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印江合水蔡伦古法造纸

印江地处黔东北武陵山区,位于贵州高原自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古属“蛮荒之地”,因地域封闭隔绝,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唐开元四年(716年)置县后,佛教文化开始渗入。到元末明初,随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量渗入,蔡氏造纸也传入印江,并在印江的合水、新场、平楼一带得以扎根、推广和提高。据传,当时这一带的几百户人家都有造纸作坊,大户人家有十多个作坊,所生产的纸除销印江外,还大量销往周边县,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志书”、“公文”、民间“契约”、习字作画、制作斗笠、灯笼、纸扇、纸伞等。“蔡伦”也被印江民间造纸业主和纸工们尊为“鼻祖”、“纸神”,并立蔡伦牌位于神龛上供奉。

印江蔡氏造纸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产品是“印江白皮纸”。印江白皮纸以合水生产的白皮纸为代表,以其纸质坚韧、细腻,色泽洁白,吸水性及吸墨力强,耐保存等特点著称。造纸原料只选定“构树皮”(又称楮皮),不使用其它杂料;其生产工序复杂,号称“七十二道”;其生产过程包括选料、蒸煮、浸泡、漂洗、碎料、舂筋、打浆(加松膏)、舀纸、晒纸、收垛、分刀、捆扎、包装等多种工序。

造纸艺人把整个过程总结为:造纸不轻松,七十二道工,道道须认真,外加口吹风(揭纸点数须口吹纸角扬起)。关于舀纸这道工序,当地纸工有这样的传说:说蔡伦先师在试验舀纸这道工序时经历了数百次失败,仍想不出一个妙法,入夜,精神疲倦而眠,梦见纸已舀成,醒来原是梦,但觉嘴边湿漉漉的,粘乎乎的,用手摸,原来是“梦口水”,顿然醒悟,认为是“神仙”指点,在纸浆里加入带粘性的松膏,使舀纸工序获得成功。

由于重视选料和讲究生产工艺,故生产的白皮纸具有韧性强、细腻而不松散,色白而不反光,吸水不浸渍等特点。为保证质量,出厂时,还坚持“三重视和一足一拉”的检验标准。“三重视”:重视纸质纯净、色泽洁白、无破烂;“一足”:每刀纸保证一百纸足额,而且恰好为0.95市斤,只允许正负差一至二钱,不能过轻过重,轻则薄,重则厚,都有损质量要求;“一拉”:是对纸质坚韧度的考核,必须符合“拉力”要求(检验方法是:取一小块长27厘米,宽0.8厘米的单层白皮纸条,系重物1.4公斤,提起不断则为合格)。

根据各方面用户的要求,白皮纸张幅规格已有多种,其中主要有40×50厘米和50×70厘米的“文章纸”,用于书写、绘画和印刷;有40×63厘米的“雨伞纸”,为制伞专用纸,也可用于制作斗笠,油纸、印花板和“纸牌”,使用油脂喷涂后,能抗雨水冲刷,经久耐用;还有一种23×40厘米的用于祭祀用的“清明纸”。以上各种规格的纸也可适宜另作它用。

早在清末民国初期,合水的白皮纸就以其纸质优良而闻名遐迩、享誉四方,曾一度畅销全省,远销四川、湖南、广东、福建、天津等省市,出口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其性能特点是机制纸所不能替代的,是印江有名的地方特产。

责任编辑:匡奇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