加上调料菜码拌食的,像凉面、炸酱面等,有人爱把面条放到冷水中冲两次,那样会使部分B族维生素和钾元素溶到水中,营养易流失; 炒面,将煮好的面条加配料炒制,这种做法通常用油多,不建议常吃; 焖面,将各种配料炒好,然后放入面条加水焖制而成,营养损失较小。 许多人吃面经常是面条多,配菜少,营养很难平衡。因此,建议菜码种类丰富点,常加的有黄瓜、萝卜、菠菜、西红柿、蘑菇等。还可以再加一些豆制品,如黄豆芽、煮熟的黄豆、腐竹、豆腐丝等。 2、上海:茶 上海一直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风俗。旧时民间一直有以热茶解暑的传统,现代科学也证明喝热茶、温茶比凉茶更为解暑。伏茶,顾名思义,就是“三伏天”喝的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切年代无法查考。一般在六月初至八月末饮用,有清凉祛暑的作用。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以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 伏茶的两大作用为清暑热,化暑湿。所以,伏茶的配方也应根据每年气候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推荐的伏茶配方为:银花10克,竹叶10克,夏枯草15克,荷叶10克,扁豆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生甘草3克。以上配方为一帖药量,因为不是治疗用,仅作为代茶饮用,可分为2-3人一天的服用量。 火旺湿盛、咽喉肿痛、大便淤结、舌红苔黄腻的人,可经常饮用伏茶。但胃口不好、饭后腹胀的市民及孕妇、小儿脾胃虚弱、老人消化功能衰退者,就不能随便喝伏茶。另外,过夜的伏茶最好不要喝了。 3、湖南和江西:鸭 湖南和江西人偏爱“头伏吃鸡二伏鸭”,认为“头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在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需适当补充营养。在南昌民间,就有“头伏吃鸡二伏吃鸭”的传统。 《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四季之中,鸭肉适合夏季食用。夏季吃鸭子喝鸭汤,可清热滋阴。 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4、杭州:鸡、茄子 老杭州人都知道,旧时一到三伏,富贵人家要“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而手头紧张的穷人却是“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夏天气温高,人体易出汗,体力消耗也大,吃些鸡肉,能够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现在火腿、鸡肉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而冬瓜、茄子也成为人人喜爱的应季时蔬。从某种程度上,早前穷人在三伏天吃冬瓜、茄子,倒是符合现代夏季的养生学。冬瓜,味甘、性微寒,具有养胃生津、清热利湿的作用。还有茄子,性味古寒,消肿止疼,清热解毒。 如果你是“食肉”一族,鸭肉煲是滋补的好选择。不过,肉类比较油腻,食用多过易造成胃部负担,最好是和冬瓜、莲藕等蔬果一同煮。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 中伏为什么会有20天的情况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三伏贴是有效果的。 三伏贴基于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出发,在最炎热的三伏天,治疗对于冬天特别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疾病。人体与自然界是一样,夏天人体的阳气最旺盛,所以配合三伏贴治疗虚寒类的疾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每到冬天就会病情加重,对于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夏天三伏贴可以调节体质,特别对于身体虚弱者,可以强壮体质、保护阳气。常用的三伏贴经常使用中药作为配伍,比如肉桂、黄芪、沉香、生姜等,以此对人体皮肤进行刺激,通过特定穴位,改善人体内环。还可以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宫寒、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 通常情况三伏贴的使用有一定的要求,三伏贴是有一定的适用人群的,并不是人人适用。 1、孕妇、2岁以下幼儿不可使用; 2、肺结核、急性咽喉炎、支气管扩张、急性扁桃体炎、严重心肺功能不足、感冒发热、高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不可使用; 3、特殊体质和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有皮肤过敏者不可使用; 4、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不可使用。 虽然三伏贴具有明显的疗效,但并不能完全代替正常的药物治疗。此外对于中老年多种慢性病,通过“冬病夏治”并不能将其完全根治,还是需要到医院具体查明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合理的药物。
中伏20天多还是10天多,这个说法不能确定。但是从2020-2030年三伏天时间表来看,中伏20天比较多。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2026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7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2028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4日-7月23日,共10天; 中伏:7月24日-8月12日,共20天; 末伏:8月13日-8月22日,共10天。 2029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9日-7月28日,共10天; 中伏:7月29日-8月7日,共10天; 末伏:8月8日-8月17日,共10天。 2030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4日-7月23日,共10天; 中伏:7月24日-8月12日,共20天; 末伏:8月13日-8月22日,共10天。
2021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8月19日结束,历时40天。 一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二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三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地支的数字是12个,“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中伏 俗话说热在中伏,2021年中伏从7月21日开始,总共20天。在这个三伏的3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的10天是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三伏天养生原则 1、起居调整 夏季的光照时间长,所以入睡时间会较晚些,但切记要早些起床。在早晨可以进行晨运,在安排锻炼的时候,要避开烈日之时,注重加强防护。午饭后,需要安排小憩,30分钟为宜。炎炎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 夏日容易受到风寒湿气入侵,睡觉时不宜扇类对着头部、脚部送风,不宜夜晚长时间露宿。在空调房里,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天出汗比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湿衣容易使人得病。 2、饮食调整 三伏天饮食要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夏天暑湿重,湿气容易困于脾。同时,在夏季人们容易吃冷饮雪糕之类的冷食,特别容易刺激肠胃,容易出现胃部疾病。所以,建议三伏天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例如薏米红豆粥、绿豆、百合等,都是容易消化吸收,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3、运动调整 夏天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快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公园、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可以选择慢跑、瑜伽、散步等一些有氧运动。当出汗过多的时候,可以选择饮用盐开水,切记不能运动后立即喝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则容易诱发寒湿麻痹症等一些疾病产生。 养生原则 4、三伏天“冬病夏治” 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利用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上食疗、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一些慢行疾病。冬季的疾病很多是因为阳虚盛引起的,而三伏天气,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期。这时候,冬病夏治就不能吃任何寒凉食物,要以温补方式驱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