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咨询304724_沿河品牌:土家“肉莲花”

肉莲花,又叫“莲花十八响”,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的男性体育舞蹈。起源于周朝,雏形于巴人的巴渝舞改编,形成于清朝康熙年代。1970年,县文化馆王纯孙、杨胜华、谭培元等同志对“莲花十八响”进行调查时,根据沙子镇“莲花十八响”第十代传人侯年元、田仁兴等人口述:“师传‘莲花十八响’源于清朝康熙年代,由沙子镇背子坨村民间艺人杨光尚所创新改编,由光绪年间第九代传承人杨通朝所传。”

肉莲花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之分,固而又被称为“莲花十八响”。表演时,一般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多少,不受场地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自在地表演,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健身体育舞蹈。

“上九响”是拍头、双肩、双肘、双腕、拧指、击掌。“下九响”是拍左胸、右胸、腹、双腿、双膝、脚背。“上动下不动”是以腰为界,晃肩、扭臂、动头。“下动上不动”是扭臀部,晃小腹。全套动作做下来。

  

“肉莲花”,仅从字面上来看,有点不太好理解,其实它的特点就像字面一样异常鲜明。无论春夏秋冬,参加表演的男人都必须脱光上衣,亮出臂膀,叉开五指,跟着节律用力拍打身上的肌肉和关节。一边跳、一边移动拍打的部位,一来表示和展现自己体格健壮,二是借用这种拍打肉体的清脆声音来抒发心中欢乐奔放的情感。特别是在丰收的季节,常常用“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肉莲花”的赤膊上身采取了最原始的形式,节律单调但铿锵有力,不管是队形还是跳跃,在荡气回肠的锣鼓声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然而这种震撼又是欢快无比的,很快就能感染周围的人加入其中,至少也会情不自禁地打起拍节来。“肉莲花”的大众性也很彻底,最先只是在田间劳动休息时表演,或者在节庆时日临时找个空地进行,只是后来在花灯的长期影响下,也才逐渐登上了舞台,有了专业的配乐和队形设计,有的还规定了比较统一的服装。

    

20世纪80年代,沿河县文化部门对舞蹈“肉莲花”进行发掘整理,并搬上舞台,多次参加省、市的文艺演出。2000年2月,沿河土家族青年代表队表演的舞蹈“肉莲花”在北京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获一等奖。2003年代表贵州参加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获表演类一等奖。2007年“肉莲花”在“多彩贵州”铜仁赛区获舞蹈类原生态一等奖,在省里的决赛中获优秀奖,同年由省文联推荐到苏州参加全国“山花奖”颁奖晚会,得到了许多嘉宾的好评。颁奖晚会后,又被选入2008央视七套“九亿农民的笑声”春晚节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物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匡奇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