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郭家湾贡米之乡”,三张彰显玉屏自治县个性和特色的“文化名片”,历经岁月沧桑犹然如新,作为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令玉屏人引以为豪。
玉屏箫笛(图片来源于微铜仁)
玉屏箫笛成为三宝之一,源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其实更早应该追溯到两年前的1913年,郑步青、郑丹青兄弟所制“平箫”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银质奖章。不论是金质还是银质奖章,都无法涵盖“平箫玉笛”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它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两朝均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辞海》载:“玉屏箫,中国著名乐器之一。创于明代末期,采用贵州玉屏生产的竹子制成,因名。产品经过刻花、打磨加工,式样优美,雌雄成对”。玉屏箫笛是我国的两种竹管乐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晶。在久远的岁月变迁中,“平箫玉笛”美妙的音乐始终陪伴着这片和谐土地上追求自由浪漫的人们,记录着一个个动人的情感故事。
玉屏金箫油茶(图片来源于微铜仁)
玉屏油茶又称罐罐油茶,据《玉屏县志》记载,玉屏油茶的栽培和管理己有500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油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掀起了油茶垦复和管理的高潮。1958年,玉屏油茶产籽创造了历史上最高记录,产量高达195万公斤,为国家提供了40万公斤茶油,居全国1100个县级油茶县产量的第二位,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名,授予“油茶之乡”美誉。2001年,国家林业局再次授予玉屏“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罐罐油茶的一般传统做法,是将老茶叶放在锅中炒热,用手揉搓,反复二、三次,乘茶叶还有一定的温度时,放入竹蓝或箩筐内,在上下铺盖稻草,压上石头,温度保持在14—18摄氏度之间,沤上七、八天,发酵后变成紫色,形成饼块状,取出凉干,储存备用;制作过程中,除发酵茶叶外,必备的酌料还有猪油、糯米粉粑(做成麻雀蛋大小、用油锅烙黄)、炒米花(用糯米蒸熟后,加入少许青油,拌匀晒干即成),还有炒玉米花、炒黄豆、花生米等。
该县林业部门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加大政策扶持、整合资金鼓励全社会参与发展;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大户、公司重点发展,做好油茶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发展,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到2015年,实现低改油茶12万亩,新造油茶8万亩。
郭家湾贡米(图片来源于微铜仁)
郭家湾贡米产于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该村阳光充裕,通风良好,气候适宜,加上特有的地质土壤,产出的大米颗粒硕大,做出来的米饭芳香四溢,清代时曾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大加赞赏,特赐“贡米”,要求年年进贡,亚鱼乡也因此被称为“贡米之乡”。
郭家湾贡米曾获梵净山稻香节一等奖,贵州第三届农产品展销会“名特优”奖。在周边省县名气相当大,许多客商指名要买郭家湾贡米,产品供不应求。
郭家湾贡米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品牌资源弥足珍贵,如何围绕这个品牌走活这一盘“经济棋”,亚鱼乡一直在探索。
责任编辑:匡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