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山芦笙舞起来,侗听芦笙庆丰收

每年的阴历十月初十,通道万佛山侗寨都要邀请琵琶歌王、以芦笙舞、美食丰收宴的形式“侗听芦笙,庆丰收”。吸引了数百名侗族文艺爱好者、侗族美食爱好者的参与和观看,场面十分热闹与壮观。侗族原生态的舞蹈、乐器与大自然对话,使芦笙、琵琶、侗笛三大乐器碰撞在一起,让你聆听到了来自万佛圣山的一场天籁之音。

图文/朱文鑫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芦笙是侗族人喜闻乐吹的一种民间器乐,每一个侗寨都组建有芦笙队,而芦笙队水平的高低和精神风貌往往代表这个寨子的实力和荣誉。通道侗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风古雅淳朴,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芦笙在民间广为流传,芦笙文化艺术一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寄托着侗族人情感的文化精髓。

图文/朱文鑫

唱出心中的歌,芦笙女子身穿奇异的芦笙服,翩翩起舞、笙歌阵阵,争奇斗艳,侗族民间的能工巧匠,利用竹、木和铜片等三种材料即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芦笙,吹出的声音清脆、响亮、浑厚、悦耳,如一顿丰盛的侗族艺术大餐。

图文/朱文鑫

侗族民间以吹芦笙为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都少不了吹芦笙。有时当地民间还举办吹芦笙比赛活动,数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芦笙齐鸣,场面十分壮观。

图文/朱文鑫

梳妆,打扮,期待着一场歌舞的交汇与交流。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文/朱文鑫

跳起来,舞起来。一曲曲动听的侗族芦笙曲醉了侗寨醉了万佛山。侗族芦笙是侗族民间工匠用竹、木、铜片自制而成的传统竹管乐器,侗语叫“伦”。芦笙音乐是侗族生活中的一部分,被人们视为“喜”和“乐”的象征,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形式表演不同的芦笙音乐和舞蹈,来表达民族情感,深受侗族同胞喜爱。

图文/朱文鑫

芦笙吹奏的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有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6种。听当地老人说,侗族芦笙传统曲牌共有十二首,按农历12个月来定。经不断发展改进,芦笙曲目已达到了九十多首。由于侗族没有文字,芦笙的记谱方式是汉文译音记谱。

图文/朱文鑫

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芦笙不单是一种民族乐器,演奏时边吹边跳又是舞蹈。吹芦笙时可站可坐可跳,特别是舞蹈时,边吹边跳。

图文/朱文鑫

吹者自吹、舞者自舞。跳时以大号芦笙居中,年青姑娘以大号芦笙为中心,围成一圈,摆手帕或打花伞、提油灯,或进或退,腿部一曲一变,踩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在姑娘的外围又有一圈手握小号芦笙的男子边吹边舞。这两圈舞蹈者按照一定的舞步,不时交换位置,从而使之气势雄浑,场面壮观。

图文/朱文鑫

图文/朱文鑫

芦笙演奏时,演奏者常做左右大幅度摇摆,独舞和对奏时,又会时而旋转,时而蹲跳。以芦笙为伴奏乐器并围绕着芦笙而跳的舞蹈是自吹自舞、边吹边舞。主要模仿人们的各种劳动动作或动物动作。

图文/朱文鑫

图文/朱文鑫

娱乐性芦笙舞是一种群体性舞蹈,表演性芦舞主要用于表演和演出,根据舞者形体动作的不同表现进行舞蹈,舞蹈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文/朱文鑫

聊起芦笙舞的起源,一位芦笙舞的老艺术家告诉我,侗族最初是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如今,每年阴历十月,通道地区的侗族寨子的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喜庆丰收。

图文/朱文鑫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芦笙舞既有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还有风俗性芦笙舞。

图文/朱文鑫

侗族人热爱生活,喜爱歌舞,当芦笙、琵琶、侗笛三大乐器碰撞在一起,在万佛山下,让你聆听到了来自万佛圣山的一场天籁之音。

————————
图文:朱文鑫
微博:新_照不宣
微信公众号:新照不宣
微信:wenxin_47325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朱文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
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