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于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东晋《华阳国志》)后来,竹王的后裔便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强大的集团——濮。
“濮人”在西南大地上曾经人口众多,分布辽阔,但遭受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一部分由“濮”变“夷”,一部分隐居深山,逐渐衍变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仡佬族。
仡佬族据水而居,依山而安,先后在江汉及今川、滇、黔交接一带繁衍生息。铜仁境内的仡佬族先民凭借独木舟溯乌江入境。如今,铜仁的仡佬族群体已近10万人,主要分布在石阡境内的18个乡镇。
仡佬族据水而居,依山而安,先后在江汉及今川、滇、黔交接一带繁衍生息。铜仁境内的仡佬族先民凭借独木舟溯乌江入境。如今,铜仁的仡佬族群体已近10万人,主要分布在石阡境内的18个乡镇。
仡佬族在族群生命成长与延续中,一直传承着他们特有的民族风情和习性。特别是在婚嫁中,有着古老而神圣的习俗和传统仪式,婚嫁以说媒、踩门、讨妻、过礼、花圆酒、迎亲、会亲、回门和打牙出嫁,繁琐的嫁娶过程是其对于婚姻家庭极其尊重的证明。
(2010年歌舞节目《情姐下河洗衣裳》亮相世博园)
歌是仡佬族离不开的生活元素,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用朴实的话语编写成通俗易传、朗朗上口的歌谣,让一代又一代的仡佬族儿女歌唱欢舞。
(图为石阡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正是文化的传递,让他们至今仍葆有着先民的烙印。依山而建的简陋木房、千脚棚、架子房为主要居住场所;饮食则以苞谷、红苕、洋芋等为主食,也正因此,很多饮食习性现已成为仡佬族人民的独特饮食文化;服饰以仡佬族妇女对生活中耳濡目染的物象,经过她们聪明和灵巧的双手千针万线织缝而来的短裙、长衫,穿在仡佬族儿女身上,美丽而大方,衬出仡佬族儿女朴实之风。(安慧芳)(摘自:《中国品牌中的铜仁元素》,原标题“仡佬族”)
责任编辑:匡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