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 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 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 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 “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 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一青年手举写有“ 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 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 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 ,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 ,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 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 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
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