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麻江铜鼓村的苗族农民画

贵州麻江县有个铜鼓村。谈及铜鼓村名的由来,村民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本来,先人传下村寨一个珍贵的铜鼓。可是,某年大旱,稻田龟裂,人畜无饮,寨老令人击鼓,以祈祭天驱灾,把毕埋鼓祈泉。谁知泉水无踪,却把铜鼓湮没了。近年来,此地缺雨,旱情不轻,县政府派人在后山沟打出深水井,建起水塔,安装水管,泉水流进了家家厨房,村民安居乐业。

苗族农民画

近十几年来,铜鼓村又兴起了绘画之风。记得麻江县城的画家老戴进村教农民学画时,世世代代从未拿过画笔的农妇竟为之愕然了:“怎么作画呢?”老戴循循诱导说:“你们都会绣花,画画就像绣花那样,只不过用纸代布,以笔当针,用颜料代替五彩丝线。你们画吧,爱画什么就画什么。”

几个农妇鼓起勇气,提笔展纸一试:咦,画在纸上的花呀、草呀、鱼呀,虽说不像,却也蛮有趣儿的呢。再说,画画比绣花快多了,慢慢地学画者多了起来。这时,老戴进一步辅导他们如何构思、布局,怎样勾线、敷彩……于是,村姑农妇的画越画越好了。

农民画作者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歌颂自然,赞美家乡,这是铜鼓村农民画的突出主题。王治英画的《太阳和月亮》,将东山的红日与西山的弯月集中于一画,山坡上开满了鲜花,河里瘪游着鱼儿。然而,作者尚不过瘾,又给弯月挂上一排苗家姑娘佩带的银铃,将鱼眼、鱼身画上花儿,山顶、山脚也饰以美丽的图案。这位农民画家吸收民间剪纸、服饰艺术的长处,大胆构思,使她笔下的世界愈加美妙而神奇。

走过几千年苦难历史的苗族人,向以勤劳、刚毅著称。他们即使从事艰苦的劳动,也乐观豁达。在《抗旱》图中,那位挑水浇苗的农民,步伐坚定,充满了战胜旱魔的信心和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举着七八公斤重的木杵,一起一落不停地春米,其劳累可想而知。然而,在陈其林的 《眷米图》上,那身背孩子眷米的少妇怡然自得的神情,却令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乐趣。

在民间画家眼里,山水、花鸟有情,老牛、小狗通人性。例如杨文秀创作的 《主人归来》中,一见外出劳动的主人归来,鸡儿鼓翅奔上来,猪娃爬圈拱嘴,小狗则亲昵地与女主人背上的孩子逗乐。这一作品画面呼应协调,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在苗岭的农民画作者,还常用他们直率、纯真的画笔,描绘自己民族的淳风良俗。

苗族青年男女通过“游方”活动相恋了。当爱情臻于成熟时,男女双方常常私下互换爱情信物。小伙子赠以风头发簪、雕龙银牌一类的首饰,倘若姑娘将自己织绣的五彩腰带系结在小伙子的芦笙上,便意味着许以终身了。杨文秀画的 《花带情深》,便是这一风俗的生动写照——那位获得姑娘爱情的小伙子,欢喜得手捧芦笙,且奏且舞,系于芦笙的花腰带不住地随之摆动。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