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源于古老的傩祭活动,其初始形式是傩祭仪式中请神驱鬼逐疫内容的戏剧化,戏是由傩祭、傩歌舞发展而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巫、道、儒、释文化内容的历史、生活事件,以及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傩戏有了今天的丰富内涵与形式。
傩坛与道、释、儒关系密切,但它不是这些宗教的分支,因为巫傩是自发的信仰,没创教人,也没有严格的宗教组织,巫师是不脱产的人员,没有特权,也不是支配信仰的权威;信仰多神,互不统辖,神系混乱;没有完整系统和思想体系,没有经典、宗教信条、禁忌与民俗交织在一起,具有血缘性、狭隘性和地方性。由于傩坛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强大的儒释道面前,失去了发展成为人为宗教的竞争力,在三教不断斗争中,它兼收并蓄得到了生存发展的机遇与空间。
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形成于唐宋(傩戏舞),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混合的产物,各地傩戏明显地受到巫、道、儒、释宗教思想的影响。就南方而言,特别是西南诸省,受道教影响最深,主要表现在傩坛掌坛师的道士化、傩坛神系的道教化和傩坛科仪的坛醮化等方面。
傩戏的演出单位是坛,也就是小型的戏班。掌坛的叫掌坛师,是有声望的法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一个坛少则六七人,多则十余人,全为男性,演员大多与掌坛师有师徒关系,也有临时请来客串的。傩坛演出傩戏,一般须“还愿”的主家邀请才去,出剧目多少根据主家经济状况来决定。
巫师授徒有父传子的“家传”和传授外人的“外传”。两种授徒要求学艺人征得师傅(父)同意并写“投师牒”,内容为尊师重教、包教包学、教学诚心等条文。
傩坛弟子经过这三年五载的跟班学艺,各项操作娴熟的弟子,便可向师傅提出抛牌过职的要求,待同意后,由过职弟子精心筹划,请师傅主持,在众师傅和师兄弟以及公众面前,表演一堂完整的傩坛法事、傩戏和傩技。经师傅传法并考试合格后,就可取得师傅赏赐的雷印、法衣、牛角、师刀等法器和经书(科仪本),并与师傅交换牌带与牌巾,由师傅安排新的坛榜,经过这样一些复杂仪式,便取得了掌坛的资格,以后就可以自立门户、开坛收徒,其地位得到公认。
傩坛是傩戏的表演场地、舞台场景、众神灵活动的神圣空间,也是傩班和掌坛师声望和地位的一个标准。宗教艺术形式是宗教存在的重要方式,离开了物化的宗教仪物将会大大降低仪式的感染力。傩坛布置是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程,以扎“龙厅宝架”最为宏伟。龙厅宝架,又称“三清殿”、“金銮殿”,俗称“花坛”,它是用竹篾和各种彩色剪纸扎成宫殿型三叠楼式的纸架,放在堂屋正中傩神木雕像前。
傩事活动中,掌坛师要在傩祭和傩戏演出中表演一些傩技巫术,这是一批具有惊险性和神秘性的节目,很多象征性,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傩技有数十种之多,号称“三十六绝”。
傩戏演出要戴上面具,面具也叫脸壳和脸子,在傩戏里具有特殊重要位置,是这个剧种突出的艺术特色。傩戏的面具与一般面具戏里的面具是不相同的。一般面具戏里的面具,只是一种演员化妆的手段,而傩戏面具则是作为神祇来看待的。德江民谚就有“戴上脸壳就是神,放下脸壳就是人”。
责任编辑:匡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